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儿童心理学相关探析论文

坚烘分享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随着儿童其自身的成长,心理活动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被动到主动的顺序,渐渐发展起来。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儿童心理学相关探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儿童心理学相关探析论文篇一

  《谈儿童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做好钢琴培训工作,必须运用儿童心理学的原理。提高琴童对钢琴艺术的认识,培养他们学习钢琴的兴趣。让琴童对钢琴从好奇――枯燥――爱钢琴――钻钢琴――成为小钢琴迷,学出成效,不断巩固钢琴培训成果。

  关键词:钢琴教学 儿童心理学 兴趣

  钢琴是一门非常优美、雅致的键盘艺术,堪称“音乐之王”。钢琴培训工作,是琴童们渴望掌握这门艺术的梦想和企盼。做好这项工作与儿童心理学密切相关。因为人的任何活动都伴有心理现象,人的精神面貌和行为规范往往都是由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表现出来的。因此,在钢琴培训工作中就要特备注意研究和运用儿童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一、提高“认识活动”,激发琴童学习钢琴的兴趣

  “兴趣”是对事物感觉喜爱或关切的情绪,它与认识、情感、意志等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对钢琴的兴趣,是孩子们学习钢琴知识、掌握弹钢琴技能的驱动力,它对琴童学琴起着支持、推动和促进作用。培养琴童学习钢琴的兴趣,首先要提高“认识活动”,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

  针对当代儿童的心理特点,在指导他们学习、掌握钢琴技艺过程中,自始至终要善于疏通,不能简单粗暴压服,要善于引导,手把手的耐心指导,反复多变地纠正他们在弹琴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缺点和错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要注意培养琴童高昂的学习兴趣。学琴初期要抓住琴童感到好玩、好奇的心理,善于用形象的动作和通俗的语言,像对朋友一样与他们交流,不断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琴童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出现由“苦学”变“乐学”,有“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局面。这就是说提高了琴童的“认识活动”,就会增加他们学习钢琴的热情,学习钢琴的兴趣越浓,学习的劲头就越足,学习的效果就越大。

  二、满足“需要”,调动琴童学习钢琴的积极性

  马克思指出:“驱使人们产生积极活动的精神动力,离不开人们一定的、物资的、精神的需要和追求”。人的活动总是为某种需要所驱使。琴童学习钢琴的整个过程和各个不同阶段,都有心理上和物质上的优势需要。如初学儿童心想有个和善可亲、琴技优秀的教师,有个良好的学琴环境等。那么教师就应积极创造优美舒适的教学环境,教师本人则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精心备课,严谨授课。进入正常教学则要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使程度高的吃好,程度低的吃饱。对绝大数琴童要按教学计划要求,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自始至终要重视基本功的训练,让他们一丝不苟地完成旧课,聚精会神地领受新课。对少数和个别学得快、进步大、要求多学的琴童,除加强手指肌能得训练和听觉的训练外,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节奏感、精确地“拍点”训练和各种表情符号的把握,明确旋律线条走向、乐句、乐段、曲式、结构的划分,不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还告诉我们,当某种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为此需要而奋斗的行动就会逐渐减退,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来激发新的动机将人的行为引向新的方向。比如,学琴进入考级阶段,琴童对弹琴的要领和操作方法基本掌握之后,他们就有了更高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想达到一级、二级、九级、十级。

  在考级过程中,教师要按照考级的程序和要求,实实在在的帮助琴童排忧解难,增强他们考级的信心。对考上级的孩子要列榜表扬奖励,鼓励他们再上一层楼。对未考上级的孩子,要指出他们失力的原因,同时要配合他们的家长,人情的给他们讲道理,语重心长的安慰他们,鼓励他们加倍努力,积极进取,学出好成绩。这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消极变为积极。由此得知,琴童学习钢琴的心理过程总是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动,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动机越强烈,琴童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就越高。

  三、分析“定势”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定势”是完整的心理状态,人们的认识、评价和活动都是由定势决定的。近年来“钢琴热”遍及全国大地,小孩学琴成了一股社会“热流”。家长们更是望子成龙,买钢琴、请家教、送孩子上钢琴培训班。期望自己的孩子早日能弹奏出动听的乐曲,早日考上钢琴十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则要配合家长把琴童的定势引向正确的方向。即要顺势而行,又要抓住不放,通过教师反复示范,让琴童知道怎样是对、怎样是错,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还要让孩子们知道弹琴不是单纯的手指演奏,需要眼、耳、脑、心共同配合。要求他们识谱、读谱、背乐谱,按着乐谱弹奏,背谱弹琴。把乐谱中标记的一切速度记号、拍好、调号、表情记号等看仔细、记在心里。

  当然,教师首先要身体力行,为人师表,而且要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成为琴童的楷模,形成肯定的定势。这样一来,由于琴童对教师的敬重而更加喜欢学钢琴,老师教的能用心听,记在心里,学以致用,教学效果明显上升。

  四、借助“强化”手段,激发琴童奋发向上的热情

  “强化”是一种行为控制的手段。对琴童学琴的积极表现予以肯定和奖赏,使之受到鼓舞,继续保持和巩固,叫“正强化”。反之,对琴童的某种行为予以否定和批评,使之减弱和消退,叫“负强化”。我们在培训过程中,主要运用“正强化”手段,为前面所讲的表扬鼓励等方式,激发琴童学琴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为促进教学,正确引导琴童克服困难,学好钢琴,“负强化”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对其缺点和错误,要给与严肃的批评,甚至给予必要的处理,要“软硬兼施”,达到有效抵制一切错误行为的目的。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学的时间长了,琴童的精力容易分散坐不住,这就要有适当的强制措施,根据不同年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来规定练琴时间,一般情况下,初学儿童练上30分钟,半年后练到40分左右为宜。有了时间的制约,还要对练琴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目标,严师出高徒,强调每弹一遍每一个音的正确性,不要简单规定弹几遍、弹多长时间,要有“质”的要求。

  只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发扬优点中克服缺点,从失效和错误中吸取教训,从挫折中找出正确的方向,琴童们就会不断激发出奋发向上的热情,努力钻研,不断前进,学出好成绩。

  五、掌握“反馈”调节过程,巩固钢琴培训成果

  人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反馈调节过程。我们知道,许多琴童是在社会影响和父母操办下来学钢琴的。对音乐和钢琴艺术的认识,从好奇变为枯燥,从认识片面到认识全面,从不理解到理解,从错误到正确,从怕学到愿学,总要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有长有短,有快有慢,往往有反复,甚至出现多次反复。因此,在钢琴培训过程中,必须掌握“反馈”调节过程,积极争取,耐心等待,不犯“急性病”,要允许孩子反复。在练琴过程中,要按“反馈”规律,有针对性地耐心讲解钢琴有关知识,人情准确地示范一些钢琴弹奏要领和技巧,帮助琴童一个一个的排除忧虑,解除困难。

  除常规弹练外,还要组织他们听音乐会、演奏会,给琴童们欣赏优美演奏和演唱的机会,是他们在不断的熏陶中感受音乐的美,在美好的享受中,提高琴童对音乐的感受力。

  通过以上各种新的活动信息不断反馈到琴童的大脑,并指令其自觉行动――爱钢琴、弹钢琴,成为一个小钢琴迷。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儿童心理学相关探析论文

257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