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
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学3000字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学3000字论文篇一
《浅析色彩心理学与平面设计》
摘要:在多元化信息时代,各种电子媒介各种表现语言已慢慢渗透到平面设计的今天,平面设计的任务已不只是简单地聚焦在如何通过强烈的视觉画面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是渐渐将更为实在的态度来研究受众的心理,从而使设计真正做到真正的人性化。因此,平面设计除了继续研究其创意性和各种形式语言外,更加需要面对各种迫切需要解决的心理学范畴的新课题。从心理学课程之一色彩心理学知识入手,简单分析了色彩心理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色彩心理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色彩心理学;平面设计;消费者;视觉传达
1色彩心理学与平面设计
在现代平面设计发展历史中,更多的人认识到平面对消费市场的巨大作用,企业大力通入和扩展平面设计以获取巨额利润,然而平面设计却没有完善的设计理论。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设计理论的缺乏,设计发展混乱,难以形成健全的学科体系,从而使平面设计师们设计时候不能得心应手。所以在设计中,设计师深刻认识到设计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并进行设计理论的研究。往往根据设计学科的需要,如人机工程学、色彩学等。然而设计理论还需要更完善的研究。就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考虑,设计师越来越不能随心所欲地创意,而必须考虑设计过程中人的因素,分析消费者的各种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然而色彩就是最影响人们情感因素的,因此色彩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人们消费观越来越关注人性化,对设计的要求和限制越来越多,人性化成为设计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人们不仅要求获得商品的使用功能,而且迫切要求满足精神需求。设计越向高深的层次发展,就越需要科学完善的设计学的理论支持。但是平面设计在我国的发展还只是起步阶段,还没有成熟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手段,主要还是依靠和运用其它相关学科的一些研究理论和方法手段,色彩心理学的研究也是如此,主要利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测试方法来进行。色彩心理学也是一门与其它学科交叉的边缘子学科,完全隔断它们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是不可能的。例如,心理学和生理学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姊妹,心理感受的内容大都通过对生理反应的测试得以验证。而色彩心理学与生理学相结合,可以对平面设计成果的评估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色彩心理学的范围很难绝对界定,它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而发展,不可割裂消费者对色彩心理学和平面设计作品乃至平面设计师的双重关注,使设计色彩心理学在培养平面设计师,为企业增加效益,以平面设计打开市场,获取高额利润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各设计专业的心理学研究有的已经很成熟了,有的则刚刚起步,它们只能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而发展。所以色彩心理学的研究是必要而迫切的,但首要的是理清思路,这对于色彩心理学的系统化和完善意义重大。它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需要在建立色彩心理学的框架后细分色彩心理学的内容,使其更专业化、更完善,这有待于平面设计师和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
2平面设计对色彩心理学的运用
(1)“色彩是有表情的,这是设计无法回避的问题”颜色表达指的是情感因素,如:红色带给人的热情,激情,蓝色是平静、纯白色代表纯洁,黑色的神秘等。色彩心理学也来自这里。在传统心理学科的基础上研究颜色、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色彩心理学适用于多种视觉传达设计中,其中对平面设计的影响是巨大的。颜色,图形,文字是平面设计元素,设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反映到到产品的颜色中。可以使观众情感共鸣,引起购买的欲望。色彩心理学的引入可以指导设计师在广告、书籍、海报和其它产品的颜色本身的有效发挥作用,增加产品附加值的颜色,加固设计作品的视觉效果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有一种解释说色彩可以使人的时间感发生混淆,这是它的魔力之一。人看着红色,会感觉时间比实际时间长,而看着蓝色则感觉时间比实际时间短。所以在某些场合的平面广告适当运用红色,能让人感觉到时间长并且能专注观察广告内容。
(3)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色彩也是有重量的。有的颜色使人感觉物体重,有的颜色使人感觉物体轻。例如,同等重量的白色箱子与黄色箱子相比,哪个感觉更重一点?答案是黄色箱子。此外,与黄色箱子相比,蓝色箱子看上去更重;与蓝色箱子相比,黑色箱子看上去更重。运用在平面海报里会让人们更加重视设计师要表达的某种情节。
(4)颜色有让人心理上感觉暖与感觉冷之分。不过,这只是颜色所具有的心理效果中最普通的一种。红色、橙色、粉色等就是暖色,可以使人联想到火焰和太阳等事物,让人感觉温暖。与此相对,蓝色、绿色、蓝绿色等被称为冷色,这些颜色能让人联想到水和冰,使人感觉寒冷。色彩冷暖关系是平面设计师最基本的色彩关系训练。
(5)颜色可以将物体放大或缩小。像红色、橙色和黄色这样的暖色,可以使物体看起来比实际大。而蓝色、蓝绿色等冷色系颜色,则可以使物体看起来比实际小。物体看上去的大小,不仅与其颜色的色相有关,明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色系中像粉红色这种明度高的颜色为膨胀色,可以将物体放大。而冷色系中明度较低的颜色为收缩色,可以将物体缩小。像藏青色这种明度低的颜色就是收缩色,因而藏青色的物体看起来就比实际小一些。明度为零的黑色更是收缩色的代表。现实中例如,女生穿黑色丝袜,我们就会觉得她的腿比平时细,这就是色彩所具有的魔力。实际上,只是女生利用了黑色的收缩效果,使自己的腿看上去比平时细而已。可见,只要掌握了色彩心理学,更好地体会观察者的心理。更好地表达设计师想要表达的内容。
(6)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人们的色彩审美心理也随着所处地域的转变而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此的差异使得同样的一个色彩可以在不同文化的人群中唤起迥异的心理情感,对于一些民族来说,某些色彩使用不当会引起他们强烈的抵触心理,如:“在日本,紫色一直代表高贵、典雅;罗马的天主教会则把紫色象征苦恼与忧愁;在荷兰却代表毒药与不幸”
3总结
随着当今设计艺术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发展,整个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领域都提出了各种迫切需要解决的心理学范畴的新问题尤其是视觉传达中平面设计与色彩心理学的联系更为直接平面设计需要色彩心理学理论的指导。色彩心理学作为设计艺术学的一个分支,试图从色彩心理学角度研究广告件、商标、招贴,其研究获得的各种理论成果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设计的最终对象――人的重要。色彩心理学并非什么高深玄妙的东西,它研究的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却易于被人们所忽视的道理,而且这些道理和规则一旦被真实运用于平面设计中,就能帮助设计师更充分地考虑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更合理、有效、适宜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日]泷本孝熊,藤泽英昭.色彩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43.
[2]黄英杰,周锐,丁玉红.构成艺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76.
[3][法]让・菲力普・朗科罗.色彩设计在法国[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4]钱家渝.视觉心理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心理学3000字论文篇二
《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与防治对策》
作为当代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大学生通常被认为是健康向上的一类群体。从生理的角度看,大学时代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充满活力的黄金时期。大学生通常具备较高的智力水平,对生活有激情,对社会有责任感,对未来有美好向往,对人生充满希望。但是,由于个体心理因素、所处特殊环境和学习任务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受到冲击和影响,因而诱发一系列心理异常和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异常的成因与自我调节策略进行探讨,对高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高校的扩招、竞争的日益激烈、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再加上很多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情绪发展不稳定,这些因素夹杂起来使大学生承受着内外双重压力,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1.1 在环境适应方面产生心理问题
刚迈进大学校门,大学新生要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环境和生疏的人际关系,而且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出远门,离开熟悉的父母、老师和生活环境。大部分新生还没有做好准备来适应新的环境,也不能很好地独立处理各种问题,导致在入学之后不同程度地出现适应困难、焦虑不安、孤独感等状况,若达到一定程度还可能会产生食欲缺乏、心情烦躁、失眠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神经衰弱。
1.2 在学习方面产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当前很多大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其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对当前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有的是因为承受了十几年的考试压力,产生了对学习的厌倦,有的则是临时抱佛脚、得过且过的心态。再加上大学的学习方法和管理模式和高中截然不同,都会造成大学生在学习上的适应困难,主要体现为没有掌握学习策略、考前焦虑、学习效率低下等,出现情绪烦躁、思维迟钝、头痛失眠、成绩下降等现象,同时也有因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学业压力过大而引发的心理障碍。
1.3 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的失调也是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缺乏经验与技巧,沟通不良、社交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助等都是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情况。如:有的同学因过于自卑而不敢和外界交往,孤独封闭;有的同学虽然主动去交往,但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着偏见误解或过分的苛求,或是对他人情感上缺乏同情理解和尊重,以致人际关系不协调,难以被他人接受。
1.4 在求职择业方面产生心理问题
毕业前,很多应届毕业生都会产生焦虑情绪,担心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担心在工作岗位上能否发挥自身特长,担心工作能否胜任,等等。此外,大学生在择业前,往往踌躇满志,而在求职过程中一旦受到挫折,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减弱,自尊心受损,对自己全盘否定。在求职过程中,往往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敢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2 大学生心理异常的具体表现
2.1 抑郁
抑郁是一种复杂的复性情绪,以异常的情绪低落为特点的心理障碍,常表现为强烈而持久的悲伤、忧虑,唉声叹气、对人感情淡漠,悲观绝望,缺乏生活勇气和热情,有自卑感,思维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话语减少。在自我认识评价方面表现为自我评价低,在生活方面,表现出对生活缺乏信心。
2.2 焦虑
焦虑是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焦虑通常情况下与精神打击以及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的威胁或危险相联系,主观表现出感到紧张、心情低落,甚至痛苦以至于难以自制,严重时会伴有植物神经紊乱或失调。
2.3 自卑
自卑在心理学上是指一种自我否定,主要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是一种性格缺陷。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还会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当代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如缺乏辩证的逻辑思维能力、社会经验尚浅,在遇到挫折很容易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产生自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自我认识不足、家庭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个人成长经历、个人性格特点等。当大学生在某个方面所遇到的实际状况与自我期望值不相符时,往往很容易产生自卑感。
3 影响大学生心理异常的因素分析
3.1 家庭因素
家庭成员之间的言语习惯和关系氛围对成员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对个性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尤为明显,而和谐愉悦的家庭氛围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基础。同时,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性格特征也会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素质,这对大学生的性格塑造、个性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常来说,父母如果过度保护和控制子女,往往会造成他们的被动、依赖、胆怯等不良的心理倾向;另外,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过于紧张或者对于某件事情的意见产生巨大分歧,也会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一定伤害,产生焦虑、抑郁的消极心理。
此外,当家庭结构发生异常,如果重组家庭和单亲家庭对学生采用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其心理状况造成一定影响。另外,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通常来说,贫困家庭的学生常感到压力较大,对学业和前途充满焦虑,同时因生活习惯、生活质量与同学有差别而感到自卑,有的过于敏感,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3.2 学校因素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学课程或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学校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即使有些学校成立了相关机构,安排了有关教师和咨询工作人员,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专业的师资队伍人数不足、整体质量不够高。目前总体来说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大部分主要是思想政工干部,专职的心理教师还比较少,大部分缺乏专业的心理治疗知识,所以从整体而言,辅导效果仍不太理想。
3.3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随着高校扩招和国家分配制度的改革,对于置身社会变革中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对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双重考验。由于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和每年应届毕业生数量的增多,致使一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适应能力差的大学生产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障碍。此外,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膨胀的信息量,作为社会上最活跃最敏感、具备高等知识的人群,大学生们往往最能深刻地体会到时代的变化和冲击。又由于他们正处在人格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期,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水平通常处于半成熟的阶段,在面对变化和冲击时,往往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
4 大学生心理异常的防治对策
4.1 构建“人文关怀”教育体系
在大学教育中,必须构筑“人文关怀”教育体系,摒弃“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以大学生的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广大青年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和乐趣。在教育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诱发大学生心理异常的因素。以关爱弱势群体为重点,营造和谐温馨的成长氛围;以任课教师为基本面,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从课堂教学方面实施关怀教育;以辅导员老师为主、班主任为辅,从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对学生给予关怀教育,使他们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帮助和关怀,避免产生无助、焦虑的心理。
4.2 加强自身心理调节能力
(1)内省法。即运用自我观察的陈述方法来研究自身的心理现象。例如,以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为标准,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反省,并借助模范人物的言行来督促自己,自我调适。
(2)情境转移法。就个体而言,心理异常往往是由于不良刺激或不良环境的熏陶,使一些人无意识地受到不良心理的影响,久而久之产生异常心理现象。因此,改变环境、隔离不良刺激,对于意志薄弱者和心理不成熟的人来说十分重要。可通过与正直开朗的人结交朋友,多接触正确的价值观和主流文化,听音乐、旅游或体育运动等,对心理进行自我调节。
4.3 建立立体管理模式
(1)建立动态心理测评系统,通过科学方法和手段,尽早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并主动干预,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此,可建立动态心理测评系统:一是普查,利用当前主流的心理测试问卷(如UPI和SDS),在新生入校后一个月内对其进行心理测试;二是建立心理档案,根据心理测试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类,按院系建立学生心理电子档案,使管理者能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了然于胸;三是反馈,各二级学院每个月需及时向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及时反馈每个月本院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需要关注的对象,并对有心理异常现象的学生进行专业咨询。
(2)建立“学校-二级学院-班级”的层级覆盖系统。第一级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组成,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测试以及二级学院辅导员、学生骨干的业务培训;第二级是各学院的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这一级人员每天在第一线与学生接触,对学生情况十分了解,可以对学生心理现象进行日常监督;第三级是各班级的心理委员,可视为学生的“朋辈心理互助”,能有效地发挥她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作为心理委员,她们每天与班上同学在一起学习生活,能及时充分了解到各班同学的异常心理表现。通过及时向辅导员反馈信息,能使辅导员及时捕捉到学生个体异常变化情况,及时将需要关注的个体纳入重点关注对象,加强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心理学3000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