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论文(2)

坚烘分享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论文篇二

  《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摘要: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消极态度看待心理健康、过分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削弱教育功效、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关系对立、不利于形成积极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等问题。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新兴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强调心理学要摆脱过去过于研究人的负性心理、注重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的研究模式,应重视研究人性中的正性品质,以人的积极力量、善行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本文通过对积极心理学基本思想的分析与研究,力求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启发与借鉴。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6—0140—02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心理机能,重视人潜能的发挥,把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激发与培养人的积极情绪、帮助人们快乐与成功、引导人们走向幸福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

  “积极”是针对传统心理学中的“消极”层面与现状而言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是消极的心理学,因为传统主流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探求中遵循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与模式,将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放在人及人类社会诸如精神疾病、人格问题、暴力、色情、酗酒等消极的问题上,而忽略了心理学应有的其他使命。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并以此为出发点,对心理学重新进行诠释,给心理学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以促进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1][2][3]。

  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4][5]:一是主观层次的积极的主观体验的研究,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个人层次的积极的个人特质的研究,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它认为要培养个体具有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必须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三是群体层次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以培养公民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

  具体来讲,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帮助人们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与途径。

  二、消极心理学取向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以消极态度看待心理健康,导致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的误解

  长期以来,传统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测定采取的是消极的取向模式,主要研究“不健康”或者病态,把心理健康的操作性定义和测量局限在没有精神疾病,导致了理论者与实践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错误理解: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问题,就是没有心理疾病。这种取向偏离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聚焦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上,使人们曲解了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内涵。

  (二)过分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忽视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

  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模式,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似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解决心理问题。在这种消极心理学模式下,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问题来源”,常常以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发展中的弱点和缺陷当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而忽视了应该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职能。

  (三)“来访者即问题学生”,导致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关系对立

  虽然在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关系的平等,也认为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建立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也强调心理咨询中应该娴熟地运用有效的沟通手段,但这些美好的愿望与原则常常在心理教育工作者“来访者即问题学生”的观念下,变得形同虚设,使得教育的对象和教育者的关系对立起来。教育者往往将自身从学生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分离出来,将自己放在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位置上,而将学生放在心理问题的焦点上,使学生认为自身或他人一定存在心理问题,容易消极地自我暗示和印证,在心理上产生排斥和自我防御,对学校的心理室和心理老师敬而远之,生怕过多的接触会让同学误认为自己心理不健康,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难于开展,陷入困境。

  (四)教育资源单一,缺乏积极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

  以心理问题为取向、注重解决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的实际中常常游离于学校的其他工作之外,被看成只是心理健康课、心理辅导与咨询和心理活动的任务。有的学校甚至还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育完全割裂开来,似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辅导与咨询者的工作,与其他老师和教育者无关,这必然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组织支持系统,难于收到理想的效果。

  三、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是从研究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入手,通过不断地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而获得良好的生活。这为我们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从正面界定与研究心理健康

  长期以来,传统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测定采取的是消极的取向模式,主要研究“不健康”或者病态,把心理健康的操作性定义和测量局限在没有精神疾病,显然这是不全面、不科学的。Diener[6]认为:心理健康有三个标准:一是主观性。心理健康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客观条件只作为影响主观体验的潜在因素;二是积极方面。心理健康并非仅仅只是消极因素较少,同时也是积极因素较多;三是多维性。心理健康应包括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积极心理学强调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把主观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这为学校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实践开辟了新的思路,心理教育的目标应兼顾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问题的消解,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

  (二)致力于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意味着积极的理想追求、较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建设性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着重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如积极的思维活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养成、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

  意志品质、积极的组织与群体等。具体来说,包括培养自信心、自制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认知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吸引力、真诚、忠诚、坦诚、正直、仗义、率真、信用等积极心理品质。

  (三)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中的、发展中的个体,而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对立关系,教师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也要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在课堂中发展和利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帮助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多使用平等的、积极的词汇,如尊重、分享、快乐、体验、感受等,为学生心理健康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要鼓励学生发展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在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中,要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尊重学生,注意耐心倾听,抱有同理心,协助学生自我评价,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强调学生的优点与长处。

  (四)建立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的关系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融合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心理活动是融入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其实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只要每一个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意识到自身积极的潜能,就是最有效的资源。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以一种宽泛的视野,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课堂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重新整合社会、家庭、校园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把心理教育作为一个系统,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家庭、社区为载体,构建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的最大功能。

  从消极心理模式向积极心理模式的深刻变革,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视野,为开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积极心理学的产生时间较短,与传统主流心理学相比,研究并不成熟,缺乏实践研究与纵向研究,尚须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马甜语.积极心理学:理念、视野及动向[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30-34.

  [2]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1-87.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4]曾秋燕.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教学研究文教资料,2007,(7).

  [5]顾娅娣.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文汇,2007,(9).

  [6]张澜,王洪飞.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J].理论观察,2006,(4):152-153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论文相关文章:

1.积极心理学对心理教育的启示论文

2.大学生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的论文

3.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论文

4.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

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6.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论文范文精选

2344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