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关幸福心理学的结课论文
幸福心理学认为,幸福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的终极追求目标,追求幸福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权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谈有关幸福心理学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幸福心理学的论文篇一:《浅谈如何从幸福心理学角度提升工作幸福感》
【摘要】幸福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幸福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对于提高职场员工工作幸福感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幸福心理学研究表明:员工工作幸福感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行为,它与员工的流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工作业绩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直接关系。幸福心理学的研究为组织和部门提升员工工作幸福感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方法。本文从 “强调自治意识打造自主工作群体、缓解工作压力增强员工的控制感、改善组织气氛增加员工的社会支持资源”三方面,阐释了提升员工工作幸福感的新思路。
【关键词】幸福心理学,员工,幸福感,工作
幸福心理学是研究幸福心理的一门学问。幸福心理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相互联系的,它包含了幸福的感情、需要、认知和行为等诸多因素。当今社会,工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许多人怀有这样的疑问:人们在工作中感到幸福吗?他们这种幸福的程度有多大?于是研究者找出了一个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回答这一疑问的指标——工作幸福感。工作幸福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满意感,是指个体对工作领域的具体认知评价。它包含了一系列不同的工作要素和不同的维度,因此它涉及员工对工作或工作环境各个方面的感受。
“工作幸福感是否可以提高工作绩效”是心理学家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此问题的研究为组织领导者制定有助于提高员工工作幸福感的各种制度和措施提供了支持。组织行为学家、社会学家和企业管理学家都认为,提高员工工作幸福感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工作绩效。
幸福心理学研究表明:工作业绩与幸福感之间存在联系:内在奖酬引起的幸福感更多地依赖工作绩效,外在奖酬引起的幸福感影响工作绩效,这种联系在经理人员中比一般员工中更加突出。同时,工作的挑战性在工作幸福感与作业之间起着主要的中介作用。对于高挑战性的工作来说,工作幸福感与作业之间存在正相关。研究发现:员工工作幸福感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行为。它与员工的流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研究还发现,具有高度幸福感的员工愿意继续在本企业工作,为企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而那些缺乏幸福感的员工,当他们认为可能到其他组织工作的话,必然会采取离职行为。因此,提高员工工作幸福感可以降低员工的流失率,也可以减少缺勤率。因此,幸福心理学的研究为组织和企业提升员工工作幸福感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方法。
一、强调自治意识,打造自主工作群体
幸福心理学研究发现,员工之间的交流不但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幸福感,而且会导致他们之间更多的合作、相互帮助和产生更高的生产力。尤其在合作水平较高的小团体中,或者在那些员工可以自由安排自己工作的自治工作团体中,员工的主观幸福感都很高。其主要原因是来自团体的社会支持,因为它可以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从而间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于是提出了自主工作群体的概念。
自主工作群体,意即:工作群体可以作出一切必要的决定,如谁来工作?在哪里工作?工作时间多长等,上级不再干预群体功能的发挥,而是作为资源提供者在群体需要时提供帮助,并对工人进行培训。而且,领导由群体选出,必要时群体可以罢免领导。同时,群体负责制定群体的生产计划,决定他们的成员构成,甚至可以自行决定成员的报酬。
大量研究表明,这种自主工作群体可以大大增强员工的工作幸福感。在这样的群体中,生产力和工作满意感都很高。
二、缓解工作压力,增强员工的控制感
工作压力是一个对员工幸福感影响很大的因素。它的涉及范围广泛。(参见表1)。与工作有关的各种压力源给人的能力带来负担,不但影响员工的工作幸福感,而且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了解压力源、缓解压力与增强员工的控制感紧密相联。有学者认为,工作幸福感依赖于工作需要与控制感的联结。当员工拥有较高的工作需要而其控制工作的能力却很小时,他的幸福感是较低的,而且其压力也会增大。
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控制感是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预测变量。同样,对于员工来说,工作过程中的控制感是他们工作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变量,如果他们觉得自己丧失了控制权则可能出现抑郁等消极情绪,进而影响其工作幸福感和工作绩效。
三. 改善组织气氛,增加员工的社会支持资源
幸福心理学研究发现,组织气氛首先影响员工的工作幸福感,进而影响他们的工作行为和在组织中的表现,最后影响整个组织的生产效率。这个过程可以用组织气氛和组织产出的关系模型来说明。(见图1)。
我国学者曾对组织气氛与员工满意水平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六个组织气氛纬度与工作满意水平的关系。(见表2)。研究表明:温暖与支持的组织气氛、公司(厂)的奖惩制度、职工的自主发挥情况、鼓励革新创造的程度、管理效率、职工参与管理等六个方面均与工作满意水平有显著相关。即:组织气氛的六个方面均与工作满意水平有显著相关。
以上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增加个体的幸福感。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为员工提供这方面的资源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幸福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同样,对心理控制源的研究也表明,社会支持与幸福感有显著的关联。大量研究表明,心理控制源的概念反映人们对行为与后来事件之间关系的期望,并反映人们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的倾向性。内控者倾向于把行为后果看作是由行为本身决定的,而外控者则认为是由行为以外的因素决定的。表现在:外控者常常认为不良生活事件是无法控制的,进而产生抑郁而降低主观幸福感。内控者有很好的应激方式,他们试图主动去改变情境,而不象外控者那样逃避现实,因此主观幸福感较高。凡是能应付各种问题的人,其主观幸福感都较高。以上原则均可用在工作情境中。
另外,应尽量消除不恰当的欲望。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设计了一个快乐公式:快乐=物质消费÷欲望。即:在物质消费相同的条件下,假如人们的欲望越大,那么达到的快乐越少;假如人们的欲望越少,那么达到的快乐会越多。这就从经济学角度说明了,幸福感取决于人们对工作的态度。
作为现代组织、企业或部门的管理者,若能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运用幸福心理学的理论,管理者就能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进行更理性、更科学的管理和决策,使员工“工作,快乐,并幸福着”,最大限度地提升员工的幸福感,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业绩和整个组织的生产和工作效率。
参考资料:
[1]郑雪等著,《幸福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2]奚恺元教授谈“幸福学:当代经济学与心理学的新方向”,人民网2005年12月26。
[3]孟华兴等编著,《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
幸福心理学的论文篇二:《人本主义的幸福心理学理论》
摘 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倡导积极心理学运动,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幸福感和自我实现等问题,并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和高峰体验论,构成了系统的幸福心理学体系,为幸福心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关键词:马斯洛 人本主义 幸福心理学 需要层次 自我实现 高峰体验
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幸福是个人的一种自我主观体验或主观幸福感。中西方古代和近代有不少思想家从人生哲学和伦理学的角度对幸福进行过研究,其研究方法基本是采用哲学思辨的方法,而缺乏从心理学的角度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幸福心理进行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Maslow),倡导积极心理学运动,该运动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幸福感和自我实现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关幸福心理的重要理论观点。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和高峰体验论构成了系统的幸福心理学体系,为幸福心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马斯洛认为,人生幸福的层次取决于需要满足的层次,人的幸福本质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幸福的最高境界就是高峰体验。
一、幸福的层次――需要层次论
幸福是一个人主观、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而情绪情感的产生有赖于需要满足与否,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体验。在人类需要问题上,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1.人的需要成等级系统。
“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七个层次:⑴生理需要: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各种需要中最原始、最基本、最需优先满足的一种需要;⑵安全需要:是个体希望获得稳定、安全、秩序、保障,免受恐吓、焦虑和混乱的折磨等的需要;⑶爱与归属需要:是个人对友伴、家庭的需要,对受到组织、团体认同的需要;⑷尊重需要:是个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⑸认识与理解的需要:是满足人们先天好奇心、了解、解释、理解的需要;⑹美的需要:是包括了对秩序、对称、闭合、结构以及存在于人们身上的对行为完满的需要。美的需要可以滋润人生,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增加乐趣;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体成长中对未来最高目标和境界追求的动机或愿望,就是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2.人类的两大需要。
马斯洛在《存在心理学探索》一书中把人类需要分为两大类:低级需要(基本需要)和高级需要(成长需要)。⑴低级需要:是个体不可缺少的普遍的生理和社会需求。马斯洛认为,当人们存在这类需要时,主观上可以体验到某种缺失感,故又称之为匮乏需要。包括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前四个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⑵高级需要:指由个体自身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趋向所激励的需要。是在低层次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出现的高层次需要,故又称之为超越性需要。包括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后三个需要,即:认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指出,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得到更深刻的幸福感,达到精神安宁和内心充实。低级需要的满足,其结果是消除紧张,降低兴奋,避免疾病,感到宽慰。而高级需要的满足可提高抱负水平,增加动机强度,导致身心健康,获得深刻的幸福感。如果说低级需要旨在维持人类生存的话,那么,高级需要则是追求生存得更好,自我成长和发展得更有意义和价值。高级需要较少依赖环境和他人的给予,更多靠个人的努力,并在自身成长中逐步得到。受高级需要驱动的人均采取积极、欢迎和认可的态度,处于发挥潜能和创造力的最佳状态,会专心致志地去解决问题,经常进入执著、入迷和忘我的境界,因而时常会体验到幸福的快感。
任何需要的满足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满意、快乐与幸福。需要满足的层次论,就是人生幸福的层次论,它揭示了人对幸福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在连温饱也无法满足的人看来,安全保障、爱情归属、自尊荣誉等都是次要的,他的快乐与幸福首先在于解决温饱问题。当有了温饱之后,幸福首先在于求得生存的安全。有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保障,人们才将幸福寄托于爱情、归属与自尊等。正如中国古语“衣食足,然后知荣辱”。
二、幸福的本质――自我实现
加德纳:“我们更正确的幸福观是指人们朝着有意义的目标而进行的艰苦奋斗,这些目标使个人与更广泛更远大的人生目标联系起来……”自我实现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的核心,也是人本主义幸福心理学的本质所在。
1.自我实现的含义。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即:“成为你自己”。他说:“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无法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也就是说,自我实现者是:“更真实地成了他自己,更完善的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于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 所以,自我实现的含义有两个核心:一是从正面来说,自我实现就是将自己先天的秉赋、潜能最大限度地显现和发挥出来,“成为你自己”;二是从负面来说,自我实现就是极少出现不健康、心理疾病和能力缺陷。
2.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经过广泛的观察和整体分析,马斯洛概括出自我实现者15种共同的人格特征,可以归纳在五个方面中:
⑴客观的认知,宽容的心态:①准确和充分的认知现实;②悦纳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③超越以自我为中心,而以问题为中心。
⑵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①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想;②清新永隽的鉴赏力;③真切的社会情感;④常有高峰体验。
⑶独立自主的人格:①具有超然独立的性格;②对自然条件和文化环境的自主性。
⑷广泛的社会支持:①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及伦理观念;②具有哲理气质及高度幽默感;③具有民主风范,尊重他人意见;④深厚的人际关系。
⑸具有创造力:①对现有文化具有批判精神;②具有创造力,不墨守成规。
3.自我实现的途径。为了使自我实现者能顺利地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马斯洛提出了加强自我修养、完善人格结构的观点,并在研究如何加强自我修养的基础上,提出通向自我实现的途径。⑴充分生动,无私无我地体验生活,全神贯注,忘怀一切,全身心地献身于事业,近似于道家的“无为状态”;⑵作出成功的选择,重视内在的成长;而不是作出退缩的选择和追求于外在的修饰;⑶自我的存在,表露自我;就是有一个“自我”要被实现出来;⑷而坦然,勇于表白自己内心的感受,表白自己的怀疑,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遮蔽、隐瞒;⑸内在自我的呼声,忠实于自己内心的感受,从小事做起;⑹自我不懈的努力,一点一滴积累,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⑺自我实现的历程中,重视 “高峰体验”这种特殊的时刻;⑻先天的本性,使之不断成长。
三、高峰体验――幸福的最高境界
高峰体验是马斯洛1962年首创的人本主义自我实现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既是自我实现者的重要特征,又是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因此,领悟和拥有高峰体验是感悟人生价值、塑造自我心灵和开发创造潜能的重要条件,又是个人主观幸福感的最高境界。
1.高峰体验的概念。
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是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豁达与极乐的瞬时体验。他说:“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眼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的感觉……”马斯洛还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具有如下特点:
⑴产生的突然性。高峰体验都是以毫无预料,突如其来的方式产生的,是喜出望外,人们无法预计他们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⑵程度的深刻性、强烈性。这种体验压倒一切,既有体验的强度,又有认知的深度,令人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几乎达到忘我与超越的境界。
⑶感受的完美性。产生这种体验的人会达到个人最佳状态,像突然步入了天堂,实现了奇迹,达到了尽善尽美。
⑷存在的普遍性。它比人们预料的要普遍得多,不仅在健康人中产生,而且在一般常人甚或在心理病态者身上也可出现,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这种体验。
⑸结构的同一性。这种体验产生的刺激因素各不相同,但主观体验却彼此相似。
⑹保持的短时性。所有的高峰体验转瞬即逝,并非永存不变,虽然其影响和作用可能长期存在,但是体验出现的一刹那却是短暂的。
2.高峰体验的价值。
⑴高峰体验对自我实现的重要意义: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者的重要特征,自我实现者能更多地产生高峰体验;自我实现时刻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首先,他认为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暂时片刻;其次,他认为自我实现不是一种终止状态,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趋向自我实现必须经历无数自我实现片刻。
⑵高峰体验的后效:马斯洛在研究自我实现者时发现,研究对象普遍认为高峰体验有许多后效。这些后效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高峰体验具有心理治疗的作用,能消除神经病症状,有些神秘的或如海洋一样广阔无边的体验是如此深刻,以至于永远消除了精神病症状;第二,高峰体验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自我观;第三,高峰体验可以把一个人解放出来,使其具有更大的创造性、自发性、表达力和独特性。
3.高峰体验的达成。
马斯洛所持的基本观点是:高峰体验是自然产生的。高峰体验“可以来自爱情、审美感受(特别是音乐)、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来自意义重大的顿悟与发现……来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对孩子的慈爱……”甚至可能产生于非常平凡低下的生活天地里。马斯洛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这种体验形成的因素。他认为:⑴导致高峰体验产生的根源很多;⑵意志不能导致高峰体验的产生,它的产生是自然的,人不能强迫、控制或支配它;⑶经验是高峰体验产生的重要因素;⑷较好的人和处于较好环境的人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⑸没有任何一种途径能确保这种体验产生。
马斯洛对于人类追求幸福持乐观、积极态度。他认为,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人能在某一点上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获得最高的幸福感。高峰体验不仅是个人的最高幸福时刻,还能带来个人对存在性价值的领悟和对自我认同感的发现。他仿佛告诉人们:热爱生活吧,幸福不在天国,它就在你身边;追求幸福吧,它不仅能给你情感上的愉悦,而且还能使你发现人生的意义,使你获得涅磐后的新生。
参考文献:
[1].马斯洛著:《自我实现的人》,许金生、刘锋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10。
[2].马斯洛著:《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11。
[3].马斯洛著:《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编译,九州出版社,2003.8。
[4].马斯洛著:《人性能达到的境界》,林方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2。
[5].弗兰克•戈布尔著:《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吕明、陈红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0。
[6].彭运石:《走向生命的巅峰》,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5。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幸福心理学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