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有关儿童心理的论文

坚烘分享

  一个人一生中所受到的教育是系统的、全方位的,它不仅仅来自于大家最为熟悉的学校,它还来自于我们每天所身处的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建设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与命运,尤其是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发育有重要影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有关儿童心理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儿童心理的论文篇一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摘要: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二大因素“遗传”和“环境”的争论一直是心理学一个古老的话题。回顾心理学史上一些著名流派对该问题的阐述,并把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归结为透传因素群、环境因素群和个体因素群,并动态地分析他们的作用,有利于我们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也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

  关键字:心理发展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群;环境因素群;个体因素群

  自从科学心理学创建以来,有关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在探讨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的过程中,很大时间以来存在着“遗传”和“环境”之争,这场争论从中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最近,尽管现代心理学家们不再持有非此即彼的立场,但回顾历史,考察现在,本文将从心理学派的争论中找出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诸多因素。

  尽管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因素问题上,曾经派别林立,观点各异,但是,目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群可归为三大类:自然因素群、环境因素群和个体因素群。

  1自然因素群

  该因素群包括遗传生理因素和先天因素。遗传因素是指前代遗传以及在此基础上个体生长、发育乃至衰老、死亡的整个过程中的一系列生理解剖特点,现代心理学认为,遗传和生理因素,特别是脑、神经生理方面的特征是心理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没有了这个基础,一切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它对心理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先天因素是指出生前影响个体生长发育的诸因素,除遗传基因决定外,还有一些是由先天环境影响造成的,其中较重要的有母体环境。母体环境就是出生前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生物环境,一般称为理化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在母体环境中,营养、温度、药物、辐射等保健方面的因素对胎儿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生作用极大,甚至对出生以后儿童的健康和适应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我们平常所说的“胎教”实质上就是指应为胎儿创造一个安静、舒适、和谐的母体环境。

  2环境因素群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因素是指来自于自然界的对个体心理发生影响的方方面面,包括人生存所必需的食物营养、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等动植物资源。这些因素的好坏,以及满足与否,都直接影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也许是来自于对环境决定论的否定,人们往往忽视了自然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把环境因素仅仅理解为社会环境。其实,自然环境对心理的影响不总是间接的,而往往是直接的。平时常常说到某些人具有某种浓厚的地域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社会环境因素是指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最复杂的,也是决定性的,它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影响,家庭是儿童出生以后所面临的主要环境,其中家庭规模大小、经济结构、父母教养态度、亲子关系等都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社会信仰、价值观念等社会化目标首先都是通过父母的过滤,以高度个体化了的有选择的形式传递给儿童的。家庭是儿童所面临的第一大社会环境。学校教育是对儿童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影响,对儿童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他们心理的全面发展等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环境中同伴关系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与学校环境相比较,社会因素主要是指自发地、潜移默化地对儿童心理发生影响的一切社会条件,包括社会经济状态、文化背景、意识形态、风俗习惯、民族传统、时代精神等。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着个体的发展。

  3个体因素群

  儿童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其中个体本身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首先,个体生理成熟的快慢或迟早,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方面的成熟直接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二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生理成熟有利于心理发展;另一方面心理发展又促进生理成熟。其次,各种内外因素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并不是孤立起作用的,离不开儿童的主体活动,主体活动对心理的影响最直接、最显而易见,是个体心理学发展的动力性因素。而且儿童心理发展并非是一挥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已发展和完善了的心理品质影响着其它心理过程的进一步发展,或是促进,或是抑制。

  总之,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这是由影响心理发展因素的复杂性、变化性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的、全面的、动态的观点来考察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家庭、学校、社会应可能地为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创设一个最适宜的条件或环境,这也许才是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最终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

  [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李景春.论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有关儿童心理的论文篇二

  《浅谈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立足社会的必备要素之一,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的影响日益明显,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即:家庭氛围、父母的素质,教养方式。

  关键词:家庭因素;儿童心理;教养方式

  一个人一生中所受到的教育是系统的、全方位的,它不仅仅来自于大家最为熟悉的学校,它还来自于我们每天所身处的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建设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与命运,尤其是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发育有重要影响。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基础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在儿童时期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对每个人成长的健康、未来的发展来说又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在关注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影响的同时,也要了解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将从下面三个因素分别进行讨论:家庭氛围;父母的素质(受教育程度);父母的教养方式。

  一、家庭氛围

  所谓家庭氛围,是指个体所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是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所形成的某种心理氛围和环境气氛。研究表明,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有安全感,生活乐观、愉快,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处理人际关系,形成开朗大方、求知好学、诚实谦虚、合作合群等良好人格特征。而在不良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成员冲突不断、家庭氛围紧张,儿童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没有安全感,易发生情绪和行为问题,形成胆小怕事、孤独退缩、行为放任、不讲礼貌等人格特征。

  (一)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亲子关系指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的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会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而有所变化。婴儿时期,孩子依赖父母的抚养,不但父母喂养、照顾、保护,生理上的满足依赖父母,而且在心理上也依赖父母。婴儿由父母那里获得安全感及信赖感。幼儿时期,父母除了继续抚养之外,还要开始给予适当的管教,让幼儿学习生活上所需的基本知识及做人的行为准则,让幼儿逐渐获得管理与控制自己欲望及行动的能力。童年期,父母要鼓励儿童与外界接触,从生活中学习;鼓励儿童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家庭的讨论,能以家庭一份子的身份发挥作用。青少年阶段,子女对父母的依赖减弱,关系疏淡,与父母以平行的关系相处。在亲子关系发展的过程中,父母要始终注意与孩子建立沟通,积极主动地与孩子交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了解他们的感受及成长中的困难,做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二)夫妻关系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父母双方和谐的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极其重要。如果父亲与母亲相处很好,那么家庭生活就能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使孩子合作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儿童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就比较容易把兴趣指向他人,孩子会赋予生活真正的意义,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其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如果一个家庭双亲不和,父母经常扯皮打架吵闹,家庭经常充满火药味,子女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只能造成他心灵自卑,感情痛苦,精神压抑,个性孤僻,不关心集体和他人。反之,健康温馨的家庭,父母以自己良好的言行和修养言传身教影响孩子,使孩子能健康成长,热情开朗,积极向上。

  二、父母的素质

  身教胜于言教,父母的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对儿童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影响着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素质。

  (一)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儿童心理

  父母的文化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成熟与生长发育。就文化素质而言,一般说来,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他们往往都会懂得一些教育知识,掌握一些良好的教育方法,这样的家长在对待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往往会采取恰当的方法,儿童能够很好地接受父母的意见与引导,这样一来对于他们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

  (二)父母的心理素质与儿童心理

  就心理素质而言,可以这样说,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行为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言辞说教。因为儿童是在一种与父母的心理神奇的融合、感应与参与的状态之中,他们对父母内心的重大变化经常有迅速的反应,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无例外地投射到儿童的心灵上,儿童在心理上甚至生理上的某些病态往往可以在其父母的精神状态中找到原因。因此,父母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要想改变儿童身上的某些东西,就应首先看他们是否能够在自己身上被改变,努力使自己具备明朗、达观、善良、坦诚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使儿童具有一个生长良好个性与优秀人格的温床。

  三、父母的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孩子时所使用的系列方法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良好的教养方式促进儿童在个性、品德及行为诸方面健康成长,而不良的教养方式会阻碍儿童心理发展,造成儿童性格缺陷、人格障碍等不良心理问题。有心理学家把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态度分成如下三种类型:民主型、权威型、放纵型。

  父母以权威的方式教育子女,对孩子的一举一动横加干涉、限制和斥责,甚至经常打骂;他们对孩子缺乏耐心,希望惟命是从。在这种教养方式影响下,孩子容易产生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往往以说谎自卫。严重者或丧失自尊心,自暴自弃,一旦摆脱父母的管制,就可能走上越轨或犯罪的道路;或以父母为榜样,在家挨打受骂,出门打人骂人,性格蛮横暴躁。

  总之,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它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体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综合运用家庭诸因素促进儿童心理发展,为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创设一个最适宜的家庭环境,才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易利红.简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J].云梦学刊,2002,(3).

  [2]李景春.论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3]周序.父母文化程度和流动儿童学业成绩的关系.中国家庭教育专业网.

  [4]高洁.西安市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5]张杰,王美芳.母亲心理健康、教养行为与幼儿焦虑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

  [6]蒋奖.父母教育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

  [7]刘美丹,刘晓艳.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及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

  [8]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李红娟.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1.

  [10]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3).

    2164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