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浅谈中小学心理教育相关论文

斯娃分享

  近些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得到国家、学校、教师和家长的重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心理教育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小学心理教育相关论文范文一:叙事疗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叙事疗法是一种在家庭治疗和社会建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心理治疗方法。本文主要论述了叙事疗法的理论基础、理论假设和基本技术,探讨了将叙事疗法引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并从课程的视角出发,详细阐述了叙事疗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叙事疗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22-0007-04

  叙事疗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在家庭治疗和社会建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心理治疗方法,认为“问题才是问题,人不是问题”,这种把人和问题分开的积极的心理治疗理论与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主要功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相契合。把叙事视野引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内容运作、途径、方法上由封闭变得相对开放,由抽象的理论回归鲜活的个体生命,由教师填鸭式的灌输走向师生间真心的交流对话,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叙事疗法的理论基础与假设

  1. 叙事疗法的理论基础

  后现代主义:叙事疗法的盛行与当代哲学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分不开。后现代主义相信主观的事实真相,认为事实真相会随着使用的观察历程的不同而改变,事实真相取决于语言的使用,并且大部分受到人们所处的背景环境的影响;以否定、超越西方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基本特征,以“去中心”和“多元化”、提倡差异性与创造性为基本精神。

  后结构主义:叙事疗法的理论渊源也来自于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的根基上逆生出来的,它表现出对非理性的张扬和对非逻辑的推崇,主张超越传统的“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认为并不存在静态的两极对立,而是两极之间的运动。

  社会建构论:叙事治疗世界观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现实的社会建构主义的认识与态度。社会建构论的主要观点有:第一,现实是由社会建构的。第二,现实是透过语言而彰显的。对叙事心理治疗师而言,要能敏感地捕捉到来访者语言的改变,因为它是来访者信念、关系、感受或自我概念的改变的外显。第三,现实由叙事组成并得以维持,在一个人的生命故事中,没有描述出来的永远比描述出来的丰富。叙事的哲学不再支持与重复那些对个案曾造成伤害且无意义的主线故事,而关注一些被忽略的“轶事”,即支线故事。第四,没有绝对的真理。社会建构论认为,由于我们无法客观认识现实,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是诠释经验,而诠释经验的方式有很多种,没有哪一种诠释是“真正”的真理。

  2. 叙事疗法的理论假设

  叙事疗法认为来访者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叙事治疗师应把这一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态度,在实际的咨询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八大假设:第一,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第二,每个人都是面对自己生命挑战的专家。第三,人是有力量的,每个人在和问题抗争的过程中,都会用各自的方式陪伴自己,来访者见治疗师前,早就自疗一段时间了。第四,个案的许多问题都是种族、阶级、性取向、性别等文化环境所营造出来的。第五,“寻求帮助”的概念会造成个案低估自己的能力,会限制他们对自我资源的运用。第六,人的一生当中,总有几次不被问题影响的经验,问题是不会百分之百操纵人的。第七,咨询师的责任是塑造尊重、透明和好奇的环境。第八,意义并非事先存在,我们应透过交流的交互作用创造新意义。

  二、叙事疗法的基本技术

  1. 外化

  我们要用外化(externalizing)的态度来看待来访者,把他们和问题分开,使他们有机会去看问题,去面对问题,有机会去看主流文化对人和问题的影响,以及问题对人的影响。

  请看下面的例子:

  来访者:儿子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是我的一块心病,现在儿子在上大学,一年多来,我每天晚上都会给他打电话,督促他读书、看书,可是一直没有什么效果,他成绩还是不好。

  一般咨询师: 儿子上大学了,还每天打电话督促他学习,而且没有效果,你有没有想过改变自己的做法?

  叙事咨询师:儿子上大学了,还坚持每天打电话,还是没有效果,我好奇的是,是什么力量让你一直坚持下来的?

  2. 解构

  要让青少年了解问题是如何来到他们身上的,也就是主流文化是如何对他们产生影响的。这是一个解构的过程。如何做到解构呢?解构包括两个部分,首先要做到解构的聆听,其次是进行解构的问话。

  解构的聆听——以放空、外化、好奇的态度去听,时刻保持对来访者用词的关注与贴近,并不企图教给来访者什么,也不说服来访者什么,只是好奇地对于来访者有重要意义的词汇进行简短回应,去了解这些用语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它更多的是一种态度。

  请看下面的例子:

  来访者:童年的时候,爸爸经常打妈妈和我们。我那时特别爱上学,但有时也逃学,逃学不是为了出去玩,而是偷偷去看爸妈有没有吵架,看他们是不是和好了,我觉得自己那时真的好可怜。

  一般咨询师:小时候不仅经常挨打,还担心爸爸妈妈好不好,我能体会到你那时真的好可怜、好苦。

  要做到解构的聆听,叙事咨询师不是同意来访者的思维或顺服来访者的思维,而是用一种外化、好奇的态度想:小小的他怎么就想到偷偷地去看爸妈有没有在吵架?他说的那个“可怜”是什么;“觉得自己好可怜”,这样的想法是怎么来的;可怜的日子里小小的他是怎么过来的;在可怜的日子里,他最不容易的地方在哪里等。

  有了这样的思维过程,叙事咨询师的反应如下:

  叙事咨询师:你刚才谈到那个“可怜”是指什么,可不可以多说一点?为什么觉得自己是可怜的?小小的你怎么就想到逃学去偷偷看爸妈有没有在吵架?

  这就是一个解构的聆听过程。解构的聆听就是不顺服来访者的思维,不是想当然地认为他就是可怜的,而是去好奇那个“可怜”,看“可怜”对他的影响是什么,去看“可怜”背后的生命故事,去看“可怜”的日子里,他是怎么过来的。所以,要做到解构的聆听,咨询师要对来访者所用的词和句子非常专注。   解构的问话——打开包装,探索对于来访者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感受、态度、信念的来历和历史,探索主流文化对人和这些问题的影响,探索这些问题、感受、态度和行为对来访者人际关系的影响,让来访者了解自己是如何被影响和建构的,以引出来访者的支线故事和特殊意义事件。

  下面请看一个叙事咨询师问话的例子:

  来访者:我总觉得,有那么一天,男朋友会离开我。

  咨询师:可不可以多说一些?

  来访者:有哪个男人会喜欢一个胖女孩?像我这样的身材……唉,我总有一种预感,男朋友不会永远喜欢我的。

  咨询师:男人不喜欢胖女孩,这样的想法是怎么来的?

  来访者:社会上都是这么看的……

  咨询师:社会上的人是怎么看胖胖的女孩的?

  来访者:现在是以瘦为美的时代,胖胖的女孩穿衣服很难看啊……没有瘦瘦的女孩子受欢迎啊。

  咨询师:大家对胖胖的女孩这样的看法是怎么影响你对自己的看法的?

  来访者:(思考)……怎么影响?其实……有时候,我觉得自己蛮可爱的,因为没有外在的优势,所以特别特别努力……

  解构最重要的方式是不用一般主流的方式去看人们的问题,而是透过解构去发掘属于人们独特性的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解构不是革命,不是告诉来访者应该怎样,而是让来访者看到自身经验到的文化是如何影响他的观念和问题的,思考想要和这些主流文化保持怎样的关系。

  3. 重写和丰厚

  当这些影响都被解构(deconstruction) 以后,我们就可以和来访者一起去寻找他们生命故事中的“特殊意义事件”(unique outcomes),“打开包装”(unpacking),发现力量,带着这份力量,来访者可以重新面对生活的挑战。这就是重写的过程。重写是叙事疗法里头的重头戏,外化、解构是陪伴来访者去外化解构他的主线故事,而重写就是帮助来访者寻找生命中被忽视的积极的支线故事。在找到“特殊意义事件”也就是支线故事之后,就要开始感受那个力量的“点”,并开始以各种不同形式转换。如果特殊意义事件力量不够强大,就必须重新去找一些“点”进行丰厚、见证、迁移,这样循环往复,直到让来访者看到自己生命中的能量,逐渐丰厚故事,丰厚生命。实际运用中,不一定严格遵循程序,也可以根据当时的互动和情境创造出一些故事重写的方法。如:让来访者对自己的问题命名,如恐惧,然后让来访者扮演“恐惧妈妈”,与“恐惧妈妈”对话,让“恐惧妈妈”和来访者相互见证。下面请看一个例子:

  来访者:最辛苦的就是我要回避。我需要动脑子去回避别人,我很讨厌跟他们一块去,但事实上我是很希望和大家一块去,蛮开心的。

  叙事咨询师:这种回避的辛苦,是怎么陪伴小小的你长大的呢?

  综上所述,缺乏正确的自我认同和人际沟通能力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普遍遭遇的心理困扰。作为一种后现代心理治疗方法,叙事疗法通过“问题外化”“解构和重写故事”等理念和技术,帮助人们将人和问题区分开来,重新解读故事,重建自我及人际关系。叙事疗法的核心和重点恰恰有助于青少年将自我困扰和人际困扰外化于自身和他人,从更加理性积极的视角解读自我与他人,增强其体验和有效应对问题的能力。

  三、叙事疗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 将叙事疗法引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传统的心理治疗藉由定义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这对于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不利的,叙事疗法在借鉴传统心理治疗优点的基础之上扬长避短,主张将人和问题分开,用外化的态度看待学生身上的问题,跟学生一起寻找被忽视的积极的生命故事,最后建立起同一的自我故事。将叙事的理念引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叙事疗法使师生关系更平等更和谐

  在传统的心理治疗背景下,也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平等,也认为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我们认为,这些原则常常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访者即问题学生”的观念下变得不切实际与形同虚设,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想的、平等的主客体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变得对立起来。叙事疗法认为教育者要抱有一颗好奇之心,强调来访者的优点与长处,对于他们的任何进步与努力都要给予鼓励与赞美;学会信任、欣赏与感激,强调其积极的一面,特别注意要帮助他们寻找积极的人生故事。

  (2)叙事疗法更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传统心理治疗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问题的消解,以问题为载体,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为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功能。而在叙事心理学看来,问题是问题,人是人,人不等于问题,不再抓住学生的问题,而是绕过问题寻找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而这些品质往往被“问题”模糊,被学生忽视了,作为教育者要做的就是着重培养学生优秀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与人格特征。

  (3)叙事疗法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在传统心理治疗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诚然也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但却常常把学生当作问题的来源,教师常常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对立。叙事疗法认为,学生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学生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只有把学生当作充满潜力的个体,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问题意识才能得以削减。

  2. 叙事疗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埃里克森(E.H. Erikson) 的人格发展理论指出,青春期是自我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然而,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往往面临一些困境。叙事可以帮助他们表达、呈现不同的自我成分,使个人自我得到协调、统一和完整的发展。为了促进其同一自我的形成,教育与心理辅导的首要任务应是发挥他们叙事的主体性作用,让他们参与到自己生活世界的建造中来,而不是成为他们叙事的代言人。此时,教育者应成为学生的友好听众,应鼓励他们开口说出自己的生命故事,而不是把另一个陌生的故事强加给他们。叙事视野的引入可以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更加契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1)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突出叙事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少中小学已经深入到课程层面,相应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也层出不穷。但其中不少教材仍然沿袭着传统学科课程教材的编写思路,强调心理学学科知识自身所具有的逻辑和体系,呈现给学生一系列抽象的定义、原理及方法等。这样的教材虽然结构完整、体系严密,但学生除了能从中记忆一些缺乏生活意义的概念之外,并不能获得更多实用性的东西。

  就教育目的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具有一定社会适应性的心理品质,而非传授心理学理论知识。从课程性质来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一般的工具性课程,而是一种具有人文色彩的课程,“是一种探索心灵、发展自我、追求人生价值的特殊课程,是与学生个人成长、经验、活动等密切关联的教育进程”。因此,作为课程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必须采用适应此种课程特征的方式,使广大学生在故事中悟出道理、启迪心智。在故事的选取上,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依据,紧贴学生的内心世界,选用那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聚焦学生特定阶段生理、心理发展重大矛盾与问题的故事。

  (2)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提供学生反观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讲述内心的故事

  处于冲突中的青少年,叛逆心理比较严重,往往会更多地看到社会、学校、家庭中令他们讨厌的一面,并认为这就是它们的主要特征。因此,成人需要用开放和宽容的心态去和青少年接触,消除青少年的攻击与防御的心理,使他们愿意叙说自己的故事。被讲述出来的故事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具有了相当的开放性。这样的叙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供他人观察、理解和评论的平台,这无疑可以使青少年能够获得有关故事的新的视角或解读,产生新的态度与情意,形成新的心理重建力量。心理治疗者、父母和教师,都需要为青少年提供反观自己的机会,成为他们倾诉的对象,而不是扮演代言人的角色。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叙事疗法不仅适用于一对一的个体心理咨询,它所特有的哲学观、理念假设、问话技巧和情景设置还值得团体心理辅导借鉴、学习和应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叙事疗法的理念有助于团体心理辅导参与者丰富自身角色;第二,叙事疗法的技术丰富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第三,叙事疗法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团体心理辅导参与者的思维理念和能力。

  (3)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注重学科渗透

  在当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条主要途径,而学科渗透只是作为辅助途径存在。叙事视野的引入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学科渗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科渗透途径的必要性、合理性与适应性。人文学科的教材(特别是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每一篇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都是一个细致深入的、优秀的心理故事。这种故事化的处理方法不但可以很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沈贵鹏.心理教育课程论[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2.

  [2]杨忠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故事启迪法[J].中小学管理,1999(10):30-31.

  [3]琚晓燕编著.叙事治疗[M].华夏心理教育中心内部教材,北京,2002.

  中小学心理教育相关论文范文二:突出“四加强”积极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科研建设;阵地建设;工作机制

  为认真实践“创新教育、精致学校、幸福师生”的理念,不断历练学生的品格,锻炼学生的毅力,增强学生的逆商,从而将身心健康质量转化为学习质量,为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强健体魄、发展智力、和谐心灵、幸福终身奠基,扬州市教育局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突出“四加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有效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不开一支思想品德好、专业能力强和充满爱心的教师队伍。2009年始,扬州市教育局明确规定:各省级四星级高级中学、职业学校和市直各学校在年内须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其他学校可采取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过渡办法,力争用2~3年时间全部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满足各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师的需求,为更多的教师取得心理健康教育资质搭建平台,与扬州大学师范学院联合举办了为期三个月的专业证书培训班,已培训教师300余人、在培400余人。与扬州市卫生局联合举办全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短训班,已培训教师800余人。各级各类学校每年要确保不少于2%的教师接受市级以上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同时,与市卫生局共同推荐一批有资质的社会人士担任学校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市教育局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每年年终对县(市、区)教育局和市直学校综合考评范畴。

  二、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有效促进中小学生情商、智商、逆商的提高。在全市义务段学校开设“快乐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高中学段(职业学校)开展集中与个体的访谈辅导。在地方课程中保证每学年小学高年级不少于3课时,初、高中学段(职业学校)不少于8课时的心理健康专项教育。为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容,市教育局每年组织师生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征文、工作札记、手抄报、电脑小报等评比活动。还先后编制了《扬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册》《让学生健康和谐发展》《阳光心苑工作札记》《阳光・健康・和谐》等专辑、专题录像并免费发至各学校,统一教学规范,要求学校健康教育课的开设做到“四有”,即:有课时、有师资、有计划、有教案。2010年,已启动了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案征集评比活动,拟编辑小学、初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进一步规范教师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三、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

  市教育局利用《扬州教育网》开辟“体卫艺之窗”“阳光心苑”专栏,通过“在线咨询”“心语留言板”等构建学生学习健康知识的园地。广大中小学校,利用校园网、宣传橱窗、黑板报,每月定期开辟“心苑”健康教育之窗。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及时收集信息、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题活动项目。开学初,以“新”为主题设计系列活动,如,认识新环境、了解新教师、感受新学校、结识新同学等。考试前,邀请专家进校园进行心理访谈,帮助学生调适学习心理,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升学考试。毕业前,设计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社会。很多学校还在校刊、校园网上设立“心苑”师生互动栏目,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所感、所悟、所思,从而更加以人为本地实施教学。如,邗江区教育局的《邗江心育网》、扬州大学附属中学“虹桥边”心理健康教育超市、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的“心灵小屋”等成效尤为显著。为充分发挥扬州市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的资源优势,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更便捷的服务,2010年起将用2~3年的时间在辖区内各县(市、区)创建分中心,在城乡学校创建一批市级“阳光心苑”心理访谈室。与市卫生局合作完善“杨医生热线”服务,进一步丰富《扬州教育网》“阳光心苑”栏目,逐步构建校级、县级、市级中小学师生网上教育访谈系统和测试服务平台。

  四、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建设

  教科研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扬州市各中小学注重加强心理健康教科研工作,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和品位。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研究”子课题――“运用网络技术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研究,在60多名一线教师和200多名高一学生参与下,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已圆满结题,并获中国电教馆“学与教研究”课题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各市直初中学校结合校情实际积极探索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开展“德心一体”研究,得到团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各中小学一线教师根据岗位工作实践撰写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札记》,被市文明办推荐给全市各系统。扬州市教育局在关注全体学生、尊重个别差异的前提下,重点对普通学校学生、职业学校学生、特殊学校学生、宏志班学生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寻找不同人群学生的心理困扰或学习障碍,充分发挥教育科研优势,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摆脱生活或学习中的阴影,有效提高广大中小学生幸福指数。

  扬州市在突出“四加强”积极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注重强化工作机制。

  一是完善行政部门领导机制。市教育局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十一五”、“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对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学校年终综合考评内容,并逐年加大权重。明确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是完善学校部门合作机制。各中小学都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工作,学工处、教务处和团委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认真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抓好实施过程,并按照《扬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档指南》的要求做好学年总结和建档工作,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经费投入、访谈机构、宣传教育等各项工作得到落实。

  三是完善家庭学校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教育功能,把家长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重要的支持系统。通过召开家长通气会、发《告家长书》、开通网上家长学校等形式,辅导家长改善亲子关系,通过亲子活动分享快乐,倾诉烦恼,表达爱心,使孩子经常保持愉悦的心情。同时,注重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鼓励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创设健康的学习环境,满足孩子求知的欲望,提高休闲活动的格调与品味。倡导“亲子阅读”读书活动,引导家长与孩子一起读名著及有益书籍,让家长见证孩子在读书中成长并分享读书的乐趣与感悟。

浅谈中小学心理教育相关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2.中小学心理健康心得体会论文

3.浅谈小学生教育心理健康论文

4.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5.浅谈如何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399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