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方面的论文
做好心理护理,使手术患者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是护理体制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 的发展的必然结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护理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理护理方面的论文范文一: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总之,作为一名儿科护理人员,丰富的儿科护理知识和精湛的儿科护理操作技术是必备条件,同时还要具备优良的自身综合心理素质,并能准确了解和掌握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特点,敏锐洞察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变化,用无微不至的心理护理来提高医患双方合作的效果,增强医患关系,对完善儿科整体护理,提高儿科护理水平,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心理护理;儿科护理
一、患儿的心理护理
医院陌生的环境,会使患儿产生恐惧、紧张和焦虑不安的情绪,这对患儿是极为不利的。由于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不同,因此,护理人员应采用个性化的护理手段,通过把握不同年龄患儿的心理特点,以亲近的、细致入微的心理护理来满足患儿的心理要求,这对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婴儿期(出生后~1岁)患儿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新生儿一出生就具备感受各种内外刺激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是婴儿与母亲建立依恋和信任关系的重要阶段。而住院使这个阶段被中断。我们都知道环境的变化会引起许多不适的感觉,婴儿由于年龄小,对周围感觉更加敏感,因此会使他们的感觉、知觉、情绪、注意力等心理发育也受到影响,有时会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状态,行为上出现哭叫、寻母、避开和拒绝生人等,这对患儿的康复极为不利。在此期间,应争取由固定护士进行连续的护理,通过搂抱、抚摸等身体的接触,及时满足婴儿的各种需求,给予心理抚慰,建立患者与医护人员的信任机制。
幼儿期(1~3岁)患儿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此期患儿在生活和心理上都不成熟,患儿心理反应偏向单纯,以哭闹为主,尤其害怕注射、服药等,带有明显的任性、违拗性,表现出自我主义趋向。对医院的新环境感到受束缚,由此产生对治疗的害怕、畏惧心理,疑虑、不合作、反抗等情绪是他们的主要表现,更有甚者出现神经、心理发育的退步现象。作为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地观察患儿的情绪变化,态度亲切、和蔼,尽量在患儿父母在场的情况下接触患儿,通过看看图片和书籍、给他们讲讲故事、陪同患儿玩游戏等使患儿建立安全感。教育以激励为主,在医院中,必定会有听话的孩子,可以让患儿向配合治疗的儿童学习,进而得到良好效果。
学龄前期(3~6岁)患儿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在此时期,儿童会有思维能力的提高,伴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其主动性也会加强,但仍有不稳定的心理活动存在,开始具备应用防卫机制应对危机的能力。住院后主要的心理问题是分离性焦虑,患儿对陌生环境,对身体完整性受到损坏产生恐惧心理。表现为极力反抗治疗、要求回家等。在治疗护理中,护士应运用通俗易懂及解释性的语言说明住院及治疗的必要性[4],使患儿确信住院并非惩罚,而是让其尽快康复,尽快回到小伙伴中间。在语言上,多使用赞赏性、鼓励性语言,如对女孩子可称赞她漂亮、干净、可爱;对男孩子可称赞他勇敢、坚强、像小男子汉等。护理人员应注意到,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减缓人们焦虑的情绪,儿童也不例外,可以为他们提供适度的游戏、绘画等事情,减轻他们的恐惧感。
学龄期(7~13岁)患儿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在此阶段中,生活常识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控制、理解和分析能力普遍增强,具备个性和自尊心。此期患儿不再害怕注射、服药,一般能自觉地接受治疗,而是担心学习、是否会残疾或死亡,并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淡漠感,整日郁郁寡欢。对这一年龄段患儿的护理,应正确回答患儿提出的各种问题,做一名好的倾听者和回答者,许多儿童会特别在意自身的外形是否会在治疗过程中有所改变,这时护理人员应本着诚恳的态度,告知患儿形象的变化只是暂时的,随着疾病的好转,外形也会恢复如初,从而使患儿接受治疗,顾虑减轻。还应尊重患儿的选择权和隐私权,充分给予他们个人空间,使患儿能够独立完成一定的自我护理工作。
二、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在护理工作中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独生子女,家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旦生病,家长往往由于过分关注导致内心紧张、不安,因此会对医护人员夸大病情,提出过高的要求,连带着影响患儿的情绪,家长的不配合和不满意将直接导致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不满[5]。因此,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更为重要。
患儿家长的心理问题:①对医院环境的不熟悉、没有对部分疾病的正确认识、经济负担将会直接使患儿家长产生紧张心理;②由于心疼孩子,因此对各种损伤性检查、注射以及对病情变化和预后的不可知性导致的恐惧心理;③因溺爱孩子,对其生病有愧疚感,尽可能满足患儿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等,过分容忍患儿各种任性行为导致的过分容忍心理;④因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对医护人员因年龄、性别、言语、着装和表现等引起的不信任,对医院治疗能力和条件等产生的怀疑和不信任心理。解决心理问题的措施:针对患儿家长不同的心理问题,护理人员要全面综合考虑其形成原因,尽量做到面面俱到。①针对家长焦虑和紧张心理的护理:介绍医院的基本情况和周围环境,由内至外,由整体到局部,医院的各项资源以及设施布局等,来消除患儿家长的紧张情绪[6]。通过介绍患儿病情、发病原因、相关健康知识教育等,教育家长进行日常护理,注意患儿情绪和心理变化,注意饮食营养和安全。应理解家长的困难,但治疗方案的必要性和中断治疗对患儿造成的不良后果也一定要特殊强调,同时使用有适应证且价格较低的药物,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并从生活上给予关心,鼓励家长克服困难,树立治愈的信心。②针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护士应对患儿的治疗方案、护理措施以及各种可能的预后进行说明,可使家长对孩子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用鼓励性语言时,面对的是预后良好的疾病,使家长看到更多的希望;但对待其他预后并不理想的疾病时,应运用安慰的口吻,切莫生硬,尽最大的努力给予精神上的支持,让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在进行检查时,用诚恳的态度说明检查过程及目的,使家长明白医护人员是在为患儿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治疗过程准确高效,也同样使家长恐惧减轻。③针对家长过分容忍心理的护理:对家长提出正确的教育观念,否定其过分溺爱的传统,指出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孩子的发展和未来同等重要。健康的体魄加上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希望家长在护士对患儿进行教育时,不要一味袒护。④针对家长怀疑和不信任心理的护理:礼貌地告知家长人与人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治疗效果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不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是最好的治疗方法,用个性化的治疗使家长的顾虑减轻。另外,沟通技巧是护理人员需要具备的素质,恰当的运用语言可得到家长充分的信任,进一步来弥补医院硬件措施上的不足,增加患儿以及家长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作为一名儿科护理人员,丰富的儿科护理知识和精湛的儿科护理操作技术是必备条件,同时还要具备优良的自身综合心理素质,并能准确了解和掌握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特点,敏锐洞察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变化,用无微不至的心理护理来提高医患双方合作的效果,增强医患关系,对完善儿科整体护理,提高儿科护理水平,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护理专业大专女生情绪智力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分析魏丽芹; 宫庆慧; 高荣慧中华护理杂志2012-01-05
2、心理护理现状与发展趋势王国蓉; 李继平; 黎雪梅护理研究(中旬版)2006-07-11期刊45
心理护理方面的论文范文二:心理护理对四肢骨折患者疼痛影响
摘要: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运用,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依从性,提高护理质量,应广泛运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骨折
1资料与方法
1.1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疼痛情况及患者满意度,VAS疼痛评分计为0~10分,分值同疼痛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患者满意度以我院自制调查问卷为依据,满分100分,≥70分为满意,50~70分为一般,<50分为不满意。
1.2统计学分析: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疼痛情况对比:观察组护理前疼痛评分为(6.19±1.21)分,护理后疼痛评分(3.22±0.82)分;对照组护理前评分为(6.32±1.25)分,护理后疼痛评分(5.86±1.13)分,护理前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无明显差异(t=0.789,P=0.318),护理后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4.914,P=0.021)。
2.2患者满意度对比:观察组对患者感到满意24例,一般28例,不满意4例,满意率为92.86%,对照组对患者感到满意17例,一般27例,不满意12例,满意率为78.57%,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1834,P=0.020)。
3讨论
实施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是患者不良情绪能得到舒缓,降低疼痛感,促进患者康复。临床观察发现,患者疼痛程度与心理状态呈正相关关系,而心理状态同治疗效果具有较大联系。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同相关文献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运用,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依从性,提高护理质量,应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许丽霞; 王秀芬; 孙惠萍; 曹志坤; 周策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1-05
2、心理护理在减轻耳鼻喉部手术术后疼痛程度的应用体会张庆玲; 李会琴护士进修杂志2013-03-22
心理护理方面的论文相关文章:
2.心理护理论文范文
4.病人心理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