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斯娃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观念的更新和经验方法的改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一: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融合

  摘要:地理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将高中地理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可以取得良好效应。本文从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和巧妙运用心理技巧等五方面探讨如何实现有效融合。

  关键词:地理教学;心理健康教育;高中

  应试教育长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素质教育推进缓慢,德育与智育长期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重分数、轻能力”仍是我国教育的重大问题。调查显示:32%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存在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的中学生自杀事件也反映了这一问题。因此,在中学中进行多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合不失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学课程标准也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确定为三维目标之一,其中,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也是指内心体验、情操陶冶;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也是指科学的态度、求实的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在国外教育中,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美国在中小学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将历史事实与道德规范相印证,日本在公民课和安全课中把法制意识和互助精神相融合,同时融入大量的儒家思想,俄罗斯在数学教学的任务任务之一是造就学生的理性思维。进一步说明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合是必要的、可行的。综合大多数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观点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包括以下几点:1、智力正常,有创造力。2、人格完整,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并具有接纳自我的良好心态和意识。3、人际关系协调,乐于交流,善于结友,乐于助人。4、情绪稳定,乐观开朗,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5、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勇于承担责任。6、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价值感和道德观。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作为中学基础教育的学科之一,课程的第一条基本理念即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地理教学相融合,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地观、资源观和环境观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中阶段,如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地理教学的融合?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

  地理学科的知识具有趣味性、生活性和丰富性,可以充分利用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在课堂听讲、交流、发言、完成学习任务中不会感觉到有负担,培育学生活跃的开放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对学习“后进生”要多加鼓励,帮助学生突破自我,使用一些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也可通过控制语调的轻重缓急、板书的颜色和节奏来营造课堂氛围,学生会充分感到心理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觉得老师是亲切的“自己人”,就会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不怕出错和失败带来的后果,实现心理的自由和开放。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地理学科包罗万象,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身边活生生的案例与内容,这些都可以对学生学习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合理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结合教学重点、难点,有选择性的放弃没有必要深入的地理知识点,精讲细讲重要的地理概念、原理、过程和意义,使学生对学习才生兴趣与激情,体会成功,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地理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深入挖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在“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节中探讨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酸雨频发和臭氧空洞等气象灾害,学生在经过本课的学习后了解到这些气象灾害产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

  三、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长期使用,容易使学生学习产生怠倦,难以调动其积极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堂情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尤其是新的教学手段。例如,可在教学中多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设置实验活动环节,使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地理观测、野外考察等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地理的感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课程中的不同角色对同一地理问题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对问题不同角度的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也有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采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的理解地理事物、过程和结果。

  四、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

  地理教师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素养,学识出众、品德高尚,有先进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开朗的性格、勤奋的精神、宽容的态度、广泛的兴趣、良好的人际适应与交际能力,这样有助于发挥地理教师的心理示范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有益影响,创造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与老师交流、乐于交流,也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情、共鸣、共同解决问题,也有助于消除教学中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减少和缓解学生的过度紧张、焦虑和烦恼,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促进素质教育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巧妙运用心理技巧

  地理教师需要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心理和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学会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使用一些心理学技巧,使课堂有声有色,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课堂导入时运用“首因效应”,当学生出错时进行“共情”,在提问或讲授知识点时采用“空白效应”,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励学生。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地理教学的融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本文提出一些个人看法,需要更多教育研究者和地理工作者不断的探讨和实践。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思考

  摘要: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是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牡丹区第五小学针对因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偏低与文化生活贫乏、学生心理压力较大的情况,有针对性设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设置课程内容,构建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与机制,力图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

  培养儿童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的心灵,依据儿童的心理成长阶段的规律进行科学教学变得越发重要,因此,目前国家把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至课程的高度。但是,如何在小学阶段对儿童科学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每个学校不断思考的问题。牡丹区第五小学(以下简称第五小学)根据学校学生的特殊情况,构建了特色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现实诉求:现时代背景下学生健康发展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时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黄金期,而在现实的生活与学习中,儿童在认知方式、思维发展、情绪调适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更为巨大。这需要学校对儿童进行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在家庭之外,学校是对儿童发展影响最大的正式机构,它影响着儿童的社会性和情绪发展。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积极乐观的人格品质,是每所学校的重要工作。另外,第五小学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家庭处境较为不利,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那么,学校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为迫切。

  (一)儿童社会化需要积极品质教育

  儿童的社会化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社会交往。然而,如今中国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社会化的正常发展,其中不容忽视的是所谓的“小大人”现象,儿童整天与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为伴,封闭的环境里接触的都是大人。另外,儿童从电视、网络等媒体中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头脑中充斥着许多与年龄不相称的的复杂内容,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社会技能,承受了很多这个年龄不该承受的心理压力,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社会化发展,阻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如智慧与知识、勇气、爱与人性、正义、节制、灵性与超越等,是儿童社会化顺利发展所必需的品质。只有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得到提升,才能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更好地适应社会。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动因,除了传授知识,帮助儿童为日后的工作和经济独立做好准备外,还影响着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因此,学校就更应该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加强儿童的积极品质教育,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学校提出的使命,也是学校所必须要担负的责任。

  (二)学校学生发展特殊性更需要积极品质教育

  牡丹区第五小学位于城乡结合处,学校的小学生半数以上为农村学生,其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和生活贫困家庭的学生约占学生家庭的百分之十五,且多数家庭父母双方文化程度较低,约百分之四十的学生家长仅有初中以下的文化水平。处在这种家庭条件的小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常常会遇到更多的挫折与困难。而且很多儿童的心理保健能力较差,表现得较为自卑。可见,相对于其他学校学生来说,牡丹区第五小学的学生发展状况更为复杂,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部分学生存在较为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有些学生有自卑心理等;二是存在心理发展问题的学生,这类群体较多,如没有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或对学习缺乏兴趣的一类学生,相对于第一类学生而言,这类群体较多;三是其他发展较为良好,但仍需进行其他诸如乐观、积极向上等良好品质塑造的学生。

  (三)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需要把握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中小学的核心任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努力。在教师层面,如何激发儿童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需要教师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与发展需求,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适合的教育。牡丹区第五小学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学校以往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诸多原因不是在于教师付出的努力少,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没有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致使教学内容高于或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相符,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学校将对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把握作为对教师的重要任务,学校试图通过全体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学生的发展状况,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同时,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的改进,有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而学生学习态度的改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学校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由此可见,提升教育质量,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途径来实现。

  二、理论支撑:积极心理学指导学校明确发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是于20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心理学运动,其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Seligmen)提出并倡导。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与生活,如何使人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等方面的问题。[1]其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将心理学研究从以往的仅仅关注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转向关注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方面的研究,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引了目标方向。

  (一)积极心理学的新鲜理念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确立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使命不仅是治疗精神疾病,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积极的心理品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这一观念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确立、内容设置、教材编写的重要指导思想。第五小学在早期也进行过心理健康教育,但主要是偏向问题取向的,针对心理障碍的个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牡丹区第五小学根据学校学生大致处于的三种心理发展状况,确立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和心理素质培养的一级目标;针对普遍问题进行辅导,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二级目标;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的三级目标。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全体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享受快乐的教育、快乐的生活。有了这一明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心理品质包含的内容必然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培养学生的品质内容有:培养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提高学习兴趣、动机,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增强学生调控情绪、承受挫折、自主自强的能力;培养学生集体观念、良好的人际意识;培养开朗、乐观、合群、自立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二)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

  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问题取向转向全面素质提升取向,必然带来教育内容、途径和教育形式的改变。问题取向引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侧重于学生出现的一些具体心理问题,如意志力薄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行为习惯问题等等,仅仅关注到了学生负面发展的方面。并且,问题取向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也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处理,忽视了学生成长的潜能。在教学方式上往往也限于单调的说教。有了积极心理学的指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方式发生了变化。积极心理学关注到人身上积极的心理潜能,看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而非像传统心理学那样,仅仅关注到个体身上的心理疾病与心理障碍。积极心理学相信,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建构,学生的潜能会得以发挥,健康品质得以形成。为此,积极心理学不把个体看作病态的、被动的、等待治疗的个体,而是主动建构、学习的个体。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应是单一地灌输、说教,还要注意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成长状况,教师进行积极地引导,帮助学生主动地建构认知,进而提升学生各方面的品质与能力。

  三、体系构建:大课程观引导学校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层面也在不断提出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尚未设立明确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标准及其配套的评价体系,以致很多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处在一种边缘化、形式化的境地。不过,这也给很多小学带来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化探索的契机。第五小学利用这样的契机,结合学校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相对比较雄厚的条件,创造性地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牡丹区第五小学认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广义的健康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而非仅仅限于狭义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并且,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通过狭义的具体心理健康课程来实现,也需要通过其他学科课程教学,以及社团活动、学校文化等隐性课程的影响来实现。在这一观念指导下,学校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也是针对全体学生的,着眼于发展学生积极品质的。

  (一)设置全校学生必修的特色心理健康课程

  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积极学习、乐观生活的重要载体。新世纪以来我国确立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赋予了地方、学校的课程建设自主权,牡丹区第五小学积极利用课程开发自主权,把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与校本特色选修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了面向不同年级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班学生间周1课时,教师为专职的心理教师,并且具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或“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员”资格,保障了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专业性。另外,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面临的问题也不相同,学校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常见心理问题,灵活设计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些特色化、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体现在学校的校本教材上,有:《红星照我心》、《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活动辅导设计》、《适合小学生心理的学习策略》、《心灵语》等。除了间周1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外,牡丹区第五小学积极利用隐形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在每学期开学之初都会设计好本学期本学年不同年级的德育主题月系列活动。每月一个大主题,大主题下又分列4个小主题。

  (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性,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小学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其中情感意志培养非常关键。在各科教学中,要求老师把对学生的关爱注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多方面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使学生从教师的鼓励中体验快乐、树立自信、走向成功,使学习过程变成快乐的发现之旅,从而达到寓教于乐、乐中求美、美中育人的目的。如语文、思品课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高贵优雅的品质;数学、科学可以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严谨的思维逻辑;美术、音乐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线条、色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育课可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学生竞争、拼搏、进取的精神。另外,在学科教学中,学校也注重利用案例中的榜样教育,达到对学生品质教育的作用。一方面注重教材中榜样人物教育,利用书本中的榜样人物对学生进行即时教育。另一方面,用各种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的事,设置教育情境,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或互相进行讨论,通过借助分析榜样人物的成功经验对学生进行正向强化,使其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并落实到行动中去。

  (三)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相结合的灵活辅导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特征,第五小学采用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对第五小学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修建了高标准的个体咨询室、团体活动室和心理拓展室,并且配备师德高尚,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从事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对学生共同面临的成长问题进行团体辅导,从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如专门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团体教育,以及专门针对高年级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另外,即使在同一年级,不同学生遇到的问题也可能是不同的,学校采用差异式教育的方式,对特殊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也会随着教育的对象与内容不同而在不同的场合进行。

  (四)文化建设中弥散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牡丹区第五小学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重视“硬环境”———学校物质设施方面的建设,也重视学校“软环境”———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方面的创造。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学校注重学生舒适环境的创设,尽力给孩子提供一种人性化的快乐学习的空间。橱窗、黑板报、走廊、校报、校刊等,以及开设的具有特色的心育专栏,都成为学生随时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园地。在精神文化方面,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大教育,一种每位老师都参与的教育,并且学校注重强化在校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帮助教师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无处不在的观念。教师间、学生间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另外,在校风、班风建设上,学校工作者都用心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内容渗透进来,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制度文化方面,一方面,学校注重平等、民主、合作的师师关系、师生关系的创建;另一方面,学校制订一系列活动方案从制度层面保障教师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只有教师的心理是积极的,乐观向上的,他才能给学生带来明亮的、快乐的教育。牡丹区第五小学也重视学校行为文化的建设。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载体。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周一升旗、阳光体育活动、慈善一日捐、义卖义捐活动、寻找最美少年活动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这些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认知水平,同时学会团结协作,从而健康成长。其中阳光体育活动方面,每天让学生上好三操———广播操、武术操和心理健康教育手语操。广播体操的欢快、家乡武术操的铿锵和心理健康手语操的舒缓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锻炼,性情得到了陶冶,并感悟到人生哲理的启迪。而且,学校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磨砺了学生的意志。社团是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信、从容面对未来的理想场所,因此,学校依据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如军鼓队、舞蹈团等,这些社团活动促进了儿童个性心理的发展,也提升了儿童的艺术鉴赏力。

  四、机制保障: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除了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外,也需要创设保障其有效落实的制度体系。牡丹区第五小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建设专业化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专业化的心理教师队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专业性的有力保障。为了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学校着力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为防止心理教师在学校的边缘化存在,学校从制度上来努力保障心理教师的地位。学校专设心理教师岗位,职称评定也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其次,学校以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素材,利用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教育素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常规化。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培养一支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的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程顺利实施至关重要的环节。对此,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以及学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培训方式较为多样。目前,学校拥有了一支比较规范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二)建立科学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与督导制度

  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各地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多由中小学自行探索。为了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与有效性,牡丹区第五小学基于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室,负责组织、指导与监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确定、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课程研究室以文本的形式,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学校基于实际情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课程标准设置,各年级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标准设置,以及校本教材内容的编写,任课教师教案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专业化要求。另外,为了检查与督促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学校独立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室之外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督导小组,隶属于学校政教处,以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有效地监督与评价,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环境

  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不是学校单方面工作所能实现的,它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的共同努力。牡丹区第五小学针对学生家长文化落后、教育意识淡薄等现实,注重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疏通,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听课、座谈,增强家庭教育意识,提高家长心理素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建立校内外一体化网络,形成家庭、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局面。除了调动家长的力量,牡丹区第五小学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不定期地邀请知名专家、社区的一些专家到学校做专题报告。这些社会力量的参与,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新的血液,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石国兴.建构主义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6,(5):60-61.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3.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500字

4.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5.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6.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127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