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2017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范文(2)

坚烘分享

  三、大学在实现“中国梦”中的定位

  1.四大职能下的中国大学分类定位

  关于大学的职能分析和中国大学分类的研究成果已经不少,笔者在这里要思考的是为了在实现“中国梦”中发挥好大学的作用,有必要在高等教育四大职能下,对中国大学体系予以“功能分类”定位。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大学的四大职能,目前已成为国内的基本共识。然而在中国对于大学的定义是比较模糊泛滥的。在官方的界定中,凡是大专以上的学校都称之为大学,这样来界定学校的职能显然给举办者、管理者、研究者带来了不少矛盾与问题:是不是所有所谓的大学都承担着四大职能,是否有偏重?

  实际上对于什么是大学是有专门定义的,因此在英语中,大学称之为“university”;一般具有高等教育职能的高校称之为“college”。克拉克在他的著作《高等教育系统》中就把高等教育分为:社区学院、文理学院、传统大学与创业型大学。[12]我国学者王建华先生也就“高等教育”与大学的关系做了专门的研究,他在《什么是高等教育》一文中比较全面地梳理和回答了“什么是高等教育”、“什么是大学”,认为“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概念是充满争议和歧义的;“大学”要早于“高等教育”,并认为“有些自称为大学的机构实际上可能与高等教育完全无关”[13]。事实确实如此,我们知道“最早的大学是研究事物本质或事物一般规律的机构,是由学生与教师组成的社团”[14],其功能是随着社会与大学的发展,逐渐“丰满”起来的。我们今天常常把大学与高等教育混淆起来称呼。实际上一些以大学称谓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是缺乏大学的全部功能的。比如成人高校,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了社会人员的再学习,颁发他们所需要的文凭;一些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院校,原本其功能是比较单一的――培养社会一线的技术工人。因此,如果给所有高等教育机构都戴上“四大职能”的帽子,是“强人所难”,也是不利于真正发挥大学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作用的。为此,笔者比较倾向于邹晓平先生在《再论高等院校分类框架》一文中对高等学校类别和层次划分的建议(见表1)[15]。表1高等院校分类表

  精英高等教育大众高等教育学校学术性学位学校专业性学位学校职业性学位研究型大学博士博士学士综合性大学博士硕士学士应用科技大学博士硕士学士文理学院学士专业学院硕士学士职业技术学院学士副学士这样的分类,有利于其功能的定位,有利于在实现“中国梦”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2.培养有国家意识的当代公民要成为所有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

  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应该是分层分类的,各级各类高校所肩负的责任应有所区别、有所侧重。但任何高等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那就是培养人才。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着重培养有国家意识的,能够以实现“中国梦”作为人生追求的当代知识分子。

  教育无国界,但教育是有意识形态的,特别是作为一个国家的知识与知识分子聚集的大学来说,如果缺乏鲜明的意识形态特色,那对这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首先,从大学所走过的历史轨迹来看,是充满着哲学意蕴的。纽曼将大学的使命定位于“传播和推广知识”。他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说:“我对大学的看法如下:它是一个传播普遍知识的地方,这意味着,一方面,大学的目的是理智的,并非道德的;另一方面,它以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扩增知识为目的。”[16]他只论述了大学的一个功能――传播和推广知识的功能。实际上对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哲学作出开创性工作的恰恰是有着“发达哲学”国度的德国学者。作为哲学家的雅斯贝尔斯所撰写的《大学之理念》、《什么是教育》讨论的虽然是教育,实际上是哲学著作――我们可以专称为教育哲学著作[17]。而布鲁贝克的著作就直接命名为《高等教育哲学》了。

  其次,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传统的知识分子都是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意识的。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过程中,为什么“封建文明”一直能延续2000多年,并不是由于皇帝和王权有多么的厉害,而是他们依赖了由孔子开创、董仲舒“规范”、朱熹发展了的中国儒家文化这一“文明的根脉”。中国知识分子作为统治集团的主要组成者,表面上是尊重皇权,实际是遵守儒家文化渗透其血液中的“礼制”。新中国建立前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领导者,通过长期的革命洗礼并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领导党和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人民共和国,使人民在骨子里信服中国共产党。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趁热打铁”,加大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政党意识形态的宣传、灌输、内化,并将党的意识形态同步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

  再次,从当今的国内国际势态来看,急需树立知识分子的国家意识。从世界范围来看,意识形态的较量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大的是东西方的较量,小的是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在当今的中国,“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18]。意识形态这一政党和国家的“命脉”变得前所未有的淡化、分散化和多元化。虽然,在我们的大学里从来也没有放弃过意识形态的教育――恐怕只有中国才会将大学有关课程的开设上升到最高执政层面来讨论和决策,但由于意识不强――讲马列主义的不敢理直气壮讲“马列”,方法不当――往往是说教式教育和浅层的活动,内容不新――有的教师所讲的内容落后于时势3―5年时间,功利主义――大学大多数已成为“职业培训基地”,读大学就是为了弄一个好职业等等原因,大学培养出的知识分子较少有国家意识了。这个局面如果看不清楚和赶紧予以应对和改变,要实现“中国梦”真的不可想象。

  3.要有一批研究型大学快速崛起,更多地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责任

  不管我们如何看待和评价当今的美国,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它的经济、科技、军事以及人才仍然是其他国家无法“望其项背”的。就高等教育系统来说,“它的非凡之处在于:它能够不断产生新的成功机构,其中大多数能够强盛不衰;处于这个系统顶端的是一批形成路径、特色各异的高水平大学”[19]。而在我国,虽然近20多年来国家在“顶层设计”、资金投入上也逐步形成了递度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一批“958”高校和“211”学校的办学实力不断提升,但要达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群体性崛起的“意境”,还必须下决心攻坚克难。

  一是要“气守丹田”,修炼发展。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国家对大学是寄予厚望的,在顶层设计中也是有意识地要培育一批一流大学的。但实事求是地说,今天的中国大学不是缺乏资金投入,主要是缺乏一种“宁静致远”的办学精神。许多国家重点大学,并不坚守“精英大学办精英教育”,而是要与一般院校争“扩招”,争办成人教育,争搞培训班。一些教授不能沉下心来教书育人,而是忙于“走穴”,忙于做“明星”,结果与国家的希望、社会的寄托南辕北辙――当然社会的制度环境也还有不足,但与当年战火纷飞中的“西南联合大学”的办学环境相比已有天壤之别,为什么还办不好大学呢?在笔者看来,现在的关键是一批“985”高校、“211”大学要有一种“气守丹田”,静心修炼的气质,切实办出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二是要有一流的师资,以大师养大气。现实中我们的一流大学最缺的不是别的,而是办大学的“核心元素”――一流的师资。李政道先生曾仔细梳理钱学森先生的成长之路后说:“培养创造科学和技术发明技术的人才需要和钱学森和他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导师冯・卡门教授那样的一对一的精英教育。”[20]当然这个“一对一”,并不是一定要一个老师只教一位学生。但决不能与我国的一些知名大学那样,一名导师带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研究生。以加州理工学院为例,他们的生师比是31。可以说我们现在的许多大学,办学硬件――校园、大楼、仪器设备一点都不比国外一流大学的差,但我们的大师真的是少之又少。要办一流的大学没有足够的一流师资,其他条件再好也是枉然的,唯有大师才能养大气。

  三是要深化改革,从制度环境上保证高水平大学的群体性崛起。这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笔者在《杰出人才的培养与中国大学的改革创新》一书中也有较多的阐述,这里删繁就简地说几句:一个国家的大学能否崛起,走在世界的前列,往往取决于这个国家与社会对学术教育的包容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制度环境。一个开放的、包容的社会有利于高水平大学的群体性生长和发展,一个良性竞争的制度环境,提供给大学不断创新的动态诱因机制,比为大学提供丰富资源、政策保护等优越的静态条件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11].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朝着中华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1).

  [2]李君如.中国梦[M].上海:新世界出版社,2006:63.

  [3]菲利普・G・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M].蒋凯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0.

  [4][19]贾永堂.徐娟.19世纪末20世纪的美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群体性崛起的机制分析――基于社会进化论角度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2(5):81.

  [5]玛丽・亨克尔・里特.国家、高等教育与市场[M].谷贤林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62.

  [6]赖明谷,徐和清.寻找发展:地方大学与新农村建设[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17-18.

  [7][9][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2,5.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

  [12]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13.

  [13]王建华.什么是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2(9):3-4.

  [14]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3卷)[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408.

  [15]邹晓平.再论高等院校分类框架[J].高等教育研究,2012(5).

  [16]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何曙荣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3.

  [17]张梦廷.有关高等教育哲学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2(1):3.

  [18]胡锦涛.扎实做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N].人民日报,2010-09-30(1).

  [20]原春林,李政道.率众赣教授诚誉钱学林之问――创新泡沫淹没创新[N].中国青年报,2010-11-11(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2017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范文

282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