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国际贸易政策相关论文(2)

坚烘分享

  国际贸易政策相关论文篇二

  《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摘要] 本文认为:亚当・斯密奠定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李嘉图等人在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完成了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构建;马克思等人完善、发展和深化了劳动分工理论;克鲁格曼将规模经济理论引入了国际贸易领域,开创了对现代国际贸易竞争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 国际贸易理论 劳动分工 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 资源禀赋 规模经济

  一、亚当・斯密奠定了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基础

  亚当・斯密作为现代经济学的鼻祖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尊重。他在其《国富论》中,最早建立了国际贸易理论体系,首先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有三大好处:一是劳动者的技巧能因业务专而日进;二是有了分工,可避免在交换工作中的时间损失;三是可使一个人做许多工作,增加其判断力和熟练工作技巧”。并指出:“劳动分工的程度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规模的扩大会引起劳动分工进一步提高,国家也会获得递增的收益”。其二,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认为:“由于劳动生产率不同,各国存在着绝对成本的差异。各国应该按照绝对成本的差异进行国际分工,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就可获得分工的利益”。并指出:“绝对优势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优势,包括气候、矿产、土地等;另一类是获得性优势,即工业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包括资金、技术方面的优势。自然优势是形成绝对优势的基础,获得性优势可以弥补一国在自然资源上的不足。只有两方面相结合才能构成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绝对优势”。 其三,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反对管制与垄断。他从“经济人”的假设出发,认为“人们的经济活动都是在利己心的驱动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这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力会增进整个社会利益,为此,国家不应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而应听任自然秩序,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自动达到和谐”。并指出:“对外贸易可以增加一国的交换价值和国民财富,因此,不能对其加以限制,应实行自由贸易”,他反对管制和垄断,认为垄断和管制会使“国家的劳动由较有利的用途改到较不利的用途,其年产的交换价值,不但没有遂立法者的意志增加起来,而且一定会减下去。为此,要听任资本和劳动寻找自然用途,社会资本自会迅速增加”。同时还指出:“垄断会造成商品以高于自然价值的市场价值进行销售,从而使消费者的利益几乎都因生产者的利益而被牺牲掉了;垄断还会使社会总利润减少,独占虽能提高利润率,但是利润总额不能增加到同没有独占的时候一样”。

  二、李嘉图等人完成了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构建

  二战后,由于资源禀赋相似的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发展迅速,尤其是产业间和产业内的贸易规模也不断扩大。国际贸易出现了很多新特点,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对此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在对新的贸易现象寻求解释的过程中,李嘉图提出了具有解释意义的比较优势理论。再后来俄林又提出了资源禀赋理论来解释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从而完成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构建。

  1.李嘉图等人认为:“传统贸易理论中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假设与现实太远,不完全竞争才是现实中市场结构的常态”。并指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商品价格大于其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不能如实地反映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 同时,“在不完全竞争情况下,由于垄断利润的存在,国际贸易不会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

  2.俄林认为:“技术差距或资源禀赋是引起产业间贸易的原因,而产业内贸易存在报酬递增是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超额利润和垄断利润的存在,垄断寡头或厂商就有条件进行技术创新,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从而提高利润,形成规模经济”。同时还指出:“产品具有异质性,这也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即使各国的嗜好、资源禀赋都相似,也会发生异质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国家的资源禀赋越相近,产品内贸易量就越大”。

  3.李嘉图认为:“一国是否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是不确定的,由于同时存在着报酬递减和报酬递增的产业,只有当贸易能使一国报酬递增的产业扩张,报酬递减的产业缩小时,国家所获得的利益才会超过报酬不变情况下所获得的利益,否则不仅无法获得贸易利益,还可能遭受损失”,“正是由于风险存在,国家才有干预的必要”。这些论点都与亚当?斯密国际贸易理论的观点不完全一致。

  三、马克思等人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完善、发展和深化

  1.马克思完善了劳动分工理论。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对劳动分工的重要性做了系统而精深的阐述,并强调:“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企业生产过程,必须实行严密的计划和组织,以便使生产过程能够保持空间上的并存性、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生产上的比例性”。同时还明确指出:“分工可分为企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企业内部分工是垂直性分工,体现的是一种报酬递增的技术进步;而社会性分工则是水平性分工,体现的是产业规模间的比例关系。随着企业内部分工的不断深化,效率和财富也在不断增加,这必然要求社会分工发生变动,产业规模间的比例和关系发生调整。而社会分工发生变动后,反过来又要求企业内部分工进一步深化”, “分工既是经济进步的原因,又是经济进步的结果”。

  2.斯拉法与阿伦・扬发展了劳动分工理论。20世纪20年代,斯拉法与阿伦・扬分别讨论了劳动分工与规模报酬递增的内在联系,突破了亚当・斯密的分工受“市场广狭限制”观点的局限。斯拉法认为:“每一类规模报酬都出自不同的经济现象。递增报酬来自积累和技术变化过程,而它们又都与市场扩大及随之而来的劳动分工相联系”。阿伦・扬则指出:“劳动分工是一个自我累积和自我扩张的过程”。“间接的迂回的生产方式的增长与各行业中的分工,正是规模效应递增的主要原因”。

  3.杨小凯与博兰德等人深化了劳动分工理论。杨小凯与博兰德等人受阿伦・扬思想的激发,用超边际的分析方法,重新将亚当・斯密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精辟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发展了斯密的分工思想。他们指出:“分工使人们更为局限于单一产品的生产,而人的需要是多样化的,其他所需产品要通过市场交易获得。但是市场交换存在交易成本,它给定了市场规模扩大的边界,使市场不会无限扩大,从而存在均衡。这样,企业就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博兰德则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其利益的获取应立足于企业内在比较优势的演进,而不应仅仅依赖于既定的外在比较优势”。

  四、克鲁格曼对现代国际贸易竞争理论做了开创性研究

  由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技术一定与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上,偏离了国际市场不完全竞争、技术进步与规模报酬可变的客观实际。为此,克鲁格曼在其1979年发表的《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一文中,率先突破了这一局限,并用规模经济与差别化产品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的发生,从微观层面的供给角度对国际贸易竞争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研究。他认为:在内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企业长期的平均成本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从而形成低成本优势,提高了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要实现规模经济,就必须有足够的市场容量。为此,企业需要参加国际贸易,扩大市场和生产规模。克鲁格曼还认为:规模经济理论虽揭示了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规模经济是企业国际优势的主要来源,但它没有深入探讨“内部经济”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也没有阐释同属一个产业内的企业,为什么一些企业能形成规模经济,而另一些企业则不能;另外,他虽提出了企业的 “最优规模”问题,但却没能给出识别的方法和标准。同时,他还指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层次增多,结构日益复杂,监控难度必然增大,从而成本必定上升,这就限定了企业规模的扩大 。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组织结构与制度结构的设计”。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974

  [2]杨小凯: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杨星明:中国对外经贸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4]贾根良:报酬递增经济学:回报与展望[M].南开经济研究,2005.(6)

  [5]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

国际贸易政策相关论文相关文章:

1.有关国际贸易政策论文

2.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论文

3.浅谈国际贸易政策论文

4.国际贸易政策结课论文

5.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论文

6.中国贸易政策研究论文

2469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