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梦的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
中国梦是属于国家、属于民族、属于人民,我国全国人民都在为这样伟大的梦想而努力奋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中国梦的形势3000字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梦的形势3000字论文篇一:《试论“中国梦”》
【内容提要】 中国梦不仅包含着对繁荣富强、广泛民主、文明昌盛、民生幸福、美丽和谐的社会理想的执着追求,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感召力更是将整个国家、民族的关注、期待汇聚成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合力从而形成新的历史超越。着眼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与统筹规划,扎实构筑起实现中国梦的建设维度与实现保障,让中华儿女激情飞扬的中国梦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美好的现实。
【关键词】 中国梦 建设 “五位一体”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探究中国梦的历史渊源、深刻内涵和美好愿景,我们不难发现,顺应时代诉求、民意呼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不仅包含着对繁荣富强、广泛民主、文明昌盛、民生幸福、美丽和谐的社会理想的执着追求,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感召力更是将整个国家、民族的关注、期待汇聚成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合力从而形成新的历史超越。着眼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与统筹规划,扎实构筑起实现“中国梦”的建设维度与现实保障,让中华儿女激情飞扬的中国梦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美好现实,成为中国人民的福祉。
一、经济建设:铸就实现繁荣富强之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中国梦是国家繁荣富强之梦,持之以恒地大力发展经济为实现繁荣富强之中国梦铸就的坚实基础,也唯有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才能拥有实现梦想的硬实力。党的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①众所周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做出的正确抉择,是我们党持续探索形成关于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稳固社会主义制度、突显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更好地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才能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繁荣富强之中国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胆识探索出一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之路,成就了举世瞩目的宏基伟业。之所以这番实践探索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是因为我们党把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基本方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也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中国的一切事情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党的报告强调指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②因为这一现实国情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此阶段,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举措。我们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这种改革是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没有经验可循,必须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要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以更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把改革开放向前推进。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没有中国的明天。我们要直面当今中国和世界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强大驱动力为实现中国梦注入更多的硬实力。
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探索与实践,今日中国之发展,无论在发展目标、发展任务还是发展模式等方面,相较过去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始终不变的是,无论在怎样的历史与现实背景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不动摇,“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既要深刻把握发展规律,又要不断加快发展之进程,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既要勇于探索、实践创新,又要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矛盾与特征,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经济建设,铸就实现繁荣富强之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二、政治建设:指引实现人民民主之“中国梦”的正确方向
人民民主之中国梦,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指向,是我们坚定不移、大步迈进的正确道路。“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③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是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的必然要求;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和政治保证,指引着实现人民民主之中国梦的正确方向。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扩大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马克思满怀热情地预言,人类社会历史“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④人民创造历史,民主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工具,真正的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只有人民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唯有社会主义中国才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真正实现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最大的特色和优势。90多年来党的发展历程也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人民民主始终是我们党高扬的光辉旗帜,是我们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向前进。
三、文化建设:凝聚实现文明昌盛之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继承人类宝贵精神成果的优秀文化,又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先进文化,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鲜明的时代性和浓厚的民族性。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文明昌盛之中国梦凝聚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毋庸置疑这种先进文化易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并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从而“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同时,强大的文化创造活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多种多样、层出不穷,只有不断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坚持对文化进行创新,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才能永葆自身的特色性、时代性和先进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党一贯重视先进文化建设。毛泽东提出文化“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邓小平倡导“三贴近”和“两手抓”, 江泽民重视文化软实力竞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见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视程度和建设决心。党的再次发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号召,并用了整章的篇幅全面分析了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阐述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明确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原则、政策措施和重点任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为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四、社会建设:构筑实现民生幸福之中国梦的健全保障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全部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变”体现了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郑重承诺,更体现了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坚强决心和信心。党成立90多年来的艰苦奋斗,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始终如一的信念与追求;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日新月异的历史性巨变,更体现了我们党领导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气魄与力度;新世纪10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飞速增长,已跃升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较快增长,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升,社会建设水平上了新台阶……繁荣富强之中国梦、民族复兴之中国梦已经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与此同时,我们党更加凝心聚力、孜孜以求民生幸福之中国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⑤同志三个“共同享有”铿锵有力地道出了我们党对人民群众个体的人生理想、成长进步、全面发展的重视和尊重,凸显了“发展靠人民、发展为人民”党的执政理念,更是进一步将国家梦、民族梦与个人梦连接起来,让中国梦更加有血有肉、可亲可感,中国梦不仅意味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更意味着人民幸福。
加强社会建设,增进人民幸福,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党的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飞跃,也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社会矛盾尖锐凸显期,在改善民生和管理创新中加强社会建设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意义尤为重要。加强社会建设,大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管理。正如同志所指出,人民热切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活环境。这些关乎民生的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党和政府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群众之忧,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社会建设的范围甚广,关乎人民幸福的方方面面,人民的需求、人民的愿景是引导社会建设的方向;满足人民的需求,实现人民的愿景才是社会建设的根本。成就个人之梦,融汇民族之梦,实现国家之梦。蔚为壮观的中国梦既是“强国梦”、“复兴梦”,更是“幸福梦”。
五、生态建设:塑造实现美丽和谐之中国梦的和谐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从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律的认识进入新境界、达到新高度;显示了我们党深切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的新调整、新安排;更展现了我们党站在历史和未来的制高点上,着力塑造美丽和谐之中国梦的逻辑指向和必然抉择。
面对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显然,实现美丽和谐之中国梦绝非轻而易举。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大幅度增长,当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人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物质财富的丰富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全部内容。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相对减弱,而对清新的空气、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原、洁净的饮水、宜居的环境、优渥的生活、健康环保需求则越来越迫切,这些才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实际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规划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问题。报告中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深刻理念,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发展战略,再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实现路径,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发展谋划和安排部署,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然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历史高度,既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之根本方略,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持久国策。
总之,“繁荣富强、广泛民主、文明昌盛、人民幸福、美丽和谐”之中国梦是“富强梦、复兴梦、幸福梦”。这样伟大的梦想属于国家、属于民族、属于人民;这样伟大的梦想必将引起中华民族对自身光荣、责任、使命的热切关注,激发中华儿女走向伟大复兴的高度自觉;这样伟大的梦想也必将整个国家、民族的关注、期待汇聚成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合力从而形成新的历史超越。
注释:
①②③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⑤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梦的形势3000字论文篇二:《中国梦略释》
摘 要:梦想就是理想信念和目标,是要求改变现状和超越现实的对未来的美好期盼。超越个人梦想的中国梦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状态结构、内涵外延及其发展动态。
关键词:中国梦;历史根源;状态结构;内涵外延;发展动态
梦想是一种有意识的思想活动和心理取向,是一种理想信念和向往目标,是要求改变现状和超越现实的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许期盼和期待。超越个人梦想的中国梦更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状态结构、内涵外延和发展动态。
一、中国梦的历史根源
中国历史几千年,辉煌鼎盛时期不存在梦想,也不需要梦想;妄自尊大、闭关锁国时期没有梦想,也不可能有梦想。中国梦的产生源于其特定的历史条件,那就是贫穷落后挨打,处境悲惨,命运多舛,社会黑暗腐化,家国衰败,甚至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遇此情况,国民上下便有所觉醒觉悟,便有了梦想:梦想救亡图存,梦想富国强兵,梦想国强民富,梦想国泰民安,梦想江山河海永固,梦想资源不竭、世代昌盛,梦想改变现状,梦想美好生活。于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英雄应运降生,贤人志士涌现。林则徐首先提出“睁眼看世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龚自珍悲呼“万马齐喑究可哀”;谭嗣同怒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沉吟“万家墨面没蒿莱,长岛人歌动地哀。”“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孙中山叹惋而劝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周恩来悼歌(陈天华)“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未酬蹈海亦英雄。”毛泽东曾描述惨景又发问抒怀:“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些都说明了中国梦的产生是有其特定历史根源的,也是国民上下终于觉悟觉醒的表现。
二、中国梦的状态结构
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其状态结构上来说,既是整体全盘的,也是分散局部的;既是部门行业的,也是城乡各个地方的;既是国家民族的,也是单位家庭个人的;既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包括港澳台同胞,也是每一个爱国华人华侨的;既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属于世界一切热爱和平友好的人,属于世界一切爱好自由平等幸福的人,属于世界一切追求人类文明进步的人。所以中国梦的结构是全方位、全范围、多层次、宽领域的,它无碍于任何人的正当成功,更无害于任何人的正当利益,而是有助每一个中国人乃至任何人的事业成功和利益实现,有助于社会正义和世界正义的实现。因此实现中国梦是对世界和平幸福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
三、中国梦的内涵与外延
中国梦具有无比丰富的内涵,但总的说来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外延就是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互利共享,和谐友好。
(一)国家繁荣富强
这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其内容和目标包括经济富有、政治文明、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生态美好等几个方面。经济上实现全面小康到全民共同富裕;政治上实现高度民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并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使台海两岸中国人共享民族振兴的荣耀和尊严;文化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们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大大提高,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社会和谐得以实现,民主法治水平不断提高,公平正义得到保障,人们成信友爱,社会充满活力而安定有序;生态上达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新鲜,环境更友好而吉祥,万类竞自由而和谐共处,持续而永久地友善友好。
(二)人民幸福安康
幸福虽然没有固定的标准,但至少有一些基本要求,首先是油盐柴米酱醋茶、衣食住行用的基本生存条件有保障;其次是安全健康有所保障;再是人人有机会得到发展,乃至充分的发展,人生价值得以实现;最终是人人受尊重,人人有尊严,人人得安康,人人都体面,人人享幸福。简单说来,就是有好的物质生活,有好的精神享受,有好的工作,有好的收入,有好的教育,有好的医疗服务,有好的居住条件,有好的出行设施,有好的发展机会,有好的养老保障,有好的社会风尚,有好的社会秩序,有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三)世界和平发展、和谐友好
中国梦的实现与世界紧密相连,利害攸关。毫无疑问,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和平的国际环境,世界的和平并且开放自由才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有利于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先进的营销模式、先进的消费理念。实现中国梦需要集中资源搞建设,集中精力图发展,集中时间谋幸福。如果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不仅搞不成建设,而且已有的建设成果也可能被侵占、被掠夺、被破坏、被毁灭。中华民族饱尝战争灾难,所以和平对于中国来说尤为珍贵和重要。我们珍爱和平,希望持久和平。但和平不是恩赐的,而是需要有所作为去建设和维护保养的。可见中国梦的构想和实现,不仅在于追求中国人民的幸福与安康,而且有志于追求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友善与幸福美好。中国早就宣称: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远站在和平立场,永远坚持和平,坚持国际正义。可以坚信,中国梦属于世界,中国梦的实现会大大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与和谐幸福。
四、中国梦的发展动态
中国梦实际上是一个发展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历程。说它是历史的,是现在的,也是未来的。它是中国近代以来由贫到富,由弱到强,历经灾难苦痛到平安幸福的艰苦奋斗和不懈追求。中国梦大体可分为救国梦、兴国梦、富国梦、强国梦和福国梦。
(一)救国梦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便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救亡图存是当务之急。于是爆发了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与义和团农民运动,有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有了悲壮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的战争,尤其是持久的抗日战争,艰难而卓绝。闻一多《七子之歌》是梦的哭诉和悲吟;田汉、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是梦的呐喊和号角;光未燃、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是梦的欢呼和礼赞。历经百年屈辱、百年抗争、百年苦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救国梦。
(二)兴国梦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因严重的战争创伤而满目疮夷,百废待兴,百弊待除。中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迅速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结束了几千年来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制度,初步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和生产资料公有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而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大办教育、大办各项社会事业,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实现了兴国梦。
(三)富国梦
中国人穷怕了,做梦都想富。邓小平也曾坦然表示想成为富国的公民。龙永图作为外交部官员出国曾经最怕的事情,竟然是怕进外国商店购物,因为没有钱致使囊中羞涩,实在是怕丢丑。现如今,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早已超越英法德和日本等富裕大国,进入了世界第二位,中国富翁成千上万,地方“土豪”各处涌现,“中国大妈”有的是钱。世界金银珠宝奢侈品消费中国要占一半以上,其富足程度可见一斑。但中国还远没有实现全面富裕,如果到2020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就是一大进步,富国梦正在坎坷曲折中前行。
(四)强国梦
落后就要挨打,先进就能昂头,强盛才能避患免祸,这是历史经验。多次挨打之后,最大的收获是中国睡狮终于猛醒,清醒认识到了独立自主、自立自强、自力更生的重要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上个世纪的“两弹一星”和核潜艇,开启了中国的强国梦,令四方惊惧。本世纪的“辽宁号”航母下水,“神五”到“神十”陆续上天,“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玉兔号”探测器登天揽月,“蛟龙号”潜艇下洋探宝,“056型驱逐舰”搏击沧海,“歼-10”、“歼-20”、“直-20”、“神龙号”等战机击越长空,高铁列车陆上飞奔,这些都有力支撑着现代中国强国梦的实现,保障中国平安发展。但要与真正的强国相比,还必须进行艰苦卓绝的长期奋斗。
(五)福国梦
昌盛强大,称王称霸,不是中国梦的要求;两极分化,贫富悬殊,不是中国梦的目标。中国梦的最终目标应当使中国成为永久的福地,不仅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持续幸福、安康、美好的生活,而且给世界带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互利共享的恒久福气和福祉。幸福就是和平安宁吉祥、卫生健康文明、绿色低炭环保、自由平等民主、持续发展提高,家庭社会及世界和谐友好。总之,中国梦不是噩梦,是好梦,是人人喜欢并可期待的美梦,是崛起梦、振兴梦、发展梦,是和平梦、安宁梦、吉祥梦,是富裕梦、和谐梦、幸福梦,是大大的好梦!
中国梦的形势3000字论文篇三:《试谈新媒体时代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创新》
中国梦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高度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2013年5月4日,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明确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高校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在大学生中具有越来越高的普及率,因此创新新媒体时代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大学生加强中国梦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当前我国正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安定富足的生活条件,让人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也深受多元思想的冲击。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但是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并不深刻,常常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树立坚定而又正确的理想信念方面还存在问题[1]。中国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肯定了个人梦想的地位,在国家梦和民族梦的引领之下,每个人只要努力向上,就会有梦想成真的机会。这种对个人理想的肯定和激励,满足了大学生渴望进步与成长的精神诉求,能够为大学生在努力实现自身目标的道路上提供强大的驱动力[2]。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教育,为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提供了历史的视角,有利于他们不断提高抗压耐挫的能力,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学会去伪存真,并自觉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作为促进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从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
(二)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常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基本的道德规范教育,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中国梦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创新。借助于中国梦宣传教育,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加通俗化、形象化地表达出来,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和个人梦之间的辩证统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及进步并无矛盾。在宣传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时,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人民幸福梦有利于大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看待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学会感恩,并积极向着更高层次的目标而努力;践行中国梦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意识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一个人成长的重大影响,既要树立远大理想,又要懂得脚踏实地,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现状
毋庸置疑,高校承担着对青年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重任,大学生能否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对高校宣传教育成果最直接的展现。目前来看,各个高校对大学生的中国梦教育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不足,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部分高校宣传教育流于形式
中国梦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刘云山同志于2013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之中,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高校中国梦教育至此进入快速推进的状态,一时间高校校园内到处都洋溢着中国梦的氛围,“努力学习中国梦、认真践行中国梦”的口号在高校校园内蔚然成风: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班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书画摄影比赛等各类竞赛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师生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教学科研和其他文体科技活动与中国梦的有机结合也在激励着大学生崇尚先进、争当先进。但是一段时间后,部分高校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力度开始出现降温现象,中国梦像“一阵风”似的刮走了。大学生走在时代的前列,对中国梦不应只停留在了解其本质含义的层面,而应充满热情,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因此,高校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绝不是“一阵风”的应时之举,更不是流于形式的作秀,而应该与践行中国梦的行动相伴相随[3]。
(二)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
部分高校的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脱节,这主要表现在:为了宣传中国梦而开展相关活动,学生无法正确把握中国梦的本质内涵;缺少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支撑,高校在开展活动时无法找到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这种“口号式”教育严重影响了青年学生对于中国梦的价值认同,过多的强化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作为国人的共同理想和追求,中国梦是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它既可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又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存在,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内容有机结合。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中国梦教育工作创新
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创新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
(一)创新课堂教学主阵地,强化宣传教育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常见形式之一,是大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宣传中国梦的主要渠道,同时将中国梦的内涵融合到其他课程之中。新媒体时代,中国梦宣传教育尤其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教学方式上,新媒体的出现给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课堂教育与线上教育的结合,有利于教师灵活安排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也可通过线上教育的补充增强学习效果;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适当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或小组协作学习、自我思考,并结合教师的引导补充可以实现对中国梦的深层次理解;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在理论知识之中融合更多的案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国家发展与自身命运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持续奋斗的信念。
(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教育时效性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范围愈加广泛。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群体中有超过80%的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笔记本和智能手机,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各种通信软件,如QQ、微信、微博等。高校应积极利用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的主动性,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不仅可以将中国梦的时代内涵以传统的方式(海报、宣传橱窗、展板、横幅、校园广播等)在校园展现,还可以借助于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体形式多角度、深层次地介绍中国梦。与传统的宣传方式不同,新媒体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的内容既可以是文字、图片,还可以是视频、动画,丰富的媒体素材可以极大吸引学生的兴趣;新媒体的即时性也保证了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时效性,任何新的时事动向及政策方针的制定,都可以及时传送给学生。借助于新媒体,中国梦的相关内容可以在学生之间快速传播,这种生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感。
(三)开拓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的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梦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逐步树立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持续努力的坚定信念。近几年,受西方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树立人生目标时往往具有很大的功利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中国梦的价值认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尝试开拓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的新途径,将中国梦融入到大学生最关心最重视的问题之中,同时结合各种媒体的特点为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沟通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比如,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老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贫困生补助政策,党员发展途径等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都可以借助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良性传播。高校将相关政策以新媒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疑问,相关管理人员可以针对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做出统一解答,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四)进一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自觉性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了更好地提升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与中国梦主题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将新媒体的优势贯穿实践活动的始终。利用新媒体激发同学们参与实践的热情,并将实践过程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展现扩散,这既是对身处实践中的同学们的肯定,也扩大了实践效果的影响广度和深度。实践表明,深度挖掘新媒体优势,正确开展以新媒体为依托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在践行个人梦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中国梦与个人梦的相互联系,从而获取对中国梦的理性认同,并逐步转化为更加稳定的心理状态,进而上升为对中国梦的自觉追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