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述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形势论文

坚烘分享

  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经济仍具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述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论文篇一:《浅谈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与发展前景》

  【摘要】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社会步入了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轨道。经过三十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很多经济指标全球第一,中国经济显现出前百年未有的气势冲破一切阻力。

  【关键词】条件分析 经济预测 结构调整 资源 革新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经济仍具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但也应看到,未来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因素,一些长期性的矛盾和问题还需要通过深层次的改革和调整来加以解决。

  一、经济条件分析

  中国和平发展的外围条件基本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但是,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上升,美元出现较大幅度贬值。美元中长期弱势格局难以根本改变,而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和巨大的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近期有所上升,不利于中国出口回升。其次,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国。中国未来要想重现出口20%、30%及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局面已不太现实。一方面,工业经济增速发展条件充足: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惯性依然存在;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的改善;消费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投资较快增长的态势将增大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这一中国经济的顽疾。前几年出口的指数型增长,吸收了我国不断产生的过剩产能。未来我国面临的财政和金融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和良好。首先,财政实力和外汇储备实力逐渐增强。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出现快速增长趋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其次,我国的外债偿债率,负债率等各项指标均持续回落。再者,金融监管体系在稳健提高。但也要看到,未来全国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压力,都将逐步增强。

  二、中国经济走势预测

  未来总需求的变化将呈温和走高的趋势,随着世界经济回暖,外贸出口的状况将发生比较明显的转变。在此背景下,未来的经济增长将会保持平稳上升的趋势。从目前情况分析,未来世界经济有望出现缓慢复苏,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总体趋于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未来全球经济将增长3.1%。随着各国稳定金融市场的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金融市场风险降低,增强了金融机构放贷的信心。面对2009年的天量货币供给、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等因素,“未来必定通胀”是极富市场感召力的一种观点。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中,通货膨胀的生成可能源于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权的使用,向市场注入了过多的流动性,也可能源于商业银行扩大信贷供给,在货币乘数的放大效应下,导致了货币扩张。

  但是,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通货膨胀的生成不仅仅导源于以上两个原因,外部因素推动也是一个重要导因。基于国内和全球过剩产能的存在和总需求的不足,我们认为,未来不会出现严重通胀。未来将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发挥好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三、未来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1.通胀问题与资产泡沫

  自2006年起,中国人民币升值,股市大涨,物价上扬,资产泡沫就成为宏观调控中国经济关注的重点,也是专家研究的对象,毕竟有日本在八九十年代的教训。

  现在这种状况又开始加速。自08年底新一轮自于政府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的落实所带来的,国内投资消费的扩张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政策调整,今天当我们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通胀,日益严重的资产泡沫,日益严重的财政金融风险的时候,我们被迫调整财政货币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逐步减弱。

  2.结构问题

  结构问题是制约中国未来的关键因素。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值占 GDP总量小,吸收劳动力比率小,发展水平低等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升级。发达国家三产比重都在60%以上,而中国只有四成,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中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出口,外向型经济受世界经济波动明显。经济增长必须从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中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丛生。温说过:“公平正义比太阳更温暖”,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也是制约经济社会和谐的毒瘤。随着改革的深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东中西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也必须得以改观。

  3.资源问题与技术革新

  我国必须从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增长。同时必须加强对战略性资源的储备和控制,保障国家资源安全。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高增长怎么来的?靠资源高投入、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从而实现经济的高增长,今天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如果我们再依赖于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很显然难以维继,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于生活质量、生活环境更加关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当中,每一个国家都要承担责任等一系列变化,都说明我们继续坚持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难以维继,未来我们应该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增长。

  世界各国都在行动,美国着力发展新能源技术,这就是奥巴马的新能源战略,欧盟重在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从而取得全球的领先水平,日本重视环境能源技术的开发,俄罗斯着力发展核技术。法国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中国呢?中国作为世界上较大的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新能源技术和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形成规模经济,降低研发成本。与过去几轮技术革命始终处于跟随状态相比,基于成熟的制造技术和研发基础,在本次技术革命中可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论文篇二:《论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摘要:本文从金融角度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具体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期前景和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三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短期前景;长期趋势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从1980年前后进入经济起飞阶段,显现出现代化追赶效应或追赶模式的明显特征。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历史过程可以总结为如下特点:第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中国国力经历了从强到弱又由弱到强的历史过程。第二,中国人均GDP水平与世界人均水平的相对差距是先拉大而后迅速缩小。第三,在世界性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直到1978年以后才日益开放,加快了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过程。第四,中国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人文指标的相对差距。第五,改革以来,中国各类生产要素增长及其配置市场化程度增强有助于加速中国的快速增长。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期前景

  1、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在贸易、直接投资、金融等方面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深化,以及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导致一个国家产生的危机会改变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宏观经济条件,特别是通过货币危机传导;一个国家的经济萧条会减少其他国家的出口需求;一个国家的币值贬值会增加其他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亚洲金融危机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金融交易、债权债务关系和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产生愈来愈大的负面影响。亚洲金融危机深化不仅使世界经济增长率减速,而且使国际市场各类非能源产品、能源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

  从今后来看,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其他地区的经济危机作为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深刻,我们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到这些不容忽视的潜在或显性因素,做出现最坏情形的打算为好。

  2、国内形势面临的挑战

  从1993年以来中国政府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的控制高通胀率,由1994年21.4%的高通胀率下降为1997年的0.8%,接近零通胀率,首次成功实现了宏观经济“软着陆”,但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以及各种长期积累矛盾的作用,从1997年以来,国内经济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

  第一,经济增长率不断下滑,已低于潜在产出水平。第二,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市场供过于求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生产能力空前提高。第三,通货紧缩越来越明显,严重打击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第四,城镇失业人口急剧增加,创建国以来最高记录。第五,国有企业改革越来越困难,亏损额愈来愈大,利润额愈来愈高少,并出现了巨额净亏损。国有企业乃至整个国有经济既不适应国内市场竞争,也不适应国际竞争,这是多年积累的深层资机制性矛盾,并已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中心问题。

  三、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

  中国走向21世纪的过程,就是从世界经济大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的过程。今后中国还会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迅速赶上,并在本世纪初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专业人士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进行了如下预测和估计。

  1995年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预测,2000-2010年期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0-8.7%;2010-2020年期间为7.0-7.8%。 按底线方案预测, 1994-2015年中国人均GDP平均年增长率为7.6%,预计到2015年左右,中国GDP总量将超过美国,但是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1/4。按上限方案预测, 1994-201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平均增长率为8.1%,中国将于2010年左右GDP总量超过美国,中国人均GDP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4。

  1996年美国兰德公司对中国1994-2015年的长期趋势作了预测。他们预测到2006年中国的GDP总量将超过美国,到2010年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110%,到2015年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127%,到2010年中国人均GDP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25.6%,到2015年上升为28.9%。

  1997年亚洲开发银行发表的《崛起的亚洲》报告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作了三种可能的估计:一是乐观方案,中国将继续进行经济改革,生产力和资本形成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1995-202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为6.6%;二是悲观方案,中国未进行必要的改革,行业瓶颈将制约整个经济增长,1995-202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为4.4%;三是基本方案,假设中国仍保持1995年自然和政治条件不变,1995-202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6.05%,大大高于东亚地区人均GDP增长率(2.8%),略高于东南亚地区人均GDP增长率(为4.5%)。在这一持续性高速增长过程中,中国人均GDP相对于美国人均GDP水平迅速缩小,由1965年的3.2%,提高到1995年的10.8%,到2025年又上升为38.2%。

  1998年麦迪逊对中国的未来作出了自认为相当保守的估计。他基本假设条件如下:第一,劳动投入增长相对缓慢,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也有所下降;第二,教育水平增长速度有所放慢;第三,人均资本存量增长速度不会超过5%;第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也会有所放慢。在上述假设情况下,他预测1995-2010年期间中国的GDP年平均增长率由1978-1995年期间的7.5%下降为5.5%,人均GDP增长率大约由6.04%下降为4.5%。既使在这种假设条件下预测,按PPP法计算,到2015年中国的GDP总量将会超过美国,约占世界GDP总量的17%,比1995年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由于中国总人口规模大,那时人均GDP的水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中国的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1/5,属于中等收入国家,由于中国经济总量大,将在世界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无论那一种长期预测都表明,如果中国不出现社会动乱、国家分裂和重大经济决策失误,在下世纪初期的10-20年间中国GDP总量将超过美国应当是可预期的发展结果。这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仅经历了20年的改革开放,就大大缩小了与美国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水平的相对差距。如果我们再能够保持这样的增长趋势的话,20年后中国GDP总量将达到美国经济总量的水平,中国的贸易总量将略低于美国贸易总量,中国的迅速崛起和空前发展将成为跨世纪的世界性重大事件,并将对世界的发展与和平做出积极的贡献。(作者单位 :锦西石化分公司)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机遇与挑战:中国走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基本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国际先驱论坛报》,1999年1月30日。

  [3]《中国经济时报》,1999年2月4日。

  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论文篇三:《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趋势》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随着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们不得不对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审视,探索一条有效的转型发展道路,以减少资源浪费,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相关发展我国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定量关系研究开展较早,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发展我国碳排放总量和经济增长成正相关的关系,且认为经济发展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总量提升的重要来源。具体发展现状如下:

  首先,是环境资源压力不断增大。我国作为经济总量大、经济增速较快、工业体系和工业规模大的发展我国家,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攻坚阶段,无论是能源消耗还是各地区每年的碳排放总量都处于快速上升的趋势。国内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代价、环境代价也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以GDP为纲的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盲目地吸引投资、扩大生产,在逐年的积累下,造成部分行业产能的严重过剩;还有的地方政府作出过多的行政干预,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市场条件下配置资源的合理性。尽管政府已经重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生态发展目标,但取得的成效仍然有限,因此,必须改变原有的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格局。

  其次,是贸易出口形式日渐严峻。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全球贸易,形成以出口为导向的战略模式,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经济危机余波的影响,以大量廉价劳动力为代价的低端制造出口型经济难以为继,许多国家的进口需求、居民消费能力等都在逐渐减小,大大影响了我国产品出口。此外,贸易保护主义、知识产权争端、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因素对我国的出口形势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国外出口市场的过于集中、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都使我国出口型经济的发展遇到了更大的阻力。

  三、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趋向点

  1.绿色低碳型经济

  低碳经济就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通过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转型、降低能耗等多种手段,能够有效解决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之间的矛盾。但形成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在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观念、经济发展模式方面进行有效转变。此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强调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以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应注重技术创新、结构创新、工艺创新等,这都是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对外开放型经济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资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整合、一体化的动态过程,中国作为世界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以及国际生产分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地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摆脱过去的以依附型增长模式为主的弊端,必须有效地把握这个关键的战略调整期,及时对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定位,不断更新对外开放的观念,以便完成发展模式的顺利转型。

  3.创新发展型经济

  创新不仅是技术成长的动力,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没有自主创新为支撑,即使用市场也换不到核心技术,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也不会提高。单纯地依靠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和技术移植绝不会成长为一个有强大竞争力的国家。所以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技术支撑和创新体系建设,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有所作为,国际地位才会不断提升。我国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要围绕创新环境建设、创新保护机制和创新体系建设上下功夫。

  四、总结

  近年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环境恶化等问题成为影响全球政治经济关系的关键因素之一。据相关研究报告,指出中国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将提升0.36%,在短期内,这种定量关系可能存在波动性,但是从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长时间尺度来看,这种关系是协整和均衡的。因此,推动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了“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综上,低碳经济作为转变经经济发展方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协调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应遵循这一自然循环之道,积极推广与发展低碳经济理念,设立减少碳排放的目标,提升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减少在工业生产、汽车能源消费、民用能源消费环节中的碳排放总量,制定并实施符合经济发展战略的节能减排制度。


猜你喜欢:

1.浅析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2.中国经济改革浅析论文

3.浅谈形势与政策经济论文

4.当代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5.2017年如何看当前经济形势论文

    245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