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有关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论文

坚烘分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把财政政策作为一种常用的宏观调控手段,根据各时期经济形势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类型的财政政策。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有关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形势与政策有关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论文篇一

  《中国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计量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以财政政策挤出效应模型为基础,引用1986-2007年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税收有关数据,运用VAR模型,得到误差修正模型,并对序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结论表明:政府支出的短期变动对私人投资存在负向影响,税收的短期变动对私人投资存在正向影响,税收不是导致私人投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私人投资是导致税收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而政府支出与私人投资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

  关键词:挤出效应 挤入效应 财政支出 税收 私人投资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理论模型构建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如图1所示。宏观经济学认为,短期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因素是社会总需求。因为社会总供给由于短期价格粘性而固定不变,所以社会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国民收入逐渐增加。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中,社会总需求由三部分组成,即:居民消费C、企业投资I和政府支出G。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如果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不断下降,为了保持国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政府就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减税或增加政府支出)拉动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但是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LM曲线保持不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移动到IS',可以看到收入从Yo增加到Y'。如果利率不变,收入可以从Yo增加到Y'',但是由于利率提高到i1,挤出部分私人投资,所以收入只能增加到Y',Y'Y''就是挤出的部分。政府财政政策的扩张使利率上升,私人投资的机会成本将增加,从而挤出私人投资,导致政府扩大需求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降低。这就是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模型。

  挤出效应是政府支出行为形成对私人部门的负的外部性造成的,这种负的外部性通过利率变量来传导。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大小、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大小和投资对利率的弹性大小。当然,挤出效应主要取决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和投资对利率的弹性,在“IS-LM”图形中,就是决定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LM曲线的斜率越小,挤出效应就越小,特别是当LM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时,这时利率不变,即在凯恩斯陷阱区域,挤出效应为零,政府具有完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LM曲线的斜率越大,挤出效应就越大,特别是当LM曲线是一条垂直线时,这时利率上升非常高,即在古典区域,挤出效应将无限大,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等于零。

  为了克服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可把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混合使用,这样使得市场利率水平保持不变,弱化或者完全避免政府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模型表明,政府在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要注意政策的一致性,减少政策的成本支出,增加政策的收益。

  财政政策挤入效应概述

  除了以上提到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财政政策也有挤入效应,它是指政府采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能够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产出总量或者提高就业量的效应,表现在:政府对公共基础事业增加投资会改善地方的投资环境,引起私人投资成本的下降,产生正的外部性;政府用财政收入为居民提供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可以形成人们对未来的良好预期,从而引起储蓄减少、消费和投资增加等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良好运行的行为。形成财政政策挤入效应的原因是随着总需求的增大,企业外部的隐性成本下降,外在经济会使企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利润空间,这样即使在利率提高或者说企业筹资成本提高时,企业也会增加自主性投资。比如在钢铁销售价格被限定时,钢铁供应可能会发生短缺,如果政府支出旨在改善钢铁行业的供给结构,那么企业有可能增加投资,增加供给。所以政府的财政支出行为必须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为企业的生存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很好地发挥财政政策的挤入效应。

  我国财政政策挤出、挤入效应实证分析

  本文选择四个变量:财政支出(G),税收(T),私人投资(PI)(包括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所有变量均采用年度时间序列,样本范围是1986年到2007年,由于数据很大,所以对原始数据采用对数变换法。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动态计量经济学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是分析财政支出效应的理想工具。实证过程如下:

  (一)单位根检验

  VAR模型的分析结果严格依赖于随机扰动项为白噪声序列这一假设条件,而且协整检验也是针对非平稳时间序列提出的。首先利用单位根检验判断各序列平稳性,结果如表1所示,说明所有变量序列都是二阶差分平稳的。因此,可以判断所考察的时间序列都是二阶单整的。由于各序列均为同阶单整,下文可以通过建立VAR模型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二)协整关系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关系检验有两个优点:一是它可以有效地避免利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建立模型出现的伪回归问题;二是协整关系具有明确的经济含义,它表明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因此可以利用协整检验考察变量之间的长期影响。

  在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时,利用AIC准则和SC准则,并采用滞后结构(Lag Structure)诊断,最终确定的滞后阶数为3阶。根据Johansen(1988、1991)和Juselius(1990)提出的基于VAR方法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仅给出了第一、第二大特征根)。

  首先,三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显示,第一个迹统计量值均大于5%的显著水平下临界值,可知第一个原假设被拒绝,第二个统计量值小于临界值,接受原假设,所以检验结果表明,变量之间有且仅有1个协整关系。因此,三个变量之间在5%显著水平下存在协整关系,这同时表明财政支出、私人投资和税收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相互作用关系。

  此时,误差修正模型的方程如下:

  D(PI1)=0.172286-1.222415D(G1(-1))-1.114318D(G1(-2))-0.261602D(G1(-3))+0.412287-0.338965D(PI1(-2))-0.555577D(PI1(-3))+1.177224D(T1(-1))+1.581107D(T1(-2))+0.560514D(T1(-3))-1.117493(0.481275+G1(-1)+0.091517PI1(-1)-1.151835T1(-1))+u

  这个方程式的误差修正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系数。回归结果表明政府支出的短期变动对私人投资存在负向的影响,税收的短期变动对私人投资存在正向的影响。此外,由于短期调整系数是显著的,因此它表明每年实际发生的私人投资与其长期均衡值的偏差中的1.117493%被修正。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于协整分析只是帮助分析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的比例关系,但没有对这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说明,为了说明这种因果关系,需要用Granger检验来进一步验证。因为三个变量的原序列都是不平稳的,所以不能直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因此对二阶差分后三个变量的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结论

  边际政府支出倾向为-1.222415,其含义为政府支出每增加1元,就使私人投资减少1.222415元,说明我国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很明显,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在长期均衡关系上表现为挤入效应。边际税收倾向为1.177224,其含义为政府每增加税收1元,私人投资增加1.177224元,而税收减少的直接影响是增加了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这有可能是因为从1992年以后我国税收增长幅度逐渐加大,政府增加了税收,就增加了政府储蓄(等于税收减政府支出),虽然私人储蓄同时减少,国民储蓄保持不变,但是我国政府一直重点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仅可以改善投资环境,降低成本,而且还会对关联产业产生辐射效应。总的来说,政府短期内要想使私人投资大幅增加,应采取增税的政策,但是长期增税会影响私人投资成本,降低私人投资积极性。

  从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来看,私人投资是导致税收变动的Granger原因,税收不是导致私人投资变动的Granger原因;政府支出与私人投资没有Granger因果关系。前者是因为随着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的下降,私有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人投资因此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所以政府在制定税收政策时应考虑到私人投资的影响。后者是因为我国居民近几年的边际消费倾向不断加大,由于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居民的人均收入正在从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发展,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尽管存在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用,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家庭收入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投资,这就表明了政府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并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时期,私人投资虽然被挤出效应所牵制,但是国家相关制度和设施的不断完善优化了投资环境,而且财政政策扩张由于财政政策乘数的作用总会带来国民收入的增长,所以私人投资逐年增长。私人投资主要投资于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前者主要体现在房地产投资上,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开发迅猛发展,房地产被认为是保险系数最高、增值最快的资产,投资房地产行业的比较收益十分明显,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投机资金,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带来巨大的正效应;后者主要体现在股票投资上,大多数居民报着短期投机的心理,想实现一夜暴富,但是由于股票的收益和风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极强的波动性,而我国资本市场投资品种少,缺乏金融创新品种,投资者只能通过股票价差获取收益,使得投资者承担巨大的风险。而从格兰杰因果检验来看,我国财政支出的政策制定不需要考虑私人投资的影响,但是要适当考虑可能产生的间接影响。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实现利率形成的市场化,建立一个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以市场利率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利率管理体制、利率形成机制、利率结构体系和利率传导机制。另外,政府还是要以健全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体制为重,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满足投资者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允许私营企业进入一些新的领域,特别是金融、保险、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外贸、商业、旅游以及管理服务等行业,按照市场规则对内开放;其次,制定完善的法律和规章体系,为我国私营企业提供一个公平、安全而又透明的市场环境;最后,建立与完善针对中小企业的政府支持体系。在相关具体制度市场化以后,国家配合以适当的监管,使得制度日益完善。这样国家进行财政政策操作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将大大增强,有利于对私人投资的调节,把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的挤出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刘义圣.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论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美]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等.宏观经济学(第七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祝宝良.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定量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310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