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有关农业经济发展的论文

坚烘分享

  随着我国的技术不断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在不断推进中。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有关农业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形势与政策有关农业的论文篇一:《论农村金融与农业现代化》

  摘要:党的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是实现我国全面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和农业现代化的金融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对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三农;农村;金融;农业现代化

  “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的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将“三农”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最近十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一直持续关注“三农”,强调必须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农业与工业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剪刀差,抑制了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但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仍很低,农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工业。实现四化同步发展,难点和重点在农业现代化,在支持农业现代化的众多因素中,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不可或缺。

  一、我国农村金融现状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主要提供粮棉油购销贷款,并不面向一般农企、农户贷款,政策性功能未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方面,随着股份制改造的推进,工、中、建行大量撤并县及县以下机构,从业人员逐渐精简,部分农村机构也将信贷业务重点转向城市,农行虽然确立了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但主要还是以城市业务为主,服务“三农”的机构基本上只保持在县一级,涉农贷款主要面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贷款尚处于起步阶段;邮政储蓄方面,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原来只吸收储蓄,2007年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确立了支持“三农”的零售银行定位,目前尚处于转型发展初期;农村合作金融方面,2003年我国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发展迅速,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由于在改革中确立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发展战略,农信社逐渐向商业化银行倾斜,本质上脱离了与农户、农企、农村的互助合作关系;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业态正处于起步阶段,规模有限,不能在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农村金融资源分配不均

  我国具有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农村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城市,用于城镇化、工业化建设,长期的资金匮乏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披露,截至2011年末,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14.6万亿元,仅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25.7%,真正针对农户的贷款更是少之又少。地处农村地区的农户和农企由于偿债能力低,缺乏有效的担保措施,融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大多数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的经营策略是“只存不贷”或“多存少贷”,农村地区的存款远大于涉农贷款,特别是一些大型商业银行明显存在将农村地区资金转移到城市放贷的现象。另外,从金融机构分布的情况看,农村金融网点仍有许多空白,根据银监会年报,截至2011年尚有1696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一些县域新设的金融机构数量较少,服务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涉农贷款不良率较高

  根据央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2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为4.5%,虽然近几年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但仍偏高,目前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仅为1%左右。造成涉农贷款不良率偏高的原因较多,从金融机构自身来讲,农村地区工作人员素质较低,风险意识不强,难以对贷款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部分信贷人员和管理者法制观念不强,不按规章办事,贷款随意性大,是形成不良贷款的内因。从外部原因讲,一是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差,缺乏社会监督和失信惩罚机制,借款人还贷意识不强,恶意逃债现象较多;二是借款人经营机制不健全,缺乏市场观念,竞争能力不强,难以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反应,容易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倒闭;三是不可抗力因素较多,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机械化、科技化程度较低,对一些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地震、山洪等防御能力较差,增加了涉农贷款回收的不确定性。

  (四)担保措施难落实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担保难”一直是制约农村金融服务提升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一方面,农民目前的财产主要以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生产性固定资产和耐用消费品为主,但这些财产在构成担保物的要素上均存在法律缺陷;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农村、农民的信用情况、生产生活及农产品等的销售了解程度不一,贷前评估和贷后管理相对困难。而对抵押物处分、追索的法律缺位以及担保物的缺陷,致使借款人违约后,担保权人对担保物实际处分和获得补偿困难。

  二、农业现代化的金融需求

  党中央提出的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笔者认为,相比于传统农业,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在以下方面存在较大的金融需求: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参照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规文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生活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我国农村区域广阔,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需求量大,除靠政府财政和农村集体投入资金外,需要大量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二)农业生产资料购置

  农业现代化是从人畜耕作、分散化的生产模式向机械化、集中化的生产模式转变的过程。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业机械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如在种植业中,使用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动力排灌机、机动车辆等进行土地翻耕、播种、收割、灌溉、田间管理、运输等各项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催生了购置农机设备的资金需求。另外,随着农业集中化的推广,农户在化肥、农药、种子、农膜、饲料等农资方面的支出较大,存在流动资金的需求。

  (三)农业风险防范

  农业是一个风险较多但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差的行业,如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等,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由于单个农户生产规模小,保险意识淡薄,往往是看天吃饭。发展现代农业,实行规模化生产经营后,就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应对不可抗力风险。农业保险对提高农户、农企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体系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农户和农企对自然灾害损失保险、病虫害保险、疾病死亡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涉农保险将有较大需求。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

  传统农业主要是为工业提供原材料,产品附加值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实行产业化,延伸农业产业链,强化农业对接工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路径。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尚处于农业产业化初级阶段,随着后续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需求将十分旺盛。

  (五)新农村零售业务

  农村个人金融业务一直被银行业忽视,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促进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开始向城乡一体化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民居住社区化集中,收入提高,衍生了大量的个人金融需求,也为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关于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建议

  (一)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一是要明确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主流支农金融机构的主要职能。政策性金融方面,农业发展银行要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长期信贷资金投入,以缩小地区间的差异。商业性金融方面,应坚持市场化原则,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二是大力推广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向民营、外资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配套发展农村保险市场;三是推进乡镇基础性金融服务,尽早实现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

  (二)加强金融支农的政策扶持

  对涉农金融机构给予政策扶持是国际通行的做法,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支农力度尚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为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政府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涉农财政政策扶持。对金融机构在涉农贷款产生坏账损失时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二是分类监管。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企业在涉农方面的不良率应给予一定的容忍,农村地区的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应较城市适当下调;三是推进农村基层金融服务网点建设。筹集专项资金补贴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建设,以扩大农村金融基础服务。四是加大惠农金融补贴。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大户的贷款进行贴息。

  (三)发展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

  农业价值链融资是以价值链为中心,把农业融资体现在农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和不同参与者上来,针对价值链各价值活动参与者不同的融资需求提供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供给。一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依托龙头企业与上下游签订的购销、服务协议等,积极支持整个产业链条,对符合信贷条件的种植、养殖、加工、运输、仓储、农资等环节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二是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生产阶段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规模化生产基地。加工阶段支持精深加工,构建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分工协作体系。贸易阶段支持农产品市场建设、农超对接、冷链配送等。

  (四)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代替直接补贴对我国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减轻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冲击,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农业保险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配套发展农业保险,一是要鼓励保险企业开展涉农保险,开发适应我国农业生产需求的产品,可以考虑对其涉农经营所得给予一定税收减免优惠;二是要加大农业保险推广宣传,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直接给予财政补贴。三是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的合作,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将涉农保险投保情况作为授信要素,鼓励借款人对贷款抵押物进行投保,同时研究拓展涉农保险保单质押的范围和品种。

  (五)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力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农村金融需求被全面激发的过程,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滞后于农业发展需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一是要加强信贷结构调整,研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适应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二是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地方实际,改进金融服务流程,完善贷款营销模式,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多样化、多元化。三是创新担保方式,如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和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在加快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

  (六)完善农村社区零售金融服务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零售业务主要集中在城市,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农民收入低,居住分散,各银行机构都不愿涉足。农业现代化伴随着农民的市民化,新农村社区改造,农民收入提升等变化催生了庞大的零售金融市场,这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新的蓝海。完善农村社区零售金融服务,一方面是要加大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经营网点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改善硬件条件。二是引导农民使用现代化金融产品和工具,有条件地推广信用卡,加大POS机、ATM机、自动缴费机的布放力度,教育和引导农民使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兴金融产品,满足农村个人金融需求。

  形势与政策有关农业的论文篇二:《农业现代化:趋势与反思

  [摘要]农业现代化,近几年虽然已不再是人们谈论的新话题,但农业现代化进程在不断推进中,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问题需要解决。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概念,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是综合化。本文指出了这种发展趋势的表现,并从哲学的高度对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农业科技

  农业现代化,近些年虽然已不再是人们谈论的新话题,但农业现代化进程仍在不断推进中,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探讨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并对农业现代化进行反思,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尽管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千差万别,但是,各国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即农业的生态系统、技术系统以至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农业工业化以至现代化方向的一致性,是由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形态按照自然界物质运动形态发展的固有次序循环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这种客观规律的普遍性决定着各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方向的共同性。综合化以至生物化,即农业生态、技术和经济系统组织和管理方式都趋向综合化以至生物化,这就是农业现代化的总趋势。

  农业综合化是现代以石油为主要动力和高度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良种化及设施化农业向未来生物化农业的过渡阶段。综合化农业不仅在技术上把非石油能源为主要动力的综合机械化、自动化、水利化、良种化及设施化有机地组合成综合的农业技术系统,而且把现有农业的生态系统改造、重建、提高或新建成综合的生态系统,把现有的农业经济组织管理改革或完善成综合的经济系统管理。它将现代农业发展的所有成果集中起来加以综合化和系统化,一方面使人类农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另一方面又为向生物化农业过渡在技术上、生态上和经济上作好准备。因此,综合化农业以至生物化农业是比现代农业(包含石油农业)先进得多、高级得多的农业发展阶段,它代表着农业发展的新方向。那么农业的发展为什么趋向综合化?其原因我们认为可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规律,二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

  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发达国家农业是以石油为基础的高度工业化农业。其工业化进程是如此之高,以致无论从生态上还是从技术上和经济上来看,这种农业的发展都在趋近自己的极限。如何突破这种农业的固有极限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新的解放,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的综合化,正是为了适应现代农业求得持续发展的这种客观需要,把各农业学科的单科单项知识组装成整体知识,把各学科、各领域、各部门和各种相互矛盾的要求、信息和力量结合成一个有条理而协调的结构,把农业中的各种生态的、技术的和经济的因素或分量组合成一个达到最优水平的完整体系,使农业生产持续达到最大(或最优)的生产力和综合效益。

  农业生产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规律,就像社会生产的其它一般规律一样,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农业生产都要共同遵守的。当人们能从经验和科学上认识它时,农业生产就能持续发展;当人们不认识它时,它便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人类,用饥饿、危机、灾难以至文明的没落和毁灭来强迫人们去承认和遵循它那严格的质的规定和量的界限。在古代农业中,有些地区如恩格斯所说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一些地区居民,由于只知道向自然索取,而不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结果都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整个地区的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都沦为衰落和消失。科学家们对世界上许多地区文明消失的原因进行了考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农业土地的退化是其主要原因。如中东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的消失,主要是由于排水不良而造成灌溉系统的淤塞;我国的黄土高原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农业生产的发祥地,也是由于长期不适当的耕作而造成了土壤侵蚀严重,以致现在复垦都遇到很大困难。当然,世界上也有一些地区,特别是我国、日本及朝鲜的一些地区的传统农业,经历了两千年、三千年乃至四千年的漫长岁月而没有出现地力衰竭,就是由于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从经验上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重要性,创造了保证土壤的永久肥力、产量的不断增长与人口增长相适应的无与伦比的农法。但传统农业中对物质变换的认识仅限于经验,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现代人类要能避免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所遭受的第一次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惨重恶果,就只有抢在第二次全球生态危机之前把目前单一的农业生态系统改造成综合的农业生态系统;就只有把单项农业技术合理组装成综合的农业技术系统,利用多项技术措施之间的正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来突破其现有的极限而进发出新的生产力。

  农业的综合化,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生产规律的要求,也是科学技术进步规律的要求。近代农业科学在这一百多年来的发展中,在经历了一个分化的过程后,开始出现综合化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内在表现是:在细分化过程中某些分支学科之间的共同特征使他们联合起来,某些学科积累了大量的实证知识而开始系统化,在细分化的纵深发展中出现的下级层次的学科需要上级层次的学科加以概括。所有这些趋势导致横向科学、边缘科学、交叉科学和系统科学的层出不穷。这些综合性的农业科学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而这些学科在农业中的应用又反过来推动农业的综合化。

  现代农业的综合化趋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农业的工业化到农业的反工业化。在发达国家的现实条件下,农业的集中化开始向自己的对立面――分散化转化,小农场令人惊奇地增加起来,原来一直盛行的以大并小的趋势开始转变为成化大为小、大小联营的趋势;农业的专业化也开始向自己的对立面――兼业化转化,兼业农户普遍地发展起来,原来作为伴随专业化主流的一股支流,兼业农户在农业中的比重是微不足道的,现在却变得相当重要了;农业的标准化和同步化经营曾经一度具有压倒的优势,但现在优势在转变成劣势,它的优势地位在被它的对立面――多样化和多元化经营夺去;农业的理化集约化自工业化开始以来一直是占主导地位,但它的主导地位现在开始动摇了,不得不给它的对立面――生物集约农业经让位;单一化的农业生态系统在工业化过程中建立的“独立王国”,更是还没等巩固下来,就受到它的对立面――复合化的农业生态系统的挑战。即使是在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中的工业化和反工业化这两种倾向也都在同时并行,互相补充,再也不像当年发达国家农业沿着传统工业化的单轨道来实现现代化了。

  第二,从农业的城市化到城市的农业化。战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农村沿着“农村城市化”的方向发展,但“物极必反”,现已开始出现振兴城市农业,把市区内的农业当作城市内的一种产业、甚至主要产业来发展,或者新建农工一体化的田园城市,或者开辟家庭菜园,或者鼓励市民兼营农业等的趋势,许多西方学者都把这看成是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和一条捷径。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为避免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曾经出现的弊病,也正在走城乡综合发展的道路。第三,从农工对立化到农工一体化。在农业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生产内部的许多环节逐步分离出去,独立成为专业化的农用工业部门,并用一个市场把前者同后者在供求矛盾中对立起来,当二者之间的对立尖锐得对双方都不利时,只好联合起来,组成“农工综合体”,或“农工商联合企业”。这样“分久必合”是所有实行农业工业化的国家共同的现象,工业相结合的综合化农业或农工综合产业的形成、发展和壮大已不可逆转地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强大趋势。

  第四,从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到城市劳动力返回农村。工业化国家在对农业实行机械化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的现象,但当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一定高度后,大量的石油能来取代劳动力对农场主就变得不再合算;相反地,吸引劳动力,特别是熟练的脑力劳动者到农村中来倒是成为有利可图的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农业高度机械化的国家近年来出现了城市劳动力返回农村的现象,有些国家的政府还采取措施促进这种变化,以解决因电脑的大量使用而更加尖锐化的城市失业问题。

  第五,从微观的专业化到宏观的综合化。专业化是工业化得以进行的基本因素之一。农业工业化、专业化的程度越高,农业内部和相邻部门的分工就越细,农业生产中采用的工业化技术和工艺就越多。这样的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给各行各业造成一个高度利害相关、高度敏感的商业环境,便会使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储备和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在此情况下,各行各业在一定范围内联合起来实行综合性生产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唯一出路。当建立综合性生产成为高度工业化的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的时候,农业生态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广泛地开展起来,为把早先已经专业化的数种生产联合成统一的生态农艺生产线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途径。以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新一代综合化技术的出现,则进而为这些专业化的数种生产联合成统一的农艺生产线奠定了高级技术基础。

  第六,从资源集约化到知识集约化。农业的工业化,实际上是以资源密集型的农业来取代劳动密集型的农业。随着农业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资源的投入量不断增加,资源投入量和资源费用的增加速度远远超过农业产量的增加速度,致使农产品单位成本急剧上升,危及农场主的利益,农业的发展同资源短缺、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到20世纪70年代,一些工业化国家接连发生农业危机,就在这些国家的农业“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新的技术革命的浪潮向农业生产和管理的领域冲来,为高度工业化的农业展现了新的前景,使工业化农业技术革新的传统内容开始发生变化。国内外一些学者,甚至以这种变化来预测,农业将发展成下个世纪知识最密集的产业。

  第七,从着重依靠不可再生资源到着重依靠可再生资源。农业的工业化程度达到一定高度之后给农业输入的石油能超过了输出的食物能。这种能量上的赔本生意本来是不合算的,1973年“石油危机”的爆发,以廉价石油为基础的高度工业化农业,在石油供应减少和价格上涨的冲击下显得摇摇欲坠,从而使农业的脆弱性得到了大暴露之后,人们才不得不承认,这样依靠不可再生资源的现象绝对不能再盲目地继续下去了。近十年来,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国家和农场的经济决策中利用再生资源的问题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利用农业有机废物和再生能源进行生产的农场越来越多,再生资源越来越多地取代不可再生资源而成为农业的资源基础。

  第八,从单项技术的应用到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单项技术之间及其同周围环境之间在生态上和经济上互相干扰和相互矛盾的情况,首先在化学防治与采用良种使作物和家畜极易受到病虫的侵害而需要大量施用农药;大量农药的施用又会导致害虫抗药性的发展和生理小种的出现,这又使良种倍受其害而不得不放弃。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人们也未从这个恶性循环中挣扎出来,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不得不承认:没有单一的病虫防治方法能说是绝对可靠的;也没有单一的良种能被证明是有持久抗病性的;必须以尽可能相互配合的方式利用一切适用技术才能解决问题。同样严重的情况也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机械耕作与施用化肥、机械耕作与调水灌溉与施用化肥之间的尖锐对立中。实践证明:把农业生物、农业环境、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农业现代化的哲学思考

  农业尽管是一个古老的生产部门,但对这个部门生产的全貌,人类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并没有自觉地去综合认识。古代的还是近代的重农学者,也只是依据直觉对农业的外表有些笼统的认识,虽然至今仍有其发人深省之处,但终究没有严格科学的实验作为依据,更没能上升为理论。后来一些农业科学家分别对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做了分门别类的实验研究,虽能深刻认识农业生产中的某些事物,但一直未能突破当时经验科学中已经占统治地位的分工所形成的专业局限,从而也不可能对农业生产整体有综合认识。在科学史上第一次对农业的全面考察和总的思考,是一百多年前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做出的。他们对农业的综合认识,不仅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农业科学,而且为现代农业科学知识的系统化、为人类对农业的认识由分析发展到综合、由经验科学上升到理论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系统科学和生态科学出现以前,他们之所以能对农业有这样的综合认识,是由于他们运用唯物辩证法这门“普遍联系的科学”来全面考察农业生产的结果。

  唯物辩证法有“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用这个基本思想来看农业生产,就可以看到这种物质生产首先是农用生物的生物学过程和人类农业劳动过程的集合体。农业生产的生产时间或多或少地超过劳动时间,就是由于它的生产时间还往往包括劳动过程的中断,“在这个中断期间,劳动对象受时间长短不一的自然过程支配,要经历物理的、化学的、生理的变化”,农业生产中的这一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生物学过程,从人类劳动的过程来看,“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这种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技术过程。同时,劳动又是人和人之间的过程,是通过一定的生产关系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这种人和人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过程。由此看来,农业生产是农业生物学过程与农业劳动中的技术过程和经济过程的集合体。农业的生物学过程、技术过程和经济过程在一定的集合体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就是我们所说的农业生产系统。它包含农业生态系统、农业技术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这样三个子系统。

  应用唯物辩证法具体分析社会生产,就必然把社会生产看成是一定的经济系统通过相应的技术系统与一定的自然系统(物理系统或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综合系统。同样,应用唯物辩证法来具体分析农业生产,就必然把农业生产看成是一定的农业经济系统通过相应的农业技术系统与一定的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综合系统。用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把农业生产的本质概括为“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与自然的再生产过程的交织”。在科学史上第一次给农业下了一个最科学的定义。从古至今人类一切农业生产活动及在生产过程和科学实验中获得的农业知识都没有超出这个定义的范畴之外。这是由于这个定义揭示了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矛盾。抓住农业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这个矛盾,就能从根本上掌握农业生产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的农业理论体系就是以农业的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之间的矛盾统一为核心来展开的。它以这一矛盾为核心。对农业生产整体的各个方面,从农业再生产的实现、农业劳动生产力、土地肥力,直到农业生产结果,都以理论概括的形式做了抽象的综合。由于这一系列理论概括中都贯穿有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矛盾,因而就能以这一矛盾为红线把所有这些理论概念联系起来,组成综合认识农业整体的理论体系。

  形势与政策有关农业的论文篇三:《要素相对价格变动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一、引言

  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农业生产的各生产要素丰裕度和价格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在劳动力方面,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劳动的机会成本上升,同时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导致人口红利消失,据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同时,蔡?P、王美艳运用反设事实法对农村劳动力剩余程度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农村已不存在大规模和高比例的剩余劳动力,相应地,农业技术变迁也越来越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倾向。要素市场上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会诱导产生不同类型的技术,以相对价格较低、相对丰富的要素来替代相对稀缺、价格高昂的要素,高峰,王学真提出,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应根据各地区资源禀赋状况和经济发展阶段,选择适宜的技术进步类型。张树军基于生产要素价格变动的视角,从经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创新模式选择主要取决于农业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使得农业发展起步时期依靠压低劳动要素价格、以低廉劳动成本优势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粗放式生产不再适合当下的经济现状,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尽快完成农业机械生产对人力生产的替代,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

  二、要素稀缺性和相对价格变动趋势

  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工业和农业的收入差距扩大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2000年我国农村人口约为80837万人,占总人口的63.78%,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持续下降,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人口平均每年约减少1千万,2008年农村人口约为70399万人,占总人口的53.01%,到了2012年,农村人口下降至64222万人,占总人口的47.43%。同时我国人口结构等原因导致老龄化问题,使得人口红利消失。

  在土地要素方面,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均耕地为0.101公顷,不到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一半,其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耕地面积约7837.3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8%,东部和中部地区耕地面积约5701.2万公顷,占42%左右。如图1所示,东北、西北、西南这些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耕地面积约占我国总耕地面积的38%,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仅占25%左右;而京津沪和东南沿海地区耕地面积占比约为5.7%,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占比约为21%。

  在资本要素方面,为应对产能过剩等问题,银行相继出台实行旨在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宽松货币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自2014年11月以来,央行连续降息,2015年8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75%。自2007年以来贷款基准利率变化,可以看出,除了2010年至2011年贷款利率有所回升之外,2007年到2010年以及2011年到现在贷款基准利率基本呈下降的趋势。

  劳动要素供给减少和资本要素供给增加在要素市场上的表现为劳动力相对价格的上升。鉴于我国现行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在市场流通上不能有效反应价格的变动趋势,以及生产函数中一般将劳动和资本作为两个相互替代的变量,因此下面的理论分析将重点放在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价格变动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三、要素相对价格变动对农业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

  为了对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相对价格变动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根据本文理论分析中的结论建立模型:

  在方程(1)中,下标i和t(t=2005,...,2012)分别表示第i个省份和第t年,μ是代表个体异质性的截距项。Y是代表农业生产中机械和劳动投入比重的指标,即每亩作物生产中机械投入和雇工数量的比值,该变量的值越大,表示农业生产中机械相对劳动的投入比重越大,机械对劳动的替代程度越高。X1是代表劳动对资本的相对价格的指标,即工资与利率的比值,该变量表示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趋势。X2是代表农民人均收入的指标,该变量表示经济发展水平。X3是代表人均耕地面积的指标。X4是代表农业生产中良种投入的指标,X5是代表农业生产中化肥等化学药品投入的指标。

  本文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3年)和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2006~2013年)。

  (二)实证结果分析

  在实证分析中,我们对方程(1)进行固定效应(FE)分析,由于对变量均取了自然对数,因此变量前的估计系数可看作是弹性系数。利用stata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参数评估得到表1。

  根据表2的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将与y相关性较弱的变量C3、X5剔除,本文认为这两个变量对机械劳动比重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我国耕地质量较差且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和京津沪等地区粮食单产较高而人均耕地相对较少,而且随着这些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耕地状况更为恶劣;人均耕地分布相对较多的西北、西南等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农作物产量较低,因此虽然从理论上机械化水平应与人均耕地面积呈正相关变化,但我国的耕地现状决定了我国农业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的机械生产,而是应该着力发展小规模、实用型的机械技术。化肥施用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但过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酸度变化、土壤板结,因此不能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表3数据显示,在FE估计中,拟合优度R2=0.7341,表示固定效应模型能够解释农业生产中机械劳动投入比重变动的73.41%,针对参数进行联合检验的F值表示参数总体上非常显著。劳动力对资本的相对价格对农业生产机械劳动比重有显著影响,这说明随着劳动力相对价格的提高,农户为了获得最大利益,在农业生产中逐渐使用机械投入来替代劳动投入;农民人均收入和良种投入水平与农业生产机械劳动比重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模型分析结果证实了上一章的结论,随着劳动力相对价格的提高,农业生产中机械劳动比重也在提高,这表明为了获取最大利润,在农业生产中人们逐渐使用机械投入来替代劳动投入。

  四、政策建议

  根据实证结论本文建议,在发展生物技术的基础上,应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步伐,在经济比较发达、城镇化水平和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比重较大、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的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着重发展一定规模的多门类、多功能型农业机械技术;在经济较为落后、自然条件较差的西北、西南地区,以发展保护生态平衡的生物化学技术和有机农业为主,以发展配合生物技术的小型化、实用化机械技术为辅,和当地的经济建设、生态保护等工作协调发展;而在东北、华北等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大力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尽快实现规模化经营。


猜你喜欢:

1.关于农业政策的论文

2.关于农业政策与法规的论文

3.浅谈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4.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5.农业补贴政策相关论文

6.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分析论文

    2253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