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有关形势与政策经济论文

斯娃分享

  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教育是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地分析经济形势,理解和认同执政党及其政府的经济政策,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经济素质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形势与政策经济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形势与政策经济论文范文一: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取向中国经济论文

  [摘要] 2003年工业生产增长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居民消费继续扩大;外贸进出口大幅增长,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各项改革也有序推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上可能好于2003年。主要国际经济组织普遍调高了对2004年的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全球经济增长4.1%,世界贸易增长5.5%,经合组织预计世界贸易增长7.8%,均高于2003年。国际经济的这些新变化,对于我国加快发展是有利的。但同时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发展也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回升。

  一、200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去的显著成绩

  200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从容应对,果断决策,适时调控,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克服各种困难,赢得了抗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初步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速度达到8.5%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00美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全年财政收入增收较多。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度增长。

  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重工业增长继续快于轻工业,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原煤和电力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工业产销衔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优质化、区域化、产业化不断推进,畜牧业和养殖业较快发展。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六小”工程、农村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居民消费继续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23%。国债投资进一步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启动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技术进步等重点领域倾斜。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继续提高,民间投资更趋活跃,投资自主性增长因素有所增强。居民消费受“非典”冲击曾一度大幅下滑,但“非典”过后很快恢复,预计全年增长9%。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居民用于汽车、通讯、住房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大幅度增加。

  外贸进出口大幅增长,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将达到8400亿美元。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超过50%,高新技术产品和服装、鞋类等传统产品出口进一步扩大。原油、成品油、钢材和汽车等进口增加较多。全年贸易顺差比上年减少。通过进一步拓宽外商投资领域和改善投资环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新进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扩大。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增加。

  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金融分业监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得到加强。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的改革稳步实施。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西部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开始启动。

  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增加国债投入,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科技发展在一些领域又取得重大成果,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00万人以上。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2004年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上可能好于2003年。主要国际经济组织普遍调高了对2004年的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全球经济增长4.1%,世界贸易增长5.5%,经合组织预计世界贸易增长7.8%,均高于2003年。国际经济的这些新变化,对于我国加快发展是有利的。但同时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发展也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回升。

  从国内来看,国民经济仍具备较快发展的条件:(1)扩大内需政策效应会进一步显现,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增强,有效供给能力显著提高;(2)对外开放继续扩大,使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济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不断拓宽;(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贯彻实施,将使一些多年阻碍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逐步消除,各种所有制企业发展的潜力将得到更好地发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4)经过多年的实践,国家宏观调控的经验更加丰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但也必须看到,经济发展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粮食产量连续下降,一些地方忽视农业、忽视粮食生产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新增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就业需要,社会保障面临较大压力。三是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的倾向比较明显,一些地方盲目兴办开发区的问题比较突出,能耗高、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粗放经营的状况比较严重,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四是信贷投放偏快,贷款投向的行业结构不尽合理。五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公共服务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六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增大了我国扩大出口的难度,利用外资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为巩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形势,着力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4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做好各项工作。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2004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和主要措施

  200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实现“十五”计划目标的关键一年,必须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强化经济监测预警和经济运行调节,积极做好各方面工作。

  (一)坚持宏观调控政策基本取向,正确把握政策的力度和重点。2004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根据形势的变化,区别情况,适时适度地调整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方面,考虑到保持稳定、促进发展、推进改革的需要,以及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的要求,应继续发行一定数量的长期建设国债,重点发挥国债资金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加大对“六小”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和基层政权建设、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保证在建重大国债项目的建设。加大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力度,重点向“三农”、公共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倾斜。对一般性支出继续实行零增长,遏制一些地方建设中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研究建立完善的政府公共投资机制,形成稳定的、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政府公共投资资金来源,逐步解决多年来国家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欠帐过多的问题。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职能,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注重“预调”和“微调”,促进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加强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增加对促进结构调整、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加强金融监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基础上的基本稳定。

  (二)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统筹城乡发展,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1)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全国性的基本农田保护执法大检查,制止乱占滥用耕地。(2)坚决纠正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和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和现有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等建设的投入,对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主销区也要保护基本农田和保持必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优质化和区域化的步伐,加强农业科技储备、良种繁育和科技推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积极发展畜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发展。(4)努力增加农民现金收入。重点做好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服务,加大对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检查和处罚力度,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国家支持的农村项目建设投资中要专门列支农民报酬一项。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除烟草税外,全部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降低1个百分点。力争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税费负担比上年有所减轻。

  (三)加强引导和调控,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更加注重运用信息手段加以引导,经济手段加以调节,法律手段加以规范,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钢铁、汽车、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健康发展。(1)加快制定和完善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完善并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标准,建立行业信息发布制度,引导地方和企业的投资方向。(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作用,推进企业实施联合重组,加快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优势企业发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3)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用地管理,对不符合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达不到行业准入标准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批准用地。继续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4)加强金融机构与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配合,引导商业银行依据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对有市场、有效益、符合环境和生态保护要求的生产企业和建设项目,积极予以支持;对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问题比较突出的领域的建设项目,要严格审贷。

  (四)将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住置,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切实落实中央已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抓紧抓实。(1)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责任制,加大对再就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就业和失业统计制度。(2)在税收、融资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3)加大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企业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安置下岗分流职工。(4)深化劳动管理、户籍制度和社保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全国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和培训体系,鼓励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

  (五)促进和扩大居民消费,继续增强国内需求增长。要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发挥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潜力,为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一是增强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既要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又要努力增加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完善并严格执行不同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和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二是大力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商品流通设施、商业网点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继续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推行医疗服务价格、非义务教育收费决策听证制度,合理确定价格和收费标准。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活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满足不同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推动存量住房交易。鼓励居民汽车消费。推行电信普遍服务,促进农村和边远地区电信消费。继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发展体育和文化产业,鼓励居民扩大旅游、体育健身和文化消费。

  (六)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引导各方面量力而行,克服经济发展中单纯追求速度、急于求成、过度消耗资源的倾向,切实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1)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业升级步伐。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逐步形成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2)努力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加快电源电网建设,做好电力调度,增加电力供应;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大重要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合理调配运输能力,加快重要交通干线和枢纽的建设。(3)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突出抓好土地、水、能源、重要原材料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快冶金、石化、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节水、节能技术改造。

  统筹区域发展,逐步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格局。完善西部开发的政策措施,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支持中西部加快改革和发展。继续加大东部地区对外开放力度,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积极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地区、重点优势产业以及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调整改造。大力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七)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科教文卫事业。(1)抓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等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村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加快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推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紧缺人才培养。(3)做好中长期科技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4)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引导和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5)做好人口和资源、环境保护工作。

  (八)努力扩大外贸出口,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年。统筹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1)进一步做好进出口宏观调控。培育国内优势品牌,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改革进出口商会体制,完善对企业的服务。加强重要商品进出口的平衡和管理,继续严厉打击走私、贩私活动。健全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加强对外谈判工作,有效地应对国际贸易摩擦。(2)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注重提高引资质量,把利用外资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研究规范开发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开发区健康发展。(3)加强对境外投资合作的规划指导,推动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积极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全面落实并逐步完善内地与我国港澳地区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九)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会会的部署,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利用当前经济增长较快、发展环境比较宽松的有利时机,抓紧研究解决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问题。要协调好改革进程中各方面利益,注意把握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各项改革。(1)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推进国有企业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和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完善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邮政、铁路等行业的改革,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步伐。(2)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投资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3)稳步推进财税、金融和价格改革。逐步推行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改革出口退税机制。健全金融企业监管机制,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建立健全内控机制。选择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出台电价改革配套办法,完善水、石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4)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十)关心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千方百计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1)继续巩固“两个确保”,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妥善解决城市困难家庭在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2)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扩大以工代赈规模,规范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做好灾区和贫困户的税费减免,切实解决好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3)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4)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引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有关形势与政策经济论文范文二:经济形势与政策前瞻

  2011年,中国经济运行中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怎样认识这些趋势性变化?2012年宏观政策如何调控和引导这些发展态势?

  明年是换届之年,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认真分析中国经济运行中发生的趋势性变化,研究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宏观政策,对于实施“十二五”规划,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具有重要意义。

  GDP增速短期回调

  这一轮增速回调,既是对上一轮高速增长的调整,又是下一轮高速增长的前奏。在两轮高速增长之间回调的深度和时间,内在因素取决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进度,外在因素受到全球经济复苏状况的制约和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尽管有些年份增长率超过14%,也有些年份增长率低于5%,但30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更是进入新一轮持续高速增长通道,从2002年到2007年,年均增速10%以上。

  巧合的是,与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几乎同时,从当年三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七个季度逐季下滑,从13.8%剧烈滑落到2009 年一季度的6.6%。是什么原因导致的?2009年4月我曾提出“内生因素为主,多种因素叠加”,由次贷危机引爆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只是外部诱因,根本原因在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问题。

  不幸的是,2009年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经济刺激政策有点过头,M2增长了30%以上,投资增长了30%以上,导致投资膨胀和流动性过剩。仅仅用了四个季度,就迅速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态势。到2010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又重回11.9%的高度。一年多来,中国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把经济过热的趋势压住了。

  令人苦恼的是,中国经济随后又一路回调,从2010年二季度的10.3%、到今年三季度9.1%,不少机构预测今年四季度为9%左右,刚好又连续回调七个季度。

  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今天,我们似乎又站在2008年四季度的起点上,很多人对于未来经济走势莫衷一是。

  目前,社会上对中国目前经济状况和明年走势又有许多议论:有人认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下降,今后将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甚至是低速增长;也有人认为,中国经济正在朝硬着陆的方向发展,明年有可能出现二次探底,甚至会发生滞胀。这些意见与3年前的“W”型(怀疑派)、“L”型(悲观派)如出一辙,惊人相似。

  我认为,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有所回落,但不存在硬着陆问题,也不可能出现二次探底和滞胀问题。

  今年中国GDP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仍有可能达到9.3%左右,与去年GDP增速10.4%相比回落只有1个百分点。就季度之间增速看,即便今年四季度降低到9%左右,与一季度9.7%相比,回落幅度也不到1个百分点。

  从2010年开始至今,中国经济增长由依靠政策刺激开始向恢复市场力量和经济内生性增长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多数机构预测2012年GDP增速将保持在9%左右,即使再回落也不会降低到8%以下,既不会发生从过热急剧转变为过冷的“硬着陆”,也不会出现下降到2009年一季度6.1%以下的第二次探底,更不会发生滞胀。

  我也不赞成使用所谓“增长潜力下降”,来否定今后仍有可能的新一轮高速增长。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高速增长后,潜在增长率将从原来的10%左右下调到8%左右,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一个台阶。还有人提出,2010年-2020年如能达到8%的增长即算常态,2020年-2030年如能达到6%的增长也可算常态,越往后越会逐步降低。这有点牵强附会。

  潜在增长率通常是指各种资源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水平,主要取决于资源、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与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有很大关系,并不存在由高到低的直线变化。

  在“十二五”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中国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仍有许多有利条件,如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区域互补性强回旋余地大,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旺盛,长期紧缺的资金已经变得比较宽裕,人力资本提升空间较大,技术进步、科技和管理创新能力增强。

  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肯定可以抵消劳动力、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和成本上升所丧失的传统优势,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动力依然强劲,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度过短期增速回调之后,到2012年下半年或者2013年,中国经济仍有可能继续高速增长的奇迹。

  CPI涨幅将回落

  这一轮物价上涨势头之猛、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已经不是结构性物价上涨,而是全面的、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在建立拐点之后,物价水平仍处于高位,中期的通货膨胀压力仍不能低估。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逐步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价格由负转正后进入上涨通道。2003年11月至 2004年10月,CPI连续12个月上扬。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CPI连续19个月上扬。

  从CPI的八大分类指数看,这两轮CPI上扬都表现为食品、居住类价格上涨。在第一轮中,其他六类都出现下跌。在第二轮中,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出现上涨,但衣着类和通信类价格持续下降。因此,这两轮CPI上扬只是结构性物价上涨,而不是全面通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的CPI上扬,不是被调控下来的,而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断的。针对当时形势,2007年曾提出“稳物价”,2008年又提出“两防”。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冲击中国经济减速,而且也导致物价下滑。

  在经历短暂沉寂之后,2009年11月CPI同比涨幅由负转正,结束了连续9个月的负增长。2010年11月CPI同比涨幅5.1%,创28个月新高。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后,12月CPI短暂下降到4.6%,但今年7月又爬升到6.5%,涨幅达到年内最高点。CPI涨幅在连创36个月新高之后,才勉强开始回落,11月降至4.2%的水平,预计今后两个月涨幅还会进一步回落。CPI涨幅连续数月自高位回落,表明中国经济已经成功实现“软着陆”。

  现在看来,2011年全年CPI涨幅肯定突破4%左右的预期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CPI上扬从去年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开始明显加速,物价涨势之猛、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已经不是结构性物价上涨,也不是单纯的通胀预期,而是现实的、全面的、比较严重的通胀。

  与以往不同,在新一轮CPI上扬中,八大类价格出现了全面上涨态势。从2010年10月至今年l0月,有4个月涨幅在5%以下 (温和通胀),4个月超过5%(严重通胀),4个月超过6%(恶性通胀),12个月平均涨幅接近5.5%,今年前三个季度同比上涨5.7%。

  这一轮CPI上扬虽然没有超过2007年-2008年期间的6%,但社会反映更为强烈,主要是因为物价与房价同时上涨。尽管房价没有列入CPI,但房价上涨同样会导致购买力缩水。由于肉禽、粮食、油脂、鲜菜、鲜果等食品类价格和居住类商品价格上涨幅度大。

  据有关机构抽样调查,有近80%的人感到物价上涨已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有超过50%的人感到工资上涨赶不上物价上涨。如果再加上负利率对储户的剥夺,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是明显的、严重的,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更大。

  实际上,这一轮通货膨胀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叠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全球主要农产品减产、美元贬值引起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高,中国资源、能源、土地、人工等各类要素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最根本原因在于长期经济过热,直接原因则与近两年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刺激政策的副作用密切相关。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为拉动中国经济回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通货膨胀奠定了坚实的货币基础。从长期看,中国投资膨胀和货币信贷超常规增长对物价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被CPI和PPI所覆盖的普通商品价格上,也表现在以房地产价格为主的资产价格飙升上,最终为通货膨胀埋下伏笔。

  在今后一个时期,撇开投资膨胀和货币流动性仍然充裕的因素不说,导致这一轮通胀的原因还没有消除。外部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加大,国内成本推动压力成为长期趋势。

  今年适逢地方政府换届和“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各方面加快发展的动力较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能源、原材料、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成本逐步上升,节能减排和资源价格改革、税费改革也要推进,这些都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

  再加上国外大量热钱流入、国内一部分游资投机炒作,不仅会推升短缺商品的价格,放大涨价效应,同时也必然加剧社会恐慌心理。尽管目前物价上涨已经见顶,明年的物价水平将会回落,但中期的通货膨胀压力仍不能低估。

  结构调整步履蹒跚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暴露出中国经济结构的重大缺陷。近几年来,我们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取得一些进展,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需求推动。1978年-2010年,资本投入对GDP增长年均贡献率接近50%。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把扩大政府公共投资作为刺激经济增长最主动、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手段。

  2008年-2010年仅中央政府就新增公共投资1.26万亿元,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67.58万亿元,其中2008年17.28万亿元、2009年22.48万亿元、2010年27.81万亿元,分别相当于同期GDP的55%、67%、70%,2009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5.2%。

  最近几年,一些地方和部门为投资而投资,高铁、高速公路、机场、港口、地铁、网络建设出现新的“大跃进”,基础设施过度超前。因扩大投资也加剧了投资领域不均衡、投资质量和效益不高等问题,导致产能过剩和信贷扩张,产生了地方债务和通胀压力等消极后果。

  投资拉动型需求结构必然影响产业结构变化。建国之后,中国经济发展从工业化起步,更多依靠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拉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明显偏重第二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逐步摆脱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产业结构调整虽有成效但进展缓慢。

  一、二、三产业比例,从2000年的l5.1∶45.9∶39,转变为2010年的10.1∶46.8∶43.1,但还存在产业结构偏重、一次产业不稳、二次产业不强、三次产业不大的问题。今年以来,重工业增长依然快于轻工业,高耗能行业增速加快,很多地区出现油荒、电荒,突出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矛盾、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依然严重。

  在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目前的经济结构很难延续。2010年,中国的发电量和能源消费量都超过美国,单位GDP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倍多。中国GDP占世界总量不到10%,但消费的铁矿石、粗钢、氧化铝和水泥占世界消费总量的比例却分别达到54%、43%、34%和52%。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消费对进口的依存度都超过了50%。今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仅下降0.8%,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十分突出。

  明年政策基调不变

  最近我到一些地方调研,许多人士认为明年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上涨幅度将进一步回落。估计今年GDP增长9.3%左右,CPI同比上涨5.5%左右。预计明年GDP增速回调到8.5%-9.3%之间,CPI涨幅回落到4%-5.5%之间。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希望明年国民经济计划将GDP增速确定为8%,将CPI涨幅确定为4%。

  关于明年宏观政策,大家希望保持基调不变,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密切监测经济运行的变化,适时适度做好必要的预调与微调,保持前瞻性,提高针对性,增强有效性,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合理把握调控的力度和节奏,推动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第一,财政税收政策重在加大结构性减税的力度,提高民生支出比重,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中央赤字和债务余额规模,切实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

  第二,金融货币政策重在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融资结构和优化信贷结构,大幅度降低融资成本,增加对实体经济和小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防范金融风险。

  第三,产业科技政策重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促进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对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第四,环境资源政策重在改革能源供给和资源价格体系,节能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

  第五,收入分配政策重在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促进农民增收,尽快扭转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第六,社会政策重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社会发展薄弱环节、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在制定和执行宏观政策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注意加强宏观政策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坚持依靠改革推进,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为长远发展留下空间和余地。

有关形势与政策经济论文相关文章:

1.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1500字论文

2.2016大一形势与政策论文

3.有关形势政策课论文

4.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3000字

5.互联网形势与政策论文

6.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

    1354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