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ps论文怎么生成页码
用wps根据文章的章节自动生成目录不但快捷,而且阅读查找内容时也很方便,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wps论文生成页码方法,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wps论文生成页码
一、从起始页面开始生成页码
1、首先我们用WPS打开文档
2、然后点击插入——页码
3、然后在图形化的界面中可以选择在页脚或者页眉上生成页码,也可以选择页码的位置——左,中,右等等
二、从其中的某一页开始生成页码
1、有时候我们的论文等等不允许将第一页设置页码为1,总是在目录等后面某页开始设置页码,同样的我们打开需要设置的文档
2、比如我们要从第三页开始设置为起始页从1开始,那么我们就将光标放在第三,页首段第一位处
3、然后点击工具栏的插入——分隔符——下一页分节符
4、接着点击工具栏的章节按钮调出子菜单,选择页码选择需要的格式
5、最后在后面重新开始编号前面的方框打上勾就可以了
关于青春的论文范文
“青春镜像”电影之反思
摘 要:近年来,青春电影已成为中国商业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青春的主题无疑是新晋导演们热衷尝试的题材,青年的成长也无疑成为社会与时代普遍关注的文化命题。这些电影沿袭了“青春”系列电影大力追求票房盈利与赢得口碑的商业策略;同时也在努力实现以讲述恋爱故事和重构青春的叙事风格的突破,以“致青春”式的怀旧达成一种合情合理的释怀青年人成长迷惘的“救赎”。但是这种转型在获得新意的同时却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憾,尤其正面临反映内容单一的局限和表现力不足的困境。
关键词:叙事;青春;怀旧;成长
一、重构青春“镜像”
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指出,婴儿只有通过镜子认识了他人,才能意识到“自己是谁”,也就是说,他人是自我及其意识形成(或重构) 的一面重要的镜子。青春叙事正是这样一种状态的真切体现。在这一意义上,影片的“青春”又带上了特定时代和社会的青春痕迹,不仅成为导演凭借个性的叙述方式再创造出的“青春影像”,而且还以怀旧形式重构了观众的“青春镜像”。[1]下面就以台湾网络作家九把刀导演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称《那些年》)与内地演员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称《致青春》)为例作简要分析。
首先,借助影像化的审美世界引起共鸣和生发感慨,表达对青春的感受。《那些年》讲述一群高中生成长过程中个人的情感交织与命运变化,《致青春》则以大学生活为新起点的青春盛宴,切近过去不久的上世纪90 年代,朝气蓬勃的面孔、如火如荼的学生社团活动、杂乱的集体宿舍、破旧的洗衣房、忙碌的公用电话亭等。如罗洛・梅说的:“记忆不光是过去时间在我们脑里打下的印记;它是一个看护人,守护着那些对我们最深切的希望和最深切的恐惧、有意义的时刻。”[2]自这一层面而言,尽管时代不断变化,但青春怀念始终未变,这是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叙事。而这种“乐见”主要源自人的生存理念的诉求,“渴望稳定、安全,追寻感性生命的自在满足,对精神家园的崇尚,对自我发展的连续感、归宿感的渴求,趋向人性的完善和美”等。[3]
其次,借助伤感化的爱情故事侧重蕴涵“有情人终究难成眷属”爱情观。青春叙事的微妙处不仅体现不同价值观,还反映了青春主体的迷惑与找寻,同时预示青春恋爱终究“分道扬镳”的结局。在《致青春》中,陈孝正为了赴美留学的美好前程抛弃了女友郑微;阮莞用清冷守护爱情,却被男友赵世永一次次伤害。不论是《那些年》中甘愿为爱“牺牲”的男人,还是《致青春》中的成为青春爱情的受害者的女人,都显现出青春带泪带刺的文化镜像,也体现了这类青春叙事未能发现新的叙事形态与逻辑的
状况。
二、怀旧“未完”旅程
哈贝马斯曾指出,“启蒙是一项未竟的事业”,而青春电影为我们所回味的是“青春是一段‘未竟’的旅程”。“未竟”意指尚未完成,一方面,影片以倒叙或顺叙的时间顺序先后接续整个青春叙事,正在进行或已经逝去的青春回忆,形成了既未完成又延续了的青春状态; 另一方面,以缅怀青春的方式,试图抚慰成长之后所遭遇的残酷现实及情感的创伤,弥补某种存有缺憾的感觉,达到延搁青春流逝以释怀之目的。
《致青春》中,多年后带着悔意的林静和陈孝正同时回到郑微的生活,影片最后一幕陈孝正与郑微再次到海洋馆看海豚表演。《那些年》结尾,柯景腾及好友们重聚在沈家宜的婚礼上,尽管沈佳宜已嫁作他人妇,但曾经暗恋或追求过她的男生似乎都已在成长中寻找到了自我,关乎青春的集体记忆,关于“怀旧”的青春,还温情述说着执著与遗憾,以及时过境迁后回望的微笑告别。影片起到了构建观众对影片呈现的“青春镜像”的认同的作用,即他们“会如同婴儿一样向影片中的角色寻求认同,把自己的目的和欲望投射到影片中的人物身上,然后反过来再与人物所体现的动机和价值认同。”暖情叙述能把曾经的失去与遗憾弥合,“致青春”式的怀旧成为了一种合情合理的“救赎”,而恰恰通过关注现实的诚意与温情的流露,将观众的思维转向值得怀念与追溯的青春岁月,让当下遭遇情感生活问题与现实困境的备受压抑的现代都市人,得以暂时逃离紧张而又乏味的生活,释放或缓冲心理压力与失落,在观影中拥有一次重拾青春的机会。
三、存在矛盾困境
从叙事角度说,电影通过讲述校园、恋爱的青春故事,多为学生们之间的爱恨情仇纠葛;从校园生活到社会生活,让观众以旁观者姿态深入影片,打开他们回忆青春往事之门。从艺术角度看,青春叙事电影并未走出当前电影同质化与类型化现状,从某种程度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从本质上说,怀旧本身具有某种乌托邦的维度,怀旧被窒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界限。[4]如肖复兴说的,在怀旧心理作用下,青春的以往容易被诗化、美化与戏剧化。应该看到,青春叙事在猎奇与渲染的怪圈中易于迷失自我,呈现事物表面的同时,忽略了探寻现象背后的叙事逻辑。青春叙事存在缺陷:“影响的焦虑”,要寻求突破与超越,要吸收前人成果,又要避免重复;“自我的焦虑”,创造力无限而毫无顾忌,缺乏节制而误入滥情和自我重复的歧途。
《那些年》着力表现的“回到最初的起点”,与《致青春》的“青春不朽”与“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等,都是对青春的一种注释,对青春爱情的一种理解。但既然青春是不朽的,必然会永恒存在,这与影片倾力打造的青春需要不断怀念自相矛盾。事实上,不仅青春容颜易逝,青春的生活方式更易消逝。青春是关于爱的探索与体验,尽管影片中为青春而献身的爱情看似无所不在,但终究只是一种理想的存在,这是青春叙事的又一种矛盾的体现。必须指出,双重矛盾下所遮蔽的青春的混乱:堕胎、被开除、斗殴、仇恨、自卑、邋遢、抽烟、酗酒、看色情片、手淫、逃课、叛逆,精神贫乏及理想追求的迷惘与困顿等。如果算上电影中那些极具个性的却又犹如标签的俊男靓女,这些究竟是电影叙事张力的必要技巧,还是当下商业电影必须的装帧与卖点? 此后,新晋导演便开始纷纷效仿该类题材影片,延续“青春镜像”电影的叙事,沿袭青春怀旧、成长迷惘的电影风格及前者成功的宣传策略来保证票房,如张一白执导的《匆匆那年》等。承前却未能启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憾,尤其正面临反映内容单一的局限和表现力不足的困境。 四、反思“青春文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众文化一度到达繁盛期,数量空前,地位显著;另一方面在迅速“青春化”。大众文化的“青春化”,[5]是青年文化退场后的激情剩余,又是对严格乏味的教育方式的反拨。青春文化喻示着千篇一律的个性,“青春”被作为单一的抒情符号来使用;青春文化又强调差异和自我,凸显自我价值感的焦虑。当下青春文化早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文化的种种形态、特质和内涵。不妨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文化的“青春期”。这不是说我们的文化度过了幼年时期而成长到了青年时期,而是说我们的文化转型为以青年消费为主体、以青春话题为核心的青春文化。今日各类文化产品都不得不调用青春文化元素:不仅国产电影,就连好莱坞也大量使用“腐”元素来召唤市场;中国的电视电影市场则被兴起于互联网的穿越、玄幻等青春文化所占据。不仅《致青春》《小时代》不断讲述青春故事,就连《一仆二主》《我爱男闺蜜》等中年人的故事,也使用青春爱情的讲述方法。除了讲述可以吸引青少年的故事就再也没有故事可讲;除了在青春的故事中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值得留恋;除非一场爱情,否则就再没有激情。这正是大众文化青春化的典型症候。
在这里,我把“青年文化”和“青春文化”区分开来,就中国当前大众文化的青春化而言,青春文化与青年文化具有深刻差别。换言之,何谓“青年”?青年是人类社会不断追求进步理想、不断进行社会变革的启蒙主义的精神载体,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探索未知、战胜迷信的理性主义的精神载体,更是敢于奋不顾身地反对不公正、抗争腐朽势力的理想主义精神载体。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青年文化,具有突出的批判精神。而与之相对,今天的青春文化某种程度上是在“青年消失”后崛起的文化:一方面,年轻人依旧激扬青春风采,充满了表达的冲动;另一方面,这种青春风采的表现和表达却限于“宅文化”、“幻文化”和“私文化”,不再像此前的青年文化那样是一种外向、反思的文化,而是一种内向和消费的文化。理想主义的热情如何在消费主义背景下的青春文化中绽放?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注释:
[1]王彬: 《颠倒的青春镜像―――青春成长电影的文化主体研究》,成都: 巴蜀书社,2011 年版
[2][美]罗洛・梅: 《人寻找自己》,冯川,陈刚译,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3]赵静蓉: 《怀旧: 永恒的文化乡愁》,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 年版
[4][美]斯维特兰娜・博伊姆: 《怀旧的未来》,杨德友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10 年版
[5]王一川: 《大众文化导论》,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作者简介:余晶晶(1991―),女,江西萍乡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审美、文化。
看了“wps论文怎么生成页码”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