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页眉页脚wps怎么设置页码
毕业论文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毕业论文页眉页脚wps怎么设置页码的方法,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毕业论文页眉页脚wps怎么设置页码
1、毕业论文页码怎么设置: 在菜单栏选择插入,进入页脚选项,在弹出的窗口点击编辑页脚
2、毕业论文页码设置: 接着在菜单栏会出现设计这一选项,点击页码,在弹出的窗口选择页面底端,然后出现底端各种样式,一般选择居中的页码也就是选择普通数字2
3、点击普通数字2选项后,出现页脚
4、 有时我们的毕业论文需要用到其他的页码,而非普通的阿拉伯数字,这时就需要在页码选项点击设置页码格式选项
5、在页码格式窗口,选择编号格式,起始页码,点击确定
6、 最后在页脚就出现数字
关于生命的论文
生命与精神
[摘 要] 高等音乐学府一方面要遵循现代教育管理的一般规律和体制机制设置操作,因此在教育管理和教学理念指导是呈现出科学主义和结构主义倾向的,然而另一方面又必须面对音乐作为一门启迪人类精神与生命体验的艺术所独有的情感意识。而在教育体制改革和新课程精神的指导下,一场教育理念的回归运动掀起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重点探讨高等音乐教育如何贯彻生命意识与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的实现和发挥。
[关键词] 高等音乐教育 生命意识 人文精神 构建
课题背景:本论文的研究是依据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重点课题项目》――五项全能音乐教育理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行性研究(课题批准号:GLA02043)之子项目之一“音乐教学方法”课题而展开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生命意识与人文精神――高等音乐教育使命所在
作为一门最为古老的教育形式之一,音乐学在遥远的古希腊时代就被柏拉图确立为具有引导人的心灵和人格走向至善功效的艺术样式。在柏拉图的世界里,音乐具有强大而厚重的教育功能,尤其是对心灵和人格的教化作用可谓深刻而绵长,而将音乐教育的终极任务定位在对至善的追求和实现,对美的爱。音乐能够使人认识到勇敢、宽容、节制、高尚等正面的人类品质的功能,从而将这一目标嵌入人最基本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之中。而直至现代社会,音乐的教育功能仍然能够在涤荡心灵、陶冶情操、激发人类生命意识和崇高精神追求方面得到充分体现。而作为承担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机构,高等音乐学府一方面要遵循现代教育管理的一般规律和体制机制设置操作,因此在教育管理和教学理念指导是呈现出科学主义和结构主义倾向的,然而另一方面又必须面对音乐作为一门启迪人类精神与生命体验的艺术所独有的情感意识。尤其是在当代社会教育产业化、教育理念科学化、教学任务指标化的背景下,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也愈发以某种类似自然科学的态势实现着规范化、行政化发展,而音乐最为本初的功能,也因其人文性难以配合指标体系而遭到淡漠废弃。因此,在新课程和教育理念革新的推动下,高等音乐教育理念要与时俱进,就要回归传统,回归常识,回归音乐最为元初的内涵式目标,即对人的生命意识的激发和人文精神的塑造。
生命陨落,精神低迷――当代高等音乐教育现状
1.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对审美体验的挤占
众所周知,作为一门艺术,音乐的独特性在于依托了数学和音律两大自然科学系统,因此诞生了音乐教育的两大基本功能,知识技能系统传授与审美系统体验。因此,音乐教育的成功示范必须要兼顾这两大系统,相得益彰才能够真正实现对被教育者协调平衡的引导和教化。而受到当代社会工具理性、教育行政化和指标化等倾向的影响,高等音乐教育在培养专业音乐人才的理念上更加剧奉行了这种科学主义指导理念,表现为过度强化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而对音乐的审美体验则一再忽视甚至废弃。音乐终究是一种艺术,而其技术层面上虽然有着数学、律学等自然科学作为支撑,但是作为培养专业音乐人才的教育层面,高等音乐教育必须不遗余力地将教育深达音乐的精神内涵层面,将审美体验、生命意识和精神境界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任务。
2.专业音乐教师缺乏审美引导能力
专业音乐教师是高等音乐教育的领航者,是教育成果的保证。而当前大量存在的事实是,专业音乐教师本身就缺乏音乐审美体验和感悟能力,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行家,无论是乐理、音乐史还是技能示范、传授等,都表现得熟练却缺乏修养,其症结就在于缺乏一种审美体验和引导能力,从而将音乐教学完全等同于自然科学学科教学,生硬而枯燥,远远没有将音乐教学的“对美的爱”发挥出来,使得整个高等音乐课堂上充满了死记硬背、逻辑推理、重复操作等不应该出现的气氛,而音乐教学应该有的赏析、感悟、体验、共享等元素则一概没有。这些都是由于当前高等教育系统完全执行了目标化、细节化的考核制度,将教学成果严格置于科层细密、条款复杂的指标体系之中,从而对高等音乐教育师资的选拔和使用也强调对这一指标的配合,自然是要将一切不利于考核的教学内容屏蔽,因此审美引导能力成为备受冷落的教学内容。
3.不加节制地依赖多媒体
多媒体进入高等教育已经是大势所趋,然而它无论如何都仅仅是一个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便利地了解音乐作为一种乐音形式的内在机理,但绝对不会代替我们创作。任何形式的音乐创作都不可能也不应该建立在对多媒体的应用上。而当前这恰恰是很多高等音乐教育的教学倾向。大量使用多媒体,甚至成为学生们选择音乐教学的某种吸引点,学习知识、掌握技能、鉴赏审美都要依靠多媒体资源,严重戕害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这些现状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现代高等音乐教育偏离音乐教育本质轨道已经很远很久,将音乐的生命意识引导和人文精神牵引使命远远抛到脑后,强调了在教育流水线上大批量复制着熟练掌握音乐技能的“匠人”而不是“音乐人”,这种倾向值得深思。
复活的激情,人性的重生――当代高等音乐教育使命的回归性构建
1.以情复生,以爱凝神――音乐教育中贯穿情感教育
人是情感的存在物,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表情,是人独有的内心气象。而音乐作为一种专门表达人内心情感的艺术,它是以人的情感为起点、为过程、为高潮、为目标来表情达意、颂意言志的。音乐与情感的本质关系就是,音乐通过声音运动的形式来表现人的复杂多面的情感内容。从这个意义来讲,情感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命脉,没有情感的依托和引导,音乐教育会继续在技术路线的误导下生命垂危,精神萎靡。
(1)音乐教师要正确理解和认识情感教育引导。很多高校音乐教师都对技术有着过分崇尚的倾向,把技术训练偏激地放到了教育首位,而对于情感机制参与教育全过程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一再忽视,甚至废弃和无视原本存在的音乐情感意义,音乐课堂被他们塑造成了演唱演奏的技术训练场,而对于学生主动体验音乐情感的引导则更是无从谈起。究其原因是,高校音乐教师在对音乐本质的认识上不明确不到位,而把音乐中的情感因素人为地排斥在外。无论是古典音乐理论还是现代音乐理念,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音乐的情感是客观存在的,而不仅仅是人对音乐的一种主观感受附加上去的。而正是这种能够蕴含于音乐之中而又能为音乐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化的情感,才构成了音乐涤荡心灵、激发生命意识和塑造精神世界的功能。这一点也必须成为当代高校音乐教师执教理念中的主线。而音乐教师如果仅仅进行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无视音乐情感体验引导,这样做的结果是表面上成绩斐然,因而很容易受到老师和学校的青睐并推广,然而实际上造成的长期后果是学生很可能对音乐天然拥有的乐趣和兴致大大削弱甚至泯灭殆尽。这种教育行为从本质上将是严重违背了音乐作为人类艺术的本性,由于它人为地将情感的音乐学习和教育缺位,从而使得音乐与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音乐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相距甚远。
(2)音乐教师要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在高等音乐教育中,情感体验往往能够起到沟通学生与音乐、教师与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方面渠道的作用,情感的相通与交流得以三者之间达到一致并得以互相对话,这就是情感体验的功能。而音乐情感体验,恰恰是音乐在这一功能上的发挥,也就是音乐接受者欣赏者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进行主观客观的对流和交互,从接收的角度来获取对音乐内容的情感认知,这种情感认知不仅包含了音乐欣赏人对作品所表达出来的各种感情基调,诸如喜怒哀乐等的直接的感官体验,还包含着如何理解作品情感内蕴的方式和基础。欣赏者需要在主客体之间的“视界融合”的关系中去实现对音乐情感意义的控制和把握。以这种典型的主客体对象关系来把握情感意蕴,其特征原理在于通过乐音和声响来为人的思绪提供一种张力和渗透力,其自身的节奏感随时呼应调整人的心理节奏,各种个性和风格的旋律在欣赏者和审美者脑海中形成相应的音乐记忆和沉淀,进而形成审美“心理图式”和音乐美感。这就看出,音乐情感体验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活动,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性认知行为,其情感意义属于音乐作品唯一的意义,而不能以人的认知理性去判断和推理,因此高校音乐教师的情感体验引导则显得相当重要。
(3)合理对待学生音乐情感体验的多样化。情感的体验是伴随着主体的差异性而必然带出其多样性的,而对于音乐的体验的多样性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体验价值。因此对待这种差异性,音乐教师应该尊重并有效地引导。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必须认识到,个体学生的情感体验风格和能力自然是不尽相同的,因而每个个体学生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生活经验来体验乐曲表达的情感。从这个意义来讲,在性质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往往会出现各种表现在具体表现形态上的差异,这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完全合理的。产生这种情感体验的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是音乐的情感体验活动是一种欣赏者的主体活动。因此,音乐教师在引导学生尽力进行相对统一的情感体验时,必须要客观理性地对待这种多样化的情感体验差异,因而求同存异终究是一种较为理性的对待文化艺术的态度。
2.以自信意识激发生命感悟,以审美示范塑造精神家园
(1)音乐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信意识以激发其音乐教学中的生命感悟。有了自信,表现个性才能够成为可能,而生命的感悟尤其是对自体的生命存在感也会骤然而生。因为音乐的摄取和表现本身就表现为一种自我的实现,可以说,能够充满活力的、充分表现自己的,都是自信的人,才能够点燃自身的激情和创造力。寻找自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培养个性化的过程。这就说明,以自信培养作为引领学生自行塑造其音乐审美的生命感和人文精神已经是势在必行。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自我发挥、自我创造的空间,诸如可以由学生按小组分,自编、自演各种合适的音乐剧,通过小范围的活动来互助互利,消除紧张,才能较容易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这样,在参与中逐渐感受自我,从而肯定自我,培养自我,发展自我。
(2)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以塑造音乐教学中的精神信仰。审美是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作用于情感领域的教育活动,能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有了正确的审美观,音乐之美才得以表现和发展。音乐教育最终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美”,怎样鉴赏“美”、表现“美”及创造“美”。美不仅来自外在的熏陶,还要有内在美。老师应对学生个体布置适应性的不同风格的作品,从而提高审美的领域。同时还有以创新精神促进精神信仰的更新和提升。内在美就来自于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因真挚而美丽,这才是音乐之美本质所在。要勇于尝试,大胆实践。只有突破陈旧的模式才会创造发展。高等音乐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固然重要,但还需要有规范完整的教学体系与之相适应,共同促进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韬.我国音乐教育缺什么[J].中国音乐教育,2004(8).
[2]韩环宇,曹金歌.浅析高等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6).
[3]黄小敏.感觉 体验 理解 表达――谈高等音乐教育的逻辑重心[J].科教文汇,2007(9).
[4]左志坚.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高等音乐教育[J].歌海,2011(2).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西安
看了“毕业论文页眉页脚wps怎么设置页码”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