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如何投稿
sci论文如何投稿呢?相信广大朋友都对这个问题感到苦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投稿sci论文的流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投稿sci论文的流程
途径一:下载最新的SCI论文影响因子表,输入相关领域的关键词,可以查出不同的期刊结果和对应的IF值;
途径二:根据平时所阅读的相关文献,进行不同期刊的选择和筛选;
途径三:老师根据你的工作(创新程度、完整性等)指定相关的投稿期刊;
在较大范围内确定投稿期刊之后,分别进入各期刊的主页面,点击“Submit your Article”,仔细查看期刊的“Guide for Authors”,包括该杂志的“Aim and Scope”, “Paper Type”等,确定最终的投稿期刊。
1.文章格式调整
确定投稿期刊后,在文章结构和表达基本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查看所选期刊的“Article Structure”进行逐一修改。
SCI论文投稿前需准备的材料
文章格式完全修改好以后,发给相应作者(主要为通讯作者和对该文章做出重大贡献的其他作者)进行审阅(最好包括文章的投稿信(Covering letter)),在同意和确定无误后进行后续的材料准备和投稿工作。
2.SCI论文投稿
上述工作准备就绪后,就可以进行论文投稿了。
首先需要登陆杂志的投稿系统,这就需要注册一个投稿ID(所有信息均为通讯联系人的基本情况,因为投稿后稿件的一些情况编辑会直接和Corresponding author联系)
3.SCI论文投稿后的稿件状态及应对措施
稿件投递结束后,一开始会显示“Submitted to the Journal”,这种状态一般会在一周之内结束;
投递后的几天内稿件会到杂志主编那(稿件状态为“With Editor”),之后主编会将稿件分配到相应的编辑手中(稿件状态更换为“Editor Assigned”,编辑一般会对稿件进行处理(稿件内容的完整性、创新性、语言表达等);
4.稿件接收后的工作
稿件接收后一般杂志需要填写稿件版权转让协议,这个填好后直接返给编辑即可。之后编辑会将文章转给杂志出版社,出版方会定期给通讯作者发文章的追踪邮件。
出版商会在2-3周内对你的稿件进行排版和相应的语法修改。准备就绪以后,出版方会将排版好的稿件发给通讯作者进行文章校对“Article Proof”(注意:只能对文章的语法等进行修改,不能对文章的数据和图表进行修改)。
校稿完成返给出版商以后,文章就会进入到“Article in Press”阶段,这时候你的文章可以在网上在线进行查阅,当然文章正式出版需要看杂志的安排,一般要几个月以。
sci论文赏析
基于SCI的理工大学学术能力比较研究
[摘 要]科技论文是科研活动的主要产出形式。衡量机构学术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机构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本文对所选取的七所理工类院校的发文量、被引量和发表期刊影响因子进行比较,初步分析这七所院校的学术能力。
[关键词]学术能力;被引量;期刊影响因子
学术论文是衡量大学学术影响力的主要指标。SCI是目前国内评价学术影响力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成果进行客观、定量和易操作的评价指标。因而,被SCI收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机构或大专院校的科研实力、评价科研单位学术水平等方面的重要指标[1]。但是仅以此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标,并不能全面、客观反映机构的学术能力与学术影响力。本文试图通过被引量和发文期刊影响因子对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做出更为客观的评价。
1 SCI年收录论文总量
本文选取我国“211工程”大学中七所以理工大学命名的院校: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通过分析它们2004—2008年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量情况,对它们的学术能力做出对比。选取的资源是SCI数据库,统计时间是2009年5月9日。采用检索式:地址=(学校名称)、AND 出版年=(年份)、AND文献类型=(Article)。
表1是各大学2004—2008年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量,为了更直观地看到这七所院校的论文数量变化情况,我们设计了“七所院校2004—2008年SCI论文收录数量变化图”(见图1)。
图1 七所院校2004—2008年SCI论文收录数量变化图
从图1可以看出,这五年来,七所学校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量均逐年递增。其中,增长最快的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被SCI收录的论文数(1?501篇)是2004年(641篇)的3.41倍,增长最慢的北京理工大学2008年被SCI收录的论文数(708篇)也达到了2004年(345篇)的2.05倍。这充分说明,七所院校近年来的总体科研水平逐年提升,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同时还说明,七所院校重视SCI论文收录量,所制定的各项鼓励科研人员的奖励措施成效显著。
2 SCI年论文被引总量
年SCI论文收录量是从数量上对学术能力进行评价,若要更全面地比较,还应该从各校的年SCI收录论文被引量进行分析。被引量可以更客观地反映该机构年SCI收录论文总体的影响力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该机构在学术界的作用和地位,也间接地反映了所发表论文的质量与水平。因为2008年的论文发表时间过短,被引频次还不足以反映被引影响因子,所以在表2中我们只是统计了2004—2007年各高校SCI收录论文的被引情况。从表2中可以看到,七所高校的年SCI收录论文被引量呈现下降趋势,被引量并没有随论文收录量同步增长。这说明虽然七校SCI收录论文数量急剧增长,但论文质量并没有相应提高,有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
3 篇均被引量
由于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量与总被引量往往会呈现正比关系,若仅对SCI收录论文的被引总量进行统计,还不足以反映论文影响力。所以,我们在统计收录总量及被引总量的同时,也对它们SCI收录论文的平均被引量进行分析。具体而言,就是七所院校每年SCI收录论文的被引量除以当年该校SCI论文收录量,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到,即使不考虑因论文发表时间过短而造成引用量不足的2007年,从2004—2006年,七所大学SCI收录单篇论文的年均被引量依然逐年下降。这说明,尽管这七所大学的年SCI论文收录数量在逐年递增,但单篇论文质量正在逐年下降。尽管有几所院校的年均论文被引总量不断增长,但增长速度远远低于SCI收录的论文增长速度。单篇论文平均被引量是每个高校2004—2007年收录论文的被引总量与收录论文总量之比。按照单篇论文平均被引量算出结果,华东理工大学排在第一,接下来分别是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这说明华东理工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虽然SCI收录论文总量较少,但两所学校所发表的论文质量较高,受到学术界更多的认可。
4 影响因子和平均影响因子
4.1 影响因子
期刊的影响因子(IF)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质量评价指标。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其刊载的 文献总体被引用率越高,可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大[2]。《期刊引证报告》(JCR)是评价期刊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本次研究发文期刊影响因子就是采用了JCR的数据。本文采用JCR提供的2006年和2007年的IF,以期刊这两年的平均数作为该期刊最终的IF,对于只能查到一年IF的期刊,就选用该数据为最终的IF;对于JCR没有收录的期刊,它的IF确定会根据该校的发文平均水平确定。具体的算法是统计该校在该年发表期刊数和所有IF之和,用IF之和除以期刊数即为该期刊的IF。经 计算后得各学校的SCI收录 论文的总IF如表4所示。
从表4能看到各个学校统计的数据却不能直观地看出各个学校变化趋势图,因此设计出变化趋势图(如图2)。
从图2看出,各学校的IF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各学校的研究能力和科研水平都在进步。但是与SCI收录论文的增长相比,远远落后于收录论文的增长,如大连理工大学的IF最高,在这四年之间增长了2.18倍,而这几年同期收录论文增长了3.41倍。这就是说收录论文的质量并没有与收录的数量同步提高,从篇均影响因子更能反映这一问题。
4.2 篇均影响因子
表4是各个院校SCI收录论文总的影响因子,代表一个院校论文发文期刊的总体质量水平,而SCI收录期刊中期刊的影响因子差别很大,如最高的期刊影响因子为35.95、最低的才0.007,同样是SCI收录期刊,两种期刊的影响因子要相差数千倍。通过计算篇均影响因子,可以比较看出各高校论文发文的平均质量水平(如表5)。
从计算结果来看,各个学校篇均IF基本上都维持在1左右,各年的平均值都在1.2~1.3。2004—2007年,每年均处于均值之上的有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三所院校,其中以华东理工大学的影响因子最高,但从表中也可以看出这几年总体发文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
5 结 论
科研成果最直接的反映之一就是文献,包括数量和质量 [3]。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分别统计了七所“211工程”理工大学SCI收录的论文发文量、被引量和期刊影响因子,并分别进行比较研究。其中大连理工大学在SCI论文收录量上始终保持优势,表明该校的总体科研能力很强。华东理工大学在篇均被引量和篇均发文影响因子方面处于领先,表明该校论文的质量与水平高于其他各校。论文的质量与数量是反映高校 科学研究能力的主要指标,因而我们不能仅关注SCI收录论文的数量,更需要关注论文的质量,发表更多、更好的论文。
[ 参考文献]
[1] 宋燕菊,王淑凤.2002年SCI收录 中国农业大学论文统计与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89—92.
[2] 彭奇志.基于SCI的科研机构学术成果评估与实证分析[J].情报杂志,2003(9):88—90.
[3] 张 凤.采用文献计量法评价高校科研水平[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98—100.
看了“sci论文如何投稿”的人还看:
1.sci文章接收函
2.sci论文接收函
5.sci投稿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