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益广告论文范文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文明高度进步的今天,“公益宣传”逐步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关注的焦点,是我们社会人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益广告论文,供大家参考。
公益广告论文范文一:论公益广告的有效传播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公益广告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传播主体,广告创作、媒介选择、效果测评等四方面对公苴广告的有效传播进行探讨。
关键词 公益广告 有效性 有效传播
2008年。中国的公益广告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这其中有冰雪灾害、北京奥运、5·12大地震等事件因素的影响,也有中国社会各界公益观念进步的作用。2008年后社会公众对公益广告的认识和需求不断高涨,国家相关部门及传媒界也在积极思考和探讨中国公益广告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在这一片繁荣的景象下,我们必须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30多年的发展中,中国公益广告传播的有效性究竟如何?已有的或将来的公益广告传播能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实现其目的和使命?
公益广告的有效传播就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传播方式选择,实现公益观念认知和公益行为实践的双层效果,以认知宣传为基础,以公益行为为终极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创作和传播使理论的、抽象的观念转变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细则。如戒烟类公益广告:“吸烟有损美颜,加速衰老”、“吸烟等于慢性自杀”等等,这样的公益广告传播了吸烟有害健康的公益观念,却缺少行为的引导。公众难免会产生疑惑:我知道公益广告说的是什么,但是我不知道它想让我做什么?大多数烟民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不应再作为广告宣传的重点。戒烟公益广告最主要的目的和作用是劝诫吸烟者不吸或少吸,以减少对健康的损害,所以广告中如能加入一些引导性的语言或元素,可能效果会更好些,如“每天少吸一根烟,健康幸福多一年”。这样,公众不仅了解了吸烟的危害。还知道怎么做能尽量减少它,既传播了公益信息,又能引发一定程度的行为。这样的公益广告才是真正有效的,才能实现其目的和使命。然而公益广告的有效传播并不是修改几个字那么简单,结合广告传播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思考和推进。
一、整合传者资源
目前我国公益广告的传播主体主要有这样几类:政府部门、媒体、广告公司、企业以及基金会形式的其他社会公益组织。政府部门主要是以各级宣传部门、工商行政管理局、文明办、广电局、新闻出版部门等为主,传播的公益广告主要是围绕普适性的社会问题和时政焦点;媒体中以电视媒体居多。报刊和网络自主创作的较少;广告公司则主要以参加各类比赛的形式创作公益广告,以大赛主题为准,独立自主的公益广告创作较少。企业、各类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等的参与则具有较大不稳定性,总体数量也不多。
从目前公益广告的传播状况来看,政府部门组织开展的公益广告传播效果较好。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如中央文明办、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等政府部门先后组织开展的“中华好风尚”、“自强创辉煌”、“树立新风尚、迈向新世纪”、“改革开放30周年”等等,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的传播也存在目标公众模糊、广告表现平庸、耗费时间长、传播频次有限等问题,对公益观念的普及较为有利,但缺乏针对性、时效性,犹如昙花一现,降低了公益广告的有效性。因此,有必要对公益广告现有的和应有韵传播主体资源进行合理整合。
首先,我国公益广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的整体公益意识还不够成熟,因此政府仍将是公益广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政府可以在公益广告的管理和规划方面继续发挥作用,但不能局限于现有的几个主要政府部门,而要将公益广告的发展纳入到各级各类政府的日常工作中。他们可以在所辖地区和领域内根据工作中接触和反映的社会焦点,发现公益问题。提炼公益主题,合理规划,并以适当的形式创作和发布公益广告。如卫生部门之于安全用药、疾病防控,农林部门之于科学种田、森林陈火,教育部门之于尊师重教、心理健康等等。
其次,行业协会带动企业参与。行业协会对行业发展和会员的行为具有规范、协调和制约的作用。协会可以通过协会章程、会员评定、协会活动、行业发展规划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引导和促进会员参与、创作与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公益广告。这类公益广告,对受众来说具有较高的熟悉度,容易实现说服效果,有利于公益观念的传播,对规范和此导公益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推动专项公益广告发展。我国有许多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等等。这些基金会设置了许多相关领域的公益项目,对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通过网络搜索发现,基金会推出的公益广告却寥寥无几。如果能将基金会作为各个领域公益广告的代理机构或专职机构,将会强化他们各自的职责,发挥其优势组织资源,将使公益广告更加集中化和专业化。如能配合公益项目进行传播,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必然更为显著和有效。
最后,各类媒体也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作公益广告,积极提供刊播资源,合理安排刊播时间,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
对公益广告传者资源的梳理和整合。可以有效利用社会组织资源,因时、因地制宜,有利于贴近社会,丰富公益主题。提高广告针对性,进而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以受众为中心,因需利导
现阶段我国公益广告的传播基本是以传者为中心,以全社会公众为受众的大众传播,忽略了受众及其需求的差异性,无法有效吸引受众注意。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曾通过题客调查网对5624名公众进行调查,结果显示,54.9%的人表示关注过身边的公益广告。66.0%的人认为公益广告“影响力有限,不那么吸引人”,只有26.5的人认为“影响力很大,很吸引人”。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可见一斑。
社会公众依年龄、职业、地区、性格爱好、生活方式等不同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的价值观、信息需求、信息接受方式等都有一定差异。每个公益主题的目标群体都有区别,应该仔细了解,区别对待;如果每支广告都是做给全社会看,就等于某种浪费。因此,公益广告也应以受众为中心,创作符合目标受众需求和接受方式的广告。
一是根据受众公益需求提炼公益主题。广告主题是广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即便对于同一类公益问题,不同受众群体的具体需求也会有所偏倚。因此唯有在了解受众需求的基础上,对公益问题进行合理细分,确定广告主题,才能吸引受众注意,引发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实现有效传播。以“邻里关系”这一公益问题为例。对城市公众来说,邻居之间互不认识、互不来往的情况较多,因此以“邻里沟通信任”、“深夜请勿喧哗”之类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可能更符合受众需求;而对于乡村公众,相互之间比较熟悉,来往方便,但小矛盾小争吵可能相对多一些,“和平相处”、“以礼相待”、“互尊互爱”等为主题则较为合适。
二是依据受众信息接受方式确定广告表现形式。近些年来,我国公益广告的创意制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许多公益广告流于形式,口号化、标语化现象严重。公益广告如果想要更好的效果,就必须选择好的表达方式。用受众最乐于接受的广告表现形式,让受众能够听得进去、能够信服、能够留下印象。以期达到好的广告效果。
比如,以儿童为目标受众的公益广告可采用卡通动画、少儿形象等元素表现;针对青少年的可用轻松的、有活力的、创意性强的流行元素;对中老年受众就可用朴实温和的表现手法,诸如此类。广而告之有限公司2005年曾接拍的一支反映我国修建乡村公路的工作,以农民为目标受众的公益广告。那么究竟如何用农民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把信息准确有效地传达到位。
他们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农民工,并概括出一个农民工的简单心理历程:行路难——难致富——寻出路——进城务工——心存故乡,选取了“回乡路上”作为广告的背景。通过和交通部门同志的交流最终选取了“胶鞋”这一道具作为标志,从一个小角度集中体现行路难给农民兄弟造成的不便,而通过主人公在结尾抛弃胶鞋的情节,使广告的目标群体实实在在地感到修路所带来的方便和那份喜悦。。这则广告正是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信息接收的方式进行有效的创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制定媒体计划,提高广告达到率
2002年中央宣传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四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做好公益广告宣传的通知》虽然对媒体刊播公益广告的数量和时间时间进行了规定,但由于缺乏法规的强制性与监督性,在具体操作中并没有太严格的约束力。公益广告的发布时间一般由各媒介义务提供,刊播时间都是自行选定。有时是随机插入,有时是为填补空余时段或版面,许多媒体舍不得出黄金广告段位或版面来刊播,公益广告成了商业广告的“替补”。上海工商部门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07年,上海广播、电视发布公益广告的时间率分别为3,5%和2.7%,报刊发布的公益广告版面率仅为0.35%,户外媒体发布公益广告的面积率也只有1.73%。这种盲目无规则的刊播,致使公益广告不能得到充足的曝光频次和良好的到达率而对受众产生冲击,怎能实现有效传播?
因而,在研究目标受众群体的媒介接触习惯和规律、分析媒介传播特性的基础上制定媒介计划,科学系统地传播公益广告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其一是媒介类型的选择。CMMR的一项调查显示,电视是农村居民接触最频繁的媒介,12.1%的农村居民完全收看电视广告,26.8%的持选择性收看态度,而且电视广告在农村居民中的信任度高于其它媒介广告。那么,以农村居民为主要目标受众的公益广告就可以电视为主要媒介,而新兴媒介手机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不容忽视。图书可以作为针对少儿受众的“爱惜图书”、“团结友爱”、“孝敬父母”等公益广告的传播载体;广播可以播放交通类公益广告,引导司机规范驾驶;在公交车内发布“关爱他人、主动让座”的公益广告更容易对公众行为产生即时影响力和号召力。其二是选择刊播时间和版位。公益广告刊播时间和版位,可以根据目标受众接触媒介的时间、媒介内容的规律进行选择。在受众喜爱的广电节目前后或报刊栏目中加入公益广告,能提高有效到达率,增强印象和记忆效果。
此外,受众的媒体接触并不是唯一的,要注意主次媒体的有效整合,打好媒体“组合拳”。
四、加强广告效果测评
从时间上说,广告效果测评一般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以对广告的制作效果、传播效果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公益广告效果测评严重缺失。公益广告传播主体很少会对广告进行前测,广告的创作和发布是凭他们主观经验进行判断,很少考虑到是否会吸引受众的注意、受众是否能回忆起广告中的诉求点、是否和目标受众相关,能让目标受众相信并感兴趣。没有前测,公益广告创作的有效性就无法保证;没有中测,公益广告发布的有效性不得而知;没有后测,公益广告的效果的有效性无从判断。最终,一则公益广告好不容易传播了,却犹如石沉大海。
公益广告效果的测评可以依托媒体资源或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众对广告信息的接收、理解和评价情况,及时调整创作发布策略,以利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公益广告论文范文二:浅谈公益广告的含蓄美
[摘要] 含蓄是一种美,它内涵丰富,意蕴深长。公益广告的参与性原则、艺术性特征、创作实践、有限的时间空间决定了其自身需要含蓄美。从构思技巧出发,公益广告的含蓄美,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实现:象征、幽默、反常、悬念、摹状等。
[关键词] 公益广告 含蓄美
一面土墙,一块破旧的黑板,黑板上用白色的粉笔写着这样的课程表:一、挑水;二、喂猪;三、割稻;四、做饭;五、放牛;六、拾粪;七、砍柴。一天七节课,没有一节和语文、数学、音乐、美术有关。当大多数的城里孩子享受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读书无忧的幸福生活的时候,这份独特的课程表是中国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生活的一个缩影。你可以质疑现实生活中这样一份课程表的真实存在,但是无法遏止一种心灵的震撼,无法回避课程表背后更深刻更残酷的真实,无法拒绝课程表背后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无法停止一种揣想和关切:那么多与年龄不相称的繁重家务、农活,这些孩子是怎样完成的?在阳光的暴晒风霜的侵袭里他们是怎样的又黑又瘦。这份课程表是一幅获奖的平面公益广告作品。它的魅力在于含蓄。关注贫苦山区的教育是一个很严肃、很冷峻的话题。作为艺术作品,广告没有简单地以新闻实录的方式还原生活,也没有空洞地声嘶力竭地喊口号。而是把创意的触角伸向了与话题密切相关,人们司空见惯的旧元素:黑板,同时把一份课表的内容进行反常处理嫁接到黑板上,辅之以黑白灰的色调,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小中见大地折射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在教育问题上遭遇的困窘,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并直抵人的灵魂。
那么什么是公益广告,什么是含蓄?
公益广告是面向社会广大公众,针对现实时弊和不良风尚,通过短小轻便的广告形式及其特殊的表现手法,激起公众的欣赏兴趣,进行善意的规劝和引导,匡正过失,树立新风,影响舆论,疏导社会心理,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以维护社会道德和正常秩序,促进社会健康和谐、有序运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为目的的广告宣传。 所谓含蓄,意思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作为艺术的形式语言,它是指在不损害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不减少形象感染力的要求下,所体现的一种更简洁、更概括、更有回味的意境表达方式。含蓄是一种美,它内涵丰富,意蕴深长。
那么公益广告是否需要含蓄美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这是由公益广告有限的时间空间决定的。受媒介性质、经费等因素制约,公益广告不可能长篇累牍,短小轻便是它的特点。然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公益广告承载的任务是向社会公众传播对其有益的社会观念以促使其态度和行为上改变。也就是说,公益广告必须在小时空小舞台里给受众呈现一个大世界。含蓄表达恰好具备了管中窥豹、以少胜多、由此及彼、言简意赅,以一当十的特点。
其次,这是由公益广告的艺术性所决定的。公益广告必须借助艺术手段,运用准确生动的艺术语言,通过具体感人的形式表现主题。对于公益广告而言,感性与理性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广告人要善于把理性的内涵融入到感性的形式中去,在受众审美过程中寓情理和知识于趣味之中,使受众在轻松愉快的感受中接受广告的诉求和美的熏陶。而含蓄表达的特点是将丰富的生活,深刻的思想,浓郁的激情,熔铸在艺术形象之中,做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这一特点与公益广告的艺术性的要求不谋而合。
其三,这是由公益广告的参与性原则所决定的。该原则明确指出,在公益广告作品中表现要有一定的含蓄,有一定的保留,有一定的空白,要在不影响受众对作品理解的情况下,激发受众去想,去参与创作。
其四,这是由公益广告的实践所证明的。目前,中国公益广告的创作水平还良莠不齐。很长一段时间甚至直至今天,在我国的很多小城市及农村的公益广告仍然停留在一般宣传的层次上,无法摆脱说教的立场,简单生硬、图解化、口号化是它们的基本特征。这些广告总是离不开“禁止”,“罚款”、“赔偿”、“纠正”之类的词语;有的甚至非常粗俗,如宣传计划生育的:“横下一条心,斩断一条根”、“一人结扎,全家光荣”、“生一胎光荣,生两胎可耻”。如提倡保护山林的:“放火烧山,牢底坐穿。” 如呼吁保护光缆的:“偷割光缆,讨死!”这样的广告主题虽然明确,也容易明白,但是充满对立、训斥、警戒、威胁,缺少温情,容易让受众产生逆反心理,沟通效果很差。相反,在国外的很多发达国家及中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在受众导向的影响下,更多地是以一种含蓄委婉的方式,人性化的视角创作公益广告,让人如沐春风,在潜移默化中,在善意中被感化,被触动。例如曾经在北京出现的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以保护动物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守株待兔新篇”:第一天,农夫拾到一“触株而死“的兔子;但第二天,另一兔子又撞到树上,揉揉被撞的头转身跑开了,农夫窃笑,原来他在树上包了稻草,曰:“珍爱生灵,从我做起。”广告以其温婉柔和的劝告和劝导为特色,又不乏诙谐和幽默,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两相比较,不难发现含蓄美,是公益广告简约不简单,生动不生硬,深刻不深奥的有力武器。
从构思技巧出发,公益广告的含蓄美,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实现:
一、象征
简单地说,象征是变平凡为深刻的催化剂。是一种深入浅出、寄意深远的构思方式。它寓深刻的思想于平凡的事物中,好像是写“此”,实际让人感受到的是在写“彼”。象征是借助某一具体形象,曲折间接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公益广告作品中,它的美学价值在于寓理寓情于形象中,从而达到曲径通幽的深度美感。象征这种广告美学方法能够让受众在欣赏广告作品的过程中,有强烈的参与感,并由此获得自我价值体现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在现代公益广告创作中运用广泛。
象征常用的表现形式有两种:
1.比喻。它是利用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其中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契合了广告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传达完美信息的特性,使人产生深刻的印象。例如一则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广告。画面以蓝天,碧水、绿树为朦胧的背景,以一杯透亮、澄澈的绿茶为主体,辅之以文字“君子之交淡如水,为官之道清似茶”。无论是文字还是视觉形象,都在告诫人们为人当如水,为官当如茶,清白纯洁。广告借助比喻,明白晓畅地表达了一个很深刻的主题,又不失回味。在公益广告中运用比喻需要特别注意:喻体应该是公众熟悉的,同时与本体之间有密切的关联。否则便有可能产生沟通的隔膜,影响美感。
2.比拟。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格。具体来说,就是把物当作人,或者把人当作物。这是在公益广告中常用的方法。以物当人,如一则关于保护动物的广告,画面中一只猩猩正在神情专注人模人样地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广告文案是:好好学习,天天自卫。以人当物,如一则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广告,在很多的树叶上面爬满的竟然是像虫子一样裸体的人。确实,有的时候站在自然界的角度思考问题,人类也许是最可怕的虫子,在破坏吞噬着地球环境。
比喻比拟均是借眼前之物,寄深远之意。在公益广告中运用,可以化抽象为形象,通过形象衬托难以表达的思想、主题 ,引导受众领悟广告作品中所包含形象的哲理或喻意,提升广告作品的表现深度与力度。
二、幽默
幽默是运用意味深长的诙谐语言或形象抒发情感、传递信息,以引起受众的快慰和兴趣,从而感化启迪受众的一种艺术手法。它的审美价值在于在有趣与可笑之中引发意味深长的思索,是事物底蕴的深刻沉淀。幽默的特点是寓庄于谐,即使人在轻松和愉悦中感其深刻的蕴含。 寓庄于谐的方法很多,比较多见的有:双关、夸张、比喻、对比等。这里主要介绍两种:
1.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谐音双关即利用文字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一个词同时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例如广告“痰吐”得体,从我做起。这里的“痰吐”就是一种谐音双关,它利用语音相同的特点对文字进行了处理,将“谈吐”改做“痰吐”,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方式,别出心裁地宣传了“痰吐”得体才能使“谈吐”得体的道理,有趣又让人回味。语义双关是运用词的多义特点,使语句具有双重甚至多重意义,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如一则关于爱情主题的广告。画面是一双紧紧相握的苍老的手。文案标题是:要做就做情场老手。“情场老手”在这里有两层意思,表层指的是风花雪月玩弄感情之徒,内里的含义是从年轻握到老年的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充满浪漫与温馨的八个字。广告通过双关以一种反话正说的幽默,让人体会到年华易逝,真情弥坚的可贵。双关多用在公益广告的文案中,利用巧妙,就可以创造出新颖别致、内涵丰富、令人回味的公益广告。运用双关时,要处理好表里两层意义的关系,一般而言,表层意义是次要的,里层意义是主要的,表层意义要明显突出通俗易懂,里层意思要能够让人稍加揣摩便能够明白,里层与表层意义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运用双关既要含蓄深刻,又不能够晦涩难懂;既要生动活泼,又不可以低级庸俗,既要表意准确,又不能产生歧义。要始终顾及受众的认知、欣赏水平与感悟能力。
2.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像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夸张的作用主要是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激发受众丰富的想像和强烈共鸣。在公益广告中,幽默而含蓄的夸张须借助视觉要素(图形、文字、色彩及它们在一定空间中的组织关系)进行表现与发挥,在搞笑与滑稽的形式之中包涵合理而深邃的内容。它通常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形态的夸张、情节性的夸张及两种夸张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夸张。
形态夸张的手法便是对广告中的形象和角色外部形状与结构的夸张变形。它通过具体、生动的夸张形象提供了变化性和趣味性的信息,因而它能有力地吸引受众的目光,并不断强化着诉求点。例如国外一则关于吸烟有害健康的公益广告。宴会上,一位美丽的女郎飘然而至,吸引着男士的目光,一位英俊的绅士很酷地在嘴角叼起了一支香烟,热情地迎向女郎,女郎瞟了一眼绅士,脸上挂着诧异的笑容,原来绅士嘴角的香烟软软地向下弯曲了。不仅如此,宴会上所有把目光投向女郎的抽烟男性嘴角的香烟全部呈向下弯曲状。男人们见状,赶紧拿掉嘴里的香烟。广告对香烟进行了形态夸张处理,含蓄地传递了吸烟有害性健康的信息。又让人在忍俊不禁中对广告主旨了然于心。
情节性的夸张手法是在真实生活的面貌中寻找一些趣味性的异同,通过夸张、扭曲它们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来衬托广告主题。这种手法常常表现出夸张而悖理的逻辑, 让人产生含蓄而浓郁的幽默体验。台湾的一则反吸毒电视广告《昔日一少年》用的就是这种手法。随着故事的展开,呈现在受众面前的是一幕令人惨痛的悲剧:满天的冥纸、火葬的场景,少年抛洒自己的骨灰,漫步在曾经上课的教室、长廊的画面……画外音响起“我的青春像鸟一样不回来……”的音乐,与画面相映照的旁白是:“毒品的世界里你吃的是自己的骨灰。” 广告以一个少年参加自己的葬礼这样极为荒谬的情节,揭示了一个事实,吸毒将葬送你的青春,毁灭你的生活,最终带来生命的终结。广告表现了环境和个人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充满了黑色幽默。
第三种夸张手法便是对前两种夸张的综合。夸张的形态、荒诞离奇的情节,合理而严肃的广告主题,扩展了广告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容量。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奇的审美追求。
无论是双关式的幽默还是夸张式的幽默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扣紧公益广告的主题,同时要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既不可平淡无奇,也不可一味媚俗,矫揉造作。
三、反常
反常,就是与常规思维定势相悖,借助于逆向思维,取其相反的视角进行思考,置受众心目中的常情、常态、常规、常理于不顾,从而反映深刻主题的艺术表现手法。公益广告中运用这种方法往往可以收到平中见曲,曲中见奇,出人意料、使人震撼的艺术效果。1978年,英国家庭计划协会推出了一则劝说公众计划生育的公益广告。画面上出现的竟是身怀六甲的男人,只见他大腹便便,精神沮丧。广告语是:假如怀孕的是你,你是否会更小心些呢?男人怀孕,广告人借这种一反常态的事件,制造出了含蓄诙谐的效果,让你不由自主地思考广告中所提出的严肃话题。而国内的一则预防艾滋病的广告更是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为作者的反常处理手法拍案。作品以中国人过年的时候在大门上贴的门神关羽、张飞为元素,大胆把他们手里的兵器由大家熟悉的大刀长矛换成了避孕套,文字是出入平安。也许有些无厘头,但是广告要说什么,不言而喻。在公益广告中运用反常法应当注意,“反常”只是一种手段,它是为升华艺术形象,深化作品主题服务的。若一味追求“反常”,致力于虚构惊险情节,描绘奇特场面,势必妨碍主题思想的表达,削弱主题思想的社会意义。“反常”应当是在符合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求“新颖”,求“反常”。
四、悬念
悬念是指为了激活受众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通俗地说,它是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点破,使受众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在公益广告中运用这种方法,由于媒介的不同,执行有所不同。在平面作品中,常常通过系列的方式来完成。如果是一幅作品,则多以画面为主导“设悬”,而以文字为辅助“释悬”。因为画面与文字相比较,人们一般首先看到的是画面。而在影视作品众常常是在最后才点明主题,解除悬念,使人们在探究反射心理得到满足的同时,对广告产生难忘的印象。广告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告的开头是否能有调动观众好奇心的构思。在一则以亲情为主题的电视广告里,开篇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在镜子前欣赏着自己一头秀发的美丽小女孩,她的眼神中有一些不舍和遗憾,但是很快,她有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拿起剪刀笨拙、慌乱地剪掉了自己的头发。瞬间一只小天鹅变成了一只丑小鸭。广告至此在人们心中设置了一个疑团:她为什么要做这么荒.唐的事情?故事继续展开,门铃响了,小女孩打开了门,是女孩的父母和哥哥回来了,他们诧异地看着女孩乱糟糟的残发。哥哥似乎很快读懂了妹妹,取下戴在自己头上的帽子,怜惜地扣在了妹妹的头上,哥哥由于化疗光秃秃的头露在了阳光下。谜底在最后一刻揭开,观众的心久久地被兄妹俩的脉脉温情打动着,这难道不是现代版的《麦琪的礼物》么。世间还有比这更纯洁更美好的真情么?这就是悬念的力量,蓄势待发,而后厚积薄发。
五、摹状
指的是对事物情状的描摹或者记录。在公益广告中它指的是通过对受众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的某个场景、片段、道具的描摹来表现主题。它关注生活中最真实、最本原的细节,如小人物的悲欢故事,近乎白描的生活场景、耳熟能详的心声、信手拈来的家常话题……,让人于细微处悟真谛,在亲切、细腻中获得情感的共鸣,灵魂的升华。例如一组以关注无家可归者为主题的系列平面广告,分别以黑白的色调展现了天桥、垃圾桶、地下通道三个场景,辅之以简洁的文字:这里是他们展现人生的舞台;这里是他们的食堂;他们把这里当床。文字与画面的组合让人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进而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命运充满关切。而央视一度热播的广告《爱心传递——洗脚篇》,因为母亲为老人洗脚,年幼的孩子模仿母亲,摇晃着步伐为母亲端来洗脚水的生活片段更是让人心绪无法平静,并常常在脑海中浮现。摹状让人回味的关键是所选择的小事、小场景、小人物、小东西要能够以点带面,个性中有共性,典型性中蕴涵普遍性,这样才会产生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效果。
关于公益广告的含蓄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含蓄不是晦涩,公益广告的受众是社会公众,他们的审美情趣、文化水平不同,决定了公益广告含蓄美要实现雅俗共赏,含蓄美的开掘一定要保持在普通大众能够理解的层面上,既要有悬念,引起兴趣,又要易理解,一猜即悟。只有这样,才能使受众在享受含蓄美的同时认同广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泽宏著:公益广告导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第4页
[2]张明新著:公益广告的秘密.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第219页
[3]郭有献编著:广告文案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28页
[4]祁聿民著:广告美学:原理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249页
关于公益广告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公益广告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