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文学论文范文
文学的生生不息,必然与文学教育的不断发展息息相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文学论文范文一:小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从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儿童文学的特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特点等方面阐述了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儿童;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师
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对美的感知与美好的情怀渗透到我们的生命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怀是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可以理解为正确解读、赏析儿童文学作品,正确感知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并能带领孩子阅读、欣赏、感知、体验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儿童文学作品因其特殊的内容与创作特点,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对语文课程的驾驭能力。如果教师对儿童文学的了解不多,那么想要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将会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另外,课标还规定了小学阶段的阅读量,如果教师对儿童文学了解不够,阅读量有限的话,也就无法引导学生分阶段、分步骤阅读文学作品。
(二)儿童文学是儿童了解世界的窗口
“儿童文学就是关注儿童的精神生活,关怀儿童心灵成长的文学。”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心极强、对外面世界充满期待,求知欲旺盛,但由于他们的生活圈子相对窄小,能够接触到的事务还相当有限。学校和家庭为他们创设的成长环境并不能满足小学阶段孩子的成长空间。于是,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就成了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连接成人世界的突破口。儿童文学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解世界的窗口,也让教师受益匪浅。
(三)儿童文学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促成语文素质的提高
儿童文学作品中对美的感知与挖掘,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与审美能力。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审美素依赖于文学素养的提高,而小学阶段的文学素养,主要依靠语文课程的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而促成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第一,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可以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智特点。“儿童与成人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感受和人生价值标准,他们的心理空间也与成人不同,儿童心理的秘密就像斯芬克思之谜一样吸引着成人,对儿童心理的探询应该是永远的课题,任何一次新发现都可能是对真理的趋近,人类永远也不可能完全掌握儿童心理,破译几个密码是近一两个世纪的事情,这只能是冰山一角。”儿童的是世界美好又神秘,是专属于儿童自己的。儿童文学正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带我们走进这样的世界,带我们用儿童的视角看世界。教师可以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与鉴赏,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智特点,不仅有助于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也可以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掌握儿童的各种行为,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情感需求,并选择适当的情感表达方式。
第二,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决定学生的语文学习乐趣。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基本停留在字词句等层面,儿童很少能从语文的学习中获得阅读的乐趣。笔者认为,语文的魅力是它的文化传承与情感价值观的渗透,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时刻,而这一任务主要是由语文教师完成的。儿童文学能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能够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动机,从而促成更为有效、更有价值的阅读行为与阅读习惯。具备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可以让儿童获得阅读的乐趣,可以引导儿童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这将为一个人的一生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才能让激起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
第三,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决定语文课堂的生动性与多样性。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丰富,艺术形式呈多样化的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比较开阔的儿童文学视野。新课改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的课堂一定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的与生动的,课堂形式应该是多样的。教师声情并茂讲述、置身其中的情感体验最能引起学生共鸣,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美好的情操与优秀的文化融在听说读写的教学中,是所有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要求。
第四,儿童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担当。“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诞生那一天起,教师就是桥梁和纽带,成为儿童文学的重要担当,从编辑、创作、翻译到出版传播,中国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践行者多是中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和儿童联系最紧密的群体,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儿童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小学语文教师有机会多维度思考并研究儿童文学和儿童之间的关系,一定是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者。
第五,儿童文学可以帮助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是完整、生动、个性化的生态生命。拥有一颗童心,对小学教师来说,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感知其中的故事与情感,我们会发现孩子的世界原来是和成人如此不一样,可以让我们最大限度地保持童心。当然,如果没有对儿童这个群体发自内心的热爱,读几篇儿童文学作品是不可能让教师“拥有”童心的。儿童文学或许会唤起我们对孩子的爱,唤起我们的童心,进而转化为对儿童、对教育事业的真挚的爱。
第六,儿童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担任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专家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这样说:“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不只是为了指导儿童阅读,不只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还是一种职业素养,甚至是做人的素养,这种素养,既有利于你的教学,也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丰富情感世界。”一个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教师一定能将这样的品质感染给学生,而儿童文学素养会让教师获得这些魅力。教师的职业素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儿童文学作品会为小学语文教师打开一扇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窗户,而这个获取过程是惊喜而又美好的。理解是最好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也是基于理解基础上的爱。具备良好儿童文学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是语文新课程的忠实践行者,一定会引导学生享受阅读的自由与快乐,从而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积极重要的意义,提高儿童文学素养,是所有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职业素养的基本途径与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1]周晓波.当代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研究[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
[2]侯颖.多维视点下的儿童文学[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9.
[3]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4]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5]朱自强.儿童文学新视野[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有关文学论文范文二:现代文学蛮性书写分析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备受人们关注,主要是发现理解人和人性,不仅具有反封建革命的意义,还具有不同的风格,为读者提供丰富阅读体验。但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处于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因此同其他国家和时代关于蛮性书写书籍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笔者通过梳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来寻找蛮性同启蒙、文明以及人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蛮性题材美学价值发展。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蛮性
前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蛮性”书写备受人们关注,基于作家的经历、创作思想和思想资源各不相同,同时,加上环境和文学语境的不断变化,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各具特色,内涵复杂多样,不仅是对启蒙和救亡的诉求及焦虑,还承载着作家对人和社会的乌托邦理想,为作家们提供特殊的现代性审美价值及体验,并且能进一步探索人性和人的深层次心理状况。
1、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类型及特点
1.1植根乡土—书写“蛮性”之美
在中国新文学开始时,乡土农村就出现蛮性这一特征,作家对故乡和农村的风俗习惯用批判的眼光进行审视,并揭示和批判农村的蛮荒愚昧及落后。早在乡土文学第一个十年时期就出现了“蛮性”书写作品,但数量不多,且立意和宗旨同乡土小说较为相似。研究显示,值得人们关注的是“蛮性”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其中,东北和西南为两个浓墨重彩的版块。不管作家是东北的还是西南的,其笔下的地域不仅为故事的发生地,同时,还为作品提供复杂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作品的感染性及可读性。且作家能通过特定地域,让人们认识蛮性和人性理论,合理的批判道德等,最后将“蛮性”的生存及生命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1.2触碰心灵—对个体解放的意义
研究显示,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不仅是表现中国农村边远地区的野蛮生存状况及原始旺盛的生命力,还希望通过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来窥探人性及心灵深处的隐私,便于很好地理解人性内涵,观照人生存困境的诗性和质询人为解放自身的途径方法。说到蛮性的这个特点,很多作家便会提高曹禺先生的《雷雨》,该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最高成就。事实上,曹禺先生的创作也很好地将关于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事实折射出来,该事实为“蛮性”书写的大量出现同当时政治文化之间具有直接关系,在发展中受到政治、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其中影响较为严重的为政治、地域文化,其对大多数作品艺术风貌和思想水准起到决定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潮流前一些成就比较高的作品,试图超于潮流,他们不仅辨析整合伦理,不依赖于抒写特定地域风情,同时,还用一定方法碰触人性深处,寻找“蛮性”的无限可能,最终摆脱概念束缚。
1.3转向革命—“蛮性”的升华及纯化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部分作家的眼光便转向乡土中国的蛮荒,在人们生存的蛮荒中具有一定的力量之美,但没有人能明确这股力量的来龙去脉。直至20年代中后期,人们发现蛮性同乡土联系暂时被分割。“蛮性”为一种让人们在受到迫害或是不公时自发发出的殊死反抗力量,该种力量已经被纳入到革命视野中,具有明确的合法指向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变革和阶级革命。
2、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价值
2.1连通“启蒙”与“救亡”两大主题
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特点为启蒙和救亡双重变奏,换言之,启蒙和救亡二者一会相互促动,一会又相互压倒。同时,启蒙和救亡还相互交缠渗透,出现了像“蛮性”书写这样的钮结点。通过上文所述,便会发现“蛮性”作为一种书写题材,不仅是启蒙者借用的“辟人荒”和“立人”途径,同时,还是救亡者号召“革命”及“反帝”的方式。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不仅指明对感情和人性国民性的思考,同时还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将“蛮性”书写放在钮结点上能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蛮性的价值。
2.2新的审美品格极端体验
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不仅限于思想内涵上,“蛮性”作为一种写作题材,在现代文学发展后两个十年中,该种题材承载的启蒙和救亡内容有限,钮结点为主要贡献价值。在促成审美风格多样化上,“蛮性”书写具有一定的成就和价值,并且该种成就及价值是其他题材作品难以替代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蛮性”书写逐渐深沉博大凝厚,呈现出摄人心魄的“极端体验”之美以及雄健壮阔的“力之美”。
3、总结
“蛮性”在中国现代文学上作为一种创作题材,并不是只有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是当时中国环境较为特殊,因此,关于“蛮性”创作风貌较为独特。不管是启蒙诉求还是救亡迫切需求,作家均将眼光转向“蛮性”,逐渐深入认识“蛮性”,并探索和尝试表现内容及方式,为创作提供多样化新质,代表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成就。
参考文献:
[1]章敏.典妻习俗与中国现代文学书写[J].湖南社会科学,2014(1):199-202.
[2]黄晓艳.上海——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中的地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7):103-104.
[3]叶永胜.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老人”书写[J].文学评论,2013(1):62-68
有关文学论文范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