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论文写作指导>

大学生如何培育践行诚信论文(2)

梁淑分享

大学生诚信建设论文篇一

《浅谈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建设途径及效果》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同时还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信息的普及,我国诚信状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诚信缺失的现象对大学生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也特别严重,所以建设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是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建设的途径

(一)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加强大学生自身诚信建设,使诚信教育变“他律”为“自律”

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首先应提高大学生的自身认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意义,并且由被动地接受教育循序渐进地转向主动接受教育进而到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诚信作为一种普遍的基本的道德规范,具有一定的约束功能,因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自我管理制度。诚信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与其他的道德规范一样,具有一定的约束功能,学校需要利用各种途径把这种约束功能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在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就必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如果仅靠思政课教师课堂上的理论灌输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还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实施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建立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制度。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自我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当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丰富,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在不断地提高,他们必定会逐步摆脱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赖,而在生活、学习、工作、自我意识等各个方面谋求自身的独立和发展。因此,高校在实施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把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自我管理制度。

(二)实践机制

包括民办高校领导者以及教师自身实践;课堂实践;校园文化实践;社会实践。以民办高校为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高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注重对利益的追求,从而导致对学生育人教育以及诚信教育这一方面投入缺少,领导者个人首先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要诚信办学,在教学评估以及教育收费方面能做到实事求是、公开、公正、透明。同时,民办高校教师以及班级辅导员也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比如,在奖学金评定方面存在内定现象,还有泄题、漏题现象,民办高校教师首先要提高诚信素养,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真正做到“为人师表”,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引领大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自觉抵制学术研究的不正之风,塑造良好的学术研究之风,为广大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榜样。

课堂实践:民办高校德育教育存在明显不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占大部分,几乎没有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同时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容易引起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抵触和反感,严重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且结合时代特点,结合民办高校大学生实际,宣传诚信教育,有效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经常组织诚信调查活动,为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做准备,组织诚信专题讲座或者报告会,让学生多领域了解诚信,多层次探讨诚信,对诚信言行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转化自己不诚信的行为,构建诚信品质。

校园文化实践:同时依托“两课”,组织以诚信为中心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党日、团日、班日活动,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或者演讲比赛,在新生入学时签订大学生诚信承诺书,要求大学生从平时做起,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论文不抄袭、助学贷款做到及时归还。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学校应有意识地设置能够体现诚信文化的宣传栏和标语牌,让在校学生经常受诚信文化的熏陶。利用报纸、广播、网站、墙报、宣传栏等阵地大力宣传诚信文化,特别是体现时代精神的诚信道德行为,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批评校园中存在的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错误观点,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的失信行为,倡导人与人诚信交往,为推进学校诚信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1]。学校可以加强与电信的合作,使学生在校园上网时登录页面就是宣传诚信道德的内容;校园内部有关网站也应该专设诚信频道、专栏,面向学生征稿,并接受学生点评,让学生参与到诚信建设中来;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交流空间来认识诚信、交流诚信,在互动中形成信任、诚信、合作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社会实践:结合课堂实践与校园文化实践,让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真正体验诚信教育。基于民办高校大学生暑期参加学校招生实践的基础上,带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诚信招生;同时学校团委以及各种社团组织应利用暑期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诚信养成、锻炼的舞台。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无人售报活动,组织学生在街头商场对社会人士进行诚信观的调查,写出调查报告,促进自己诚信意识的培养[2]。

(三)制度建设

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是自律,而在高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他律。当然高校建立关于诚信的规章制度是在国家首先以立法的形式规范诚信的原则、内容,确立诚信规范的权威性,对不诚信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制裁,以法律权威维护诚信的地位,保障被侵犯主体的应有权利。其次是发挥法律的强制作用,加大诚信建设的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诚信法规的建立健全,使诚信具有了威严,强化了人们对诚信的理解,规范了人们的处事习惯,在客观上有利于加快大学生诚信人格的形成。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及时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如实记载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包括学习成绩、信用记录、奖惩情况、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情况、学费交纳情况、勤工助学情况、并实现电子化管理,方便学生、家长、就业单位及时查询,同时应建立配套制度比如建立大学生诚信查询系统,在学生就业时,诚信档案将随学生的毕业推荐书一起提供给用人单位。大学生诚信查询系统的建立对学校及以后的就业单位及时查询大学生诚信状况提供了方便。这样会使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无形中产生自律约束,这将有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

(四)监督机制

首先学校在诚信档案及诚信查询系统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诚信状况与综合测评挂钩,对诚信状况好的同学进行奖励,对违反诚信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情节严重的可开除学籍。其次发挥舆论监督的力量,将大学生诚信状况经常在学校公示,对大学生起到警诫作用。在这需要提出的是,高校建立的这些奖惩制度必须落实到实践上,制度建立了就必须落实,不能学生一犯错误,就写个检讨,而不按照制度当中建立的惩罚措施进行,这样制度就没有威慑力了。

民办高校大学生诚信机制的建立,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齐心合力,共同发挥作用。从目前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部分学生失信行为的主要原因,现在教育功利化思想比较严重,大部分家长过于关注子女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子女的道德品质教育,特别是个别家长自身价值观念出现偏差,对子女进行了不恰当的观念引导,同时家长不诚信的行为也会对子女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导致子女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念,出现了不诚信的行为。所以在建立大学生诚信机制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在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中的作用。家长应经常与学校辅导员沟通,了解和掌握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配合学校做好学生诚信教育的思想教育工作。在学校,学生通过学习、校园生活以及参加交友和社团活动、开展文化体育活动都是开展诚信教育的主要方式。在学习上,教育学生勤奋节约、珍惜父母的劳动,以积极上进的精神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在交友上,教育他们真诚、宽容和关爱,实现心灵的交流、友谊的长久;恋爱上,教育他们要真诚相爱、忠诚尽责;在助学贷款中要信守合同、按时付息、按期还贷,在各类活动中遵守规则恪守诺言,负应有之责等。在家中家长应以自己的认真务实、信守诺言的良好行为为孩子诚信树立榜样,并以自己诚信行为引导子女的健康成长[3]。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建设产生的效果

民办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建立之后,产生了一定的效果,突出表现在学业方面,经济生活方面、就业方面。

学业方面:在民办高校中,学生在课堂出勤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迟到旷课现象,还有人通过花钱雇人的方式来应付任课教师的日常考勤来获得平时成绩;同时民办高校的考试风气尤为不好,考试作弊成风,学校建立的考试规章制度根本没有什么效果。自从大学生诚信机制建立实施以来,课堂出勤率高了,同学们都能按时上下课,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有了明显改善。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调查报告,直到最后的毕业论文,大多数同学都能按时独立完成。

经济生活方面:大学生恶意欠费、长期借贷不还已经成为民办高校管理的新难题,为了保证家庭贫困的同学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出台了助学贷款政策,以及大学生贫困助学金、国家奖学金的政策,这对家境贫困的同学来说是雪中送炭,但同时,有些家境比较好的同学为了获得这些奖助学金,就伪造贫困材料,夸大自身贫困程度。大学生诚信机制建立实施以来,还贷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学校奖助学金的申请与发放也都能做到实事求是、公正、公开、透明了。

就业方面:由于民办高校学生的社会认可度相对比较低,部分学生为了增大求职的成功率,在简历中填写虚假信息,伪造各类证件,随意篡改成绩单等,让用人单位陷入一种误区,给用人单位带来了极大不便;同时部分学生没有给自己明确定位,随意签约毁约,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招牌计划,阻碍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长期合作,损害了大学生的诚信形象和学校的良好声誉。大学生诚信机制建立以来,首先民办高校大学生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定位,把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放在首位,就业以后,大多数也能做到踏踏实实工作,给用人单位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总之,民办高校大学生诚信机制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更需要个人自主去学习和实践,高度重视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建设,积极探讨诚信教育的新思路,对于净化个人心灵,培养诚信品质,以及民办高校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诚信建设论文篇二

《大学生诚信教育方面制度建设》

“诚者,真实无妄之为,天理之本然。”,“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人们坚持以诚为本立身,以信为基处世,诚信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多元文化的冲击,新的市场经济尚未成熟,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建设没有建成,使得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面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分配不公以及文明风范等方面存在的差距缺乏正确的认识,一些大学生在错误思想的影响下,道德沦丧,自甘堕落,不能把握社会的主流,诚信严重缺失,部分大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既想践行诚信,又为了眼前的利益背离诚信。客观地讲目前各高校虽然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相当重视,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如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开展各种宣传诚信行为的活动,组织学生诚信考试签名,诚信宣誓等,但收效甚微。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诚信知行背离

知行问题不仅是一个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问题,也是伦理学的问题,知行是对立统一的,知而不行的是空谈,行而不知是盲动。社会的转型,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当前一些大学生的诚信存在知行背离,许多大学生在停留在道德层面,没有形成强烈的道德情感和坚强的道德意志,很多大学生知而不行,他们虽然知道伦理规范的行为要求,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愿意遵守诚信行为,以至于在物质诱惑面前,很容易失去自己的底线,难以坚持诚信道德标准[1]。正如万增奎在《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中所说:“知而不行是我国道德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经过几十年的道德教育,社会倡导的许多伦理规范为公众所熟悉和了解甚至认同,但并未成为多数人的行为准则。”[2]

(二)诚信教育虚化

人有别于动物不仅在于其社会性,而且也在于其思想性和精神性,因此,人除了具有物质需要外,还具有精神需要。道德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一种实践精神,不仅是社会有序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成员安身立命的需要。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诚实守信之德是培养大学生价值观必须学习的科学知识,是大学生追求人文知识之必须,《礼记?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3]。尤其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人文气息缺乏,比较注重社会本位工程,重技术,轻文化。学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虚化,教育方法手段单一、陈旧,缺乏多种方法、手段的配合,流于形式,只做表面文章,如开展诚信教育,诚信签名,诚信宣誓等没有内化于大学生内心的活动,甚至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诚信存在问题,言教与身教不相符,抄袭论文,学术腐败,学术造假,既破坏了科学教育的严肃性,又给大学生树立了不守诚信的“榜样”。

(三)诚信管理制度不健全

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是学校实现诚信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各个高校重视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而忽视了诚信管理制度的建设,制度建设是根本性的建设,虽然近几年来高校在诚信制度建设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许多高校的诚信管理制度要不没有建立,要不就是流于形式,无人使用,无人执行,成为空架子。部分学校的规章制度甚至空泛,没有操作性,往往是对教育部文件的稍加改变复制,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校的诚信管理制度,一些制度简单粗暴,单一。

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其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墨子曾经以“素丝比喻人的品格,认为人的品格如同白丝一样”[4],“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5]以此道理用于大学诚信问题,表明了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的高低与其生活的环境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教育和理论灌输的层面上,还需要建立一个维系诚信道德的社会环境。

二、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对策

(一)构建高校信用制度体系

制度作为环境结构状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避免人为干扰,明确每个人的权利义务,禁止错误行为的重要制衡因素。所以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需要完善高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使其合理化。

1.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

首先,建立和完善大学的“个人诚信档案”。在高校学生入学之时就要建立,对他们的诚信行为进行跟踪记录,由班干部、辅导员以及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联合,统一协调,对学生的诚信进行收集,及时记录学生所受的奖励与处罚信息。其次,要大学生的诚信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定性评价以及公开化、透明化,学校要高度重视,不能让诚信档案流于形式,要与教育部门,社会中介组织和银行等机构联合,使得学生充分重视到诚信的重要性,使个人信用档案真正成为学生的通行证。

2.科学系统地完善学校诚信规章制度

高校诚信制度体系是一个完善的体系,环环相扣,互相配合的,它包括考试管理制度、学术诚信制度、贷款制度、诚信监督制度等等。考试管理制度要加强对考试作弊行为类型的具体归纳与描述。更要对考试作弊形式细化以及作弊所受到的处分做出详细的处罚措施,使得处分有所依据,规定合理。目前各个高校的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已经开始加速运行,但是大部分内容空泛、单调,缺乏可操作性,震慑性不大,学生造假行为比较突出,健全学术诚信规章,要建立相应的专门惩治学术腐败的法律,使得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增强学术严密性和可操作性。这需要细化学术诚信制度的相关内容。对于违背学术诚信的大学生,要做出具体的处罚条例。完善贷款制度,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贫困大学生上学,高校和地方政府也积极参与,帮助大学生贷款,使得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没有养成诚信习惯或者故意不还贷款,导致大学生贷款诚信出了很多问题,高校在积极帮助大学生贷款的时候,完善贷款条件的审核,使真正的贫困学生能够获得资助,减少以致避免作假行为,细化贷款和还贷规定,大学生要恪守信用,对大学生贷款进行诚信方面的教育。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

文化价值的选择和价值导向决定着大学生诚信道德形成的方向,而大学校园是大学生主要接触的地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会对学生形成诚信道德压力,不诚信的校园文化只会助长学生的不道德行为,大学生即是诚信文化建设的接受者,也是诚信校园文化的创造者。校园诚信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水滴石穿、日积月累,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要建立诚信文化体系,一方面要体现在有形物质方面,加强校报、学校官方平台,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对诚信文化的宣传活动,在教学区和学生宿舍等适当的位置设置诚信格言。另一方面要在广泛开展诚信团学活动月,将诚信活动以日常化的形式落实在学生中。其次要开展隐性教育,以另一个看不见的手进行诚信教育。在校园诚信文化建设之中,开发隐性课程教育,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提高诚信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构建大学生诚信道德发展的网络文化

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网络的兴起,大学生对网络的接触,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在适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使得各种思想和观点在网络世界上得以广泛传播,网络上有积极向上的思想,也有大量错误地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这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因此大学生诚信文化的建设也要与时俱进,与网络相结合,构建大学生诚信道德发展的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易使大学生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和侵袭。首先要加强网络文化监管,要告诉大学生言论是可以自由的,但是不能随便信谣、传谣,更不能随意传播虚假消息,删除和过滤错误思想观念和腐朽的文化。其次要营造积极向上的诚信网络文化,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用优秀的网络文化占领文化主阵地,优秀的网络文化不能过于简单,流于形式,要注意增加良好网络文化内容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大学生诚信建设论文篇三

科学塑造高校学生诚信品质的心理机制

摘 要: 从理性经济人视角看, 人既具有公利性也具有自利性, 同时也是理性人, 在行为之前往往会权衡成本与受益, 进而选取较为有利的行为。诚信“受益”小于失信“受益”是大学生失信行为的主要根源。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的核心与关键在于塑造诚信品质心理, 应从教育机制、激励机制、渗透机制三方面共同着手, 形成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心理塑造机制, 使其坚信诚信“受益无限”, 失信“损失无穷”, 从而实现“要我诚信”到“我要诚信”的心理转变。

关键词: 诚信品质; 心理塑造; 受益; 理性经济人;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ational economic man", people have the nature of seeking benefits for the public society and themselves, but also are rational. People often weigh the costs and benefits before they act, and then choose more favorable behaviors. The "benefit" of honesty is less than the "benefit" of dishonesty, which is the main source of college students' dishonesty. The core and key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grity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lies in shaping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grity. We should to construct the psychological shaping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honesty qualit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 mechanism,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infiltration mechanism. So that college students believe that good faith is "benefited" and dishonesty is the "loss", and are willing to be honest.

Keyword: honesty quality; psychological shaping; benefit; rational economic man;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各种诚信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国家和社会发展, 使受骗者遭受物质和精神的损失, 也损害了国民形象。更令人担忧的是, 诚信缺失虽然让大家都深恶痛绝, 然而又习以为常, 几乎成为了人们的“共识”。面对这种诚信危机, 我们不得不警醒, 尤其是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 其诚信品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心理机制的构建是形成大学生诚信品质的核心和关键。只有诚信品质植根于大学生内心深处, 才会将诚信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真正做一个诚信的人。“理性经济人”理论认为, 人既具有公利性也具有自利性, 同时也是理性人, 在行为之前往往会进行成本与受益的权衡, 进而选取较为有利的行为。[1]笔者以“理性经济人”理论为分析视角, 探讨如何让诚信成为对大学生有利的行为, 帮助大学生认识诚信的“有形受益”与“无形受益”, 反思失信的“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 从而发自内心的自觉认同诚信思想观念。

一、理性经济人理论与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心理塑造

“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基本假设, 最初是亚当·斯密1776年在《国富论》中提出的。[2]后经过学界持续批判和不断发展完善, 最终确立了它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地位。所谓理性经济人, 就是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身偏好或效用的经济人。[3]涵盖三个层面的意思, 首先, 人是公利和自利的统一体, 这是其行为的根本动力;其次, 人是理性人, 在自身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的适用范围内, 在经过理性思考后趋利避害, 选择最有利的行为;最后, 在追求“自利”的同时, 又可以带来社会的“公利”。[4]

“理性经济人”理论虽然起源于经济领域, 但经济人同样具有思想道德维度, 纵观思想道德的起源和发展, 思想道德的精髓在于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 而不是单方面的利他主义, 虽然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对其衡量标准不尽相同, 但大多数的思想道德主张在满足国家集体利益的同时兼顾个人利益, 这实际上是说, 思想道德既有公利也有自利, 或从长远上来说, 是“利己利他”并存的。[5]因此“理性经济人”也是合乎思想道德的, 以此为视角分析和解决思想道德领域的问题同样是适用的。

大学生诚信问题属于思想道德领域的范畴, 同样可以用“理性经济人”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当前, 大学生失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业方面, 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编造理由请假;考试作弊;作业、论文抄袭。经济方面, 评奖评优中弄虚作假;恶意欠缴学费;骗取助学贷款, 不如期还贷, 甚至恶意不还贷;借取他人财物不按时归还, 甚至有意骗取他人财物。[6]择业就业方面, 简历掺水, 甚至制造假成绩单、假资格证、假荣誉证书等;频繁毁约、跳槽。人际交往方面, 不能以诚相待, 虚情假意, 口是心非;承诺不予兑现, 有意欺骗;在网络发布虚假信息。

诚信本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大学生作为成年人, 且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 具有正确的认知判断, 本应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 然而在大学生群体中, 这些失信行为却屡见不鲜。综合分析, 大学生失信有着复杂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原因, 但实施行为的主体是大学生本人, 这一主体才应当对其行为负最大的责任。先明确一个问题, 大学生作为一个成年人, 在诚信问题的认知上不存在任何障碍, 比如明确知道考试作弊、不如期还贷等是不正确的。再看大学生是否诚信考试是如何发生的, 首先, 为了自己能顺利通过考试或取得高分, 产生作弊心理, 这是考试作弊的根本动机, 反映了人的自利性;其次, 分析思考所处的时空环境, 如果不作弊, 就可能不能顺利通过考试或取得高分, 但是, 如果作弊, 就有可能被发现, 被抓, 甚至被处分, 经过理性思考后, 综合权衡各种利弊, 有的学生认为作弊的受益大于作弊的风险, 最终选择最有利的行为——考试作弊, 有的学生认为作弊的受益小于作弊的风险, 最终选择最有利的行为——诚信考试, 这一选择反映了人的理性。由此可以看出, 大学生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员, 具备“理性经济人”的特征, 在对待诚信问题上, 往往采取对自己有利的行为。那么, 我们要切实有效地塑造大学生良好的诚信品质, 应当立足于大学生这个行为主体, 以“理性经济人”为视角, 从人的本性分析和思考, 构建合理科学的心理塑造机制, 对症下药, 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的“受益”远远大于失信的“受益”, 从而自觉践行诚信做人、坦诚做事。

二、教育机制

大学生要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 离不开对诚信和失信的正确认知。大学生作为成年人, 在区分诚信和失信对错的问题上不存在疑虑, 但是, 在对诚信“受益”和失信“损失”的认知上, 往往是不够明晰和全面的, 甚至有时是错误的, 所以, 学校要强化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 注重灵活运用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进行诚信“受益”和失信“损失”的心灵洗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诚信认知观。

一方面, 帮助学生树立诚信不仅可以获得近期的“有形受益”, 而且可以收获长期的“无形受益”。诚信是美好的品质, 人人都渴望他人重诺守信, 也当然喜欢与诚实守信的人相处, 所以, 从理论上, 坚持诚信做人, 既可以获得近期的“有形受益”, 也可以收获长期的“无形受益”。但问题是, 如何才能让学生坚守上述认知。这就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教育。比如, 笔者在一次上课时, 有手机突然想起, 笔者立即问道:“谁的手机?”课堂上安静数秒后, 一个瘦小的姑娘用颤巍巍的声音说:“老师, 对不起, 是我的, 我忘记关机了。”笔者当即说:“没事, 虽然你违反了课堂纪律, 但鉴于你的诚信, 我对你在这件事上的处理点赞。”事后, 这位学生给笔者发了一份邮件, 除了表达感激之情外, 还立志以后好好学习专业知识, 做一个诚信的人。后来笔者总结, 这位学生的后来行为说明, 上述对诚信的行为的肯定和点赞使这位学生切身感受到诚信能获得近期的“有形受益”。关于诚信可以收获长期的“无形受益”, 这也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教育。鉴于大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 思考问题时, 眼光往往不够长远, 对诚信的“受益”和失信“损失”难免只看眼前。所以, 学校要引导大学生用长远发展的眼光对待诚信“受益”和失信“损失”,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比如, 在评奖评优中坚持诚信, 不弄虚作假, 虽然可能无法在评奖评优中获胜, 但是可以收获老师和学生的认可, 可以促进自我反思, 激发自己的拼搏精神, 这种“无形受益”对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更加有意义, 可谓“受益终身”。

当前, 有些大学生不仅不能正确区分“受益”和“损失”, 而且更看不到, 失信对个人长远发展的影响。比如, 每当诸如中秋、国庆这样的小长假前一天, 往往会有许多学生编造各种各样的请假事由, 学生自以为很高明, 认为失信获得了多享受一天假日的“受益”, 洋洋得意。对此, 可以就上述失信行为开展严肃的失信损失教育, 正告学生, 其当前的“有形损失”是:上述失信行为不仅使自己错失了获取知识的宝贵机会, 也给老师及同学树立了不诚信的形象, 不利于在校期间的评先、评优;其长远的“无形损失”是:上述虚假请假若持续下去, 慢慢会养成随意说谎的习惯, 而随意说谎的习惯一旦形成, 很难改变, 往往会蔓延到以后的工作中。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是,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失信行为迟早会被发现, 而一旦被发现, 轻则给同事、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 重则失去单位的信任, 影响自己的发展前途, 甚至可能失去工作, 被加入黑名单, 在同行业再难就业, 这样, 对以后的职业发展极其不利, 其最终的“无形损失”巨大。

三、激励机制

正确的激励是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的内驱力, 因此,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人性化的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大学生诚信品质心理塑造的激励机制, 分为正向激励机制和负向激励机制, 目的在于对诚信者予以激励, 对失信者进行惩戒, 让大学生诚信的行为得到“受益”, 失信的行为得到“损失”, 当然这种受益和损失并不单指物质方面, 对大学生而言, 更多的是精神方面和未来的发展。

首先, 将诚信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内容寓于大学生日常管理、评奖评优、学位授予、就业推荐等制度中, 实现“有制可依”, 对诚信者予以奖励, 使之“获利”, 对失信者进行惩戒, 使之“受损”。如,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 对于按时上课、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 在平时成绩中给予适当加分;对于旷课、编造理由请假的学生酌情扣分, 情节恶劣的, 取消该课程的考试资格。完善各类奖学金、助学金、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发展党员和就业推荐考核的综合测评制度, 将大学生的诚信作为重要考评依据, 规定相应权重, 对有不诚信记录的学生, 实行一票否决。同时, 可设立诚信专项奖励基金和专门荣誉称号, 表彰、奖励诚信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对在校大学生建立个人诚信档案, 并将此放入学生毕业档案中, 日后, 相关部门办理事项审批时, 应考察其在校的诚信状况, 如在校期间存在骗取助学贷款, 不如期还贷等失信行为, 不予办理房贷、车贷等。

其次, “有制必依、执制必严、违制必究”。很多学校虽然建立了相关制度, 加强对失信者的惩戒, 如考试违规处理办法, 学术论文抄袭处理办法等,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 执行不到位, 助长了学生的失信心理, 让失信者有机可乘。比如, 对于经常旷课的学生, 本应该按照规定取消考试资格, 但学校往往“放水”, 这进一步助长了学生无所谓的心态。又如, 在监考过程中, 有的教师不认真履行监考职责, 对作弊的学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作弊学生便会心存侥幸, 久而久之, 更加肆无忌惮, 其他本来未作弊的学生也开始盲从, 认为不作弊吃亏。再如, 为了防止学术论文抄袭, 各学校基本在论文送审或答辩前进行检测, 但是有的学校执行程序存在漏洞, 被检测的论文不是立即由学校直接送审, 而是返回到学生, 之后再由学生提交送审论文, 这样, 被检测的论文和被送审的论文就可能不是同一版本, 给论文抄袭的学生提供了可乘之机。

因此, 在对待大学生诚信问题上, 良好的激励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但“有制必依、执制必严、违制必究”更是至关重要, 不能让任何学生有侥幸、从众、吃亏等不良失信心理, 更不能让失信者有可乘之机, 成了漏网之鱼, 否则, 再好的制度都形同虚设。

四、渗透机制

大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思想状况必然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每天通过人和事物的接触, 以及网络等信息的传播, 可以较好地感知到社会整体诚信状况。如果大学生得到的反馈常常是诚信者吃亏, 而利用坑蒙拐骗等手段的失信者反而能获得更多受益, 且不用付出代价或付出了较小的代价, 便会慢慢推翻自己原本建立起来的对诚信的正确认知, 弱化“诚信‘受益’大于失信‘受益’”的认同。因此, 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 形成一个良好的诚信氛围, 让大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诚信的受益, 失信的代价, 这将对大学生诚信品质心理塑造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巨大渗透作用。

首先, 社会各级各部门要承担起优化社会诚信环境的重担。一方面,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 建立完善相应管理制度, 如对诚信者在教育、医疗、创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优惠, 开通诚信“绿色通道”, 让诚信者一路畅通;同时, 加大对失信者的惩处力度, 建立健全大数据管理平台, 对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无处藏身。另一方面, 加强诚信和失信典型案例的宣传, 使诚信者成为榜样, 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让失信者遭到社会的唾弃。

其次, 校园文化越来越成为育人的重要载体。所以在大学生诚信品质心理塑造中, 学校要充分发挥其校园文化的重要熏陶作用。一方面, 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弘扬大学生中的诚信典范, 发挥朋辈影响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诚信的“受益”。开展各种形式的诚信主题校园活动, 如诚信微电影大赛、诚信征文比赛等活动, 让大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诚信的“受益”。另一方面, 学校要加强教师诚信建设, 特别是建立健全教师学术造假的惩处制度, 让教师学术不诚信的行为得到相应惩戒, 从而为大学生诚信起到教育警醒作用。

最后, 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心理塑造离不开家庭,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 家长不能给孩子灌输诚信吃亏的错误思想, 应以身作则, 诚信做人, 诚信做事。另一方面, 一旦发现孩子存在撒谎, 欺骗的行为, 比如, 编造理由不上课, 欺骗父母获取更多的生活费, 骗取他人钱财等。家长绝对不能姑息, 一定要给予相应的惩罚, 让孩子明白失信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是一种“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做法。家长千万不可因为溺爱孩子, 而听之任之, 若如此, 只会让孩子形成“失信‘损失’远小于诚信‘损失’”的错误认知。

五、结语

以教育机制、激励机制、渗透机制为内容的大学生诚信品质心理塑造机制, 其核心是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作用, 在校园内外形成诚信者处处“受益”, 失信者处处“受损”的良好氛围, 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和认同诚信对其自身的有益性, 使其养成自觉践行诚信的习惯。如此, 大学生在追求诚信“自利”的同时, 又可以带来社会的“公利”——社会诚信风尚的形成。上述三个机制虽然有共同的目标指向, 但有各自的侧重点, 其中, 教育机制重在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灵教育, 使其认识诚信的“有形受益”与“无形受益”, 反思失信的“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 实现思想上的转变——愿意诚信;激励机制重在通过对诚信行为的奖励与失信现象的处罚, 使大学生实现行动的转变——主动践行诚信;渗透机制重在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 使大学生坚信诚信“受益无限”, 失信“损失无穷”, 从而使他们坚定诚信观念、树立诚信品质, 最终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实现“要我诚信”到“我要诚信”的真正转变。

参考文献:

[1][4][5]吴新平, 严晓琴.“理性经济人”假设与道德相矛盾吗[J].人民论坛, 2016, (31) :64-65.

[2]黄晓东.试论理性经济人与制度的关系[J].知识经济, 2011, (6) :15-16.

[3]冯昊青, 李建华.理性经济人的道德辨析及逻辑演进[J].人民论坛, 2006, (11) :62-65.

[6]唐艳明.大学生诚信培养的驱动力分析--以行为驱动为分析视角[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34 (1) :100-102.


大学生如何培育践行诚信论文相关文章:

诚信的议论文作文600字

诚信的议论文800字作文

诚信高三议论文5篇范文2021

毕业论文诚信倡议书

关于诚信1000字议论文优秀范文

关于诚信的优秀议论文5篇

诚信高三议论文800字五篇

高三诚信议论文800字五篇

诚信议论文1000字精彩例文

谈诚信议论文作文500字

100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