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工学论文>水利工程>

建筑给排水工程师论文

秋梅分享

  建筑给排水工程是建筑安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影响建筑质量的重要因素。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建筑给排水工程师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建筑给排水工程师论文篇1

  浅析建筑工程给排水节能设计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环保与节能意识的逐渐增强,因此,在建筑项目工程建设中,设计人员及有关管理部门应在设计过程中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在强调供水安全可靠性的同时,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水电浪费。作者以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水措施,从节水系统的设计、节水设备及器具的选用及雨水、中水的收集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设计;节水系统

  1 节水系统设计

  1.1 合理限定各用水点的水压,防止水资源浪费

  根据GB 50555-2010民用建筑节水设计规范中的规定,民用建筑设计中给水、中水、热水系统应竖向分区的,分区内各低层部分应设减压设施保证各用水点处供水压力不大于0.2MPa。本规范的目的是有效控制用水点的使用压力,防止超压出流带来的水量浪费。

  节水水嘴半开和全开时最大流量分别为: 0.29L/s和0.46L/s,对应的实测动压值为0.17MPa和0.22MPa。按照水嘴的额定流量q=0.15L/s为标准比较。节水水嘴在半开、全开时其流量分别为额定流量的2倍和3倍。由此可知,控制配水点处的供水压力是给水系统节水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按压节流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充分的证明。

  1.2 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水井

  随着民用建筑的发展,现在的房地产开发商更注重小区的绿化和景观设计。在小区内经常设置有人造水景的湖、水湾、瀑布及喷泉等。这些设施的建设的确使业主们感觉身心愉悦,但同时面对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用水形式严峻的现状,为贯彻“节水”政策及避免不切实际的大量采用自来水补水的人工水景的行为。GB 50555-2010民用建筑节水设计规范中规定:“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水井。”在设计中我们应优先采用中水、雨水收集回用等措施解决人工景观用水水源和补水的问题。

  1.3 减少热水系统的水量浪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建筑功能的完善,建筑热水系统已逐渐成为建筑供水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据了解,大多数热水供应系统都存在着严重的水量浪费现象,下面是我在热水系统节水设计中的几点心得。

  1.3.1 用水点处冷热水压力的平衡

  根据GB 50555-2010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规范中的规定,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不宜大于0.02MPa。在具体工程中可以通过下列措施实现: 控制热水供水管路的阻力损失与冷水供水阻力损失平衡;选用阻力损失不大于0.01MPa 的水加热设备;在用水点采用带调压功能的混合器、混合阀,可保证用水点的压力平衡,以此确保出水水温的稳定。

  1.3.2 热水系统的循环

  根据GB 50555-2010民用建筑节水设计规范中的规定,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应用机械循环,保证干管、立管或干管、立管和支管的热水循环。其实在热水设计中我们真正想做到的是实现支管的循环,这样才能保证用户在打开水龙头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舒适的使用水温,避免了在调节水温的过程中产生水量浪费,以此可以达到很好的节水效果。但在工程设计中要真正实现支管循环,却很困难,目前解决支管中热水保温的有效方式是采用自控电伴热的方式,现在已经在很多工程中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节水设备、节水器具、计量仪表

  节水设备如下:加压水泵的特性曲线应为随流量的增大,扬程逐渐下降的曲线,这种水泵工作稳定,并联使用可靠;市政条件许可的,可采用叠压供水设备,这样不需设置二次供水的低位水箱(池),减少了清洗水箱带来的水量浪费; 水加热设备宜采用换热效率高的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浮动盘管型、大波节管型半容积式水加热器,并要求水加热设备的被加热水侧阻力损失不宜大于0.01MPa,目的是保证冷热水用水点处的压力平衡。

  节水器具如下:坐便器采用设有大、小便分档的冲洗水箱;居住建筑应使用冲洗水量不大于6L的坐便器;小便器、蹲式大便器应配套采用延时自闭式冲洗阀、感应式冲洗阀、脚踏冲洗阀;公共场所的卫生间洗手盆采用感应式或延时自闭式水嘴;水嘴、淋浴喷头内部宜设置限流配件。

  民用建筑应根据规范要求在系统中设置计量水表。由水务部门实行合理的分级水价,最好能做到节水奖励、浪费惩罚的管理模式,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大家把节水时刻放在心中,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水的意识。

  3 浇洒水源、喷灌及微灌

  据推测,到2030年我国城市绿地灌溉年需水量为82.7亿m3,占城市总需求的6%。由此在设计中我们采用非传统水源雨水、中水来代替自来水进行绿地灌溉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节水措施。我们以前大多采用大水漫灌和人工洒水的方式进行绿化浇洒,这样不但浪费水,而且会出现过量浇洒和浇洒不匀的情况。经过试验发现喷灌比漫灌省水约30%~50%,微灌比地面漫灌省水50%~70%。由此,传统的漫灌已不能满足节水要求,在设计中应采用更高效节水的喷灌和微灌技术进行浇洒。

  4 非传统水源雨水、中水的利用

  节水设计应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综合利用雨水、中水等非传统水源。雨水、中水等非传统水源可用于景观用水、绿化用水、汽车冲洗用水、路面地面冲洗用水、冲厕用水、消防用水等非与人身接触的生活用水,雨水还可以用于建筑空调循环冷却系统的补水。

  4.1 雨水利用

  雨水利用是将雨水收集起来,经过一定的设施和药剂处理并得到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水质后,再进行利用的过程。建筑物收集雨水的一般流程是: 由导管把屋顶的雨水引入到设于地下的雨水沉沙池,经沉沙后的雨水流入蓄水池,由水泵送入杂用水蓄水池,经加氯消毒后送入中水管道系统。为解决除尘和酸雨问题,一般将降雨前2min的降雨撇除。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展开了对雨水利用的研究,以节约水资源,减轻当地的用水和污水处理的负担。

  4.2 中水利用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房地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但同时大量污废水的排放严重污染了环境和水源,可怕的是我们国家本就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面对这种局面,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有效的回收淡水资源。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对中水系统的研究。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北京建立了第一个中水试点工程。以后,各地纷纷展开了对中水系统的研究和试验。就以运行的中水系统来看,中水长期用于冲厕、冲洗汽车、绿化、浇洒道路均达到了良好的使用效果。故中水系统的开发和研究不仅节水,同时还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节能与运行管理

  建筑给水排水的节能需要加强与运行管理相结合。节能不仅仅停留在设计阶段,用能系统的维护管理对节能有必不可少的作用。节能需要运行管理单位定期对建筑物用能系统进行维护、检修、监测、保养及更新置换,及时清除系统故障,保证用能系统处于节能状态运行。分级配置给水计量表具,保证项目投运后能源消耗量的统计和管理的需要。

  结语

  建筑节水技术和措施是工程设计阶段节水的关键,在工程设计中我们通过给水系统的节水设计,选用节水型洁具和设备,及充分利用非传统水源雨水和中水给水系统,相信一定可以使宝贵的水资源得以良性循环,满足社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明远、岳秀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2。

  [2] 唐楚丁、镇祥华: 《建筑给排水节水与环保》,西南给排水2002。

  [3] 程卫山 :《节水节能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中的应用》,福建建筑,2004。

  建筑给排水工程师论文篇2

  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刍议

  【摘 要】 建筑给排水工程是建筑安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影响建筑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当前,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给排水系统的安装及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多年的施工实践,结合了民用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施工流程及管道安装的基本步骤,针对性地对现代建筑给排水系统的安装及施工技术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给排水施工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质量控制

  1. 管道安装施工步骤

  熟悉图纸和有关技术资料→施工测量放线→沟槽开挖及管沟砌筑→配合土建预留孔洞及预埋铁件→管件加工制作→支架制作及安装→管道预制及组成→管道敷设安装→管道与设备连接→自控仪表及其管道安装→试压及清(吹)洗→防腐和保温→调试和试运转→竣工验收。

  2. 施工技术要求

  2.1预留预埋及套管制作安装

  预留预埋的套管、孔洞及管井的准确与否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直接影响厨、卫管道安装及净高,对今后使用造成影响,强化此项工作能有效预防对构筑物结构的破坏,减少事后凿孔的可能和预埋套管的偏移和绕渗,做到事前控制。

  2.1.1该工程室内冷、热水及采暖管道穿楼板、墙体、基础设置套管,穿外墙、水池壁采用钢性防水套管预埋。

  2.1.2套管制作。套管直径应比管径大两号,若管路保温,则套管直径=管路直径+2×(保温层厚度+外缠保护层厚度)。穿墙套管长度应等于墙体厚度;穿楼板套管长度应为楼板厚度加20mm,厨卫间加50mm。

  2.1.3套管安装。安装管路时套入套管。穿楼板时套管上端应高出地面20mm,厨卫间应高出地面50mm,穿墙套管与墙面齐平。安装防水套管时,将加工好的防水套管在浇注混凝土前按设计部位固定好,校对合格后一次浇注,待管道安装完毕填料塞紧、捣实。

  2.2给排水管道安装

  2.2.1近年来,给水管材多采用PP-R管,排水管多采用UPVC管。以上两种管材与传统金属管道相比具有自重轻、耐腐蚀、耐压强度高、卫生安全、水流阻力小、使用寿命长、安装方便等特点。

  2.2.2 PP-R管材有热熔和螺纹连接等连接方式。其中热熔连接最为安全可靠。连接前应清除管道及附件上的灰尘及异物。连接时应无旋转的把管道插入加热套管内,达到预定深度;同时无旋转的把管件推到加热头上加热,达到加热时间后,立即把管子和管件从加热套管与加热头上同时取下,迅速无旋转的均匀用力插入到所要求的深度,使接头处形成均匀凸缘。在规定的加热时间内,刚熔接好的接头还可进行校正,但严禁进行旋转。管材和管件加热时应防止加热过度,使厚度变薄。连接完毕时必须紧握管子与管件并保持足够的冷却时间,使管与管件连接牢固。

  2.2.3 UPVC管材用排水胶粘接。粘接剂使用前需摇匀。管道和承插口部位必须清理干净,承插间隙越小越好。用砂纸或锯条把承插口打毛,承口内较薄的均匀刷一遍胶,插口部位外刷两次胶,待胶干40~60秒后插入到位,同时应注意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胶干时间。粘接时严禁沾水。

  2.3给水管道试压

  在管道安装完毕后再全面检查核对已安装的管、阀门等,全部符合设计和技术规范规定后,把不宜和管道一起试压的配件拆除,换上临时短管,所有开口处封闭,并从最低处灌水,高处放气。系统试压时须考虑应急措施,发现异常立即中止,并应有及时泄水或排水的方案和设备。试压合格后应对管道进行吹洗工作。

  2.4排水管道安装论文

  2.4.1排水塑料管必须按设计要求及位置装设伸缩节,如设计无要求时,伸缩节间距须≯4m。

  2.4.2排水主干管及水平干管管道均应进行通球试验,通球球径不小于排水管道管径的2/3,通球率必须达到100%。

  2.4.3生活污水塑料管道的坡度必须符合设计或规范要求。

  2.4.4在立管上应每隔1层设置1个检查口,但最低层和有卫生器具的最高层必须设置检查口,其中心高度距操作地面为1m,允许偏差±20mm,检查口的朝向应便于检修,在暗敷立管上的检查口应安装检查门。

  2.4.5排水通气管不得与风道或烟道连接,其安装应符合规范要求。

  2.4.6 UPVC管材采用排水胶粘接,粘接剂使用前需摇匀。管道和承插口部位必须清理干净,承插间隙越小越好。用砂纸或锯条把承插口打毛,承插口内较薄地均匀刷1遍胶,插口部位外刷两次胶,待胶干40~60s后插入到位,同时应注意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胶干时间。粘接时严禁沾水。

  2.5管道附件及卫生器具的施工

  2.5.1阀门、水表、箱式消火栓、卫生器具及其给水配件(角阀和水龙头等)的安装位置、安装方式、安装标高和平直度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2.5.2水表安装时外壳距墙外表面的净距为10~30mm。水表前后直管段>300mm时,应煨弯使超过的管段沿墙敷设。

  2.5.3消防水龙带与水枪和快速接头绑扎应紧密牢固,并应遵守当地消防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定。

  2.5.4卫生器具给水配件的连接应美观,铜管弯曲均匀,椭圆度<8%,不得有凹凸现象。

  2.5.5镀铬的配件安装时要使用扳手,不得使用管钳,以保持镀铬表面完好无损。

  2.5.6卫生器具镶接过程中应与土建装饰施工协调配合并做好产品的保护,卫生器具的排水管径和最小坡度应符合有关规定,安装好的器具应保持洁净美观。

  2.5.7排水栓连接时应低于盆槽底表面2mm,低于地表面5mm,地漏的篦子顶低于地面5mm,地漏与地坪间的孔洞用细石混凝土仔细填补,防止地面漏水。

  3. 质量控制与安全控制

  质量控制

  3.1给排水材料质量的事前控制

  对进场材料进行抽检、试验,严禁不合格的产品进场;对工人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使工人熟悉关键部位操作方法、提高操作水平。

  3.2质量的事中控制

  工程质量的事中控制是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是工程质量保证的关键阶段。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可以设置以下质量控制点、停止点且应分清主次,重点控制。预留洞及预埋件位置、尺寸;钢套管在钢筋上的固定,宜用加筋点焊固定,并按设计构造处理;钢套管超出楼层建筑地面高度;管道和设备的防雷接地焊接质量;防水套管,检查刚柔性套管埋设是否准确,翼环尺寸、套管材质、壁厚直径,埋设的位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埋地管道防锈防腐处理;室外排水管道的标高,接头处理;设备基础位置、尺寸与管道之间的尺寸配合;管道的伸缩节、支吊架安装及间距。

  3.3严格执行隐蔽检查制度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隐蔽验收制度。高层施工中给排水管道及设备安装相对较复杂,必须按设计和规范要求通过监理工程师隐蔽验收。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兴建了众多的高层建筑。建筑给排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确保民用给排水在使用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安全稳定、高效的作用,提高住户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不断总结设计和施工安装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精心组织施工,各工序上严格把关,提高建筑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保证其使用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王宏,张林军.现代建筑给排水技术概况[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0.

  [2]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2002 .

  [3] 钱德水.管道工程禁忌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838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