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工学论文>工程建筑>

工程测量毕业论文精选

斯娃分享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工程建设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进而使得工程的测量也得到了重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程测量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程测量毕业论文范文一:GPS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和复杂性极强的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穿越的地形和地质特点尤为复杂。因此,施工之前的测量工字钢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通过应用GPS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测量工作的效率和精度。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的测量项目进行针对性的测量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测量水平。

  1GPS测量工作原理及其技术特点

  1.1GPS测量工作原理

  GPS即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当在当前社会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作为一种高精度的卫星定位技术,其基本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射的三颗或者三颗以上的卫星按照接收机发射的指令及技术要求,对在具体时刻、特定位置发出的导航信号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对应的数学模型,经过对应的计算和分析之后,将接收机所在的位置进行定位,最终获得精确的定位信息。

  1.2GPS的技术特点

  GPS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①测量站之间不需要进行通视,简化了测量操作程序。在传统的测量工作中,需要各个测量站之间进行相互通视,而且难度较大,在使用GPS技术之后,测量站即使不通视也能够完成位置的精确选择,使得整个测量工作更加简单;②定位系统精度较高。利用双频GPS接收机测量得到的精度与红外仪测量精度相差无几,但是红外线测量仪在测量距离时精度较差,但双频GPS测量方式则不受影响,在小于50km的基线距离上,其定位精度能够达到12×10-6m。

  2GPS技术在水利工程基础测量中的实际应用

  水利工程地基基础测量是保证整个水利工程实施整体精度和质量的先决条件,为了提高地基测量的精度,需要使用GPS测量技术。在地基测量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地基测量技术方案的选择工作。考虑到水利工程所在地项目环境通常比较恶劣,使用传统的地基地理测量技术不但难以实现,而且精度较差,价值实际的工程测量区域范围较大,通常达到几千平方米。因此,在实际的地理测量过程中,为了保证测量精度和测量效率,通过应用GPS测量技术能够满足高精度、长距离、大范围的相关要求。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通常根据GPS技术类型的差异而分为GPS-RTK技术和CORS技术两种。这两种技术基本都能够满足测量需要,但是存在对应的优缺点差异。因此,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需要根据测量施工的操作习惯、测量技术的测量特点等合理选择测量方案。

  3GPS-RTK技术在渠道测量中的应用

  3.1GPS-RTK技术在渠道测量中的优势

  渠道测量是水利工程测量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使用GPS-RTK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渠道测量的精度和效率,有效转变采取传统测量方式存在的受通视条件局限的问题。并且能够为测量提供高效的测量控制点及其三维坐标,且保证精度达到cm等级。在实际的渠道测量过程中,使用GPS静态测量或者实时动态测量方式建立BM四等水准点沿渠道进行控制,并在各个水准点设置统一的平面坐标,通过这种方式完成渠道中桩、边桩、渠道建筑物等相关要素的测量,从而完成渠道导线图的设计,绘制得到精确的总平面图。当前,大多数的勘察设计制图是基于CAD及相关平台开发的制图软件,并结合全站仪或者水准仪得到的数据进行绘图。在整个过程中,数据的转换和输入容易出现错误,使用GPS-RTK测量技术之后,能够迅速直接利用CASS等绘图软件绘制渠道的纵、横断面图和导线图等。

  3.2GPS-RTK在渠道测量中的具体应用

  3.2.1渠道断面的测量在确定渠道线路之后需要对渠道断面进行测量。每次开始测量之前,需要设置基站,并对仪器进行校点,通常使用三角架,持续接收10min信号,从而保证测量高程的精度。每架设一次基站,在其30km范围内可以设置任意流动站,且都以该基站作为基准,因此需要保证其设置基准。在测量断面的过程中,当达到固定解之后就可以对中桩标定,然后根据渠道设计断面的大小,然后再标定上、下边桩。对边桩精度进行确定时,对测量精度可以适当放宽,通常边桩的高程限差为10cm即能达到要求。设置中桩时,每相隔20-50m需要设置1个中桩,并对应测量一个横断面,两个中桩之间可以不通视。这有效的减少了传统的标杆测量工作中需要2人保证标杆水平垂直而导致的精度较差问题,降低了人工测量的工作量。GPS-RTK渠道断面测量技术从测量原理方面提高了断面测量的精度,而且整个作业过程方便灵活。所获得的中桩坐标为三维坐标,能够将之用于绘制准确的渠道导线图。

  3.2.2RTK渠道建筑物的测量使用GPS-RTK测量方式能够方便的增加测量交叉建筑物的控制桩,因为建筑物坐标高程与渠道线路的坐标高程系统一直,可以直接在现场就能够确定渠道和渡槽、倒虹吸、隧洞的平面交角,并由此而快速准确的计算得到水头损失,最终确定渠道中桩的高程,有效提高渠道外业测量的工作精度和效率。当需要确定隧洞与明渠方案选择时,可以使用RTK技术对测量渠道长度和隧洞长度进行快速测量,并结合当地实际地质情况,方便的进行方案优选。但是,在测量渠道建筑物时可以适当增设一个流动站,并根据建设项目施工需要对渡槽、倒虹吸、隧洞断面等地形进行测量,使得渠道断面与建筑物测量能够同时进行,有效的避免了需要增加测量工作点而导致测量成本增加的问题。

  4GPS技术在水利工程滑坡体测量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滑坡体的测量一直是水利工程测量的难点,传统的测量方法存在着诸多的问题:①测量速度慢,整个测量过程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而且获得的测量结果存在不同步、不及时的问题;②易受气候影响,测量过程中难以按照时间及规划进行测量;③测量工作难度较大。

  4.1测量内容以及控制网的布设

  滑坡体的测量内容主要是对滑坡体和地表水位移、被测范围内建筑的沉降等进行观测,获得地表的垂直位移等数据。在沉降测量的过程中,可以首先使用水准测量仪器进行观测。并根据布网需要,结合滑坡区域的实地条件,使用合适的控制网布网方式。在获得对应的观测数据之后,每一次数据都必须使用自由网进行平差处理,并对其与基准点进行实时位移比较,观测其是否处于测量精度范围内。每一期获得的计算结果都必须满足点位误差设计精度需要,从而获得准确的滑坡体及地表诸多GPS测量点的实际位移数据。

  4.2GPS测量方案

  水利工程滑坡体测量过程中容易因为土体的滑动和坍塌,而导致部分测量点位置出现破坏。因此,在使用GPS技术进行测量时,可以使用双基点测量法,即在左坝头的滑坡体测量时,使用同一个工作基点来进行观测对滑坡体进行综合分析与数据处理。通过双基点测量方案,能够得到可靠的测量数据。

  4.3GPS测量数据处理

  在获得测量数据之后,必须利用专业的GPS数据软件对基线进行计算,为了保证数据处理负荷要求,要做好如下几点:①推荐在WGS-84系统中进行计算,对不合格的基线进行优化,使得同步环、异步环合格之后使用标准模型进行计算;②计算的过程中要借助使用广播星历进行实时数据处理;③同时段内测量得到的数据中,其剔除率应该控制在10%以内。

  工程测量毕业论文范文二:分组式工程测量课程设计

  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工程监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课程性质是理论与实践并重,要求能掌握测量基本知识、正确使用和保养仪器、可以进行小范围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完成简单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施工放样、可以正确使用测绘资料。其课程安排大多是先讲解基础知识、测量原理、仪器构造与使用、外业施测方法与数据处理这些内容,然后将班级学生分组,根据所讲内容分组练习,这种教学方法本质上还是属于“集中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分组练习的时候许多学生感觉“无从下手”,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与实物和实操联系不起来,很多时候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能够完成教师交付的任务,多数学生只能是“旁观者”。如何改变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授课者研究的热点。在此提出分组式课程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在原有分小组的基础上保障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去,鼓励其在讨论中学习,在验证中成长,在总结点评中掌握。

  1分组式学习法概述

  分组式学习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倾向、兴趣、背景等几个因素以及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等进行分组。分组时要注意组员构成的异同合理组合,尽量做到灵活掌握,合理分组。分组式学习关键是要确定好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切实能够参与进来,目标不能太多,要适量且明确,不能太难,要切实可行。分组式学习的优点是打破传统集中授课模式,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任务中,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工程测量课程可以按照测量操作技能和知识分成几大模块,现在的学习过程中已经采用分组实习的做法,但是其施行的模式是教师课堂集中讲授后,安排实习课程,在实习场地再演示一遍仪器,然后由学生分散自行练习,这种模式下许多学生出现不敢动手、不甚了解的情况。本文的分组式学习方式则是改进原来的分组功能,将单纯的自行练习更改为讨论学习、确定实习方案以及验证设计是否可行、进一步改进方案的自主学习模式,这样能够让每个学生充满探索感,都有任务,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分组式工程测量课程设计概述

  2.1分组依据

  根据班级大小将学生进行分组,人数建议为5~6人,便于开展实习工作。分组过程中要考虑到小组成员间的性别比例、性格、学习掌握状况、兴趣等,尽量保证其能够最大程度满足每个同学的学习要求。分组一旦确定,将选定组长一名,在分组式学习中负责协调、分配任务、保持与教师的流畅沟通,并且这种小组要一直保持到本门课程学习全部结束,不得中途随意拼凑或重组小组,以保证思维效果的连续性,便于总结经验,避免已出现过的错误。

  2.2分组式课程设计思路

  给学生讲解测量基础概念、测量基本原理、仪器构造与使用等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布置任务,即让学生参考课本的前提下分组讨论如何进行相应内容的外业施测和进行数据处理。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安排实习课,每个组按照讨论商定的设计方案进行测量实习,以验证本组的设计是否可行,如果可行方案是不是最佳,如果出现问题怎么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跟随学生,随时与学生保持沟通,为学生解答疑问。实习课堂最后,教师将全班的实习情况进行总结并给予点评,对出现的问题统一进行讲解与解答,尤其对好的方面要进行表扬。

  3案例设计

  采用教材为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土木工程测量(第四版),胡伍生、潘庆林主编。本书根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测量学教学大纲及国家最新测量规范编写,内容包括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误差知识分析、地形图测绘及应用、小区域控制测量、建筑施工测量、路桥和隧道施工测量以及测绘新技术简介等。根据不同内容的性质和关系,可以适当将学习顺序进行调整,以便学生在进行分组学习时更顺利。首先根据学生特点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人左右,选定学习、协调能力比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全面负责本小组在学习中的各种工作。本课程共48课时,16次课。前两次课讲授绪论部分测量基础知识(介绍如水准面、大地水准面、铅垂线、参考椭球、高程等基础概念)以及误差基本知识和处理方法,将学生引领进一个新的知识领域,为其后期的学习打下基础。从第三次课开始会涉及到实际操作内容,这些内容的讲授可以根据难易程度分成1~2次课进行。全部采取以下模式:首先教师集中讲授测量原理、仪器构造与使用并演示(同时将仪器分发给每组成员,边听教师讲解边可以在课桌上动手操作仪器,达到初步认识以及初步会使用仪器的目的)、线路布设的基本知识等;其次,给小组布置下次实习任务,明确要求。安排学生在理解教师讲授内容的基础上,参考教材进行讨论,如何进行布局与操作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并将实习设计方案写成文字上交;在接下来的第二次课程中安排学生按照上节课中设计的实习方案(允许修改)按组进行实习,以验证本组的设计是否可行,在此过程中有问题可以随时与讲师进行沟通。本次课堂结束之前,教师将全班集中起来,对出现比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对亮点进行表扬。课后安排开放实验室相关设备,由学生自行决定是否对本次实习内容进行修正与加强练习。通过课程设计实践可以发现,这种分组式学习方法与传统的集中讲授后学生分组练习的方法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授课、学习效果也就更好一些。


工程测量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工程测量毕业论文范文

2.建筑工程测量论文范文

3.测量工程论文范文

4.测量技术论文毕业论文

5.水利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6.计算机工程论文毕业论文

    98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