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工学论文>工程建筑>

北京代发建筑工程论文

秋梅分享

  建筑工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所建造的工程设施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面貌,因而建筑工程也就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之一。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北京代发建筑工程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北京代发建筑工程论文篇1

  房屋建筑节能施工技术方法分析

  摘 要:房屋建筑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期我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事业必须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文章拟从房屋建筑墙体的节能施工、门窗的节能施工和屋面节能施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为从事房屋建筑行业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性研究。

  关键词:房屋建筑;节能;施工技术

  房屋建筑节能指在房屋设计、建设、改建和使用的过程中,严格执行节能标准,运用最先进的节能技术和最新的节能材料,减少照明、供热、制冷系统的能耗,提高房屋的用能效率和其外围结构的保温性能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加强建筑物的保温隔热,对于改善人的工作、居住环境,对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所起的作用既直接又实际。

  1 墙体的节能施工技术方法

  1.1 房屋墙体的施工材料选择

  墙体施工材料以砖体为主,特别是空心砖和实心砖应用最多,但从节能角度分析,可大力使用空心砖,如陶粒空心混凝土砌块砖的棱角整齐、规格一致,可以有效避免砌筑时的灰缝不均匀现象发生。砌筑时需要预留洞口、管道、沟槽等的位置,在空心砖砌块的墙体上不得随意打凿,所以在各种管道以及预埋管线的位置要用实心砖,以方便砍凿出需要的形状,不能随意用水泥浆等填埋孔隙,以避免外墙体出现通缝、不密实、冷热桥等不良状况。在施工前,施工部门要结合建筑的具体要求设计砖体排列图,排砖时应该以采用主规格砌块为主,对孔错缝搭砌,控制搭接长度不小于砌块长度的1/2,水平灰缝厚度为8-12mm。竖向排砖时经过梁下的是整砖,控制缝宽为3~5mm,砂浆强度要达到设计要求的70%以上才能拆除梁下模板。砌筑完成后,要洒水养护3~5天。

  1.2 房屋墙体的保温施工技术

  墙体的内外两侧,是墙体保温施工的关键环节,也是其节能施工的关键环节。内侧的保温效果比外侧的保温效果差很多,而墙体外侧保温效果强,还不占用房屋内部的使用面积,所以施工时对内侧的处理较为简单,更侧重于外墙体的保温施工。目前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EPS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三种节能系统是在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对外墙体进行保温施工时,要进行以下处理:第一,对表面脏、不易粘贴的梁柱体等部位清洗并使用粘结剂。第二,对有一定强度的底层面墙体,再抹一层灰以增加其抹灰厚度,控制每层的抹灰厚度为10mm左右。对抹灰面进行洒水潮湿养护,在墙体没有完全干燥凝固前,要避免对墙体的撞击。第三,窗户下的位置加一层玻璃纤维网格布,以防止抹灰面与保温材料间形成孔洞。要对墙体外表面进行防潮处理,如涂抹水泥砂浆掺5%的防水剂制成的防水砂浆或氯乙丁型等防水粘浆,涂料干燥后再喷一层隔离剂,就可以防潮保温了。

  2 门窗的节能施工技术方法

  2.1 提高门窗的气密性

  研究表明,通过门窗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和室内热源散热情况,对居住房屋空调能耗影响很大;通过门窗缝隙进入室内的冷空气对居住房屋采暖耗能的影响也很大。因此,提高外窗气密性能对减少居住房屋耗电量效果显著。使用密封性较强的门窗材料,在其内外侧设置泡沫型的塑料密封隔离层,均可大大提高外窗的气密性。具体做法如下,用松软的弹性密闭材料或密封膏填补墙体与门窗框之间的缝隙;用泡沫型密封条或橡胶密封,设计成回风内槽或高低缝,解决门框或门扇间的空隙问题;配合使用各种弹性压条,解决玻璃框与玻璃间的密封性问题。

  2.2 使用新型的门窗材料

  使用低辐射玻璃,在玻璃表面上镀上多层金属和金属氧化物薄膜而制成的产品。它是一种既能像浮法玻璃一样让室外太阳能、可见光透过,又能像红外反射镜一样将二次辐射热反射回去的一种控制阳光、节约能源、调节热量的新型镀膜产品。这种玻璃对红外光和可见光的透光率十分高,可以吸收大量的太阳光能,又对这些光的反射率很低,可以减少太阳光能的损失。该玻璃对于波长较长的红外热光线的透光率很低,反射率很高,所以能很好的保温。该玻璃还能有效阻断紫外线透过,防止家具及织物褪色。也可以使用双层玻璃进一步加大室内的保温效果,但玻璃层之间的气密性必须足够好。

  2.3 合理安排建筑的窗墙比例

  窗墙面积比,简称窗墙比,指外窗户面积与房间立面单元面积的比值,即指窗户面积与房间层高、开间定位线围成的面积的比值。同一建筑的不同方向窗墙比、不同的建筑的窗墙比,都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房屋的窗墙比越大自然采光效果越好,越具备通透感,越显现出现代感。因此大窗墙比是现代建筑施工发展的方向之一。我国的民用建筑规范中,对于不同朝向、不同种类的居民住房、商业区、厂房的窗墙比都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一般这个比例越大越好,最少应该不小于30%。

  3 屋面的节能施工技术方法

  3.1 采用合适的节能保温材料

  我国建筑保温隔热工程中,保温材料吸水率高、耐久性差是两大难题,它降低了材料的保温性能,影响保温隔热的效果,增加空调系统的能量消耗。而且吸水后,保温层变成了蓄水层,会使防水层起鼓破坏,造成渗漏,在雨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旧漏水。在屋面构造中,由于保温隔热的需要,需将屋面加厚以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由于目前尚无保温材料能取代混凝土块、沥青珍珠加水泥岩板等作为屋面材料,只能采用外贴保温材料进行保温隔热,所以需要重量轻、保温性能好、耐老化、不吸水、易粘结的材料,如泡沫玻璃,它不论用于屋面或外墙都是一种优良的保温隔热材料。

  3.2 进行屋面绿化建设

  进行屋面绿化建设,土壤吸水饱和后会形成一层憎水膜,可起到阻水作用,植物也可吸收雨水,实现雨水零外排和屋顶抗渗防漏。绿化后,植物和土壤也保护屋面免受夏季阳光的曝晒、烘烤,延长屋顶防水层的使用寿命。夏季,绿化后的房屋周围温度比普通建筑周围的温度低6℃左右,室内温度比普通房屋低3℃左右。所以,这种美观又节能的措施,在房屋建筑中应该被广泛采用。比如,在屋顶的种植土层上,可以先栽蔷薇、葡萄、南瓜等棚架植物,再栽种普通草皮。

  3.3 研发新型多功能节能环保材料

  近日,中国建材联合会发布了《中国建筑材料工业新兴产业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了建材新兴产业未来要重点发展轻质高强、多功能复合一体化、安全耐久、节能环保、低碳绿色、施工便利的新型多功能材料,主导产品分板材、砌块、新型房屋三类。展望未来,以节能环保等理念为主导的新型保温材料将大行其道,必将推动包括建材新兴产业在内的建材工业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健康发展。

  4 结束语

  总之,节能房屋建筑的墙体、门窗、屋面的保温、保湿、隔热施工是取得节能效果的关键。施工单位要结合建筑物特征,做好节能施工设计,要严格把控好节能材料的选用,要熟练掌握各个工序上节能技术的运用,才能确保施工高效安全运行,建设出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物。

  参考文献

  [1]王军威.新时期房屋建筑节能施工技术探析[J].知识经济,2013(08):79.

  [2]朱立杰.房屋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初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1):221.

  [3]温克勇.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研究[J].城市建筑,2013(10):157.

  北京代发建筑工程论文篇2

  关于生态建筑学的探讨

  摘要:生态建筑从早期的局限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的运用新型替代能源、重视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发,人们对生态建筑的认识在不断突破与创新,由此引出生态建筑学话题,生态建筑学是研究人类建筑环境与自然生物共生关系的生态学,本文在介绍生态建筑学含义的基础上阐述当今世界建筑生态学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建筑学;生态意识;发展前景

  引言

  自有了人类伊始就产生了建筑学,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建筑多样性的发展,人类逐渐对居住的建筑公寓提出更高的要求,从生态的角度来说,建筑是生态系统中人的元素组群的外延,而人具有非凡能动性,从自然生态系统其它元素组群中解脱出来的元素,在人的元素组群外延构成了一个新的组群,这个组群在人的观念的实施建立,用以满足人的活动场所或空间的需要,被称之为建筑。生态学原理就是生物在其存在的各个水平上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而生态建筑学就是建立在对自然界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共生基础上的生态学思想和方法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一、生态建筑学的含义

  生态建筑学的产生掀起了人类居住环境的一场新革命。生态建筑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将绿色理念贯穿到人居环境中去。生态建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建立在生态基础上,是生态学与建筑学相结合的产物,其研究对象是由人、社会、建筑、自然共同组成的人组生态系统。建筑生态系统的边界范围可大可小,既可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生态系统,也可以小到建筑物单体及其环境共同形成的生态系统。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

  生态建筑学是以生态学为切入点,以生态思维、生态哲学为理论导向,以生态美学为依托,以生态技术为保障,以生态法规为制约,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南,研究建筑与自然、人、环境、生态、美学、艺术等诸多种和谐关系的一种具有综合性、共生性的后现代建筑范式,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系统,真正实现建筑的生态化。

  二、研究生态美学的直接因素

  环境危机与生态危机的频发是学者开始深入研究生态美学的直接动因。生态美学既传承了传统美学的价值取向,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突破了主客二元对立的困境。作为绿色生态价值观的倡导者,它把人与自然的生态联系放到宏观大背景中,强调两者的整体性并存,并且以二者的和谐共生、相得益彰为最高的生存智慧。环境危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三重经济转型的衍生物,经济转型的不兼容已经威胁到了中国的环境保护努力。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政府与社会大众必须同心同德,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利益关系,切不可忽略环境规划。企业、政府和其它利益相关方都要参与公开透明的讨论,环保标准制订过程中要确保透明和广泛地接触到所有人,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努力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切不可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政府必须跳出思维惯性模式,采纳可持续发展标准进行生产。其中自愿性标准提供了透明且可靠的机制,能在环境危机全面爆发之前使污染和破坏的现状不至于无法收拾。

  研究生态建筑学的意义:生态危机是发展中国家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带来的必然结果之一。但同时,若国家能在经济发展的一开始就遵循稳态经济模式,则类似棕色土地问题、森林锐减之类的现象就将在可控制、可整改的范围之内。因此以治理污染来化解环境压力,以资源节约来优化经济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是以后环境与人类和谐共生的大趋势。

  三、生态美学的发展路径思考

  生态美学将重建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这场美学革命必将走向生态美育。生态美育可以实现生态美学多重话语资源的平等对话,最终达到融通化合。多重生态智慧将引领生态美学继续朝着多元化发展,而生态美育观是生态美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1、生态美育之自我观

  生态美育自我观实际上是“自我”不断地从狭隘的局限于人类中心的“本我”扩大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大我”的过程。其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人类不断扩大自我认同范围的过程,随着自我认同范围的扩大与加深,人类与自然界其他存在的疏离感就会减小,到达生态美育自我的阶段便能在所有存在物中看见自我。这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主张通过心性修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并从而“参天地、赞化育”的美学思路相契合。目前欧美大部分国家已经实现生态现代化,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超过环境压力的增长,这是全世界现代化的生态转型。与此对比之下的温州,生态环境状况十分严峻,河滩和湿地逐渐消失殆尽,生态问题凸显。因此政府和市民该如何充分认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以及针对此类问题该如何应对,显得十分迫切。

  2、生态美育之同情观

  “生态同情”是生态美学所提出的重要的伦理原则,是指在生态平等观的前提下对自然万物的存在及价值的充分尊重和敬畏。任何生命都是超越了我们理解能力的奇迹,甚至在我们不得不与它进行斗争的时候,我们都必须要尊重它。它强调的是人类对自然万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伦理责任,提倡人类对自然生命的精神关爱。自然资源总是有限而宝贵的,节约资源的意识无论何时都不应该舍弃。因此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现象,如何应对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高生态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尤为重要。中国传统哲学倡导天人合一,把人的自我实现和实现自然的目的统一起来,而生态美育同情观更包含着人与自然生命的亲和关系的审美体验。相比于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生态美学及其所倡导的生态伦理更像是停留在语言和文字上的后实践主义。但生态美学体现的是生命间的和谐,生态脆弱性与生态服务功能正顺延美学的实际功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温州为例,虽然市场经济发展较快,但远远没有建成生态城市。它是全国典型的经济建设远远赶超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城市,这虽然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直强调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政策有关,但也与人民环保生态意识淡薄有关系。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辨证之思,虽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保持在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上。

  结束语

  资源在建筑物和自然界之间的流动导致对环境的影响。在生命周期不同的阶段影响程度不同。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因此,以保护资源为宗旨的建筑物设计应该将能源需求最小化,保障建筑物有尽可能长的使用寿命。目前,我国生态建筑设计已经逐步体现出一些趋势,总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开始重视节约能耗、环保的设计,并在设计中开始注重提高室内健康舒适性,以及重视与周围环境结合的生态环境设计等方面。节能与环保往往相辅相成,在注重节能的同时,还要注意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最少程度占有资源。我国现阶段的生态建筑学体系并不完善,还应该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化龙. 探讨风水学和生态建筑学的设计及实践[J]. 城市建筑,2013,20:328.

  [2]王军. 积极研究和发展生态建筑学[J]. 中华建设,2013,06:78-79.

  [3] 王新. 关于建筑学的若干分析[J]. 经营管理者, 2012, (12): 12-13

  [4] 李延喜. 促进建筑学与生态学的结合[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02): 7-8

    285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