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社会学论文>人口问题>

城市流动人口问题

秋梅分享

  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促进了城乡的交流,日益增多的向城市流动的人口,流动人口问题是我国大城市建设、管理中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城市流动人口问题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城市流动人口问题篇1

  试谈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

  【摘 要】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正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文章主要探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带来的问题,从社会学这一视角分析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成因。

  【关键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指不具备城市户籍,但又在城市居住并从事各种经济、文化活动的少数民族人口。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涌入发达城市,形成了新形势下的一次少数民族大流动。与汉族地区相比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总量还比较小,但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 改变中国民族的分布结构以及在民族关系的变化方面正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另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由于自身的民族性、宗教性、文化性等特点,与之有关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更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由于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民族文化等与流入地主要是城市存在着较大差异,其在城市工作、生活期间遭遇到来自城市社会管理体制与政策乃至城市居民的偏见歧视等方面的障碍,他们自身遇到的不适应状况、带给城市社会的某些不良影响和在流出地以及流动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按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可以简单地把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分作两类:一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带给城市社会的相关问题;二是他们在城市工作生活期间所遭遇到的相关问题。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给城市社会带来的相关问题

  (一)增加城市生活压力和管理的难度。包括少数民族人口在内的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使城市的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不同的民族文化素质、生活习惯、语言障碍等各种因素引发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多;一些少数民族的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务工经商,既不办理暂住证,也不办理经商执照;此外,由于流动性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很难落实。

  (二)影响城市社会秩序和社会治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以后语言不通,情况不了解,在生活上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城后缺乏劳动技能,基本生活难以保障,有的甚至从事盗窃、赌博、吸毒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隐患。

  (三)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因不尊重少数民族习俗、侵害少数民族权益而引起问题复杂化,主要表现在:不尊重少数民族群众饮食、丧葬等方面的风俗习惯而引发的事端;在一些宣传报道和文艺作品中,歪曲、丑化少数民族形象;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事件等。

  (四)加大城市宗教管理的难度。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城市的同时,也将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带入城市,在有的城市存在着信仰宗教的少数民族群众过正常宗教生活与城市现有宗教场所不足的矛盾问题;有时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往往使原本诸如经济纠纷等一般性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工作生活期间所遭遇到的相关问题

  (一)生活收入。应该来说工作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工作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学历不高导致了收入普遍偏低,大多数少数民族城市务工人员就业范围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很少接受职业培训。做小生意的比例高,但合法经营资格的取得比较难。况且,他们只会着一些具有民族特点的食物或手工艺品,很难在汉族人居多的大城市中获得大的商机,即他们的顾客群是非常小的。以上种种使得他们很难有较可观收入,再加上是身在大城市中,想要仅靠这些生意赚取的血汉钱在大城市中生活下去,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他们普遍存在较大语言沟通问题,所以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很容易与顾客产生误解,影响到他们的生意,同时由于宗教文化的差异,造成他们与城市本地人共事有较大困难,这样就算有较高的学历也较于当地人找工作有更大困难。

  (二)接受到的社会福利。一些基本医保还未实施到流动人口中,那么就更不用说实施到他们这样特殊的群体中去了,这也使得他们在城市的生活状况更差了。

  (三)子女的教育问题。由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子女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没有机会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他们在流入地的受教育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不少地方将他们安排在单独编制的班级,但是这样就更加加深了他们与城市以及与汉族的隔膜。

  (四)心理上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流动人口的社会归属感普遍较低,易通过极端方式发泄不满。多数在城市务工的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化上与本地人有较大差异,再加上低端就业,使得他们的归属感更低。同时不少城市本地人对他们有较大偏见。

  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

  (一)来自城市尤其是管理体制方面的因素是产生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外在原因,也是流动人口问题产生的共同因素。包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内的流动人口群体由于不具有城市的正式户口,而在整体上被排斥在了城市的正式居民之外,他们与本地城市人形成两大截然不同的群体,构成城市社会的“新二元结构”。作为流动人口的重要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亦被排除在城市体制之外,不能够在城市中享受到普遍意义上的国民待遇。在就业方面,“中国许多城市在劳动就业方面仍将相对较好的职业留给本地人,以保证城市居民享有好职业的优先权和独占权,外来务工人员被明确地排除在这部分职业的范围之外”城市的这种“职位保留”政策也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排除在很多正规职业之外,使其只能在非正规部门谋求就业,从而会遇到就业问题。再加上他们在城市生活期间,城市支持系统功能的缺位与弱化使得城市社会支持系统无法为其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最终容易陷入贫困之中。当然,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城市公立学校不能满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需求,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成为一个大问题。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的文化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的缺失与不足是问题出现的内在因素。一般情况下,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劳动者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方面,也是个人社会生存能力的内在基础。显然,部分少数民族人口自身低下的文化素质使得他们在城市中不太容易适应城市管理方式和城市现代文明, 最终给城市社会带来诸如环境卫生问题、影响市容市貌问题、违规与违法经营问题乃至超生多生、违法犯罪等问题,影响到城市的正常生活秩序和社会环境稳定。另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由于自身的文化层次较低,专业技能欠缺,先天性人力资本的不足以及后天在城市中的社会资本积累有限,使得他们在城市中不能够顺利地实现就业与创业, 部分人除了可依靠民族身份实现底层与自雇式就业外,很多人在残酷的市场与就业竞争中只能是处于下风。当然,与就业问题紧密相连的就是贫困问题,无法实现就业或就业不足肯定会导致在城市生活困难,再加上城市社会保障系统的缺位,其很可能会陷入到贫困中去, 甚至有些还可能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威胁到城市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三)城乡之间、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基于此出现的文化冲突与文化不适应是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文化冲突以及文化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是一种双向的不适应,一方面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的不适应,不仅包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往往承袭流出地的生活习惯,不去主动地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包括他们面对城市的异质性文化无法无力来应对;另一方面是城市居民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不适应,他们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感到不理解, 导致纠纷矛盾频繁发生。这种双向不适应问题最终导致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出现。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的文化不适应是关键的环节。另外,来自城市居民的偏见与歧视也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之所以会出现的一个因素,是城市居民不去适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重要表现。城市中的部分居民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怀有一种概念化的印象,总认为他们落后、野蛮、不讲卫生、缺少教养等等, 不愿意不喜欢主动与他们打交道,处于一种主动交往隔离与断裂的状态。在城市人的偏见与歧视的社会环境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难以谋求自己在城市生存与发展的更多空间, 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得问题显现出来。

  当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文化方面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我们不能因为存在某些问题就否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正常发展,要采取措施兴利除弊,鼓励少数民族流动,并要发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积极作用, 抑制、消除其消极影响。我认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应该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相适应,努力构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预警机制,积极寻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消减对策,并要采取主动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来缓解甚至消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对城市、对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自身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要通过城市民族工作机能的加强来不断强化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 切实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与利益,最终实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的真正认同。

  参考文献

  [1] 陈友华.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的建构与误导[J].人口与发展,2008(05).

  [2] 郑信哲.略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及其影响[J].满族研究,2001(01).

  [3] 沈林等著.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M].民族出版社,2001.

  城市流动人口问题篇2

  浅析流动人口贫困问题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流动人口贫困在城市贫困问题中凸显出来,成为"新城市贫困人口"。而已有文献关于流动人口贫困的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理论和观点进行总结归纳,为深入研究流动人口贫困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流动人口;贫困;研究综述

  贫困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我国在反贫困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同时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流动人口贫困在城市贫困问题中开始显现出来,成为了"新城市贫困人口",同时其规模呈现了扩张的趋势。但是,纵观现有文献,对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的文献相对较少,而关于流动人口贫困问题的研究综述更是少之又少。本文试图通过整理归纳相关贫困理论和关于流动人口及贫困问题的文献,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关于流动人口贫困问题的研究现状,为进行深入的分析奠定基础。

  一、流动人口及贫困人口概念的界定

  (一)本项目关于流动人口范围的含义

  关于流动人口的定义一直都比较宽泛,离开原居住地并且与户籍相分离的人口往往都是流动人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的农民工开始涌向城市,也开始引起学术界关于流动人口的广泛关注,农民工基本成为了流动人口的代名词,根据尹海洁、黄文岩(2010)的分类,流动人口主要包含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城市之间的流动,这部分流动人口不在户籍所在地工作和生活,而是在另外一个城市工作和生活;第二部分是指农村人口短期流动到城市的人口,这部分人口只是季节性的到城市打工,而生活重心还在农村;第三部分是指长期在城市工作的流动人口,他们的生活重心已经转向城市,但是却没有户籍身份的城市人口。

  (二)关于流动人口贫困概念的界定

  学术界对流动人口的贫困概念没有统一和明确的界定,基于现有文献和学者观点,本文总结流动人口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长期在城市工作并且没有户籍,生活处于贫困的流动人口;另一部分是在城市就业的大学生"蚁族"。

  (三)流动人口贫困发生率

  贫困的界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贫困标准的设定水平,我国经常采用两个贫困县标准,一个是我国的官方标准,每年由国家统计局公布,另外一个是世界银行公布的国际标准,即每人每天1美元。而流动人口的贫困发生率,指流动人口中贫困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比例,反映地区流动人口的贫困程度。

  二、流动人口贫困原因的理论分析

  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村流动人口陷于贫困呢?结合收入贫困、能力贫困、权力贫困等贫困理论,我们将深入探讨了流动人口贫困产生原因的理论。

  (一)收入贫困视角

  学者们最早将贫困解释为收入不足,难以维持基本的物质生活需。Rowntree(1901)最早将贫困定义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支付仅仅维持家庭成员生存所需的最低量生活必需品开支,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国家统计局(1990)关于贫困的定义也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流动人口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工收入,这导致他们的收入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二)能力贫困视角

  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出从能力的角度来定义贫困,这是世界上首次从能力角度来定义贫困,贫困被认为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阿玛蒂亚・森分别在1981年和1985年对能力贫困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指出,"应该引入能力的参数来测度人们的生活质量,因为能力不足是导致贫困的根源。"

  能力贫困理论不再将贫困局限在收入不足这一概念中,而是拓展到个人能力的角度,使人们认识到解决贫困的根本出路是提高穷人的个人能力。但是能力贫困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这一理论过度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力,而忽视了社会上存在的客观机会。现实中有很多穷人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发挥能力的机会和权利。因此,权利不足也会导致贫困。

  (三)权利贫困视角

  Townsend(l979)在对发达国家出现的"新贫困"研究中发现,"贫困是一个被侵占、被剥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地、不知不觉地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主流之外。"阿玛蒂亚・森也认为,"贫困者之所以贫困,根本在于穷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往往被系统性地剥夺,从而使他们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相关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和城市人口在权利上存在严重的不平等,这些权利上的不平等致使流动人口更容易陷入贫困的境地。

  (四)脆弱性贫困的视角

  贫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脆弱性,即贫困不仅仅是一种一无所有的状态,更是一种仅有一点点东西也很容易失去的状态。Chambers(1985)指出穷人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暴露于冲击、压力和风险之中的外在方面和孤立无助的内在方面,这两方面都意味着缺少应付破坏性损失的手段"。因此,穷人之所以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很容易遭遇外来的冲击或者风险,但又缺乏应对这种冲击或风险的能力和手段。

  总之,流动人口陷入贫困状态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包括经济收入低下、个人能力不足、权利不平等以及自身的脆弱性等。因此,只有从这些方面着手,才能帮助流动人口摆脱贫困,获取更多的收入。

  三、流动人口贫困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对流动人口贫困问题的研究

  Soo Min Toh和Angelo s.Denisi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基础,提出了关于流动人口问题的具体方法,使迁移者能够更快地适应迁移的生活;Qian Cai研究中发现中国国内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即流动人口向家乡汇款,影响移民者的汇款的倾向和汇款的数目是由于流动人口的状态,而影响流动人口还款的最显著的因素是家庭的情感和经济状况;   Kam Wing Chan对中国的无户口和有户口的流动人口进行了研究,有户口的流动人口在城市区域,具有较高的学历,被较好的部门所聘用,而无户口的流动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文化程度较低,主要依靠的是自己,不能通过正式或者正规的渠道就业,往往容易陷入贫困,因此他认为中国的户籍政策对人口的流动有较强的控制力;Marina Della Giusta对亚洲的迁移者在英国定居的影响因素中得出,住房政策和教育制度对移民者具有较大的影响;Kothari研究中发现流动与贫困的关系问题,认为对于穷人而言,流动虽然是解决贫困的方式之一,但从一个地方流动到另外一个地方,需要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都要达到一定的水平,部分流动人口可以摆脱贫困,没有摆脱贫困的流动人口也有很多,也就出现了城市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

  (二)国内对流动人口贫困问题的研究

  关于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研究,国内学者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体系性、专题性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缺乏。朱慧涛(2005)在研究中发现,农民工整体上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处于底层,农民工的经济与社会地位低下,作为城市生活的边缘群体,又面临着很多社会上就业的歧视,而农民工也成为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进一步转型的必然产物,他认为,造成农民工处于贫困状态是由于结构和制度的缺陷造成的,也是城市贫困人口中的一部分。王朝阳(2007)在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人口流动时,发现流动人口正在呈现贫困边缘化的倾向,而城市的流动贫困人均已经成为无稳定工作、无固定经济来源、无固定场所的新的城市贫困群体。

  总结国内学者的研究,蔡·(2003)年对流动人口的贫困现状以及造成流动人口陷入贫困的原因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情况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性建议。蔡·(2003)认为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流动人口的经济和生活状况、收入状况、住房状况以及人文状况。

  1.流动人口的经济和生活状况

  蔡·认为流动人口的贫困状况第一个表现就在于流动人口的经济和生活状况的贫困,通过流动贫困人口与城市贫困人口相比,流动贫困人口的收入要比城市贫困人口收入要低很多,同时在居住、生活环境、工作条件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流动人口的收入状况

  调查流动人口的收入状况时,李强(2003)选取了珠江三角洲和济南市为调研地点,通过对1504名外来农民工、流动农民工的调查发现,这部分流动人口的工资基本上都很低,与城市人口的工资有很大差距,在流动人口的内部,不同的职业和行业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流动人口大多从事建筑业、服务业和家政服务业等行业,这部分流动人口的工资就很低,与那些从事技术性工作的流动人口的工资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总体而言,流动人口的工资与城市人口的工资相比是比较低的。

  3.流动人口的住房状况

  蔡·(2003)针对北京、珠海和无锡的流动人口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中发现,流动人口中大部分人口的住房条件很差,生活环境也较为恶劣,10个流动人口家庭中有7个居住在很差的住宿条件下,比如工棚或者宿舍,流动人口很多都只能租用别人的住房,而城市人口可以得到政府的政策性支持,部分人口也能够得到福利分房,而李培林(2004)通过研究发现,农村流动人口的住房面积非常小,而城市人口的人均住房面积比农村流动人口的人均住房面积要大很多。

  4.流动人口的人文状况

  蔡·(2005)认为流动人口不仅在经济和社会保障方面面临着贫困,而且在人文贫困方面也同样面临着与城市人口不一样的贫困状态。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流动人口在城市能够获得的就业培训和教育的机会非常少,相对于城市人口的子女,流动人口的子女还将面临更加高昂的教育成本,在教育成本方面流动人口的子女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不利于流动人口的发展,同时,流动人口又缺乏必要的资金用来人情交往,使得流动人口的人文贫困也显得很突出。根据农民工课题组(2007)在珠江三角洲的调研情况表明,能够在进入工作之后获得培训的流动人口只能占到29.1%,而那些参加了职业培训的流动人口,往往又是自己在寻找就业的培训,甚至只有一小半的流动人口参加了自己所在单位组织的培训。

  因此,劳动力的资源配置在改革开放之前基本表现为二元结构,农村和城市表现的非常清楚,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改变了城乡之间原本的对立面,劳动力的资源配置随着城乡一体户的不断推进,而使得流动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在资源占有两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平等地位。从目前来看,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市场依然面临着分割的状态。

  (三)述评

  关于城市贫困和流动人口两个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都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系统的研究了城市贫困和流动人口,关于流动人口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程度影响因素方面国内外都提出了相关的度量标准,在流动人口的研究方面,国内外的学者主要分析了流动人口个体特征和贫困的特征。但是,流动人口贫困发生问题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的系统和体系性研究还非常少,而流动人口贫困问题已经在城市中凸显出来,逐步形成了"新城市贫困人口",对某个侧面的分析描述也只是个别的研究,少数个案的访谈成为了主要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和问卷调查在流动人口贫困问题的运用上还比较少见,往往是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论述流动人口容易陷入贫困的原因,或者从流动人口的视角出发,论述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弱势地位,相关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这两者之间的交叉问题。

  参考文献:

  [1] 蔡·.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一转轨中的城市贫困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 蔡·.转轨时期民工流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招标课题,1996.

  [3] 鲁甜.外来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研究--以西安市为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 Q.Cai.Migrant Remittances and Family Ties:A Case Study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pulation Geography.2003(6).

  [5] S.M.Toh, A.S.Denisi.Host Country Nationals as Socializing Agents:A Social Identity Approach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7(3).

猜你喜欢:

    355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