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社会学论文>人口问题>

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关论文(2)

秋梅分享

  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关论文篇2

  试谈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摘 要:21世纪,中国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养儿防老”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弊端尽显,对我国社会保障题提出严重挑战,“以房养老”的新型养老模式营运而生。本文详细分析了“以房养老”这种住房倒按揭的概念,提出了我国实行这种创新型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并结合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现行政策环境分析这种“倒按揭”模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住房倒按揭;以房养老;可行性分析

  一、引言

  按照联合国老龄化国家界定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10%或65岁以上老人达到人口总数7%以上时,该国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为8.87%,中国已经完全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传统的养老模式难以满足现实的社会养老需求。同时,中国自古有买房置地的传统习惯,老百姓手中大多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有房无钱”的现状使得“以房养老”这种新型养老模式从国外传到中国,其核心是利用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原理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保障。

  二、以房养老核心概念界定

  住房倒按揭,即反向住房抵押贷款,就是指房屋产权的拥有者,把自有产权的房子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在综合评估人年龄、健康状况、预期寿命以及房产价值等诸多因素后。在特定的年限范围内,每月付给房主一笔固定的资金,而房主在生存期间仍获得居住权,一直到其去世。其房产出售,所得用于偿还贷款本息和评估费用,升值及超出部分归抵押权人及其继承人拥有。其实质是在老年人“有房无钱” 的情况下,采取的住房养老财务证券化融资手段。在美国被称为“住房现金计划”,即把老年人手中的房屋变为可以流动和消费的货币现金,被通俗的誉为“以房养老”。

  传统住房抵押贷款是购房者支付一定的首付款后,以房产作抵押向银行申请按揭贷款以支付房产价格和首付款的差额,购房者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分期偿还贷款。其贷款对象是有固定收入的年轻人,抵押贷款一次性发放,分期偿还,贷款本金随着分期偿还而减少,资金由借款者流向银行。而反向抵押贷款的贷款对象是拥有住房完全产权的老年人,没有收入限制,贷款一般分期发放,随着分期发放贷款本金和利息逐渐增加,资金由贷款机构流向借款人,最后一次性收回贷款本金、利息和各种费用。因其操作过程像是把按揭贷款业务反过来做,如同金融机构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从借款人手中买房,所以又被称为“反向按揭贷款”。

  三、我国实行以房养老的必要性

  1.“以房养老”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缓解整个社会养老压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从199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学家预测204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12亿且会继续上升。中国面临老龄化的严峻挑战。目前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和各类养老基金及商业养老保险处于巨大的潜在困境中,养老保障问题将不得不探索民间和市场化的解决方案。目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有家庭养老、社会保障和社会养老。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开展,两个人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负担相当之大;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覆盖面低,以“低水平,广覆盖”为宗旨的社保体系来说,对于重疾高发的老年人可谓杯水车薪。“以房养老”,能够减轻子女负担,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扩大保障范围,减轻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促进整个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以房养老”有利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活跃我国房地产二级市场

  近年来,我国GDP保持快速增长,但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未得到应有重视。“以房养老” 使消费能力较差的老人获得了一笔稳定收入,解决了老人的生活问题,减轻了子女的赡养负担,提高下一代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积极性,进而扩大内需,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住房倒按揭还可以活跃我国房地产二级市场,增加二手房的市场供应量,提高住房的利用效率,解决住房供需矛盾,抑制房地产投资过热和房价过度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3.推行“以房养老”利于新型理财观念形成,实现个人财富最优配置

  在中国,买房是大多数人的首要人生奋斗目标,结果往往是,当一个人真正拥有一套房子时,多年的积蓄基本耗尽或是欠下一大笔贷款,有的老人甚至拥有多处房产,却无固定生活费,形成“有房无钱”的尴尬情况。倒按揭能更好的体现财富为人服务的理财观念,使我们的理财观念由“人养房”转变为“房养人”,从而实现个人拥有的资产在人一生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跨区间合理配置,从而实现财富的效用最大化。

  四、我国实行以房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1.物质基础——房屋产权可交易性与居民住房私有率提高

  以房养老是以住房可交易性为基础的。199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将住房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住房的商品化意味着住房将作为一种商品可以进行买卖交易。住房可交易范围的扩大,住房交易市场的法制化、规范化使以房养老在涉及房地产的方面有法可依,为以房养老的顺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房地产市场环境。同时,我国大力推行经济适用房和住房公积金制度提高了居民住房私有率,为以房养老的实施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

  2.技术支持——我国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相关业务不断完善

  反向住房抵押贷款实施前期由于资金收入额远远小于贷款发放额,要求贷款机构拥有数量巨大的启动资金才能保证反住房抵押贷款的启动。同时,整个倒按揭操作过程类似于一种长期用于特殊消费的不动产抵押贷款,涉及抵押放款、贷款证券化等多种创新业务品种和模式。这就要求实施反向住房抵押贷款的机构不仅要有丰裕的资金、熟悉贷款业务、还要具备与房地产企业合作的经验和资源,这些方面商业银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房养老运行中涉及生命周期风险、利率风险、房价波动风险等因素,这些因素影响了以房养老产品的定价,而产品的定价又是以房养老实施的核心环节。而贷款定价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房养老的成败,如果定价过低,申请人得到的贷款数额过低,将不能激发申请人的热情,可能导致市场需求不足问题;反之,则贷款人面临贷款收不回来的风险。合理的确定价格是反住房抵押贷款实施的关键环节之一。我国精算环境的日趋完善和保险公司精算技术的发展为以房养老的定价提供了技术支持。

  3.经验借鉴——国外以房养老的成功案例实践

  以房养老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在人们对以房养老还不熟悉的情况下,使以房养老顺利起步关系到以房养老是否能在中国立足以及今后的发展。国外以房养老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对我国以房养老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例如,美国反向住房抵押贷款主要采取房屋价值转换抵押贷款、房屋保管者和财务自由计划三种业务模式,要求申请该贷款的老年人必须做到居住保证、支付保证、偿还请求保证和无追索权保证。这些保证主要是为了保护借款人即老人的利益,明白了这些条款老年人就可以清楚有力的争取并保护自己的权利。加拿大推出由私人公司提供的加拿大住房收入计划,主要针对62岁及以上且其拥有的房产类型为单幢房产、城镇房产、复式房产、公寓的退休老年人,房产贷款额度为房产评估价值的10%-40%,具体数量由借款人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房产的类型和地段以及评估时的现行利率而定。

  4.舆论支持——社会和家庭对以房养老的认知和认可度不断提高

  以房养老刚刚出现时,因为其模式较为新颖,与中国一直以来“养儿防老”、“将房屋产权作为继承权授予下一代”等传统观念相背离,所以受到社会舆论和大多数居民的质疑。但近年来,随着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压力的不断激增,加上众多以房养老试点城市成功案例的宣传,使得广大媒体倾向于对倒按揭的追捧和正向宣传,使更多的家庭逐渐接受、了解住房倒按揭。同时,采取以房养老的家庭,会减轻儿女的经济负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自主权限,使儿女有较多的闲暇来陪伴老人,一定意义上反而会有助于对老人的精神赡养。这些因素客观上为我国今后以房养老的逐步推进和试行提供了舆论支持和宽松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翟思达.以房养老:中国老龄化社会养老模式探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J].2012年9期.

  [2]范雪蕾,高子建 .“以房养老”模式的国情分析及其实施构想[J].商业时代,2009年8期.

  [3]袁璟. “以房养老”模式推行障碍及对策[J]. 人民论坛. 2011年20期

  [4]鲍家伟.“以房养老”——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的探索[J].中国经贸导刊. 2012年9期.

  [5]范英丽,睢党臣.“以房养老”模式的运作基础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年3期.

  [6]柴效武.一种以房养老的贷款方式:住房反向抵押贷款[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年3期.

  [7]赵艳.我国的以房养老模式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期.

猜你喜欢:

355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