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大学生礼仪与社会道德缺失论文(2)

秋梅分享

  大学生礼仪与社会道德缺失论文篇2

  浅析礼仪养成对大学生道德缺失的有效约束

  [摘要] 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分离损害了大学生的时代形象。礼仪作为道德的外在行为规范,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交往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对大学生道德的缺失形成强势约束。大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需要高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 大学生 礼仪 道德缺失 有效约束

  目前,高校道德教育面临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知行不一的不良价值取向。大学生中,一些人在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上形成很大的反差,大学生期待建立和谐规范的社会道德秩序,自身却不愿意接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认同诚信价值理念,但却考试作弊、心口不一、弄虚作假;认同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维护公德,但校园里长明灯、长流水以及乱扔、乱倒、乱张贴等破坏社会公德现象屡见不鲜,等等。以上诸多行为损害了大学生的时代形象,通过有效的礼仪教育改善这一状况已是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社会影响分析

  1.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满意度持续下降

  在2005年“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高端论坛上,“当代中国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项目组向社会公布的调查结果看,社会公众对当代大学生的评价很不理想,大学生在公众中的形象已经跌到了20年的最低点。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精神萎靡不振”,认为大学生“学习态度非常好”的比例只有8.5%。根据河北日报调查显示,大学生思想道德层面存在以下问题:强调自我价值,缺乏事业责任感;自我定位过高,对他人缺乏尊重;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团队精神,协调合作能力差;情绪自控能力差,牢骚过多等。

  2.校园管理中突发性事件增多

  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包括大学校园,在社会思潮的多样化面前,年轻人多喜爱古典的自由主义,主张个性张扬,无拘无束。这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校园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着重表现为情绪宣泄,如学生宿舍熄灯后砸酒瓶、扔砖头、烧报纸;违反校规,如在宿舍用违禁大功率引发安全事故;乃至很多大学生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3.大学生自身竞争力削弱

  由于我国教育体系仍然以灌输教育为主,造成了同学的被动学习局面,这同市场竞争要求的主动寻找工作型人才出现了相悖的一面。近年“高分低能”现象日益增多,主要原因是社会交往能力下降的原因直接导致。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为大学生在社会上立足建立起良好的人际交往脉络,也为大学生的开拓创新、团队工作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4.社会和谐氛围面临挑战

  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而社会的无“礼”现象,使社会各利益主体的非合作成为主流,社会福利趋于囚徒困境中的纳什均衡。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佼佼者,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引领者和传播者,率先打破社会的无“礼”现象,通过大学生良好的礼仪形象起到社会示范和传播作用,推动和谐社会共发展,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二、礼仪对良好道德形成的有效约束表现

  礼仪本身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内在的良好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只有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实际的意义和作用,离开了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的抽象道德理论和思想是空洞和无用的。礼仪教育是组织学生道德滑坡的形式保障,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反映着内容,通过形式的、制度性的建设,增强对大学生道德的硬约束,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1.角色约束

  “角色”这个概念,按其本意讲,是指演戏的人化妆戴上面具以后所扮演的那个人所说的话,所作的行为。角色事实上就是一套行为模式,这套行为模式和个人的地位、身份、性格是一致的,是社会对一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期待。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无论是从群体层面看还是从个体层面看,社会、家庭、单位都对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充满期待,而不希望大学生们去做一些不该做的事,去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当前的大学教育一味偏重同学们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大学生们应该在学校、家庭、社会当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没有形成一套共识的行为规范,从而使大学生们出现了角色模仿混乱。增加高校的礼仪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快速适应角色扮演。

  2.交往方式的约束

  良好的礼仪既是大学生自身道德素养的外显,也体现出对别人的尊重。当下,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措辞中间经常夹杂着一些污言秽语,并以此显示他们之间的交情。甚至有的老师也认为熟人之间说声“谢谢”,还不如来句“国骂”更能显出兄弟之情。社会上的非法竞争、利益集团、弱肉强食等现象的屡见不鲜,给在校大学生以虚拟的假象看待社会,歪曲了社会发展的正常道理,传统的仁义、诚信被搁置一旁,而被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所代替,由此导致我们的道德教育出现了说一套做一套的社会现象。只有通过礼仪的外在制度约束,才能扼制这股当前不正之风。因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3.价值取向约束

  如果礼仪教育得到普遍的展开,必然涉及到社会、学校、老师、同学对大学生的评价理念出现大的革命。当出现某个或某些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形象面貌与群体、时代不合拍的情况,引来的将是社会的指责和同学的孤立,由此引发大学生自身的自我约束机制和价值取向的转变。即使市场经济的下的“利己”人思潮,也不并是必然冲击到我国的优秀传统礼仪教育的理由,西方国家经历了20世纪60、70年代的奇装异服、伦理失常和道德沦丧之后出现了正统文化的回归,道德礼仪秩序井然有序。人们在谋求自由的时候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他人自由的尊重,而礼仪行为正是这份人与人之间尊重的着重体现。所以,通过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能够有效约束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取向。

  三、大学生礼仪习惯养成的途径

  大学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的反差,并不是大学生的刻意歪曲,而是深受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学校制度、家庭背景以及网络等若干因素的影响之下导致的。因而,大学生礼仪习惯的养成也需要学校、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1.高校的充分引导

  解决大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问题,需要高校充分引导。(1)礼仪教育进课堂。礼仪进课堂是培养学生礼仪的必经之路。只有经过一定的培训、锻炼,当礼仪习惯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的时候,才能在整个校园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2)日常礼仪参与综合素质考评。一些学校在综合素质考评中,过多强调学生参加活动对于综合素质的加分,而对于其他道德评价体系内含的很少,笔者认为,应该增加或者提高道德评价体系指标在衡量评价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权重,以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自律。(3)开展礼仪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是引领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园文化的传承、负载礼仪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社会不良风气的净化

  我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涉及到的整个国家政治体制、法律体制、文化体制等的适应性调整过程中暗含的一些非正常获利渠道的存在,对违反道德的事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现象屡见不鲜,形成了社会道德行为与利益获取冲突。在这种社会风气中,大学生们很难独善其身,仿效行为大量发生。同时,某些家庭教育缺失与沦丧的存在,和网络上的很多虚假的负面宣传、暴力、涉黄等信息充斥网页,使得部分大学生歪曲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把虚拟世界中的恶看成了一种生活中的当然,从而诱使一部分大学生丧失理性走向人生的边缘。因此,只有大的社会风气好转,才能为大学生们的礼仪道德素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大学生自身的道德追求

  礼仪与道德的合一固然需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化、行政干预和社会良好风气的养成,但要让礼仪与道德的合一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做到有没有人看见、过问、监督都一个样,那就必须由礼仪的他律转化为礼仪的自律。就是说,只有让礼仪外显成为大学生自身的一种道德追求的时候,也才能让礼仪对道德的提升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论语》曰:“吾一日三省吾身”。经过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自我行为规范,逐渐达到自我净化灵魂、陶冶情操的目的。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自觉性的发挥,在初始阶段仍然需要外在的正面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只有当学校、社会风气普遍好转以后,礼仪习惯才会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完全自我追求。

  参考文献:

  [1]廖先.人生礼仪的德育内涵[J].中国德育,2007,(1):18-21.

  [2]古广灵.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在和谐人格构建中的德育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6,(5):34-37.

  [3]胡凯.礼仪教育: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J].现代教育科学,2006,(1):44-47.

  [4]刘维娅.德育的起点―关于礼仪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师道,2007,(4):15-16.

  [5]王瑞平.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8.

  [6]张建.从利益主体多元化解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社会科学论坛,2008,(10).

  [7]张建.礼仪教育当成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0).

猜你喜欢:

346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