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论文参考(2)
社会体育论文参考篇2
浅析社会体育人才培养
摘要:将社会体育概念外延界定在群众性体育领域是社会体育人才培养存在困境的根本原因,而《专业目录》中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规定又过于笼统,失去了政策性文件的指导性作用。认为社会体育专业的核心专业方向是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和健身技能指导,各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应在核心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各具特色。
关键词: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演进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体育学院率先试办新专业,武汉体育学院在1985年开设体育管理专业,之后各体育院校相继开办心理学(体育心理方向)、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天津体院早在1993年开办社会体育专业,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 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点1999年有14个,2001年有31个,2003年有68个,2004年有106个。教育部公布的《2005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结果的通知》中2006年将又增21个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点,至2006年9月,招收社会体育本专科的院校超过200所。招生院校扩展至农、林、工、综合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招生范围和招生数迅速成为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的第二大专业。
2、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现状中的困境
2.1目标定位混乱,大多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雷同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答案是不清楚的,不仅开办社会体育专业的领导,任课教师讲不清楚,学生更加茫然,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表述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笼统、宽泛。在培养目标本身不明确的情况下,各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各自为政,很多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计划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大同小异,这种做法在体育学院所开办的社会体育专业更为明显。造成培养的社会体育人才类型雷同,培养方向不明确[1]。社会体育专业无法形成相对统一的培养规格,主干核心课设置不科学、重复性高。
2.2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业方向过于细化调查发现各校社会体育专业共有不同专业方向16个,专业细化的现象十分严重。一所院校针对自身优势确立少数几个专业方向是有利于培养有特色应用型人才的,但多达10余个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且各专业或专业方向相互近似会导致人才知识结构的薄弱,综合素质的缺失,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形成社会体育专业核心的培养目标。要找到属于社会体育专业核心的专业方向。
2.3社会体育专业学科建设尚未成熟,学科体系不完备社会体育专业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专业教材和专业参考书非常缺乏,各院校往往通过选择相邻专业或其他专业的相关教材,自编讲义作为替代教材来解决教材短缺问题。在2004年8月已出版了一批社会体育专业的系列教材,该教材的学科性强,但专业性、实用性明显不足,教材的权威性还有待提高。目前课程类型结构和内容结构的不合理性,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
2.4招生的盲目扩大与学生专业思想的不稳定据了解,体育学院的毕业生和西部院校的毕业生最大的就业途径仍是体育教师,从事学校体育教育的人数大于直接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人数,没有体现出社会体育专业的特征来,其中各院校培养目标的错位,招生对象不适应专业发展,招生人数过大均与就业状况不理想有直接关系(表1)。
2.5各校的实习没有针对性,缺乏实习基地由于目标性不强,实习要求不系统,实习成绩评价不规范,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实习效果不佳。同时,除个别学校外,大多数学校的产业营销实践基地没有建立,主要是靠学生自己依靠家庭关系到企业里去实习,很难有稳固的实习效果,最终制约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各校可与体育公司俱乐部建立良好关系,让学生参与市场调查,了解体育公司的市场运作,成立实习基地,培养和输送人才,并相应将实习时间延长(如从1个月延长为6个月),让学生实习不走过场。
3、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误区
3.1将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目标定位的误区目前,由于没有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社区的各级社会体育指导者都是业余的。很长时间内,国家都不可能在各社区内设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业余的社区体育指导员不可能从工作中获取足够谋生的收益。目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毕业就业工作现状验证了上述观点(表2),事实表明预期中的社会职业需求(社会体育指导员)并没有成为现实的实际情况。
3.2将体育行政事业管理工作作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明显不合适现在的事业单位体育行政工作主要集中在各级体委部门和教委的体卫处,长期以来体委的行政岗位一部分来自于退役的运动员,另外来源于公务员的考试,教委的体育干部主要从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中选拔,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是没有可能直接走上行政岗位的,既使体育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也极少有直接走上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岗位。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只能是面向社会,面向方兴未艾的体育产业市场寻找就业工作的突破口。同时,将培养宽口径,厚基础人才目标定位细化为某一具体岗位,会使毕业生出现知识面狭窄,能力培养不足,专业素质单一的问题。
3.3将体育新闻,体育旅游作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也不切实际培养目标应符合社会的需求[2]。根据有关资料,全国目前有600多所院校培养新闻专业人才,新闻人才的供应已大大供过于求,新闻专业已成为国家严格控制设置专业。同时,相对于新闻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条件,对比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较低的入学文化成绩,以体育院校为主的各类院校欲想在新闻职业市场已饱和的情况下,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就业市场分一杯羹是勉为其难的。同理,我们想培养出合格的体育旅游人才在目前的招生政策和办学条件下,也是不太可能达到理想效果的。
3.4将保健康复作为培养目标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冲突教育部批准设置的运动人体科学为正式专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方向都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接近,将之归并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门下更合乎情理。社会体育专业应该明确培养目标,一种培养目标是不能同时包容几种规格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的人才。我们不可能用一种模式高效率地培养出几种不同规格的专门人才,更不可能用几种不同的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培养同一种人才。
4、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误区产生原因的反思
4.1对社会体育概念理解的偏窄传统看法将社会体育等同于群众体育,或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认为社会体育是群众体育的组成部分,是群众体育的下位概念[3]。笔者认为,这种理解使社会体育概念的外延狭小,直接会形成社会体育工作就等同于群众体育指导工作的观念。从国民对“社会”一词的理解出发,从广义角度来看,存在于社会时空的一切体育现象均属社会体育的范畴,以这种概念来定义社会体育,社会体育的外延就大大增加。在这种概念下进行专业目标定位时,职业选择范围就很广泛,而根据实际社会的需求,会发现体育产业人才职位的巨大空白。
4.2专业论证中培养目标定位的失误最早的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业论证将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培养目标是一大失误,一个专业从诞生起就将培养目标定位搞错,势必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会造成培养的社会体育人才不能适应职业市场需要。专业论证中将群众性体育的组织管理放在培养目标的首位是依据如下判断:国家体育总局颁布《2000―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要求10年内,大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体育人口达40%左右,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的每400人配2―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至少需要65万人。这一判断本身不准,事实上,公益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能成为一个有稳定收入的职业,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可能,专业论证中预期中的社会职业需求并没有成为现实情况。
4.3《专业目录》的失位�1998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是现有规范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唯一的政策性文件,对各院校确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有直接影响。教育部《专业目录》中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规定过于笼统、宽泛,各校以此为依据难以确定目标定位,失去了政策性文件应有的指导性作用。从《专业目录》中分析:将“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放在培养目标表述的首位,会给人造成一个明确印象,即“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主要是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咨询指导”主要是从事健身指导工作的认识。各院校基本上按照此理解确定各校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但事实上,把这种认识放到客观现实中认真分析,就会发现其错误,造成误区。《专业目录》的规定在现今时期,需要根据职业市场需求做出及时的调整。
4.4办学者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的缺憾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既受学校类型和办学定位的影响,又受办学者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对社会体育人才需求了解程度的制约。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方式不能是一个固定的模式,需要有全局的观点,了解全国各地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特征和趋势,才能把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目标。现实中除体育师资和教练员职业之外,大量需要的是体育产业领域中体育市场的营销和开发人员、各类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人员和健身教练。一个只有体育教育背景不走出校门,不走出行政领导岗位,没有经营体验的所谓专家是很难找到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真正之所在。
5、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和再认识
5.1推行通识教育和完全学分制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素质的新型人才,推行通识教育及完全学分制是很有必要的,实现这一目标很重要的一点是将人才的个性化教育落实在培养的每一环节上,而学分制将成为能够把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与教学实施的公共性结合起来的一项制度,通过完全学分制的改革,筑起文理大平合,改变窄口径专业为主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大一年级进行文理通识教育。现行各校的通识教育受教育部课程设置的限制,公共基础课大同小异,其中以思想政治类课程为主,各校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增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全面,基础更雄厚,并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和外语的教学。
5.2重视社会需要的实践技能和知识的培养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灌输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日后工作的实践能力为准则,现有的课程体系缺乏应用性和实践性,学生毕业时不能掌握立足的生活技能,课程中团队协作精神等人际交往课程比例太少。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认为“中国大批量的毕业生中没有几个能够在服务输出产业中顺利工作,毕业生所受教育无法获得在企业工作所需的实践技能和团队协作技能。大学所采取的一种理论性的,以书本为主的,以事实为基础和向老师学的教学方法,日趋落伍。改革开放20余年我们没有培养出科学大师,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率也不高,说明我们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大学生没有文理通识知识的熏陶和学术自由氛围的潜移默化,其自由完善人格精神就难以建立。
5.3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培养人才的能力结构相适应社会体育表现为参与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参与动机的多样性,内容形式丰富性,活动范围广阔性等特征。[4]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社会体育人才的能力结构由基础素质(语言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道德修养水平、完善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知识结构(人体科学及人文知识、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锻炼指导知识、外语和计算机知识)、专业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公共关系能力、营销策划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健身技能指导能力)三方面组成。
5.4重新确立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确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不能从一种固定的职业角度考虑,社会体育专业目标定位是全方位、多角度的,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是各具特色的。笔者认为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健身技能指导人才是需要量最大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福建师大学者林向阳等(2003年)通过调查也得出社会体育人才需求前二位的人才是体育器材公司的营销人员和体育俱乐部的经营开发管理人员[5]。首先,体育产业领域真实的社会需求包括体育用品业、健身娱乐业、新闻传媒业、赛事的经营管理业与体育经纪人等行业[6],这些行业最急需的是懂体育的特点,又懂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专门性人才。其次,从历年的市场岗位需求来看,营销岗位的需求量一直是最大的。第三,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迅速,目前全世界50%的体育用品由中国制造,体育营销人才的需求量是极大的。第四,现实生活中,营业性健身场馆需要大量的健身教练。但合格的健身教练,决不能只会跳操、打网球。在竞争激烈的商界,健身教练也需具备丰富的经营和管理知识,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健身教练从广义角度也属于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的范畴。
5.5开办社会体育专业院校的办学定位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学校类型和目标的简要表达,是高等院校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反映出高等院校适应市场需求的领域和层面,它影响了高等院校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模式。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漫长的办学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固定下来的。在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包括北京体育大学在内的体育院校被确定为以本科教学为主的院校,以本科教学为主的院校一个重要特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开办社会体育院校大多数属以本科教学为主的院校,结合社会体育人才的知识特征,因此,开办社会体育专业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地方性、有特色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是各院校办学定位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5.6社会体育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区别为统一认识,改变名称过多而造成培养目标雷同模糊的现象,迫切需要明确社会体育专业核心的培养方向。社会体育专业核心专业方向是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和体育健身技能指导,社会体育专业完全能够培养出合格的体育经营管理和体育健身指导人才,各校在核心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特色专业方向。由于体育传媒人才知识结构与上述人才知识结构差异较大,加之新闻为国家控制专业,应由现有新闻学专业担负起培养体育传媒人才的工作。教育部在2006年新设立的专业――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就解决了社会体育专业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该专业将成为争夺社会体育人才培养市场的竞争对手。
6、小结与建议
6.1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目前,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表现为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雷同,或培养目标过于细化,使得专业的核心培养目标不明确,造成各校培养目标定位极为混乱。同时,师资队伍水平低下和实习效率不高已成为专业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最终导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理想。建议停招社会体育专科学生,适度发展本科专业,在办学方式上充分考虑联合办学。
6.2社会体育人才培养产生困境的多重原因造成社会体育人才培养产生困境的原因是:对社会体育的概念理解的偏窄;社会体育专业论证中将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培养目标是一大失误;《专业目录》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过于笼统、宽泛,失去了政策性文件应有的指导性作用;办学者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的缺憾,以致不明确真实的社会需求。
6.3不同类型、不同地域高校的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要形成特色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水平不一样,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各具特点,各地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种类也不一样,因此,各地区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高校在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完全可形成自己的特色。要充分鼓励各校根据区域特点和自身办学特色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实现课程形式的多样化,课程结构的弹性化,要利用本校有利资源,在专业定位上体现特色。
6.4改革现行的招生办法和术科教学方式从事健身教练工作的人员需要有较高的运动技能水平,而这一水平在进校前就应有一定基础,从事体育产业经营的需要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亲和力等。一些院校在招生时以体育专业名义招进来,在1~2年级不分专业,在3~4年级根据个人爱好、特长、成绩,结合学校的宣传动员工作,最后由学生与社会体育专业之间进行双向选择,这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有利于社会体育专业找到更适合自身各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建议社会体育专业的术科重点只开1~2门运动技能,并保证教学学时,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
6.5尽快制订全国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指导纲要由于社会体育专业相对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时间短,培养目标也不明确,造成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式针对性不强,学生就业无方向,职业无固定选择,各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计划不尽相同。因此,为确定社会体育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区别,明确社会体育专业核心的专业方向,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一个全国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指导纲要,这对学生就业有利,学校制订教学计划也有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善云.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制约因素[D].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4.
[2] 孙思哲,李俊辉.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108-111.
[3] 李建国,等主编.社会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2-3.
[4] 李正荣.武汉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3):103-105.
[5] 林向阳,周红妹.试析福建省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J].福建体育科技,2003,22(6):18-19.
[6] 吴超林,杨晓生,主编.体育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第30卷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