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社会体育毕业论文(2)

秋梅分享

  社会体育毕业论文篇2

  浅谈高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过渡形成终身体育

  [摘要]高校体育肩负着体育教育终结和向社会体育过渡的双重使命,不但要为在校大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培养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以便使其离校走向社会能自觉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为大众服务,以至到垂暮之年也能保持健康的身体。

  [关键词]高校体育 社会体育 终身体育

  体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时限很强的短线学科不同,是要在学校教育全过程的每个阶段都须牢固地占据一席之地,而且外延无限。从课程设置、训练内容和培养规格来看,可以说中小学体育属于普及型,高校体育属于提高型,社会体育属于单科发展型,总的目标是三者归一:强身健体、健美添姿。学生迈进高校的大门,经过体检和复检合格,标志着他们普及型体育教育任务的完成;高校体育教育不能用毕业或结业为时限划上句号。高校体育既有学校体育教育终结的性质,又有向社会体育过渡的特点,行家说它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双重使命,而且后者的意义更是非同小可。我们讨论过渡体育教育问题,就是要为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传导能力,强化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以便使其离校走向社会以后能自觉地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更好地为国家四化建设服务,为大众服务。

  1 问题的提出

  五十年代后期,在知识分子(包括高校学生)中提出“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为祖国工作40年”的豪迈口号,曾经鼓舞脑力劳动者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人人争取劳卫制达标,那种你赶我超的龙腾虎跃局面着实令人憧憬。现今由于工作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特别是“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金钱”等急功近利的思想驱动,锻炼身体被人们有意无意地抛在了脑后。社会上是如此,学校体育教育也不景气。有资料表明:目前北京市初中学生的完全健康率为21.6%,高中学生完全健康率为16.4%。这怎能向高校输送健康的新生呢?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增长,教育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高等学校体育工作仍然是高等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以我们新疆地区为例,高校学生的完全健康率也只有20%左右,被认为身体素质好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并不如人意,据有关院校统计,每日因病缺课率不下8%,还有不少人带病坚持上课。

  时至今日,我国真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并不普遍,请看几组简单数字:据调查现代都市中30%的人有药瘾;我国大学生有60%的人偶尔参加或不参加体育锻炼,50%左右的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偏低,50%的教师存在身心方面的疾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医院门前排队就诊的人络绎不绝,体育场所却门庭冷落……这些数据虽属个别,但问题的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忧。

  又有情况表明:大学生最终离开寒窗苦读十余载的学校,脱离受诸多清规戒律约束的集体生活,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以后,不少人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一口气思想,过起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自恃年富力强,精力旺盛,认为参加身体锻炼与否无妨大局。久而久之,锻炼的意识也就淡漠了。“生命在于运动”,不参加体育活动,人体的一些重要器官就要早衰,免疫系统的防疫能力就会下降,疾病感染的机会便会随之增多,使某些隐疾便有滋长和发展的条件而酿成大患。近年来出现的“青年早衰”、“英年早逝”现象虽说与物质、精神生活与医疗卫生条件有关,但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看,疏于锻炼和保健、体质下降,也是其中一大原因。

  2 给体育正位

  体育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它不仅向学生传授强身壮体的科学知识,而且要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体力和耐心,保证其他学科教学的正常进行,并且推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在一些中小学以至高校,体育的这种特殊重要地位常被动摇或削弱,体育课时间常被挤占或挪用,体育教育任务很难完成,更有甚者,个别学校的体育课形同虚设,有名无实,成了一片空白,这是自挖墙基的表现。殊不知,身体是人生的最大资本,是创造辉煌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体魄,很难实现人生价值。所谓理想、前途、事业就可能化为泡影,强调学生课程负担重,升学深造竞争激烈,搞体育让路,是一种急于成功的短视行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体育正位,变体育让路为体育铺路,即学习越紧张越要注意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搞好“两课三操”活动,使其精力旺盛的投入学习和竞争。当前社会和家长呼吁“把健康的身体还给学生”、“把朝气蓬勃的形象还给学生”,应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只有输送德、智、体、美诸方面达到合格标准的学生,才算交出“百年树人”的完美答卷。

  3 抓改革、促提高、求发展

  现行体育课的内容欠丰富,训练项目偏少,与社会和个人需要脱节,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主要是有些高校的领导对体育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再加上近几年各类学校进行了扩招使场地和学生的人数不成比例,因场地的关系使学生的锻炼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不大,这已成为半老不新的问题,现今社会上健身、娱乐和欣赏于一体的体育项目至少不下百种,真是五彩纷呈,各显其功。但我们学校的日常训练项目仅限于田径类和球类中的部分科目,未能向广泛的领域涉足,这就不能满足全员多方面的需求和特长的发挥,更不利于发现和培养各种各类体育尖子并使其确立个人为之追求奋斗的目标。因此要改变体育教学现状,必须从改革入手,在改革中求提高、求发展、求升华。具体地讲,就是要拓宽体育教学内容,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建立严密的操作规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严格考试、考核、考评制度,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在体育改革中。传统项目要巩固发展,新生项目要发掘增添,其他配套项目的改革要得理、得法。学校体育课只有不断丰富其内容和提高档次,才能走出低谷,跃入新天地,吸引更多的青年积极参与。

  4 抓好过渡性体育教育和终身体育锻炼。

  所谓“过渡”就是小学往中学过渡、中学往大学过渡、大学往社会过渡。抓好这几个层次的过渡性体育教育,使学生对某些体育项目产生兴趣,自觉坚持锻炼,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能达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的社会效果。那么,如何抓好过渡性体育教育呢?

  4.1 要把体育教育同祖国四化建设事业结合起来。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四化建设的栋梁之材,他们健康状况的好坏是同国家的兴旺发达、事业的成就连在一起的。像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蒋筑英、著名数学家杨乐、才华横溢颇有声望的作家路遥、名扬四海的作曲家施光南、政治教育家方永刚教授、知名的战士作曲家士心等人的英年早逝,不仅是他们个人和家庭的重大损失,也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损失。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却忽视了自我保健和锻炼,这是个惨痛教训。因此,我们要求每位大学生坚持锻炼,炼就并保持一副强健的体格,实是情系全局的大计。有些学生说得好:“道理虽浅,不讲不明,我们应把体育作为人生永恒的教育课。”

  4.2 体育教育要与人生的辉煌结合起来。

  在现代文明社会,体育已和人们结下良缘,健康长寿需要体育,潇洒人生也需要体育,不论青少年还是中老年乃至垂暮之年都有适合自己年龄层次和特点的锻炼项目,都有参加体育锻炼之需要,所以我们在抓好基础科目教学的同时,还要抓一些终身项目的训练如游泳、竞走、棋类、拳术、静卧……以及“全民健身计划”中规定的其他适应门类,以便使人在漫长的岁月中都能按照自己的年龄和身体变化情况,适时“转移”、“移项”,不间断地参加日常体育活动,以达健身、健心、健美之目的。

  4.3 体育教学要同医疗卫生保健结合起来。

  强身壮体,祛病延年是人人所企盼、人人所追求的。体育与医疗卫生相结合是最佳保健方法。体育卫生涉及保健卫生、心理卫生、饮食卫生、睡眠卫生、环境卫生以及防病祛病的医疗常识等。所有这些知识都应使受教育者有所了解、有所掌握。只有在卫生科学的指导下,才能进行科学的、有效的锻炼,达到人体各器官的均衡协调发展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增强,渐进地、稳步地提高身体素质,即使体弱多病者在“静养”的同时,也耍保持一定的动态,做一些力所能及、身体状况允许的适量的活动,循此道以祛病强身。恢复体力和健康,也不失为良举。

  4.4 体育教育要同开展社会体育活动结合起来。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考察,摸清情况,按照每个人性格、特点、爱好、兴趣、潜力,分别引导和指导他们参加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沙龙、业余体校、文体娱乐室、健身房等举办的社会性体育活动,使学生逐步养成“动”的习惯和“竞”的心态。特别是兴趣的培养要下大功夫,兴趣有重要的导向和启动作用。一个人对某项体育运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就可以冲破来自主观和客观方面的一切阻力,克服各种困难,积极投入和参与,最终实现“少时练得一身功,老来健康少生病”的目的,法国有位医学博士说过:“在我们这个社会,只要有了钱就可以买到你想要的一切,但只有一样东西你买不到,这就是健康。”

  现在国家已正式推出“全民健康计划”,无疑将有亿万群众加入体育大军行列,我们要做好过渡性体育教育工作,源源不断地往这个行列输送新生力量,并使其大显其功,展示丰采,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就算得到了最好的社会报偿。

猜你喜欢:

332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