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浅谈伦敦文学书写中的神性失落效果(3)

宁静分享

  四 康拉德的伦敦体验

  哈罗德·布鲁姆在《伦敦文学地图》总序中提到“城市是文学的摇篮”。伦敦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书写伦敦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每位作家都会根据自身的伦敦体验书写各自心中的伦敦,康拉德也不例外。

  康拉德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中后期和爱德华时代前期,可称得上是英国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整个世界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的时期,西方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社会秩序都受到极大的冲击。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利维斯称康拉德是英国文学史上难得的天才作家之一,这种天才就表现在他对英国社会现状及人们精神变化的敏锐察觉之上。

  康拉德曾是波兰贵族身份的康拉德作为伦敦城市中的他者,在放弃了本民族弱势文化而认同强势文化时,经历了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康拉德晚年拒绝了英国政府授予的爵士荣誉,这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他内心拒绝被英国彻底同化,他在一定程度上认同英国的繁荣富强,另一方面他与英国主流意识形态保持距离,以思想敏锐性和创作的独特性保持着对英国社会甚至是欧洲社会的深度思考。

  康拉德1857年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17岁离开家乡来到法国当水手,之后随英国商船队航行于世界各地,他29岁获得英国国籍成为英国公民,结束海员生涯后选择英国作为最终定居点。康拉德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是失去家园的漂泊者,是波兰贵族兼爱国诗人的后代,是扬帆远航的水手,是拒绝英国爵士封号的外来人,是用非母语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作为一个精神漂泊者,他对伦敦的情感投射有着独特的韵味。伦敦带给康拉德一种奇幻体验,他将自身的伦敦体验记录了下来,“漫步在最伟大的城市之中,就像是一位旅行者进入了广阔的、无人探索过的荒野。”伦敦满足了他探索海洋时的新奇感,他在这座城市中“去寻找那些隐藏于航海图之上的庭院,迷失在密密增长的房屋之中,仿佛是丛林深处的一渊深潭。”[7](p19)伦敦仿佛变成了令人迷惑的迷宫,穿梭于其中的街道间,常使人产生怅然若失之感。在《间谍》的作者序中,康拉德再次描述了对伦敦感受的变化:“那里人烟辐集,人口甚至比有的大陆还要稠密。那城市有着巨大的动力,人造动力而不是天然能力,却仿佛对上天的愁眉苦脸或微笑漠不关心;它在残酷无情地吞食着光怪陆离的世界。这座大城市有的是地盘,足够安排任何故事;有足够的深度使人们发泄激情;有变化无穷的场景演出各式各样的戏剧;黑压压的一片足以埋葬五百万生灵。”[1](p5)康拉德这种特殊的伦敦体验,正是促成伦敦书写中的神性失落有如此文本形态的主要原因。

  文学作为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包含着对社会生活反映的同时,也力图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作家,一方面享受着城市提供的舒适生活,另一方面也敏锐的感知城市发展中的诸多弊端,并思考诉诸笔下[lw54.com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lw54.com],康拉德就是这样一位与主流意识保持反语距离的作家。他以作品来表达神性失落的思考,在《间谍》中,伦敦不只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更是在世界主义一体化与工业化道路上对神性产生破坏性的代表。尽管伦敦成为19世纪中期世界政治、科技和贸易之都,但反城市的城市病与城市的快速发展一样引人关注。在21世纪的今日,世界各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依然面临着贫富差距、环境污染、恐怖爆炸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神性失落依旧存在,这种信仰危机的产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资本主义和工业化带来的后果,康拉德以超越时代的敏锐观察和充满忧患意识的文学书写警示我们深思。

  [参 考 文 献]

  [1] (英)康拉德.间谍[M].张健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2002.

  [2] (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M].高原,董红钧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3] (英)唐娜·戴利.伦敦文学地图[M].张玉红,杨朝军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 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6] (美)贺利思.伦敦的崛起[M].宋美莹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7] (英)弗莱切. 约瑟夫·康拉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18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