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人文素养本科毕业论文综述范文

斯娃分享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教师自身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文素养本科毕业论文综述范文,供大家参考。

  人文素养本科毕业论文综述范文篇一

  《 书法课程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思考 》

  摘要:书法课程教育已经在高校普及,但是课程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同时,大学生对社会缺乏一定的观察力、承受力、驾驭力,他们的人文素养亟待提高。可以将书法课程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中,借助书法的德育功能,矫正大学生的书写习惯,提高大学生的思考能力、毅力品质和身心健康。

  关键词:书法;大学生;人文素养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书法课程教育是延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发展方式。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包括政治、哲学、道德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能力。由于人文教育不同于数理教育、艺术教育,加上人文教育中存在的某些偏差,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承受能力等人文素养缺失。面对眼前如此的人文素养危机,放眼今后大学生参加工作时会面临的挑战,本文认为应当强化书法课程教育,在循序渐进的书法熏陶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

  大学生人文教育包括政治、哲学、道德、文化、艺术等方面内容的教育。目前大学人文教育较为薄弱,加之大学生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得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首先,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力和判断力。根据本文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200名在校大学生中(男女各100名),83%的大学生每天最先关注的是微信朋友圈、微信留言,68%的大学生每天关注最多的是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明星新闻等,对于社会问题、政治现象等新闻的关注度却只有17%。低关注度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能力、对热点事件的分析判断能力①。遇到突发情况时,大学生比较容易被欺骗、利用,不能对事物的性质及其发展程度作出准确的判断。其次,面对生活困难、情感问题时,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意志力和承受力。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中的关系结构、社会现象了解不够全面,当问题出现时往往表现出心理准备不足、心理承受能力低下,从而产生了无法消除的苦闷抑郁和迷惑不解的心态。第三,大学生缺乏对生活的驾驭力和创造力。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根据本文社会调查显示:85%的男大学生不洗衣服,大多由收费洗衣个人或者店铺完成;36%的女大学生不会做饭,12%的女大学生还没有煮过方便面;96%的大学生认为:学好自然科学知识就行了,哲学社会科学可学可不学。大学生轻视人文知识、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现状,导致了大学缺乏自主性,静心思考的能力低,普遍偏向于接受快餐式的文化消费。

  二、书法课程的教育功能

  第一,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素质。书法既不同于抽象的理论规范也不同于政治课的直接说教,书法教育是无形的,又是异常深刻的,欣赏者的思想感情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艺术作品的熏陶。通过书法欣赏教育、临摹与创作教育,能使大学生领悟到语言所无法企及的异常微妙和崇高的情感氛围,荡涤心灵污垢,使人超凡脱俗,达到忘我境界。

  第二,培养大学生突出的创造能力。大学生在临帖过程中,通过眼、手、脑并用达到眼到、心到、手到的效果。在积极的、深入的、细致的观察和思考中,大学生能够对所需认识的对象形成有力的印象。在认识的过程中不同的人会表现出不同于他人的差异,在临摹中加入个人的创造成分,可以在无形中强化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健康身心。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姿态端庄优美,心体协调一致,类似于气功中“以意导气”一样,可以促进调节心血管功能。身体内情绪被压抑时,可以使得创作者的内脏器官、呼吸系统得到调整,进而加速新陈代谢。大学生经常性的练习书法能够很好地调解身心,达到静心养心的效果。

  第四,培养大学生高雅的艺术气质。书法教育就是对书法艺术客体的审美观察和创作,实现审美心理结构的搭建。形成高雅艺术气质的过程就是大学生作为审美主体与书法相互通话、相互融合的过程,久而久之可以将大学生推向更高的审美境界。

  三、大学书法教育的现状

  第一,书法师资队伍不够专业。教师资源主要来源是由写字好的非书法专业的教师、写字好的社会人员来临时组成书法教师队伍。在“非正规军”的书法教师队伍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专业知识不足、教学方法欠妥当、教学效果不甚乐观②。

  第二,大学生对书法课程不够重视。根据本文社会调查显示:52%的大学生选修书法的动机是为了增加选课学分,顺利毕业,而不是出于对书法的热爱。“选课不到课、找人代交作业”等现象频发,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书法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除此之外,在书法课程开设之前,短时间内还无法摒弃大学生已经形成了多年的不良书写习惯。

  第三,社会对书法艺术发展的支持不够。原本是大众基本技能的书法艺术,现如今却逐渐演变成为精英艺术,发展空间愈发狭窄。加之,随着电脑普及和多媒体书法的冲击,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需要用手来书写的机会越来越少。书法艺术成为教师讲不清楚、大学生不擅长、老百姓不会写的“展览品”。

  四、以书法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第一,赏析配合训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汉字本身笔画多、结构复杂,而且笔画结构变化丰富。对于初学书法的大学生,在书法教育的起始阶段要引导他们形成态度端正、认真书写的习惯,通过适量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大学生灵活运用书写的方法和结构。在动手练字的过程中大学生通过不断地动脑,经过深入地观察和分析比较,对于范字的笔画长短、高低、粗细以及曲直的变化才能深入记忆、充分理解。久而久之可以改掉大学生部分不正确的书写习惯,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书写习惯。

  第二,兴趣带动练习,培养持之以恒的毅力。在书法教学中重要的是激发大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从而满足他们对新鲜事物惯有的好奇心与上进心,慢慢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毅力。通过满足大学生对书法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探求书法的强烈愿望,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情趣,使其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③。以王羲之书法临帖为例,可以在临帖之前有侧重的讲解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故事,激发大学生对王羲之人格魅力的崇敬,之后再逐步引申到王羲之字帖的书写风格和结构特点上。得益于对临帖对象人格魅力的强大,大学生作为临帖人将形成持久的崇拜、并且愿意付诸持久的临摹和向往。

  第三,个性并重民主,培养独立思考的品质。具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是大学生主动型性格的表现,也就是激发兴趣后的自我行为。这就要求在书法学习中引导大学生独立地去学习、思考、主动而为,不被他人所左右。因为只有在有的放矢的基础上,才能够坚持自我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④。在书法教学中需要教师努力形成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氛围,在激励学生独立开展思维的过程中,同时更需要满足大学生对于民主的需求⑤。在书法学习中对于经常怀有不符合常理、时常奇思异想的大学生更要予以呵护,在民主的关怀中让他们感知到被尊重、被重视,从而增加大学生自重、自信的独立思考品质。

  第四,练字融合静心,培养身心皆正的品质。从古至今就有“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的古语,做人同写字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而不可分割。陶冶学生的高雅情操,引导教育大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是书法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根本。书法学习中的首要是字不歪、心要平、形要正。以楷体字的结构学习和书写为例,要想写好楷体字必须重心平稳、结构端正。做人也只有堂堂正正,才能受人尊敬。正如上文所述,教师在选择作品创作教导大学生创作时,要精选健康向上的、寓意丰满的诗词来开展教学。通过对其含义的讲述,引导大学生在创作中以思考字体变为思考人生,实现慎独、慎言、慎行的静心修炼,帮助大学生荡涤心灵污垢,实现超凡脱俗。借助书法教育的特有效果,从而逐渐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强化情商教育,促进教育效率的提高。

  注释:

  ①陈大勇,何群华.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与人文教育[J].抚州师专学报,2003,(1):84-87.

  ②⑤张欣,宋夏.关于中国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思考[J].民营科技.2008,(9):84-84.

  ③高亚男.书法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J].文学教育(中旬版),2011.05.

  ④金连钧.关于普通高校书法公选课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0):110-111.

  参考文献:

  [1]陈大勇,何群华.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与人文教育[J].抚州师专学报,2003,(1):84-87.

  [2]王显权.书法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形成中的独特功能[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08.

  [3]高亚男.书法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J].文学教育(中旬版),2011.05.

  [4]金连钧.关于普通高校书法公选课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0):110-111.

  [5]张欣,宋夏.关于中国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思考[J].民营科技.2008,(9):84-84.

  人文素养本科毕业论文综述范文篇二

  《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

  【摘要】在现如今的语文教学之中,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尤为枯燥,很多在语言方面的技巧以及文学的人文性质并没有得到体现。现如今的教育方式倡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所以说,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体现出教学的人文特性,在课堂之中重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这就是现如今语文教学之中最为主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本篇论文通过对人文素质的分析,同时结合语文课堂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之中应该怎样去培养学生,提高学生对人文素质的理解及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素质教育

  面对全方面的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门出台了针对素质教育的新课标,在新课标之中规定,对于现在的学生不仅仅要培养学生们在德智体方面的发展,并且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全方位素质教育。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打破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教育之中大力培养学生在素质方面的发展认识,让每一个学生能够乐学、好学,提高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质量。

  一、什么是人文素养

  所谓的人文素养主要说的是高层次的中学语文素质教育,主要就是从三个方向来提高学生的知识以及见解;价值观、态度、情感,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发展要从心灵深处进行引导,要从仁者爱人的角度来对待周边的人,同时还要科学理性的了解社会认识自然,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来发现存在的美。

  1.心理以及生理方面决定高中生的素养

  对比初中学生来说,高中学生不管是从生理还是从心理上都更加成熟,具有较强的注意力以及明确的目的,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更能满足调节心理的需要。高中学生的心里已经开始成熟,具有明显的独立意识,所以成年人的引导以及教育只能对他们起到一个辅助理解的作用。高中学生已经逐渐的懂得了很多事情,不过却是懵懂,并不是真的明白,所以处于这个阶段的他们缺少一份真正的关心爱护,这就促使学生的思想意志相对脆弱。此外,还有一些并不健康的教育会让学生对整个教育产生厌烦甚至一些内心不够强大的学生会很自卑。上述的这些问题都表明了对高中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性以及紧迫性。

  2.从人文教育方面来提高学生的人品人格

  高速发展的社会,各种商品满目琳琅,面对这些物质生活,现在人们缺少的是内心的满足,精神上的充实。现在有很多的人无法对自己进行客观的总结,他们的生活是毫无目的性的,人生价值观已经不知为何物,很多人只是在不断的追求金钱,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享受。所谓的人文教育主要就是针对人的生命,人类本身就拥有一种能力,传统的说法就是人类具有人性。而人性和知识并不一样,对于人性来说它是人类生命内部的一种物质,而知识则是生命之外的物质。处于成长之中的高中学生,我们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完善学生的人格教育。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途径

  1.榜样教育

  所谓的榜样教育,就是需要课堂教学老师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的人格走向成熟,在课堂之中老师无疑拥有着极大的影响力。那么老师的人格、素质、教养、科学探索精神、社会认知等等多个方面都会在潜移默化之间影响到学生对于各项事物的认知。而作为语文教师,不仅仅肩负着知识的传输还担负人文教育的重担。所以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学习陶行知老先生的深度思想、能力、道德等一些崇高的品质,老师首先学习这些充满魅力的人格,从自身的角度来提高自己。对课文进行分析讲解的时候,应该本着生活教育的理论进行知识的传输,活跃分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姚从凯学生的思维模式,通过优质的教学思想来引导学生对价值观的认识。同时再进行课堂教育的时候,无论是提问、讲解还是对知识的总结,都要突出人文教育的重点,能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轻轻松松的学到知识。

  2.改变传统课堂教育

  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之中,老师在讲台上分享自己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下边死记硬背,这种死板的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根据最新的语文实验教学的具体要求,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在课堂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的身份应该是学生的朋友,通过这种和谐的关系来进行课堂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同时还要在有意无意的状态下提升学生对于价值观、人生观、态度以及情感等方面的认识,达到人文教育的目标。教学老师通过移情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扮演课本之中的人物,从人物内心的角度来提升理解能力,知晓课文之中的内在涵义。很多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往往不能够拥有真实的体验,无法了解到文章之中的人物情感,所以在进行课堂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提升学生对于文章的认识,通过情景再现、人物扮演等方式来引起学生与文中人物的共鸣,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学生自己在心里的对比,深度的了解文章、学习文章、体会文章。

  3.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不仅仅要在课堂上进行,从理论上向学生不断的灌输思想,主要应该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欣赏来逐步的向学生传导,依靠文字这个平台,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对于人文性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内涵,虽然任何一篇文章的人文性都是不相同的,不过整个语文课程之中的价值观、情感等一些人文性的内容并不是拥有一个具体的体系。假如将人文性的内涵割分成很多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显得有为枯燥。所以,在语文教学之中一定要通过语言以及课本知识相互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逐渐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质。

  4.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之中,老师在课堂教育上并不是解析整篇文章的含义,之后传输给学生,应该逐渐的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阅读,通过寻言——明象——悟道这个顺序来对文章进行阅读,发现之后自我理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以及对文章的语感,提升学生对于美的认知。同时还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去感受文章之中的思想、感受文章的美,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理解来增加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分组,通过小组讨论以及自己经历来完成对文章的认识。学生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组织语言进行情景再现,描述文章之中的人物,通过学生的描述就能够让学生与文章的作者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增加对文章的认识程度。将文章作者的思想通过自己的思想进行消化学习,提升学生本身的文化品味以及对文学的欣赏能力,在作者情操的培养下,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丰富自己的内心。

  三、结语

  总体来说,高中的语文教育,一定要不断地提高学的人文素质,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生的人格、审美以及精神,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全方面人才。

  【参考文献】

  【1】曾丽珊.以生为本,让高中语文课堂“亮”起来【J】.现代教育论丛,2013(06)

  【2】解冰.关于高中语文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8)

  【3】顾牡丹.走出高中语文自主性学习的几个误区【J】.才智,2012(34)⊙前沿课堂⊙

  人文素养本科毕业论文综述范文篇三

  《 科技人才人文素养的提升探析 》

  【摘要】对科技人才而言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有利于形成完善的人格、完备的知识、创新的思维、和谐的关系。当前科技人才道德素养相对较好,哲学素养相对不高,文学艺术素养参差,历史素养相对较差,法律素养相对理想人文素养总体理想,内部元素不均衡。透视科技人才人文素养现状,盖因中华文化没有得到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复兴;传统应试教育重理轻文,缺乏宽松的人文环境。提升科技人才人文素养,一要创设人文环境,二要补充人文知识,三要重视艺术熏陶,四要提升生活品位,五要导入人性管理。

  【关键词】科技人才;人文素养;科学精神

  对科技人才而言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然而历史车轮前进到科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的今天,科技人才人文素养却严重滞后,出现了令人痛心的社会问题,诸如道德滑坡、环境恶化、暴恐频发、腐败多发等等。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同样是残缺的科学,人文素养的缺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更成为制约科技人才成为钱学森式的“科学大家”的瓶颈。那么,什么是科技人才人文素养?笔者将其界定为科技人才在其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表现出来的思想修养、思维方式和人格理念。它主要包括道德素养、哲学素养、文学素养、艺术素养、历史素养和法律素养等方面的内容。如果说家庭教育是科技人才人文素养启蒙的内核,学校教育是科技人才人文素养成型的基础;那么科研生产等社会实践则是人文素养丰富、完善和发展的不竭源泉。科技人才具备人才素养,第一,有利于形成完善的人格。人生的追求,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科学是求真,人文是求善;求真需求善为其导向,求善需求真为其奠基。求真与求善的结合,才是现代人的全面发展。第二,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知识,人文知识是关于同精神世界密切相连的知识。完备的知识基础是开展综合研究的前提。第三,有利于形成创新的思维。科学思维主要是严密的逻辑思维,而同人文素养有关的思维主要是开放的形象思维,直觉、顿悟、灵感,这是原始性创新思维的主要源泉。第四,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个人同外界的关系。科学验证外界,人文关爱外界,只有既验证外界,又关怀外界,才能同外界和谐,即同他人、同集体、同社会、同自然界和谐,乃至达到“人物相通”、“天人合一”。

  一、科技人才人文素养现状

  我们以某科研单位540名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科技人才为研究样本,从道德素养、哲学素养、文艺素养、历史素养、法律素养等五个方面设计了“科技人文素养调查问卷”进行测试。这540名科技人才中大学以上学历的职工占被调研职工的79.8%,硕士以上学历的职工占15.4%。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初步结论和结果。

  (一)道德素养相对较好。

  人文素养教育应以道德教育为先导,有知识而无道德,无异于行尸走肉!本次问卷调查主要是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传统美德等5项指标来测量的。调查表明,平均41.8%的科技人才选择了能够体现良好道德素养的问卷选项,同时也有平均43.7%的科技人才选择了体现“一般”道德素养的问卷选项,说明科技人才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但“消极”状态的人尽管很少,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来说,63.1%科技人才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表示“较高”的兴趣,34.3%的科技人才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共享意识“强”,44.4%的科技人才能够与同事较为和谐地合作进行攻关研究工作,53.1%的科技人才认为本单位同事的责任心“强”,说明科技人才之间的协作精神和成果共享意识有待加强。大部分科技人才均表示“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随手乱扔纸屑烟头的现象”也不多见,体现了科技人才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和较高的社会公德水平。75.6%的科技人才表示能“经常主动承担家务”,而且这个比例在男性中也高达65.2%;57.2%的科技人才表示“经常看望父母”,65.9%的人表示“经常给父母打电话”,说明科技人才的家庭意识和孝敬父母的观念较强。

  (二)哲学素养相对不高。

  哲学,被理解为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它不是任何具体的科学或思维活动,但它能渗透到各个学科和日常行为中,是联结神学(宗教,与信仰相关)与科学(与实证有关)的纽带。“哲学以其他学科为基础,其他学科必须以哲学作指导”,这是最基本的哲学观点,但从调查情况来看,认同它的并不是很多。平均32.2%的科技人才选择了能够体现良好哲学素养的问卷选项,同时也有平均45.4%的科技人才选择了体现“一般”哲学素养的问卷选项。儒家经典《论语》和道家经典《道德经》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两部素质教育的教材,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哲学典籍。然而,34.1%的科技人才没有读过《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仅有5.4%的人通读过。尽管如此,当问到“您在闲暇时,会有意识涉猎哲学方面知识吗?”时,仅有18.9%的科技人才表示“会”,说明科技人才的哲学素养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文学艺术素养参差。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这这个硬币就是文化。”可谓指出了科学与艺术的相通性。调查表明,平均35.0%的科技人才选择了能够体现良好文艺素养的问卷选项。在文学调查方面,43.9%的科技人才表示在八小时之外经常读“文学艺术类”的书籍,这个比例相对于表示读“专业类”书籍的人的比例要高。有32.7%的职工表示“全部”读过“四大名著”,说明科技人才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人要了解自己存在的价值、最高的美德和理想,艺术可以充分地体现这一点。在整个教育里,艺术教育是塑造人的非常见效的一种形式。11.7%的科技人才表示“不喜欢”古典音乐,73.3%的人只是“有时”欣赏一下古典音乐;约60.0%的人表示对“高山流水”这个典故“一知半解”或“不知道”。艺术素养主要是强化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果只懂技术不懂艺术,将导致创新精神的缺乏。大量事实证明,艺术修养较高、形象思维较发达的专业人员,通常在专业活动中创造力更强。科技人才在把艺术作为一种消遣的方式的同时,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艺术情趣,加强艺术熏陶。

  (四)历史素养相对较差。

  褚兢: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伦理学使人高尚。作为一名科技人才,如果没有对历史的掌握和继承,发展和创新就无从谈起。通过调查,只有平均32.9%的科技人才选择了能够体现良好历史素养的问卷选项,但有平均23.4%的科技人才选择了体现较低历史素养的问卷选项。另外,有32.0%的职工表示从没有读过《史记》、《资治通鉴》等名著,66.1%的科技人才不知道钱学森是火箭、导弹专家,这一结果是与具有较高学历层次的科技人才不相称的。尽管如此,当问道“您认为自身的历史素养对科研工作的帮助大吗?”时,只有26.7%的科技人才表示“帮助大”。

  (五)法律素养相对理想。

  “科学”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而“人文”则教导我们这件事情该不该做,这恰恰与法律的“规范”作用不谋而合。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人才只有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科学技术研究方向才能不偏离正确的轨道,才能真正为人类造福,否则,即便是尖端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可能被滥用,历史上不乏这种例子。当前党和国家也正把依法治国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翼,调查表明,平均半数以上的科技人才选择了体现良好法律素养的问卷选项,69.6%的科技人才表示“反对”克隆人,59.4%的人意识到“擅自引用他人成果会引发法律问题”,89.4%的人知道《专利法》是我国针对保护知识产权制定的,说明科技人才的法律素养特别是职业相关的法律素养是比较高的。总起来看,人文素养总体理想,内部元素不均衡。只有36.6%的科技人才选择了能够体现较高人文素养的问卷选项。按照问卷的设置情况及问题的难易程度分析,这样的测试结果表明科技人才的人文素养总体状况是不容乐观的。从强到弱依次为(文艺素养指文学素养和艺术素养):法律素养>道德素养>文艺素养>哲学素养>历史素养。

  二、科技人才人文素养透视

  当前科技人才素养的形成,笔者认为有深刻宏观微观因素。其一,中华文化没有得到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复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应该具有深厚的人文积淀。但为什么人文素养状况不十分理想呢?究其根源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没有得到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复兴。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文化高潮,第一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的母体文化,她可以同古希腊文化相媲美。第二次是两宋时期的文化复兴,它是对“百家争鸣”的一次重大觉醒和扬弃。但遗憾的是,它却没有升华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高度。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它实质上是对前两次的总结。众所周知,欧洲文艺复兴对希腊文化是一次重大发展,而两宋的文化复兴对诸子文化只能是一次复归,因而表现出东西文化迥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所以,中国文化重道德、轻法治,重伦理、轻人文的倾向是人文素养相对低下的传统文化根源。其二,传统应试教育重理轻文。传统的应试教育存在两大弊端,一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文化的熏陶和塑造。这就使毕业的学生只是掌握了知识,没有形成文化;只是拿到了文凭,没有形成能力。二是重视理工学科,忽视人文学科。从小学到中学,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基本上侧重于理论、侧重于书本,而且是侧重于数物化等少数几门“主科”,地理、历史等被称之为“副科”的课程的大部分内容往往缺乏足够的课时而不能讲授。“主科”不仅占据了大量的课时,而且其作业也占据了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大学教育则往往过于注重按照一定的专业知识体系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偏重于让学生学会某些专业方面的系统知识和技能。这种教育模式的最终结果就是使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上容易产生“精有余、博不足”,“技术有余、价值不足”等弊端,这种弊端又随着高等教育日益向专门化、精细化的发展,而进一步有所加剧。尤其对于理科专业的学生而言,人文学科基本上处于“选修”或“不修”的尴尬境况,导致理科学生严重缺乏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熏陶。事实上,科学与人文,从本质上讲,是相通的,都是形成人的思想情操、聪明才智的基础。但是应试教育体制,却在科学与人文之间人为地设置了许多障碍,阻止了科学与人文的整合,人才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其三,缺乏宽松的人文环境。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客观的和主观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院目前整体环境不太理想,尤其是缺乏比较完善的人文环境。一是院区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二是是缺少标志性建筑、较高艺术水平的雕塑等,院区文化气息不够浓厚,缺少对科学研究的人文支持。三是职工群众性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在调查问卷中,只有12.0%的科技人才对“单位组织的群众性文化生活情况”表示“好”。这些都势必影响科技人才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三、科技人才人文素养开发

  作为高素质的公民群体,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科技人才,必须具备更高的人文素养。很显然,目前的人文素养总体状况不能适应这种现实要求,更不能迎接未来更复杂、更深奥的科研工作的挑战,必须进一步开发和提升科技人才人文素质。通过进一步统计分析,科技人才人文素养随着学历、职务的增高有改善的趋势,尤其是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科研人才人文素养明显提高,这说明教育和再教育对人文素养提升正相关。因此建议从如下方面提升科技人才人文素养。

  (一)人文环境创设。俗话说,环境塑造人。

  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对科技人才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要造成一个上下人人都重视人文素养培养的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手段,从正面唤起人文意识,重视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引导广大科技人才认识到,真正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标准,其基本素质应当是全方位的,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还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要应对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既要精于科技,又必须精于人文,从而转变科技人才的人才质量观念以及人文教育观念,为人文素养培养的成功实施提供可靠的保证。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所在单位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使内部环境充满人文气息,为人文素养培养创造优良的环境。三是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渠道建设。

  (二)人文知识补充。

  人文知识的学习同样是不可偏废的。一是要自觉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要选择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精神实质的精华作为学习内容,我们说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那么,体现了这种精神的经典,我们就要大力宣扬。比如,《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充分体现了一种重奋斗、倡品德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思想、知识体系,其真谛就是追求高尚的人格和理想的人生境界。二是要重视西方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东西方文化虽然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并存在很大差异,但却相通、相融,要善于求同存异,尤其是要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人本观念,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这也是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格局的必由之路。

  (三)文学艺术熏陶。

  钱学森曾说,从思维科学角度看,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然后才是科学论证。也可以说,科学思维+艺术思维=创造性思想。不断培养高雅的艺术情趣,增强科技人才的形象思维能力,弥补专业结构趋同、研究风格单一的不足。四是注意学习名著。名著是人类社会基本价值的载体,它既体现了科学的价值,又彰显了人的自由和尊严;既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人生的基石。读名著,不求多,但求精,哪怕是精读一部,也会终生受益。

  (四)生活品位提升。

  斯坦福大学校长查理•莱曼认为,“人文”赋予我们的行为以意义,价值赋予社会经济发展以精神动力,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这种“最深刻的需要”首先表现为,在市场逻辑起支配作用和科学技术具有巨大张力的时代,科技人才会因缺少人文关怀而缺少品位和失去自我。也就是说,提高个人的生活品位是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培养自己高尚的情趣。使自己的业余爱好注入一些“阳春白雪”,自觉摒弃低级趣味的东西。二是减少过多的社交应酬。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工作应酬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整天忙于迎来送往,就会意志消沉,无所作为,更谈不上提高人文素养了。三是多参加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高层次论坛,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绚丽的人文色彩,滤去浮华躁动,明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人性管理导入。

  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灵魂是人性的解放。要实施人本管理和人性管理。在科学研究中,要创造民主平等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尊重每个人的意见特别是创造性观点,允许别人犯错误;在科研管理中,要尊重别人的劳动,利益分配、物质奖励、成果署名都要按贡献大小,不能论资排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无论是规划的制定、标志的设计,还是物品的制作,都要体现人性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尝试员工心理援助计划,真正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在日常生产管理中,要大力推行QHSE管理模式,突出生命健康安全,坚决不要“带血的利润”。总之,人文素养是人类对于真、善、美永恒追求的集中体现。我们坚信,有宪法的保障、有时代的呼唤,有以同志为的党的坚强领导特别是其本人的示范,人性将不断得到解放,科技人才在完善自我的同时,必将激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为科研事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有关人文素养本科毕业论文综述范文推荐:

1.有关于文学素养论文范文

2.大学毕业优秀论文

3.会计制度专业毕业论文综述范文

4.有关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5.护理教育学毕业论文

6.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1618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