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论文经典
社会实践教学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实践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实践论文范文一:高校课程改革社会实践论文
一、以社会实践为载体进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校的社会实践是连接大学生与社会的桥梁,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拓展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形式,近年来,各高校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影响力日益突出,这些成熟的经验也是以社会实践为载体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优势,但仍然需要正视一些问题。
1.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泛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学分必修课,要求每位大学生必须完成足够的学时,而社会实践特别是“三下乡”等暑期社会实践往往受人力、物力的局限而不能覆盖到每一位大学生,这种情况下,“精英模式”比较常见,即组织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学生代表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团队,把实践的机会集中在一部分骨干学生身上,忽视了普通同学的实践需要,社会实践面的狭窄必然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既定目标的实现。
2.将社会实践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制度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各个高校的“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服务西部计划”及各类社团活动结合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是两条并行的体系,都具有相对规范的制度机制,现若将社会实践纳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内容,则需要再拟订相应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考核评估制度,规范社会实践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可操作性。
3.鼓励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自己必须先受教育”的原理提示我们,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这个载体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作用,教师的社会实践是关键,教师不仅是学生实践教育的指导者,更是积极地参与者。只有亲自参加了,才能切身体会到社会实践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才能不断分析情况、理清思路、认准形势,进一步增加形势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4.将社会实践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的载体还需要社会的广泛支持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的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激发爱国主义精神,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局,增强实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责任感,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社会实践的地点不仅包括城市社区、农村乡镇,还应该涵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部队、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把地方建设发展的服务需求与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相结合,将形势与政策课的说教演化为学生切身体会的感受。
二、社会实践运用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将社会实践运用于课程改革的探索也因各高校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笔者仅就其共性略述如下:
1.高校要大力拓展相对稳定社会实践基地
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不仅可以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而且有利于社会实践的连续性和经常性,有利于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和不断创新,更有利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总体设想和长远规划。此外,高校还要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转变思想观念,通过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建立互惠双赢的社会实践模式。高校可以用有限的经费借助实践基地的支持,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任务,实践基地可以借助学生的实践解除生产或发展中的技术、人力、信息等困境,这种实践基地与高校教育的互利双赢关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更是深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关键。
2.科学规划形势与政策课程制度机制,将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授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程从总体的授课内容而言,主要分为当前国内国际形势与政策分析、专题教育两大部分,国内国际形势与政策分析主要包括“三农问题”、大国博弈、省情概况等,专题教育主要包括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三观”教育、经济形势等,这些具体的内容可以通过课时与实践按一定比例的方式授课,如在讲授“三农问题”时,可以将理论知识放在课堂上讲授,组织学生到附近农村去做“见习村官”,就是让学生深入到农村中去,通过与村民的交流沟通,参与一定的农村建设,了解农村发展的现状,从而增加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3.在理论考核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实践报告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考量
以往通过小文章的考核方式形式单一,学生易于应付,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成果难以检验,教学流于形式。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拉近了政策理论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提高认识,只有这样,学生写出来的分析文章才更具有深度。此外,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也应该是一项重要的考量指标,它反映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观察的广度、对理论的理解程度、思考问题的角度,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成果是一个重要检验指标。综上所述,只有课堂上的理论被社会实践所证明,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才能为学生所真正接受,形势与政策课才能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
社会实践论文范文二:长效机制构建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的哲学论基础
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观点可见,实践具有改造人类思维、优化主体素质的教育功能,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个人劳动能力的发展,也包括个人劳动技能的发展,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智力和体力的协调发展,是精神层面与道德层面的全面发展。为此,在高等教育中,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必须依靠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尤其是实践教学来实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以主动的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亲身体验的方式不断获取知识、技能,不断增加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从而使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得到有效增强。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的重要哲学论基础。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的知识论基础
知识观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构建的前提,有什么样的知识观便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何谓知识,不同学者对此的理解不同。柏拉图认为知识是人心灵的产物,包括理性、理智、信念和表象四个方面。其中理性和理智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本质理性的认识,信息和表象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派生意识的意见。亚里士多德把知识划分为三类,即理论、实用和创造之学。其中理论之学主要包括数学、逻辑、物理和形而上学,是一种纯粹理性的学问;实用之学主要包括伦理和政治学等,是一种有关人类行动的学问;创造之学则是一种有关创作、艺术、演讲等的学问。休漠认为知识只有两种,一种是观念关系的知识,另一类是关于实际事情的知识。利奥塔认为知识不仅是一套定义指称性的陈述,而且还包括了“如何操作的技术”、“如何生存”、“如何理解”等观念。因此,知识是一种能力问题。伽达默尔从知识功用的角度明确区分了三种基本知识,即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技术知识,从而在历史上真正提出了实践知识的概念。此外,诸多学者还从心理学角度对知识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迈克尔?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知识,另一种是隐性知识。在此基础上,斯腾伯格对隐形知识的属性进行了阐释,指出隐性知识的基本导向是行动,具有很强的程序性特征,这里的行动实际上就是指社会实践。克莱蒙特对隐性知识的类别进行了划分,认为隐性知识具体包括无意识的知识、能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以及能意识到且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三种。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源于经验和技能,只能通过演示来证明其存在,是无法用语言来加以解释的,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从知识的分类中可知,在知识系统中存在着一类很重要的知识,即隐性知识。这种知识蕴涵于个体经验与策略之中,具有个体性、难言性、情境性、独创性和内蕴性等特征。其中个体性是指隐性知识是直接指向个体本身,即它只有在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才会产生,它的获得往往需要经过自身的反复实践和体验。从知识占有角度来看,它一旦产生便会根植于个体并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难言性是指从知识表现形式看,这类知识具有高度意会性,难以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等书面形式加以阐述。情境性是指从知识传播角度来看,隐性知识具有高度依附性,它需要在掌握一定相关显性知识基础上,经由个体实践活动获得。正如R?卡尼格尔所言,答案往往不能从书本中获得,也不能被明确阐释,而是需要通过例子,通过慢慢增加的个人喃喃不清的自言自语和抱怨,通过师徒之间若干年密切合作中所发出的微笑、皱眉和感叹来获得。独创性是指由于隐性知识的情境性、难言性等特点,在隐性知识传播过程中不仅会涉及到传授者和接收者的个人能力,还取决于整个传播环境和氛围。传授者相同的暗示,不同接受者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会和领悟,从而变得不再是原汁原味的东西,而是经过自身“加工”具有高度原创性的东西。内蕴性是指从知识载体角度看,隐性知识具有高度人本性,由于它的载体必须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必然会带有明显的个人习惯、信仰和文化色彩。由此可见,正是由于知识具有这些独特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需要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的学习论基础
人们对学习的探讨从未停止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布鲁纳提出的认知发现说、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奥苏伯尔的课堂知识学习认知结构同化论以及格式塔的“顿悟学习论”。其中格式塔理论首次提出的人类学习顿悟说,是支撑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的重要学习论依据,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考夫卡、韦特墨、苛勒等。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是指为高校将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各要素按一定原理和方式进行优化组合,使各要素相互适应、相互协调而形成的一套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工作方式和运行模式的总称。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分别从哲学论、知识论、学习论等多个视角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格式塔“顿悟学习论”的基本观点可知,第一,学习即知觉和认知重组。在格式塔理论中,学习需要人们对特定情境中的关键性要素进行把握,对这些要素的联系方式及内在结构进行有效识别和认识。为此,人们的学习过程就是知觉和认知的过程,学习就是直觉和认知的重组。第二,顿悟学习可减少试误次数并有助于知识的迁移。根据格式塔理论的基本观点,顿悟学习的核心就是要排除事物表象的影响,把握问题的本质,采用顿悟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一方面能有效减少随机盲目的试误行动,同时又有利于把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第三,顿悟学习不易遗忘。顿悟所获知识属于长时记忆内容,会长期保留在学习者头脑之中,不易遗忘。第四,顿语学习具有奖励性。在顿悟学习过程中,当学习者通过顿悟把握到事物之间的关系、理解到一个事物的内在结构、弄清了一个事物的内部真相之时,常常会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无疑是顿悟学习者通过顿悟学习而获得的精神奖励。第五,顿悟学习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问题解决前的困惑或沉静期、问题解决前到问题解决之间的过渡期、问题解决期三个连续不间断的三个阶段构成。根据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可得知,高等教育中,应注重将问题或学习任务置于具体、实际的情境中。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积淀性,且存在大量无法靠传授解决的默会性知识,既不能一味地靠硬记知识点,也不可能进行严密的逻辑推导,它是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要靠学生在体验中顿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摸索、习得、积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精心组织和设计教学,还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包括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问题解决的情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彻底摆脱那些复制或重复的步骤,避免学生总是走进思维定势格局之中.
社会实践论文经典相关文章:
2.关于社会实践论文
5.社会实践论文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