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流动论文(2)
农村人口流动论文篇3
浅谈农村人口流动条件下的教育供给模式
[摘要]农民工流动引发当前流动人口条件下的 农村 教育 供给 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的免费提供,不能解决农村中择校问题,以及农村教育承担比城市教育高的机会成本与高风险问题。本文认为教育供给的形式应该是流动性好的货币近似物,即教育供给以教育券的形式发放给学生,这能使教育资源产权得到充分鉴定。教育券的终身制与实名制设计保障学生自主选择学校与接受教育时间,使教育资源通过竞争得到优化配置。
[关键词]农村人口流动教育供给博弈
一、人口流动下的农村教育需求
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7.5亿劳动力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并提高其边际报酬的过程,尤其是农村劳动力不断从农业转移到其他产业,从而推动了 中国 经济 的高速增长。数据显示①,至2006年末,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②为53100万人,其中外出从业劳动力③13181万人,其中男性占64%。日本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6%、26.8%、65.5%,而我国的从业结构为49.1%、21.6%、29.3%,因而未来我国从业人员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还会大量减少,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将会大量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在城市的滞留时间越来越长,举家流动现象也越来越多。
有关 研究 表明,居住3年以上的占农村流动人口的1/3,居住5年以上的占1/10。有关调查发现①,全国进城的农村学龄儿童占农村流动人口的比例在3%左右,如果按200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9400万进城的农村流动人口来测算,就有280多万学龄儿童进城求学,2007年1.3亿流动人口,应该有390多万学龄儿童进城求学。这么多孩子进城,城市 社会 究竟给他们什么样的教育条件和机会呢?更值得一提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多达2000万, 目前 随父母流动只是极少数,大多数(粗略的估计80%)儿童应该是潜在的进城求学者。留守孩子家庭环节的缺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孩子的 学习 。
据调查福建省福清的“留守孩子”中学业成绩差的多达32.6%,沙县为22.7%②。笔者2007年对山西永济市的文化教育需求进行 分析 发现,家庭让子女在小学阶段到其他地方读书(借读或转学)的现象高达30%以上,而让子女在初中阶段到其他地方读书的现象更是超过了一半以上。农村人口的迁移,带来了农村教育的新问题,即便是没有人口的迁移,教育资源的差异分布也会造成流动性的教育需求。
二、现行义务教育免费提供的原理与问题分析
(一)义务教育免费提供的原理
义务教育的免费提供的原理是基于教育的外部性、公平以及效率。
(1)外部性。西方学者的主流观点是将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外部性的私人产品(阿特金森、斯蒂格里茨,1980;Boadway & Wildason,1984;罗森,2003),但也有少数 文献 将义务教育定义为纯公共产品(Barlow,1970)。在纯市场供给下,家长过于盘算眼前利益而削减子女受教育的年限,家庭购买的教育数量将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外部性引发的市场失灵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用政府来取代市场,如果政府对学校或家庭的教育支出给予相应补贴,私人市场在理论上同样可以实现社会最优的教育数量(李文星,2006)。
(2)公平性。从公平角度强调的是有关教育平等的价值诉求。托宾的特别平等主义认为,对投票权、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等这样一些特殊产品,应按平等原则进行分配(Tobin,1970)。这里强调的是一种纵向公平,政府提供的免费教育,使得每个人在接受最起码的或最低数量的教育上应该享有同等的机会。
(3)供给效率。在现实中,由于不同家庭的财富或孩子数量上的差异,向每个难以承担孩子教育经费的家庭提供资金支持需要大量的调查,这无疑是一件成本十分高昂的事情。因此,以政府强制规定最低的教育数量、并负担学校的教育经费为特征的义务教育制度,便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替代安排。
(二)义务教育免费提供产生的问题
政府提供的免费义务教育可以产生两个问题:其一还是公平问题,其二是竞争与效率问题。
公平问题。对于教育的公平可以只针对无法承担教育费用的贫穷家庭的孩子,而对所有学生免费提供是不公平的,即就是横向公平问题。免费提供教育可能产生择校问题,进入私立学校的孩子的家长除了要支付学费外,还要为公立学校分担税负,而他们的子女并未享受到公立免费提供的教育服务(弗里德曼,1982)。但是托宾(1970)则认为免费义务教育的这一特点体现了特别平等主义;高收入家庭支付私立学校高昂学费是对不同家庭的收入进行了一次再分配(Bruce,1998)。
竞争与效率问题。公立学校实施的义务教育制度基本上都采用就近入学政策。这一政策的优点是能够节省学生及其家庭因学生上、下学引起的各类成本,在人口稠密的地方还具有缓解 交通 拥堵、减少交通事故等好处。但这种政策也会使得公立学校拥有分立割据的区域性垄断力量,弱化了它们提高教学质量和进行教育创新的激励。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1997)认为,为维护个人自由而反对政府介入教育服务的生产领域,则会要求政府在教育财政预算上对基础教育领域的公立与私立学校一视同仁。
(三)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其他问题
免费的教育供给不能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承担比城市教育高的机会成本。农村义务教育只是短期免费,而在后义务教育时承担高额的成本。我们参看南昌大学甘筱青教授的调查:2004年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费用在1万元左右, 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分别为9422元和2936元,以此 计算 ,供养一个大学生(四年计算),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纯收入。教育投资之大、周期之长(正常包括16年③)、风险之高,致使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教育负担沉重。另外,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家不允许再向群众集资,一些地方形成了较为沉重的义务教育债务负担,化解农村义务教育 历史 债务也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
三、农村教育供给模型设计
——基于博弈的机制设计
(一)基于博弈的机制设计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不能满足时,我们能否取得帕累托最优?机制理论认为一个社会最优目标不能实现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信息不对称;二是社会成员的个人目标与整个社会的目标不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①所采用的机制,或者制度,或者博弈的程序与规则,就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在设计教育财政的供给机制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信息成本问题,即所设计的机制需要较少的关于消费者、生产者以及其他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信息和信息(运行)成本。二是机制的激励问题,即在所设计的机制下,使得各个参与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能够达到设计者所设定的目标。笔者定义信息成本就是利益博弈的结果与最优解的差距, 影响 信息成本最主要的因素是流动性,因为资源的自由流动与选择就是显示信息的最好途径,它节约了信息的搜集成本。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假定:(1)没有契约博弈关系,信息成本大于任何一个有契约关系的契约成本,假定契约关系正向相关,即合作比不合作强,这正是公共财政存在的理由。(2)契约 网络 越大,其信息成本越小,即契约的有效性只有正向影响关系,在分权制的财政体制下,教育应该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区域段。
用W表示信息成本,f是因素如何影响成本的对应法则。信息成本函数表达式为:w=f(流动性,产权就鉴定充分程度,契约关系主体边际利益对比,契约的和谐度,当局人的谈判能力对比)。
1.流动性——货币近似物。
美国多年实际生均支出大幅提高,而教育质量的提高却是很有限的,为此美国经济学家引入竞争机制改善美国教育的质量。竞争机制的载体是一定的可流动性的资源。流动性最好的载体就是货币或者是货币近似物,实物的流动性最差。
2.产权的充分鉴定——以券的形式供给。
著名经济学家巴泽尔指出产权的充分鉴定能防止双方攫取(公共领域)剩余利益,契约才能得到完美实行。制定有效制度,明确产权鉴定,能使信息成本最小化。产权的充分鉴定程度=f1(信息表露的完美程度,有效的组织制度)。信息表露的完美程度受到教育资源产权能否界定,资源能否流动的影响。有效的组织制度能有效地降低信息成本,有较好的操作性。
教育券供给是一种典型的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资助机制,这种机制是以消费者为轴心的资源流动模式,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角色转为资源流向及流量大小的实际决定者。教育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学生选择学校的过程就是"用脚投票"的过程,学校将努力探索降低服务成本,根据就业市场信息,提供最能够满足教育券拥有者需求的服务。
3.各契约主体边际利益对比。
各契约主体边际利益对比是指契约能否得到双赢结果。托马斯·诺斯在《西方世界兴起》中指出西方国家的兴起是由于一种有效的 组织,即个人收益与 社会 收益一致。契约实施对双方的边际利益趋于一致,这就要求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个人的教育目标一致起来。考虑教育本身属于准公共产品,是高的内在收益与高的外部收益的统一体,政府愿意供给教育券,而学生也非常愿意接受教育券。
4.契约和谐程度。
契约和谐程度主要受教育资本的可持续性以及风险与收益的对等程度 影响 。首先契约和谐度受教育资本的可持续性影响,教育资本的持续性就是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的协调分配,从而实现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统一。其次,契约和谐度受风险与收益的对等程度的影响,教育券的终身制、实名制的设计,保障了教育资本的长期性,防范了公共资源中的腐败风险。
5.当局人谈判力量对比。
当局人的谈判力量对比是指契约参与人双方对教育资源的控制和影响的程度。对比值大于1或小于1都会使契约中部分资源受到扭曲,使其信息成本增大。这是因为一方力量过大操纵契约,使另一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减弱,从而使强的一方攫取更多的剩余资源。教育供给机制要使得家庭、学校与政府之间处于均衡状态。
(二)人口流动下的教育供给模式
将教育公共资源归属为我们的教育需求者,信息才能表露完美。设计机制如下:政府按生均教育费用折成教育券→学生得到教育券选择学校→学校获得学生择校交上的教育券→学校再到教育 财政部门取得择校学生的教育费用。教育券就是产权的代名词,“科斯定理”(Coase The orem)认为产权对效率产生影响是通过产权界定清晰与否来实现的。张五常着重探讨了在交易费用存在时产权对效率的影响,只要产权界定清晰,交易双方可以利用一些交易费用较低的和约方式来提高效率。教育券成了规范的契约,很好地界定了政府、学校和学生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并顺利实施了产权交易,它把资源配置权交还给市场(学生),让"看不见的手"来完成,不但减少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率,而且使学生的福利得到提高。教育券对私人收入享受权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从以前的暗补转化成明补,人们更加珍惜教育资源。
(三)择校问题的解决
韩国与日本实行"教育平准化"政策,坚持就近入学原则,各公立学校的教师与校长定期流动交换,以平准化各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但其缺点是受到优质学校教师的抵制,利益调整难度大。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区的每一个孩子,本是由国家投资的义务教育的当然之举,问题是中央仅仅承担部分的教育经费,而各个地方的 经济 差异决定了供给能力的差异,很难做到公平教育资源。
在中国还有许多的农民工在大江南北转移,他们子女需要的流动性教育资源,只能选择教育券的供给机制。给家长运用教育券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完全依靠公立学校之间自发的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可以最终达到相对均衡的 发展 态势。
[ 参考 文献 ]
[1]阿特金森,斯蒂格里茨著.蔡江南等译.公共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1992.
[2]哈维·S·罗森、财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Boadway, R.W., and D.E.Wildason.Public Sector Economics[M]. Little, Brown & Company (Canada),1984. P170.
[4]Barlow, R.Efficiency Aspects of Local School Financ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8(5),1970. P1028-1040
[5]Bruce, N.Public Finance and American Economy[M].Addison-Wesley Education Publishers, Inc, 1998.P669.
[6]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上海三联书店,1997.
[7]Tobin, J.On limiting the domain of inequality[M].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3,1970. P263-277.
[8]李文星,白冰.公共部门经济学引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猜你喜欢:
5.农村人口参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