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思修论文>

国家级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保障系统的构建论文

谢桦分享

  国家级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保障系统构建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共建和共享。分析系统功能需求并提出相应功能模块是系统构建重要的前期工作。系统应具备资源采集、整理、长期存储和服务四大主要功能及多个辅助功能。 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国家级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保障系统的构建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国家级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保障系统的构建全文如下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与理论创新必须依托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这一重要载体。针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保障面临文献资源分散存储,缺乏整合,数字化进展较慢,文献资源保障网络化程度低的现状,提出要构建国家级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保障系统,要明确该系统的运作主体、服务对象和文献资源,并提出了该系统的构建策略。

  为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中央提出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之后,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又再一次强调,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无论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都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献。如何高效地建设、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使其更好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和大众化传播服务,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数量众多,但却分散保存在众多不同的机构,导致难以充分满足机构和个人对其的需求。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分散存储使资源缺乏整合,其数字化进展较慢。已实现数字化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一方面在内容方面存在大量重复的现象,导致其有效信息量的不足;另一方面没有整合成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影响利用效率[2]。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保障也没有完全实现网络化[3]。

  为此,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致力于构建国家级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保障系统,推动上述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国家级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保障系统构建的目标是整合全国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并实现共建共享,换言之,就是借助信息技术搭建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平台[4]。

  一、负责构建并维护系统运作的主体

  国家级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应当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收集、整理和保存数字化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并面向全国提供利用服务。笔者认为,最有能力承担这一任务的机构非图书馆莫属。中央编译局图书馆较为全面地收藏了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在此类资源建设方面具有权威性,可说是承担系统构建和维护职责的最佳机构之一。

  中央编译局图书馆也叫中央编译局文献信息部,是中央编译局的主要内设机构之一,长期致力于收藏和整理马克思主义文献,是国内收藏马克思主义文献最全面、最系统的图书馆,其数量在全亚洲也是首屈一指的,在海内外颇具影响力。如果由中央编译局图书馆来牵头组织构建系统,就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同时对其它图书馆也具有号召力,能够带动更多图书馆参与这一系统建设。此外,中央编译局于20世纪末,开始进行数字化建设。近年来,该馆通过不懈努力,不断加快马克思主义文献数字化的步伐,已经建立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数字资源,如期刊光盘数据库和网上数字资源[5]。这些工作为中央编译局图书馆构建国家级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它积累了丰富的数字文献资源建设经验,能够很好地承担系统构建的组织与领导职责。早在2000年,时任中央编译局图书馆馆长的魏海生就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中心”的发展思路[6],这与笔者提出的“构建国家级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保障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充分说明,中央编译局图书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在思想观念上已经作好了准备,逐渐摆脱了“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更加重视面向社会开放文献资源。因此,中央编译局图书馆组织和领导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保障系统的构建是可行的。

  马克思主义文献卷帙浩繁,种类繁多,任何一个机构都不可能将之完全收藏。并且,国家级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保障系统的构建和维护是一项巨大而持久的工程,由于人财物力资源有限,任何一个机构都无法单独承担系统构建和维护的职责。因此,多个机构开展合作,共建系统并共享资源是最佳方式。笔者认为,应确定一个行之有效的责任体系,将国内收藏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的机构都囊括进这一体系中,使其各尽所能,各司其职,为系统构建和维护出力。

  二、系统的服务对象

  国家级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应被打造为一个全公益性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大众提供信息服务。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多个全国性或地区性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这些系统无一例外都是面向特定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只有具备一定权限或资格的用户才能享受它们所提供的文献资源。对于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保障系统而言,这种做法并不可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是最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保障系统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应当面向所有社会大众开放,如此方能真正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人民群众的思想世界中,获得最广泛的文化心理认同。

  三、系统应囊括的文献资源

  马克思主义文献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大众化传播的最重要的源泉。国家级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应尽可能提供全面的数字化的马克思主义文献。马克思主义文献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革命文献。据苏联马列主义研究院报道,该院所收集的马克思恩格斯原始文件已达八千多件,包括已经完成的论著和公开发表的文献、读书摘录、谈话记录、记事笔记、传记资料以及未完成的手稿和书信等[7]。此后的100多年间,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优秀的革命家。他们在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大众化和本土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本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文献,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献宝库,是马克思主义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著作、讲话和记录都是系统应提供的文献资源。此外,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文献也应收集。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学说在其生命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其它学说的斗争与对话中得以传播并丰富的,收集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文献,使人民群众能在比较中学习并接受马克思主义,这有助于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和大众化传播。   四、构建系统的策略

  国家级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保障系统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系统的构建策略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技术、管理、法规标准、经济等。我们必须对各方面的策略进行有效协调,使其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为系统构建服务。

  (一)技术策略

  系统构建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以网络为依托,搭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收集、加工和服务平台。该平台应当集文献资源收集、分类、编目、检索、存储、传递、参考咨询、在线互动等功能于一体,主要包括如下功能模块。

  第一是文献资源收集模块。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分布较为分散,不同机构收藏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既有区别,又有大量重复。系统应通过技术手段,对收集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进行统一命名和标识,筛选并剔除重复的文献,避免重复建设,节约资源。参与文献资源共建的机构可通过文献资源收集模块上传各种数字化文献,并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为文献资源加工奠定基础。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机构应开发并使用专业搜索引擎,对网络上已有的数字化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进行收集。例如定期访问国内外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网站和论坛,收集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不断增加系统中的文献数量。

  第二是文献资源分类与编目模块。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涉及范围广,历史沿革长,数量庞大,在收集到系统之后,应当将其中具有某种共同属性或特征的文献合并到一起,便于提供检索和利用。我们可以参考“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分类标准,将马克思主义文献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类别。编目是对马克思主义文献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揭示、标引和描述,使其有序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数量众多,我们应通过技术手段,尽可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的自动编目,或以自动编目为主,人工手动编目为辅,如此则能节省人力和物力资源。编目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的揭示和发现,有利于更好地对其进行组织、整合和规范管理,最终实现共享。

  第三是文献资源检索模块。系统应为用户提供友好的检索界面,满足用户快速检索所需文献的需求。检索模块应具有简单检索、高级检索和二次检索功能,允许用户通过标题、关键词、作者、主题以及来源等多个检索项进行检索,提高检索效率。

  第四是文献资源存储模块。系统应确保所收集的数字化马克思主义文献能够被长期存储,即文献资源的数字比特流、数据格式、处理环境和组织体系不要因技术变革而无法获取。为此,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技术策略,构建文献资源长期存储的系统框架,选择合适的长期存储格式,确定长期存储技术方案,对文献资源长期存储和提供利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进行有效的维护。

  第五是文献资源传递模块;系统是依托网络环境而构建的,这就意味着系统具备了迅速为用户传递所需文献的能力。系统应从技术上确保用户能够通过下载或打印获取所需文献的全文信息。如用户的文献需求没有被满足,应允许用户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或使用在线参考咨询服务向系统发出请求,系统可指导用户获取纸质文献的复印件[8]。如此则能全方位地满足用户对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扩大马克思主义文献的影响力。

  第六是参考咨询模块。用户在查找系统文献资源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系列问题,需要系统管理员或专业的文献信息检索人员帮助解决。系统可使用参考咨询模块,回答用户在使用系统过程中的疑问,协助用户检索所需文献,提供文献检索和传递的线索。对于简单和常规性的咨询问题,系统可通过设立参考咨询数据库或案例库的方式解决;对于复杂和非常规性的咨询问题,系统应将其及时反馈给相关工作人员或专家,由他们针对问题,为用户作出具体解答,并通过系统将答案及时反馈给用户。

  第七是在线互动模块。系统应为用户开辟论坛,允许用户在其中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或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系统管理机构还应聘请国内外资深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在论坛中回答用户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疑问,帮助用户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会他们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手段。

  (二)管理策略

  除了技术之外,系统的构建和维护还需要强有力的管理策略予以支持。首先,系统的构建和维护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他们应当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专业技能,还应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因此,参与系统建设的机构应当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在提升工作人员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其次,管理机构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应当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管理理念。系统应尽可能从用户的角度考虑,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人性化的界面和信息检索服务,确保各个层次的用户都能够享受到最便捷最优质的文献资源保障服务。再次,管理机构应加强对系统的安全管理,确保系统健康有序地运作。

  现代信息网络是开放的复杂环境,置身于这样一种环境的系统无法完全与不良信息隔绝。如果对系统的安全管理不善,则可能导致系统成为少数人歪曲和诋毁马克思主义的工具,或成为错误思想的传播地,甚至沦为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传声筒。因此,管理机构必须格外重视系统的安全问题,应从制度和技术两方面着手,为系统构筑一道严密的安全防护墙。最后,应当对系统建设和维护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分配所需的人财物力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每一期子工程开始之前,都应从宏观上进行规划,并得到参与机构的一致认可,如此则可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节约资源。

  (三)法规标准建设策略

  近年来,以中央编译局为代表的许多机构逐步加快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数字化的进程,开通了各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这些网站中的数字文献资源可构成国家级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保障系统的基础资源。我们应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将其融入统一的系统之中。整合就意味着需要统一的技术标准,以解决不同系统和数据库的接口与协议问题,规范数据接口、网络接口和其它软硬件接口。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整合、配置、检索和获取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避免各个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的收藏机构成为一个个相互隔离的“信息孤岛”。同时,制定并推行标准和规范还可以从源头上确保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的质量,避免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

  目前,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加工和传递过程中还存在著作权争议。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将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定义为“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根据这一定义,绝大部分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都属于“作品”范畴,享有著作权。任何机构要收集和整理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并将其放在网络系统中提供利用都需要经过著作权所有者的授权或许可,这是不现实的,一旦照此操作,将浪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会降低马克思主义文献向大众传播的效率。因此,国家应出台或修改相关的法规,赋予承担马克思主义文献建设与传播职责的机构收集、整理和传递马克思主义文献的权利,使其不受著作权法的约束。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国家还应制订数字化马克思主义文献呈缴制度,要求数字化马克思主义文献的制作者或发行者将其制作或发行的数字化马克思主义文献送交给指定机构归档保存。这些工作能为构建国家级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有助于系统构建工程的顺利开展。

  (四)经济策略

  国家级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建设需要稳定的经费投入作为支撑。政府财政拨款是最稳定的经费来源,再加上系统构建是为大众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因此应以政府财政拨款作为其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此外,还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其一,通过经济手段引导社会资金对系统构建的投入;其二,通过非盈利性的基金会鼓励民间资金的介入;其三,通过发行彩票和债券等方式直接面向社会融资,当系统构建或维护的资金链中断或难以为继之时,可公开发行彩票或债券,向社会公众筹款,这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有效措施。

  在开源的同时,还必须节流。管理机构应当在系统建设效益和投入的成本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具体而言,这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预先对系统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加强文献资源交流与共享,防止重复建设和过量冗余文献消耗保存成本。

  二是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工干预,管理机构应事先对各个需要人工干预的环节进行审查,并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分解,将复杂的工作交由技能较高的人员完成,而将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交由技能较低的人员完成,如此则可节约人力资源投入。

  三是将系统建设中部分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通过外包或合作的方式,交由专业IT机构完成,从而节约成本。参与系统建设的机构多为图书馆,它们在文献收集和整理方面确实有独特的经验,但是它们对于先进的IT技术掌握程度不高,专业的IT技术人员也比较缺乏。因此,系统建设过程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可交由专业的IT机构负责,大可不必由图书馆亲自完成。四是优化系统建设的工作流。管理机构应分析确定系统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确保这部分工作得到最大的资源投入。此外,还应当定期对整个工作流进行审查,及时对各环节的次序进行调整,对于可以同时进行的操作,应合并进行,从而减少重复投入,节约成本。

  五是加强对系统建设各子项目的质量管理。管理机构应通过质量管理和监督,发现项目运作、工作流和人员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不断完善项目运作流程,实现流程的持续优化,确保各项成果的质量,提高项目的投入产出比。

  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大众化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建设机构应早日联合起来,共同构建国家级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保障系统,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服务。

相关文章:

1.高三政治常见主观题解析

2.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成长与目前情势

3.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成长与目前情势论文

    49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