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修论文3000字以上范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在公共必修的课程之一,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法律知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思修论文3000字以上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思修论文3000字以上范文篇一
《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体系的探究》
【摘 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党在历史上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的问题。会议决定,通过构建公民人人“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推进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而在公民普法的进程中,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文章通过构建课上课程体系,拓展课外学习的平台,丰富课外实践载体三个层面,探究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法治观念;培养体系;课上课下课外
一、理论基础
党的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12个词,共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其中,社会这一层面,又可称为“集体”层面,国家与公民个人的中间地带。也就是说,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不是仅由国家层面上就能形成的,而是国家与公民个人两个层次共同作用的结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推进了依法治国的进程。就法治的公民个人层面,又明确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并将全民普法和守法列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由此可见,公民个人的法治观念,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只有公民人人“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才能推进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
二、大学生法治观念现状与分析
所谓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观念。区别于“遵守法律的意识”的法制观念,法治观念更强调“不是依据人的意志、而是依据法律来进行治理”的观念。法制观念是法治观念的基础与前提条件,而法治观念是法制观念的立足点和归宿,是更高层次的目标。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个国家大学生法治观念的状态,最能反映出全体国民的法治观念强弱。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法治观念还不成熟,由社会上大学生法治观念淡薄的报道层出不穷可窥见一斑。
据《京华时报》报道,今年高考期间,有人在湖北省组织大学生到河南代考。其中的枪手,也不乏985高校的高材生,而参与替考事件的大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违法行为。法治观念的淡薄,使大学生们禁不住社会的诱惑与影响,不经意间踏入法律的雷区。而在遇事时,学生也不能正确地使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大连某高校曾经发生过一起大学生兼职讨薪被打的事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打工,事先没有签署任何劳动协议。而在薪水被拖欠的时候,更是没有想到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利,而是盲目追讨,结果被打成重伤。
李宏飞在《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养探新》中归纳总结,“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上表现出矛盾的心态”。大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也明白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的必要性,然而,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却很少能够依据法律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大学生维权意识不强,缺乏社会责任感”,遇事时,不能正确地使用法律维持正义,也不能理性地分析社会热点事件。杨冠声等专家学者则进一步以天津市部分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的法治观念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大学生“对实践法治的主动性不高”,“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单一”,“对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目标知悉不清”。
家庭教育与社会影响等因素,部分导致了目前大学生法治观念淡薄的现状。对此,高校应该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在大学阶段,加强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引导与教育。
三、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体系
提高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应该从课上、课下、课外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在课上,应该加强理论的引导,让大学生明白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与全民懂法守法的必要性,初步了解法律的相关知识。其次,在课下,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通过分析与指导,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扩充法律知识。最终,在课外通过实践,提升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一)构建课上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通用必修课程为主,专业领域相关法律选修为辅。
目前,大学生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主要为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修养与法律基础》。该课程,虽然只有部分涉及到法律的章节,但能够使学生们初步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法律知识的大体框架。然而,该课程缺乏对法律条例的具体讲解,也使得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过于模糊,不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细则,更不能提高学生以法律的视角理性分析事件的能力。为此,建议高校在保留公共基础课的同时,增设法律相关选修课。每门选修课,专门针对某一类法律规章制度,进行分析与解读。选修课的范围应该覆盖,我国的基本大法――宪法,调整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民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所适用的犯罪和刑事责任的法律体系――刑法。同时,也应与大学生今后就业发展相关,如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类法律。另外,鼓励学院以专业为基础,开设与专业领域相关的法律规定解读课程,如与环境类专业相关的环境保护法,与计算机软件类专业相关的中国互联网法律法规等。
(二)拓展课下学习的平台
专家讲座为引导,网络平台为补充。
在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上,课上的课程体系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观念,学生课下主动获取相关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目前有关法律知识的平台,多是适用于法律专业学生或社会人群的,对大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适合。为此,高校应该着力打造出大学生的课下学习的平台。一方面,高校可以结合重大会议的召开、法律规章制度的修订等时机,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为学生解疑答惑。另一方面,学生的信息来源主要为网络,积极打造网络学习的平台也是促进学生提高法治观念的有力抓手。打造专题网站,开设主题空间,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人人等自媒体平台,结合热点事件,以案例分析为主,引导学生理性分析,以法律的角度思考。
(三)丰富课外实践载体
以参观访问、实践活动为检验与提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对法治的了解程度。反过来,实践的检验也会推动学生加深相关的学习。高校在丰富课外实践载体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以参观访问,加强学生对法治程序的理解。组织学生参观法院,旁听法庭审理,与法官律师等从业者进行座谈。(2)以案例分析大赛等,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3)以教促学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举办推广与普及法治观念的实践活动,如社区宣传与中小学的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结语
高校加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应该为学生构建课上课程体系,以公共基础通用必修课程为主,以专业领域相关法律选修为辅,加强理论引导。拓展课下学习的平台,以专家讲座为引导,以网络平台为补充,鼓励学生自我学习。丰富课外实践载体,以参观访问、实践活动为检验与提升,增强实际运用能力。大学承担着学生步入社会的前期教育,把提高法治观念融于大学教育,有助于学生步入社会,走上不同的岗位后,在全民普法和守法的长期基础性工作上承担起带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2] 李宏飞.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养探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3(3).
[3] 杨冠声,尚绪芝.大学生法治观念的一般调查与分析[J].法治与社会,2009(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思修论文3000字以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