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相关的思修论文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判断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价值观的论文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价值观相关的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价值观相关的思修论文篇一
《论个人价值观的发展与教育》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深刻变革,我国正处于价值观变革的新时期。个人价值观是驱动或指导个体行为的原则或思想。在考察个人价值观发展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分析了个人价值观的心理机制,探讨了个人价值观的发展趋势和个人价值观教育中应备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个人价值观,个人价值观功能,价值观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深刻变革,我国开始了价值观变革的新时期,这种变革不但发生在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层面,而且更明显存在于个人价值观领域。个人价值观是驱动或指导个体行为的原则或思想。积极的个人价值观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效地应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个人价值观的发展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于价值观的形成变化和发展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应全面探讨价值观系统,了解价值观内在结构和功能等[1]。可见,探讨我国价值观变革时期的个人价值观问题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个人价值观的结构和功能
个人价值观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性特征。这种个性倾向性制约和调节人的所有心理活动,是个性的潜在力量,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个人价值观往往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价值观,这是一种把个体与更高层次的力量联合起来,赋予个体超越既有物质存在的意识力量。常见的[3]精神价值观有审美价值观和和谐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具有精神力量,不服务于任何具体的功利性目的,内在地指向人类这个总体目的。审美使得个体体验到愉快,显现了对日常生活中受到物的束缚与遮蔽的人的解放与肯定。再如和谐价值观,这是基于共同的目标把完全不同的元素放在一起的精神力量。通过把变化的或者对立的力量放在一起,形成更高层次的真理。和谐价值观反映了个体有效利用心理能量的过程。个体通过重新组合认知结构,选择有效的知识模块的新结合点,一致性地使用心理能量,达到问题解决的新阶段。二是家庭价值观,这是个体关心、爱护与其具有亲密关系的孩子、父母、家庭成员以及朋友的倾向性。三是职业生涯价值观,这是以贡献社会和获得金钱报酬为目的的充分利用个体潜能与技术的倾向性。例如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可以归纳为职业目标、实现职业价值的手段、职业评价三个维度[4]。当前关于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则涉及家庭取向、工作保障取向、贡献集体主义取向、自我发展取向、尊重及声望取向和社会关系取向诸多因素[5]。四是道德价值观。这是个体对事物作出是否具有道德价值的判断时所持的内在尺度。在现实生活中,个体追求何种道德生活、崇尚何种道德信条、接受何种道德规范、作出何种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欣赏和选择何种道德行为、如何实施其道德行为以及产生何种道德情感体验等,均无不受到个体的道德价值观的支配、调节和控制。
个人价值观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个人价值观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范功能。个人价值观的规范性主宰了个体对外在世界认知和反应的倾向。明确规定个体“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从而具体指导个体的活动。价值观的规范作用使得任何一个社会总是要不断地通过社会化过程,使个体获得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社会化的结果就是个体获得一定的行为方式,形成一定的价值观的过程。在一个社会中,一个人是否拥有明确而坚定的价值观,是区分其心理是否成熟、人格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志。例如,研究发现,个体对来自道德价值的压力的感知对其道德决策和行为的目的均具有明显的作用[6]。二是激励效能。个人价值观是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个人价值观不仅从根本上反映而且同时强化着主体的需要,表现为个体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以及为满足一定的需要和实现一定的价值目标所产生的期望。这种追求和期望能够激发主体的各种潜在能力,驱动主体发起实践和认识活动。
个人价值观的规范和激励功能的发挥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例如,个人价值观具有动机的功能,而动机的功能遵循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叶克斯—多德森定律揭示了动机强度、活动难度和工作效率的关系: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可以认为,个人价值观的规范和激励功能也可能遵循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关于个人价值观发挥作用的模式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2、个人价值观发展的心理机制
个人价值观是个性倾向性和个体差异的反映。个性倾向性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性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是制约和调节个体的所有心理活动,是活动的基本动力。个人价值观具有客观社会性,既取决于对象的客观属性,又取决于个体的实践和需要。
与个人价值观发展关系密切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认知、需要、动机等。首先,个人价值观与个体的思维发展存在密切关系。一方面个人价值观发挥作用的过程是组织思维过程,整合现成的信息,区别事实和观点,然后衡量潜在的结果的过程。另一方面,在个体智力发展的过程中,思维只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形成个人价值观。青年期的个体发展了“实用性思维”,这种认知过程是思维过程的“变通性”的整合。当个体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条件及限制,能够根据问题情景进行具体的和实用的分析和思考,而不是按照逻辑法则进行的思维过程就是“实用性思维”。“实用性思维”有助于个体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实际的成果,使得青年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大,社会活动的日益丰富,在思维中以现实为导向的实用性成分逐渐增多,思维活动的适应性和实践性明显增强。这使得青年时期成为个人价值观趋于稳定的时期。其次,个人价值观与需要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需要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主观依据,个体基于意识到的需要对各种价值关系进行判断、反思和整合,才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可见,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对客体的重要性做出判断所持的内在尺度,是个体关于客体的价值的观念系统的总称[2]。个体需要的多层次性决定了价值观的相对重要性排列[3]。个体的需要既来自自身,也通过诱因制约着个体与其社会环境的互动。诱因是指能引起动机的社会刺激或情境,是与个体需要相适宜的目标物。由于个体经验中这种刺激或情境曾经作为强化物满足过个体的某种需要,这些刺激或情境才会成为引起动机的诱因。因此,个体一旦遇到某种与需要相适宜的目标物(诱因)出现时,作为潜在驱力的需要才可能被激活而转化为动机。再次,动机促使价值观直接与行为联系起来。动机是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动机是价值观选择方面重要性的自然的驱动器,是产生行为的基本驱动力。
个体随年龄增长和活动范围扩大,认知能力提高,需要层次提高,主导动机也不断变化,主要反映了心理因素对个人价值观发展的作用,而关于社会环境以及个体的遗传因素与个人价值观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有待于系统地探讨。
3、适应个人价值观变革
(1)保持个人价值观的开放性。主要体现为对古今中外个人价值观的继承问题。世界上任何有生命力的事物,都是在开放中发展自己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不仅是指每一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而且还包括这一事物整体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它把自己内部的某种因素和力量输送到周围其他事物之中,另一方面又从其他事物中获取和吸收新的因素和营养,实现因素和力量的相互置换,推进彼此的共同生长和进步。由此可见,保证个人价值观与时俱进,就要对个人价值观的发展保持开放性,不能对古今中外的个人价值观持绝对对立和割裂态度,应在系统性思维的基础上,塑造顺应世界发展趋势的个人价值观体系。
(2)尊重个人价值观多元化。当前个人价值观的多元化表现为,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共生”,中国传统个人价值与其他文化的个人价值并重,多种价值交织并存。个人价值观多元化有利于个体拥有平等的机会去表达或追求任何可被允许的观念。个人价值观多元化与和谐社会的联系取决于彼此之间都能依据价值共识及其规则而相互适应与合作。建立在多元利益结构之上的多元个人价值观,正是社会繁荣和秩序维持的重要条件之一。
(3)塑造个人精神价值观
个体的发展不是纯粹追求物质功利的过程,没有了精神价值,就等于把自己变成了纯粹的自然存在物。因此不能离开物质价值讲精神价值,更不能抛开精神价值沉溺于物质价值。只有以崇高的精神价值来引导物质价值,才能不断提升人生价值。正确的个人价值观追求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结合与统一、功利与真善美的结合与统一,最终达到自由这一最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忽视个人精神价值观的教育使得个体沦为沉溺于物质价值的改造世界的工具,也使得教育的目的性价值丧失殆尽。因此,当今时代处于个人价值观变革的重要时期,探索个人精神价值观的内涵、塑造个人精神价值观变得尤为迫切。
4、科学应对个人价值观教育
(1)个人价值观教育应具有年龄阶段特征
由于个体的认知能力、需要层次等方面的发展是个人价值观发展的前提。个体的认知能力、需要层次的发展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因此不同年龄个体的个人价值观教育内容是不同的。例如,Kohlberg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以道德认知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并特别重视个体道德判断推理能力发展对道德成熟的作用。他主张,个体道德成熟的标志是其做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的成人的道德判断能力[7]。因此,个人价值观教育可以开始于幼儿时期,主要实施于青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那么,构建适应个体年龄特征的个人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就变得迫在眉睫。此外,个人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也应根据年龄而有所区别。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既依赖于个体的认知结构发展水平,也依赖于个体早期发展的道德倾向以及社交环境。所以,随着个体认知水平、交往环境、自我需要的不断发展变化,个人价值观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因此,探讨这种变化规律,探讨外界环境对个体价值取向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产生的年龄阶段是很有意义的[8]( 杨宜音,1998)。
(2)个人价值观教育的重点不是形成价值观,而是发挥个人价值观的功能
价值观教育的重点不是形成价值观,而是发挥价值观的效能。价值观教育不仅要个体接受或认同特定的价值观,更应致力于鼓励个体基于价值观果断自我选择并发展出对选择的社会责任感。
(3)个人价值观教育应同时兼顾教育的目的性和工具性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教育的工具性功能,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轻视大学生个体的价值主体地位,从而抑制了教育者与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发挥和个性的塑造。由于个体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条件,个体发展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进行个人价值观教育,突出个体人格的完善,注重内省、慎独等个体体验,重视发挥个人价值观的功能,有利于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必然规律,实现教育的目的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唐文清,张进辅中外价值观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8,第3期.
[2]李红,雷开春.论学校德育中的价值观澄清问题[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 第8期.
[3]傅根跃,丁晓攀,儿童对有关心理特质的自我报告信息的评价。心理科学,2006 , 第2期.
[4]黄希庭 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辛增友,青年职业价值观的横断与纵向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Karacaer S .et al. ffects ofPersonal Values on Auditor’s Ethical Decisions.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9,88:53-64.
[7]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8]杨宜音,社会心理领域的价值观研究述要. 中国社会科学,1998,第2期.
[收稿日期] 2009-11-30
[基金项目]06BSJJ04
[作者简介]郑金香(1970—),女,2006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专业,现从事教师工作。研究方向:个体社会性发展;教育学博士学位。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价值观相关的思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