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精神的相关思修论文(2)
弘扬民族精神的相关思修论文篇二
《弘扬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精神》
摘 要: 钱穆先生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一直站在维护中国文化的立场上,从中国的历史着眼,肯定中华民族文化的地位,反击“西化”论者贬低本族文化的论点。始终致力于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全面考察,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特质,强调中国文化的长处和价值,重振民族的信心。作者就读钱穆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的感受抒发对于钱穆先生史学思想的理解。
关键词: 钱穆 《中国历史研究法》 爱国主义 民族文化 责任感
一、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生于江苏无锡。名思嵘,字宾四,1912年改名为穆。钱穆先生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出国留洋深造,他是自学成才,先是在无锡、苏州等地做了十几年的乡村小学老师、中学教师,然后经推荐,走向大学讲台成为大学教授。1949年,钱穆先生只身前往香港,白手起家,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湾。1990年逝世于台北,享年95岁。
钱穆先生学识渊博。按现代学科门类分,他的治学范围广及史学与历史学、哲学与思想史、文化学与文化史、政治学与制度史等,在人文学科中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按中国传统的分类法,其学问兼及经、史、子、集四部,所以有人把他称为“我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最后一位读书人”。他以中国传统史学为本,吸取西方史学思想和方法建设中国近现代新史学,他的以儒家文化为本位的民族文化生命史学体系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二、作品简介
《中国历史研究法》是钱穆先生根据1961年在香港孟氏教育基金会的八次讲演稿修改汇集而成的,是钱穆讲述他史学理论和治史方法的主要著作之一。作品从通史和文化史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六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从这本书中我们尤其清楚地看到,钱穆先生对祖国传统文化充满推崇。他认为,相比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的宇宙观、人生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文化精神、历史走向等方面所具有无法比拟的特殊性。并且,他一改以往认为中国历史发展落后于西方,甚至什么都不如西方的“民族虚无主义”的传统说法。我在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时,经常体会到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学到钱先生的治史态度和方法,此书是一本既有史学学术价值又有社会现实意义的好书。
三、作品特点
本书内容全面具体,详略有当,虽然仅仅八讲,却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并时刻穿插对中西历史文化、发展背景、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对比介绍,并在每一讲中都详略得当地阐明钱穆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表现钱穆先生的人格精神和思想情怀。
本书以“中国历史文化大义”贯穿始终,总讲题为如何研究中国史,并在全书的每一讲都始终渗透文化这一总主题。全书在每一讲中都遵循提出问题、阐释问题、概括总结、提出方法这一总的行文思路,清晰易懂。运用演绎法、归纳法等,条分缕析、层次分明、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并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
钱穆先生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用得比喻新颖独特,使得晦涩的问题变得形象具体,浅显易懂。如钱穆先生以“西洋历史如一部剧,中国历史像一首诗”这一比喻说明西洋历史和中国历史一个是划分开来,各有起讫的,另一个则是前后相承,不可分割的。以“七巧板”的板块移动规律比喻历史文化变迁须有步骤,有选择则更是巧妙。对比手法贯穿始终,中西文化、地理、经济、习俗传统、宗教等的对比,历史人物之间的对比,不同的历史名词,命题的对比,借此辅助钱穆先生更好地宣扬本书内容和思想。
四、作品的思想价值
1.宣扬爱国主义传统,彰显民族精神,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钱穆先生在第一讲和附录中就说道:“每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应该知道些关于他们自己本国的历史。”“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我想惟一的起码条件,他应该诚心爱护中国。”这不是空空洞洞的爱,而是对中国国家民族传统精神传统文化有所认识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历史,不至于盲目崇拜其他民族的文化,导致民族虚无主义的泛滥,才能看清祖国的未来。钱穆先生启示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钱穆先生提出:“中国历史所以能经历如许大灾难大衰乱,而仍然绵延不断,隐隐中主宰此历史维持此命脉者正在此等不得志不成功和无表现的人物身上。”钱穆先生列举了如此多的人物、史实,就是为了说明,即使不得志、不成功、无表现,每一个国民有责任承担起祖国复兴的重担。
2.弘扬民族文化,争取文化认同,重建文化自信。
此书中钱穆先生强调各个历史都有它的独特性,都有它存在的独特价值。为了证明中国文化的独创性,钱穆先生列举了中国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节制资本、调节物价的经济制度,科举考试制度等历史上曾先进的制度,呼吁国民认同、尊重并重视我们的民族文化并以此为骄傲。钱穆先生认为那些说“中国一切都落后,在现代世界潮流下,一切历史人物传统政制,都不值得再谈了”的观点是必须否认的。钱穆先生更强调:“世界上唯有中国人无地域偏见,无民族偏见,而能高揭一文化大理想来融通各地域,调和各人群。”钱穆先生以坚定的语气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以强大的融合力延续了数千年,它独特的个性和价值是无法被取代和轻视的,中华民族的国民重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是应该的也是必然的。
3.拒绝全盘西化,坚持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钱穆先生强烈呼吁近代的中国人,不必因为一时科学落后,就全面否定本民族文化,全盘西化,我们的文化是坚韧性最大、持续力最强、推拓力最强、融化力最强的文化,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借鉴意义。钱穆先生提出:“我们要重新创建新历史、新文化,也决不能遽尔推翻一切原有的旧历史、旧传统,以为只盲目全部学习他人,便可重新创造自己。”说明我们不必全然抄袭模仿西方,可以采人之长,补己之短,采取扬弃的文化交流方式,在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亦不能将优良文化传统一笔抹杀。钱穆先生一反西方规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根据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创造性地提出看法。钱穆先生强调,任何一文化系统,必有其优点与长处,当然也必有其劣点与短处,不能说专对自己寻瑕求玷便是好。要保留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却粗取精,去伪存真,采取扬弃的态度,在继承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之处,进行文化创新。钱穆先生对“西化论”和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作了坚决批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振兴提供了有理论参考价值的新方案。
五、局限性与值得商榷和推敲的地方
1.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执著、厚爱,钱穆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看法过于倾向于理想化,为此他要求人们应全面地认同传统、肯定传统、回归传统,因而对传统文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造成了片面性。
2.钱穆先生将西方学术文化视为一种物质性的文化,是低于中国道德精神性文化的,对西方学术文化思想很少吸收,且常作贬低。这反映了他思想的时代和民族局限性与保守性。
六、结语
在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上,钱穆先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守大成的人物出现,往往被当成守旧者形象的代表,但是现在许多人已经清醒地认识到钱穆先生是旧中有新,是老树发新芽。他研究古书古籍,并不是想回到旧时代,而是想从中找到一条线索,为中国近百年的求新活动提供历史的依据。他是从旧的立场出发,寻找新的路子。他实际上是在理旧萌新。
钱穆先生是一位学者,但并不是一位仅仅埋首书斋的学者,他的学问有着强烈的经世意识和以天下为使命的责任感,这在他的作品中有着极强烈的表现。他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强烈关注,他的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都在这部作品里表露无遗。我在阅读时,经常深深地被感动,激起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同时也学到了钱穆先生治史的态度和方法,所以认为此书是一本既有史学学术价值又有社会现实意义的好书。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
弘扬民族精神的相关思修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