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的相关论文范文
利率在金融中一直是研究的热门问题。如今,利率市场化成为我国金融系统深化改革的重点,其作用、意义对经济发展相当之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利率市场化的相关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利率市场化的相关论文范文篇一
《利率市场化》
【摘要】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内外部经营环境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国内商业银行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进行战略转型。本文探讨了我国当前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最后给出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策略。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战略转型
一、利率市场化概述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二)我国当前利率市场化的程度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一个既定目标。2005年以来,人民银行相继发布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下调了存款准备金利率和超额准备金利率,批准部分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利率市场化进程大大提速。2012年6月8日和7月6日,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其浮动区间经历了两次调整。目前,金融机构人民币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累计比调息前下降0.5个百分点,上浮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1倍;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比调息前下降0.56个百分点,下浮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这两次利率调整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经过这两次调整,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接近完成。更重要的是,允许存款利率上浮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惊险一跃”。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传统业务将受到巨大冲击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就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其利润来源也主要来自于存贷利差收入。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为了争夺存款市场,有可能私自提高存款利率;而在贷款发放上又可能为了争取优质客户竟相低息放贷,则就导致存贷利差进一步缩小,银行的利润空间被压缩。这样,就敦促商业银行转变业务增长模式。
(二)利率风险管理面临新的考验
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最基本的风险。存贷款利率变动幅度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利差空间;借款人或存款人选择提前归还或支取资金,存在着重新投资和融资的定价问题;固定利率资产和固定利率负债市值变动缺口风险。利率市场化后,相随而来的是银行之间激烈的竞争,特别是在利差空间被压缩的情况下,银行之间的竞争更是激烈。产品同质化,恶性竞争,违规操作,累积性风险不断增加。《巴塞尔协议Ⅲ》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为加强银行利率风险监控提供了外部保障,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急待提高
在利率管制下,我国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物价指数变化的情况,企业盈利水平的高低,银行利差幅度的大小,都是由中央银行统一定价的,商业银行必须严格遵守。而对于贷款利率也是由中央银行统一制定,商业银行可在规定的浮动幅度内选择确定,自主权相当有限。但在利率市场化后,金融产品定价成为商业银行一个所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在市场上进行金融产品定价的经验,在定价时要遵循什么原则,考虑哪些因素,采取什么定价方法,确定什么价位等,都有待在市场中探索和实战,定价能力急待提高。
(四)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利率管制下,商业银行专业技术人员不必过多考虑利率走势,而在利率市场化后,要求银行专家进行利率预测,然后根据利率预测作出购买资产的决策。利率预测是一个冒险的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特别高。银行工作人员既要有较强的利率预测能力,还要有较强的保值技术能力和防范风险能力。
三、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
企业战略转型是指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在预期将发生重大变化、或已发生重大变化,企业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对企业的业务界定和业务运作进行的方向性调整与革新。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背景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转变传统的业务增长方式
国内商业银行转变业务增长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规模扩张,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为核心的业务增长模式,推动尽可能多的业务,拓展利润空间。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利润主要来自存贷利差收入,利率变动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在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变动将更加频繁和敏感,存贷利差将进一步缩小,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也将更直接、更刚性。例如重视发展零售业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拓展中小企业市场。因为零售业务有资本要求较低,盈利率高,具有非常好的成长性;中间业务一般为无风险收入,可以有效缓解银行规模扩张和资本短缺的瓶颈约束,有效促进银行经营结构和盈利模式的转变,推进银行战略转型。目前,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收入中有60%~70%来自中间业务,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近几年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之比为2.42%~5.4%。今后商业银行一定要端正思想,将中间业务,中小企业服务放到和存款并重的位置上去思考和拓展,使之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增加银行收益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二)建立利率风险管理制度及风险衡量体系
按照《巴塞尔协议Ⅲ》及《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中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明确各级管理机构和具体管理人员的利率风险管理授权与责任分工,以更好地防范和控制风险。一是商业银行应有明确的控制风险的政策与程序,了解各类业务的利率风险特征,科学制定适当的程序和控制方法。二是建立全面的利率风险计量系统。商业银行应建立涵盖全部业务的风险计量指标体系,准确衡量商业银行的风险度,全面评估利率风险损失值。三是完善利率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包括利率风险规避机制、分散机制和转移机制。具体来说,对于利率风险很大的业务,商业银行应予以规避;在资金投向上应形成在地域、行业、企业间的合理配置,优化投资组合,分散和降低风险。四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和外部监测系统,防范和控制利率风险,提高利率管理水平[1]。
(三)构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机制
在利率市场化的形势下,商业银行拥有了金融产品的定价权,如何运用价格策略参与市场竞争,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销售和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机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构建金融产品定价机制时要突出以下内容:充分考虑影响金融产品定价的因素。如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包括投资政策、产业政策、财政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发展状况;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市场结构、市场竞争状况;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国际利率和汇率水平;消费习惯、市场心理预期、社会信用状况等,均需要纳入定价考虑范围。根据具体产品确定合适的定价原则和定价策略。金融产品不计其数,各有特点,其定价原则和定价策略需要区别对待。
(四)适应央行利率管理方式,准确预测利率走势
在利率市场化后,中央银行逐步向商业银行让渡利率管理权,但并不意味着中央银行完全放弃对利率的管理,只是在管理渠道和管理方式上与原来不同,实行多样化管理。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中央银行的政策举措,适应央行多样化的利率管理方式,准确预测利率走势,并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对金融产品进行合理定价,以防利率波动带来重定价风险。
(五)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利率市场化后,对商业银行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银行专家进行利率预测。利率预测是一个冒险的行业,国外实践经验显示:即使是最优秀的利率预测人员作出的预测,有时结果也往往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我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加快预测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二是要求银行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利率预测作出购买资产的决策。在利率波动环境下,如何规避利率风险进行投资组合,如何对到期资产进行重投资?这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银行工作人员既要有较强的利率预测能力,还要有较强的保值技术能力和防范风险能力;同时也是保证商业银行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刘赛红.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J].系统工程,2003(7),21,4(总第118期).
[2]刘元庆.资本约束、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J].金融论坛,2006(7).
[3]卓峻.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特区经济,2013(4).
[4]王廷科.利率市场化效应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研究[J].财贸经济,2003(9).
[5]陈天奇.试论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影响[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8,1.
[6]王国松.中国的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J].经济研究,2001(6).
[7]卢庆左,磨国兴.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上海经济研究,2003(4).
利率市场化的相关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利率市场化》
摘要:进入“十二五”时期以后,金融市场对利率市场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近期中央银行频频出台政策,推进利率改革进程,可以说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步入关键时刻。本文在对现实状况的考察和当下政策分析的基础上,对利率市场化进行全面阐述。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利率风险
一、引言
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要想趋利避害,防范风险,驾驭好它的走向,让它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就必须对其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本文正是从多角度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利率市场化内涵、影响、风险以及相关的应对措施。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二、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三、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国有企业的影响。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它影响着一国宏观经济的安定与繁荣。在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和国有企业现在的经营管理模式产生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国有企业要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建立适应其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要求。但就目前来说,国有企业对利率变动还是缺乏弹性的,甚至是麻木的,这就给利率市场化带来了一定的阻力,纵观各种原因,这与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些不完善的企业制度相联系的。长期以来,在一些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理念上存在着一个不争的思想,国有企业归国家所有,国家所有实际上是政府所有,而代表国家或政府对企业行使管理权的他们,主要将面对的是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的评估,而政府评估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更为重要,经营者为了能使企业运行并实现规模扩张进而达到业绩提高,地位升迁的目的,普遍存在着轻预算约束和重投资的倾向,这点恰好与国有企业在取得贷款的权利和还本付息的责任上不对称。因此,要更加深化地推进市场化,就必须转变国有企业现在的落后经营模式,去接受市场的考验,去接受市场化的利率资本,而不是依靠国家扶持以低于市场利率而取的垄断利润来维持生存。只有把国有企业同我国众多的民营企业放在同一个利率化的水平线上,才能彻底挖掘国有企业的潜力,才能真正发挥国有企业这一国家命脉的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才能更进一步深化。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导致商业银行竞争加剧。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可能会导致由于商业银行对储户和存款的追求而形成的不良竞争。会导致存款利率的大幅度提高,使得银行的盈利减小,而有些较小的商业银行会因为承受不了竞争压力而面临破产。美国、法国在市场化进程中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而我国现在的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正处于起步阶段,很难像四大商业银行那样承受如此压力,势必会导致资金集中于几大国家控股商业银行中,而导致市场的不稳定。目前,我国通过限定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线限定了借入和贷出资金的最高和最低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货币市场。但是,不完全的竞争也会使市场缺乏必要的淘汰机制。
随着金融市场化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还要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而利率市场化使国内商业银行丧失了保护机制,那些资金雄厚、经营效益好、管理水平高的商业银行,势必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从而在竞争中胜出,但是那些资金薄弱、经营管理差的商业银行,必将会面临倒闭的风险。
2、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存贷款利差的减少,商业银行为了增加盈利,势必会加强对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占总收入的比重,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明显过少,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客户对业务的了解有所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创新力度不够,导致业务品种数量较少。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创新、宣传力度。
3、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波动通过存款、贷款、资金交易、投资等利率敏感业务影响商业银行的收益、净现金流和市场价值的可能性。由于存贷款利率的接近,就会要求有更好的投资渠道、更安全的投资方法和投资环境,这些都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对贷款企业的贷前调查和贷后跟踪,加强商业银行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商业银行还应该考虑到贷款中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政策风险、通胀风险、汇率风险等情况。
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风险
(一)资金的长期短缺,可能导致利率水平升高。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资金短缺的矛盾日渐突出,资金短缺的程度虽没有其他发展中国家严重,但在短期内这种矛盾还难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一般会带来利率水平的升高。主要表现在:筹资成本增加,使得投资规模受到限制。企业的筹资成本增加,会降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政府发行国债的成本增加将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政府基础设施的投资缩减。
(二)外汇过度流入和信贷资金流入高风险行业,带来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超高利率会吸引外汇过度流入,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后,对信贷资金的投向管制将会大大放松,大量银行信贷资金会投向高回报和高收益的股市、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造成这些部门的资产价格膨胀和“泡沫经济”。日本、英国和韩国等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都出现过这种危机,其所蕴含的风险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否则就会造成我国宏观经济的不稳定。
(三)利率市场化可能造成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在银行贷款自主定价还没放开阶段,银行在相同收益的情况下,首要选择的贷款投向是低风险的企业,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银行普遍“惜贷”的主要原因。一旦利率放开,银行对高风险行业的资金定价必定是高收益的,在高收益的利益驱使下,银行就会冒高风险去获取高收益,企业也会不惜代价去申请高息贷款,一旦效益不好势必造成无力还贷,银行的不良资产就会相应增加。
(四)可能带来金融腐败。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不仅有贷与不贷的权利,还具备了贷款价格制定权,特别是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银行国有,投资主体单一,银行垄断地位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银行风险内控和利率定价经验不足,银行管理层的任用体制还不完善,“人情利率”和“关系利率”就会出现,人为降低贷款利率就可能在金融机构出现。
(五)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引发银行间的激烈竞争,从而导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目前,我国金融体制较为单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垄断地位,放开利率后,可能会出现谁贷款利率低谁吃亏,这样易造成银行过度竞争,中小金融机构出局的局面。这样的局面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建设,不利于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和发展。
五、利率市场化应对措施
(一)提高利率市场化的程度
1、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建设。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建立起我国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为补充的统一、高效、开放的货币市场,并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方式筹资能力。
2、进一步健全金融机构内部定价机制、成本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引导并督促商业银行加大投入,重视并充分利用新的电子信息设备,采集、分析各种数据信息,建立科学的成本定价、内部授权、利率风险预警等先进管理制度。
3、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风险。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4、进一步增强监管能力和调控能力。放开利率管制,银行必须具备自我约束能力,同时有关部门要能够适应新的商业银行定价机制,进行审慎性监管。否则,利率市场化改革出现风险的可能性会增大。在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要加强对金融机构法人的利率监管。各金融机构一级法人统一管理本系统利率,负责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日常利率管理和调整等。人民银行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积极进行调控,加强对行业自律组织的指导,对已经放开的存贷款利率建立行业自律约束机制。
5、改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垄断化局面。改变商业银行所有制结构,对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同时,加快民营金融机构的建立,提高市场竞争的充分程度,适应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提高利率市场化的途径
1、国家要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各项立法和管理条例,为利率市场化和商业金融市场化奠定良好的外部基础。
2、加快金融市场建设。扩大市场规模,规范金融市场的操作形式,使货币和证券市场同步发展,还要大力发展目前不完善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加强商业银行竞争的合理性。
3、仍要加强对利率的控制,使利率水平在开放的基础上量化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同时,要加强对商业银行资本的监管。
4、商业银行要强化金融创新能力。在股份制的自负盈亏的条件下,必须加强盈利,强化金融创新,加强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发展,提高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比率,积极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盈利。
5、商业银行要建立起风险预防机制。利率风险管理应该成为我国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西方商业银行此机制已经较为完善和发达,而我国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应该大力完善,才不至于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六、结束语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利率管制,严重束缚了金融市场的自由发展和资金的使用效率,现阶段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如何提高利率市场化的程度,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就需要决策者从多方面考虑,全方位把握利率市场化,审慎地作出决策,从而使利率市场化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谢云山.试论我国利率改革的难点与对策[J].财经研究,2000.1.
[2]蒋正浩.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我国经济发展研究分析[J].商情,2009.14.
[3]贾晓丽.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策略[J].现代企业,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