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市场营销论文>

关于利率市场化的论文

斯娃分享

  利率市场化是实现经济和金融市场化的关键,是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核心内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利率市场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利率市场化的论文篇一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分析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将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的机遇和影响,提出了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针对其消极影响所应采取的措施。最后得出了我们一定要坚定利率市场化的道路,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改革 影响 分析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各自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包括利率的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指实行利率管制的国家,为适应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宏观调控需要,更好的发挥利率作为资金价格引导和调节资金配置的作用,通过建立市场机制,规范金融机构行为等措施,逐步或完全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制,转向由市场决定利率水平的过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利率市场化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1.利率市场化强化了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作用。市场化利率对整个货币传导机制起到润滑作用。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它的变化可以真实的反应资金供求关系,一方面,各个经济主体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能得以提高,每个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以及自身的资产负债情况在基础利率的基础上自主制定存贷利率;各企业也可以根据利率的变化判断央行的政策和资金供求的现状,及时地调整发展战略;从居民方面看,由于以往管制下的利率并不能反映资金供求的状况,所以居民对利率的变化反应很小,而利率市场化以后,居民在选择储蓄和投资时有了一个选择的标准。另一方面,央行对金融市场的控制力加大,利率政策的效果更为显著。中央银行将成为利率调节的主体,调节利率的责任有所加强,中央银行利用利率手段调控金融市场也将更加有效。

  2.利率市场化推动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有利于社会资金向上市公司流动,有利于中国上市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于资产雄厚,信誉好的上市公司可以在货币市场上,或从银行获得大量低成本的资金,资本的更加充裕将提升公司的利润,从而使强者更强;而另一方面那些资产薄弱,信誉较差的公司必须提高借贷成本才能在货币市场上筹集资金,这将促使他们努力完善自身的治理结构,提高信誉,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证券市场的运作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市场化的利率真正代表了资金的供求关系,利率的变化对证券市场中的资金流动有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若利率提高,股票的收益不变,就会出现处于股票市场中的资金转而投向实体经济领域的现象。所以,利率市场化以后,证券市场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都会更加注重利率的导向性作用,从而使证券市场的运行更加规范。

  3.利率市场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资金环境。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良好运行,央行对经济调控的货币政策将更为有效,真正建立起以市场为基础的利率体制,可以如实地反映国内资金供求状况,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投资环境都将得到改善。当国内资金市场资金不足时,资金价格上涨,外部资金注入,资金的增多使利率下降。反之,国内资金过剩,利率下降,国际资金撤出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小资金市场的各种利率的变化幅度,减小利率风险,有利于国际资金的进出,有利于润滑中国的资金流动。

  4.利率市场化加快了各经济主体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加快了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步伐,为银行业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利率市场化以后,每个金融机构都必须加快自身的发展,尽快的适应市场化利率的变动规律;利率市场化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为银行业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使商业银行走上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对促进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利率市场化使企业努力提高信誉,加速自身发展。利率市场化使企业与银行间的关系表现为双向的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银行在贷款时会考虑贷款风险,各企业在利用贷款方面也会更加谨慎,尽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利用贷款创造最大利润。这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自身的资本,使企业的竞争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按时偿还贷款,逐步提高企业信誉,这样才能使企业以后有机会可以以更低的利率,更宽松的条件从银行取得贷款。

  二、利率市场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1.利率市场化增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目前,利率还低于市场真正形成的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还将继续升高。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利率与汇率之间的互相影响,利率的升高将给人民币升值带来更大的压力。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影响主要通过国际资金流向和经常项目两种途径实现。在通过国际资金流向的途径方面,当我国的利率上升,就会吸引外国资金的流入,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大,从而使人民币的汇率上升。在通过经常项目方面,人民币的利率上升将会使更多的资金由投资领域和消费领域转向储蓄,投资和消费减少导致物价的下降,抑制进口对外汇需求减少,促进出口,外汇供给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

  2.利率市场化加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目前东部的投资环境及金融市场都比西部地区发达。全国的证券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所都位于东部地区,这些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促进了该地区的繁荣,带动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利率市场化以后,资金资源必定会流向东部金融投资环境较好的地区,西部地区将会出现资金状况,金融市场和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的现象,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继续增大。

  3.利率市场化带来了商业银行更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因存贷利差所获得的利润将会大大减少。银行确定存贷利率的自主权有所扩大,银行间的竞争也将由此而展开。一方面,在存款人与银行之间,存款人的选择范围扩大,他们可以从利率高低,服务质量,银行信誉等诸多方面对银行进行选择,而站在单个银行的角度,能否吸收到足够的存款是银行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银行间也必将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以争取存款。存款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使存款利率上升,资金成本加大。另一方面,银行与贷款人之间也面临双向选择的问题,银行在贷款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也会导致对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趋于下降,存贷利差逐步缩小将成为必然的趋势。同时,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面临更大的倒闭风险。利率市场化与银行商业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利率风险变大,商业银行将逐渐面向市场,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也只有走上商业化的道路,尽快的面向市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银行倒闭事件,其中美国的情况最为典型,从1982年到1986年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大约经历了5年,而就在这几年当中,美国遇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银行倒闭问题,平均每年都有一百多家银行倒闭。这也给我们的利率市场化敲响了警钟,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机构不健全,缺乏经验,可以说并没有充分做好迎接利率市场化的准备,而且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较多,把握和预测利率的难度更大。所以,如不能抓紧完善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合理的竞争秩序,那么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亏损倒闭的风险将会增加。

  三、针对利率市场化的消极影响所采取的措施

  1.加快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尽快适应利率的市场化。首先,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搭建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资金按照风险收益对等的原则在各金融机构和市场间流动,由此必然导致商业银行竞争扩展到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其次,商业银行应建立利率预测机制。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没有了以往政策的保护,被置于公平的竞争平台上。这种情况下,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率预测机制,并充分考虑国家其他宏观政策的影响,尽可能准确的预测利率的变动,可以使商业银行提早的对市场运行有充分的把握,采取相应措施以便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再次,建立科学的定价机制。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银行间的竞争转化为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战,建立一种合理的科学定价机制在决定商业银行未来竞争力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基准利率为基础,充分考虑资金成本,存贷款费用等自身因素,同时兼顾同业情况,地域环境等因素确定自身利率水平。最后,利率的市场化也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商业银行应从我国金融市场的客观条件出发,充分考虑现有技术,资源状况,尽早建立起利率风险管理体制,避免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因自身准备不足而陷入被动局面。

  2.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协调好区域经济的发展。利率市场化以后,由于的资金趋利性,必定会出现大量资金涌向东部,造成西部经济发展的更加缓慢。所以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央行在贷款方面应给予西部金融机构适当的优惠利率,适当保护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调动西部居民和企业的积极性,逐步完善西部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的运行更趋于自由化和市场化,金融风险更加集中,使投资于西部的银行和投资者担负了更大的风险。西部地区银行管理体制落后,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差等一系列问题,要求西部地区尽快建立起完善的金融稳定机制,以确保利率市场化后西部地区金融市场的稳定。统一货币政策下,实行区域利率优惠政策。

  3.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要大力发展我国的信用机制。市场经济核心的制度之一是信用制度,由于其历史沉积性,信用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较为漫长和渐进的过程。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社会整体信用意识薄弱,信用活动极不规范,信用约束机制弱化等。信用制度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造成了障碍。因此,建立和健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信用制度,是避免信用危机,规范市场秩序的关键之举,是利率市场化的必然要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信用机制对中国经济的运行可以起到润滑作用。

  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它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我们一定要坚定利率市场化的道路。在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发挥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努力减小利率市场化的消极影响,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作者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系

  参考文献:

  [1]戴相龙,黄达.中华金融辞库[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28-286.

  [2]李扬.中国利率市场化:做了什么,要做什么[J].国际金融研究,2003,9:7-18.

  [3]罗纳德•麦金农.经济自由化秩 (中译本)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58-366.

  关于利率市场化的论文篇二

  关于利率市场化中基准利率的研究

  摘要:采取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比较等方法,对利率市场化中的基准利率的选择和培育问题进行了研究。我国应选择再贴现率作为基准利率,并通过发展票据市场、取消信用在贷款、改革再贴现政策、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和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等措施来培育、强化其基准作用。

  关键词:再贴现利率 基准利率 利率市场化

  资金是国民经济的血液,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经济杠杆,起着调节国民经济结构和引导资金投向,调节社会储蓄与投资,促进社会增援合理配置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主流金融工具的利率处于被严格“管制”的状态,成为一种垄断性的商品,影响了国内资金的充分利用,制约了金融市场的发展,限制了货币政策的发挥,也容易使内外部经济失衡。从一定程度上讲,利率非市场化不仅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瓶颈,而且也是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微观经济机制改善的一大障碍。因此,加快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一、利率市场化与基准利率

  利率市场化是指存贷款利率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自主调节,最终形成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和导向,以市场利率为主体,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

  在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着手建立合理的利率体系,特别是建立具有导向性的基准利率显得尤为重要。在市场化条件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管理层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客观上都要求有个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准利率的确定和培育是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核心。

  所谓基准利率就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基准利率影响其它金融资产的利率,以有效地传导货币政策。从多数国家央行的基准利率情况看,基准利率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

  1. 央行要易于控制。即央行通过基准利率来调节市场利率的有效与否。

  2. 基础性。即基准利率的利率体系、金融产品价格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它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或金融资产价格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3. 传导性。即基准利率所反映的市场信号或央行通过基准利率所发出的调控信号能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其它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价格上。

  4. 市场化。央行基准利率的市场化有其特殊性,它不可能像其它利率那样直接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而是主要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和体现货币政策意图。

  二、再贴现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理论依据及其作用过程

  在利率管制下,基准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但由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扭曲,央行对再贷款工具的运用往往缺乏自主性,即不是出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而仅仅是迫于商业银行资金需求的压力,而且再贷款与实际经济活动较少直接联系,是一种纯信用性的合约,并有一定的信贷分配色彩。另外,再贷款如果是用来解决一些政治问题,如解决挤兑、不良资产等问题,那么再贷款利率肯定不能市场化。1994年以来,伴随着外汇存款在央行资产中的比例大幅上升,再贷款比重开始下降。今后,随着再贴现业务和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再贷款的规模将持续趋于缩小。因此,再贷款利率显然不适合作为市场化利率体系中央行的基准利率。

  在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利率、金融市场利率和商业银行利率三级利率体系中,再贴现利率最适合充当基准利率。再贴现率是央行所掌握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央行的政策意向,同时在利率体系完善健全的国家,再贴现利率处于基础性地位,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具有良好的传递性,对市场利率有明显的预示作用。它的作用过程如下:在公开的票据市场中,能有效地进行再贴现业务的前提下,央行就能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利率来调节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成本,进而改变商业银行向客户发放贷款或贴现时的利率。因再贴现率灵活微调,就可以不断以此来随时调控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同时,拉开在贴现率与其他利率的差距,使成为最低的利率,从而形成以再贴现率为引导,同行拆借利率为轴心的市场利率体系。

  三、我国再贴现机制改革历程及缺陷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商业信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没有商业票据,自然也就不会有再贴现业务。1986年,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开办了再贴现业务。之后,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业务在全国推广开来。从1994年10月起,人民银行总行开始办理再贴现业务。1998年央行改进和完善了再贴现率的生成机制,使再贴现率与再贷款利率脱钩,首次成为独立的基准利率种类,并改进了再贴现业务的操作方式,扩大了再贴现范围,采取措施加快发展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票据市场等。再贴现规模已经呈明显的扩张势头,其作用也将逐渐凸显出来。然而目前我国再贴现机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再贴现率存在的缺陷。首先,央行没有足够的主动权,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到央行申请再贴现或再贴现多少,决定于商业银行的行为。其次,调整再贴现率的告示效应是相对的,有时并不能准确反映央行货币政策的意向。

  2.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票据市场。具体表现为:交易主体缺乏,现有交易主体主要局限于商业银行,没有专业性的有法人资格的票据公司;票据数量有限,种类单一;交易方式较少,票据承兑贴现量小且不规范,商业银行常常为再贴现而办理贴现和签发票据。

  3.再贷款等其他政策工具过强。如1998年底央行对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占当年资产总额的比重为48.29%,这使得再贴现业务量在央行资产中的比重不大。

  4.再贴现政策尚未理顺。对再贴现率,央行不能完全独立地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自主决定,并且决策过程复杂、滞后,跟不上金融经济形势的变化,往往既不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及其变化,也无法对商业银行的借款和放贷款行为产生多大的影响,降低了再贴现率机制的有效性。目前央行调节利率的技术方法是“试错法”,这种调节手段,即使在央行具有足够独立性的情况下,也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足够的信息,达不到预定的政策效果。另外,央行对再贴现仍采取分级管理的方式,在不突破总信贷额度的前提下,通过再贴现规模来为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

  总体看来,再贴现机制成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资金与票据的简单置换,削弱了再贴现率的基础性与传导性,从而无法在事实上担当起基准利率的角色。

  四、强化再贴现率的基准作用的措施

  (一)发展规范化的票据市场,为扩大再贴现业务创造条件

  1.尽快建立统一、权威的资信评估制度,必须通过资信评估立法和司法使评估机构真正对评估结果的真实性负无限连带责任,以从根本上建立资信评估机构的自我约束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从而保证信誉优良的企业都能发行票据。

  2.扩大市场规模,加强票据市场的基础建设,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在此基础上,实现统一的市场价格和 市场利率,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3.积极稳妥地发展票据市场工具,通过衍生票据范畴,逐步将银行本票、存单、保险单纳入票据业务范围,改变目前票据市场交易工具单一的局面。

  4.推行商业银行系统内票据专营机构的建立与规范,以专业性发挥社会中介职能,提高市场效率,有效防范票据风险。

  5.建立统一的票据交易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和完善票据市场体系;建设全国统一的票据印刷、登记、查询和鉴证的系统;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托管和清算中心;采用统一的密押、编译手段网络查询等。

  6.建立健全相关金融法律法规,为票据业务的健康发展及再贴现工具的有效运用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取消央行信用再贷款

  通过再贷款规模的缩减直至取消,从而减少政策性资金供给,提高央行再贴现政策工具上的主动权,使再贴现成为真正的调控工具。在票据市场尚未完全发展起来之前,可实行再贷款限额管理,超额部分可实行罚息,取消对商业银行的短期限贷款,逐步实行抵押再贷款。这样既有利于票据市场的发展,又延缓了再贷款的政策性功能。

  (三)改革现有再贴现政策

  1.依据国家产业政策,放松对再贴现的行业限制,延长再贴现的期限,是其与开出票据的期限基本一致,对跨地区票据、转贴现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

  2.将再贴现两级实施改为总行集中掌握,灵活调节再贴现的数量,适当增加再贴现利率的弹性,并与公开市场操作相协调,适时将票据贴现活动市场化,使之真正成为间接货币政策工具。

  (四)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消除利率传导的障碍

  深化商业银行改革,改善其治理结构,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我约束的法人试题,并按“三性”原则开展经营活动。只有银行经营机制得以彻底转换,才能保证央行基准利率的准确传导,促使市场化利率的形成。

  (五)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强化金融监管作用

  目前中央央行的宏观金融调控目标并未完全摆脱对国家计划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依附,央行甚至还承担着大量的财政职能。在这种央行与政府关系尚未理顺的条件下,很难保证央行能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来调控再贴现利率及整个利率体系。因此,一方面必须尽快彻底分离政府与央行的“天然联系”;另一方面要提高央行自身的管理水平,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的调研、监测,把握其特点和趋势,科学决策基准利率的调整变动,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在利率市场化下,央行通过基准利率来调控宏观经济,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大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央行可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建立数据模型,计算分析利率敏感度和风险程度,形成预警机制,不结合专项稽核等手段,对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实施全方位监管,确保稳健经营。

  五、结语

  理论分析了我国应选择再贴现率作为基准利率的可行性,而对我国现实起来的分析也显示了这一策略的潜力与优势,结合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近期举措,我们认为还需通过发展票据市场、取消信用在贷款、改革再贴现政策、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和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等措施来培育、强化其基准作用。当然,正如以前的形形色色的改革所告诉我们的,涉及整个国家经济体系稳定的金融政策改革只能采取渐进方式,利率市场化的培育也是这样。

  参考文献:

  [1] 魏革军.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 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 朱忠明.中国货币市场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4]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思路[EB/OL].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2002-04-24.

  [5] 首选方案: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EB/OL].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2001-04-24.

  [6] 潘英丽.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与推进方式[J].上海金融,1996,(5).

  [7] 章安平.利率市场化_国有商业银行身后的又一只老虎[J].金融教学与实践,2001,(1).

  关于利率市场化的论文篇三

  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建议

  [摘要]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准备也有十多年的时间了,当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到了攻坚阶段,即逐步放开贷款下限和存款上限。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深化改革的条件逐步成熟,利率市场化深化改革可行。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注意考虑宏观经济形势,降低利率波动带来的影响,尤其要关注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冲击;二是要使汇率市场化改革跟上利率市场化改革;三是要完善SHIBOR形成机制,防范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过度竞争或恶意竞争;四是是要加强存款保险制度等配套制度建设。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建议

  一、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

  利率市场化是指存贷款利率不由上级银行统一控制,而是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自主调节。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础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的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具体可分为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及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几部分。目前我国从解除利率管制的角度看,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已经基本实现,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也已经基本放开,只剩下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这部分,当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到了攻坚阶段,即逐步放开贷款下限和存款上限。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条件成熟

  根据国际经验,利率市场化改革从启动到基本完成一般需要十余年甚至二十多年的时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基本相同(美国是个例外,仅用6年时间),亚洲的另一个大国印度在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摸索之后(中间过程的改革有停顿),目前也已经放开了利率管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准备也有十多年的时间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应该说我国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的开放以及最终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应该已经基本具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贷款利率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化。首先对于某些客户,银行有自主权实现一定程度的浮动,一般在正负20%—30%的范围内。其次,民间借贷十分活跃,民间借贷利率在法律保护的范围内能够达到贷款基准利率的4倍,大致为20%—30%的年化利率。再次,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上升也代表着某种程度的贷款利率市场化。

  2.存款利率款利率上限也实现一定程度市场化。如协议存款的利率以及理财产品收益率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存款利率的上限,票据融资的利率以及个人首套房贷款利率也已经突破了贷款利率浮动的下限等。其次在银行体系外,储户选择的空间大大拓展,除了股票、基金等股权性投资外,还有信托、货币市场等债权或类债权性质的投资。

  3.商业银行利率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无论是国有控股银行,还是中小银行,通过十多年的改革,逐步建立了现代银行制度。目前,商业银行针对不同客户的利率定价能力不断改进,内部评级法和基于风险调整后的资产收益率(R A R O C )定价模型在大中银行普遍使用,利率风险管理能力显著提高。

  4.内外环境发生了有利于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变化。按照克鲁格曼的不可能“三角”,一国不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项目管制、汇率控制三个政策目标,这是一个内外平衡的问题。从目前形势看,内外环境已经朝着有利于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方向发展。一方面,目前人民币有效汇率 相 比2005年 汇 改 启 动 时 已 经 升 值26%。另一方面,出口顺差逐步降低,通胀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从逻辑上分析,未来十年,在这三个政策目标中,为了维持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稳定,应当继续保持资本项目一定程度的管制,推行汇率有管理的自由浮动,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几点建议

  1.要注意考虑宏观经济形势,降低利率波动带来的影响,尤其要关注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冲击。利率市场化需要考虑某一时期的宏观经济形势,防范资金价格过快上涨对宏观经济的伤害。特别要注意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冲击。相对于大型银行而言,小型银行规模小、资本实力弱、容易受到市场冲击,抗风险能力较弱,利率市场化快速改革,可能引发中小银行单体机构风险甚至系统性风险。

  2.要使汇率市场化改革跟上利率市场化改革。从中国的历史上看,目前对商业银行的利差保护是基于1997-2002年人民币有效汇率高估、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达6年的通缩、银行系统因此积累了大量坏账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因而,只有避免经济出现低迷的情况,才有可能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创造一个最有利的宏观环境。因此,汇率市场化改革一定要跟上利率改革。

  3.要完善SHIBOR形成机制,防范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过度竞争或恶意竞争。利率市场化必然带来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总体上是提高存款利率吸引储户,降低贷款利率吸引客户。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有一种机制来弥补利率管制退出而出现的真空,这就是银行同业定价协调机制。同时保持央行对利率的必要的干预,充分发挥SHIBOR对市场的基准和主导作用,规范市场竞争,使市场化后的利率定价机制有次序。SHIBOR要成为定价基准,不能由政府强制推行,只能由市场选择。借鉴LIBOR改革完善SHIBOR形成机制,加强监管,制定报价的行为规范,控制报价的内在利益冲突,让报价有更多实际交易支撑。

  4.要建立并加强存款保险制度等制度建设。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网一般由包括负责审慎监管职能的金融监管机构、最后贷款人职能的中央银行以及负责存款保险责任的存款保险机构这三大支柱构成,而目前我国尚缺少存款保险制度这一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后,必然导致银行存贷款利差的缩小,使银行产生危机的概率增大,为保护居民储蓄存款的利益,必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利率体系改革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面临着一些困难,但是从长远来讲,这可以使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利率工具发挥出更大的效用。而且对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改革其他相关制度,优化资金配置、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是必然目标。

  参考文献:

  [1]利率市场化改革如何完成“最后一跃”[N].金融时报,2013-10-29.

  [2]谢晓雪.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 2012,(15).

  [3]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01).

  [4]刘烜.利率市场化改革之进程与影响[J].经济师,2013,(11).

有关关于利率市场化的论文推荐:

1.关于利率市场化的论文开题报告

2.有关利率市场化论文

3.浅谈利率市场化毕业论文

4.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论文

5.浅谈利率市场化论文

6.浅谈利率市场化的论文

7.中国利率市场化论文

8.利率市场化的影响论文

    1546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