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理学论文>农林学类>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共同发展路径探究论文

谢桦分享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同时,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以下是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共同发展路径探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共同发展路径探究全文如下:

  党的提出“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共同发展是农业人口转移和提高中国农业发展水平的必由之路。两者之间如何相互配合、共同发展需要我们进行探索。

  一、合理、集约化使用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的面积是有限的,无止境地开发、利用必然会引发人地矛盾。城镇化的过程既是人口转移的过程也是土地进一步开发利用的过程。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多、基数大,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面临着人地矛盾。尤其是人口数量的增长与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就是要用现有约18.26亿亩耕地,养活接近14亿人口。

  同时根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的研究成果表明,适合城市未来发展建设的I类地区,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9%,这一地区集中了全国55%的耕地面积;受自然环境条件所限,人口承载能力有限的II类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9%,其耕地面积为全国的31%;而作为生态敏感地区和不适应城乡建设发展的III类地区仅能提供全国14%的耕地面积。由此可见,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保证国家规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需要合理、集约化使用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

  从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来看,成功的城镇化都是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市场为驱动的。土地的使用与产业的发展相一致,产业需要多少生产用地面积,政府规划和批准多少地皮的使用。在我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由于多采取物理扩张发展模式,许多地方政府扭曲了城镇化的真义,大肆屯地卖地,通过土地买卖来发展地方经济。大量的土地被用于房地产开发,包括很多耕地。其中有一部分土地被企业与政府以建造工业园区的名义征收,征收之后闲置,等待土地涨价,从而攫取经济利益。还有一部分土地被用来搞房地产开发建商品楼,随着楼市降温,许多城市随处可见空置楼房、烂尾楼等。这种土地财政的背后是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在土地资源大量闲置、浪费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许多农民愿意将自己赖以为生的土地卖给政府和开发商呢?除了经济利益的驱动外,其根本还是因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太慢,农民无法从农业生产中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需求。在现实中,农民除了通过征地拆迁补偿的方式将土地出卖外,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在农村耕地抛荒的现象也非常严重,这些被抛荒的耕地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依据这一现象许多学者对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提出改革意见,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此也做了说明,但是我认为造成土地闲置浪费和耕地抛荒的深层次原因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同步,城镇化的推进速度远远快于农业现代化使得许多矛盾得以凸显。

  合理、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是保证我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能够同步发展的路径之一,我们不能够仅仅为了提高城镇化率浪费土地资源,要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节约土地要素,也要为中国未来65%的城镇人口率提供粮食保障。

  二、延伸农业产业链提供就业岗位

  在中国城镇化趋势下,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必然的。在转移过程中,除了本身在城镇中有能力就业能够在城市中很好生活的一部分人外,其他一部分人口则以各种各样的原因留在城市,这一部分留在城市的农村人口就业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需要给大量进城的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而现实情况是在我国往往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城镇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是依次递减的,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城镇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根本无法满足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的就业需求。大量的农村人口自发涌入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使得这些超出本身人口承载力的城市引发“城市病”。

  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大城市,不仅给城市带公共设施服务、就业等带来巨大压力,也不利于城镇的发展。一个没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城镇,不能够起到其应当发挥的作用。一方面,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目的就是为了转移和农村人口,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如果城镇不能够吸引这些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缺少劳动力要素的城镇经济又谈何发展。另一方面,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不能够满足人就业需求的城镇化不是真正的城镇化,这样的城镇也不能够承担起城镇自身的功能和任务。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农村人口的迁移尤其是流动人口的迁移主要往大城市迁移这一现象是与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意愿相违背的。造成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城镇无法满足农村人口的就业需求,或者说是二、三产业发展落后,无法提供农业人口转移过程中足够多的工作岗位。

  在发展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延伸农业产业链不失为为增加就业机会和岗位的一个有效方法。从我国的行政区划来看,城镇的周边几乎都是农村,要想将周边农村的人口转移到中心城镇,需要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据13%,明显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十一五”末,我国规模400万人;吸纳农村劳动力1500万人以上。①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不仅吸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更加快了周边中心城镇的发展,促进城镇化步伐加快。因此,在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延伸农业产业链,不仅能够促进城镇就业和经济发展,也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提高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

  三、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市场空间

  新型城镇化的经济特征是集约利用资源产生更高的生产与流通效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能够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新型城镇化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要素市场。新型城镇化本身就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的发展成果带来多种生产要素的进步与发展,如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增强、资本的积累、信息的灵敏完备等。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各种生产要素的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成果可以惠及农业,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生产要素支持。

  四、农业生态与城市生态相协调

  农业生态与城市生态同属于一个生态系统。不论忽略其中哪一个都会给另一个带来危害。根据2014年3月份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这一次新型城镇化规划,特别提出了四线控制。”其中四线中绿线指的是保证绿化,蓝线指的是保证水源。

  从世界各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普遍结果来看,农业现代化其中一个特征就是“追求食品安全、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促进农村综合发展。”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由此可见,国家对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的意见是一致的,在实践中,对两者都应该重视,使两者协调发展。

  五、推进城乡公共资源、服务均衡配置

  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城乡一体化”的客观要求。所谓“城乡一体化”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推进城乡公共资源、服务均衡配置之所以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让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能够彻底地市民化,而不是以流动人口的形式存在。

  国家统计局2013年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261万人,比上年增长3.9%。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增长3.0%;本地农民工9925万人。这一数据表明,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规模依然很庞大,如何才能够吸引农民工在本地就业是城镇化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前面我们讲到农民工流动到大城市工作的意愿比留在本地的意愿强主要是因为大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但还有一个原因是大城市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优于其他规模的城市尤其是小城镇。如果其他规模的城市和小城镇的公共资源同样优质,那么流动的农民工留在本地的意愿会变强,从而有助于城镇化人口的聚集,提高农民工市民化水平。

  二是城乡公共资源、服务均衡配置有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和提高。

  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文化水平。 西奥多?W.舒尔茨 在他的《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提到“现代农业的核心内容是不断地用现代生产要素替代落伍的生产要素,通过更好地资源配置得到更高的技术效率,由此提高农业生产率水平。”城乡公共资源和服务不仅包括公共设施的均衡配置,还是医疗、教育、技术培训等的均衡配置。这些均衡配置的资源要么成为农业现代化要素的一部分,要么促进农业现代化要素的升级。

    35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