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政治论文>社会主义>

社会科学论文投稿

秋梅分享

  社会科学作为人类知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科学通过为自然科学创设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的机制或桥梁而使自己成为第一生产力。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科学论文投稿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科学论文投稿篇1

  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竞争力培育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须首先打造高校这支主力军。但目前在高校追求数量和快速产出的评价机制引导下,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却比较少。如何打造这支主力军,使之研究能力具有国际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是摆在我国面前急待解决的难题。

  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际竞争力概念及钻石模型的应用

  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于1990年提出了波特菱形理论,又称为钻石模型。该模型用于宏观上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分析各个行业竞争力。如:钟岭等(2011)提出了用钻石模型分析江西现代中药产业的竞争力,从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政府和机会六个方面来分析江西现代中药产业的竞争力,并提出了该产业发展的对策[1]。

  李舒新(2011)提出了用钻石模型分析上海会议型酒店的竞争力,从钻石模型的六个因素的角度,对上海会议型酒店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竞争力提升的建议[2]。但是也有学者将钻石模型应用于微观的管理当中,如:熊丽敏等(2010)提出了将钻石模型应用于高校人事管理当中,构建了模型的四大要素: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组织结构和高校文化。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个不可控的外生因素:市场环境和国家政策[3]。张淑玲(2009)提出了用钻石模型分析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分析了的核心竞争力是院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校园文化等诸要素[4]。在钻石模型中,某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定义为:该行业在国际上出售其产品的能力(Orlowski,1982)。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际竞争力,具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般特性,它是在一定条件下,参与科研市场份额的竞争,与竞争对手相比,在组织活力、获取科研资源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且不易被对手模仿的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如果视高校为一个行业,视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其产品的话,可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世界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被应用的市场份额占有能力。根据波特钻石模型,可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际竞争力划分为六个要素:科研资源、科研成果需求状况、关联和辅助性实体、竞争运行环境、机遇和政府。笔者将从这六个要素入手,分析培育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

  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视为该产品的生产过程,从以下六个要素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如图1)。

  (一)高校科研资源。即高校从事科研所具备的资源条件,这些资源条件可以从人、财、物三个要素,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进行考虑。科研人员始终是科学研究的第一资源,当今社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趋向于团队合作研究,因此,从科研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应当视“人”这个要素为具有一定研究实力的团队。实力强、水平高,对科研有较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科研团队是形成高校科研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目前,科研队伍体量不足是制约学校科研竞争力发挥的重要因素[5]。“财”指的是科研经费。科研的经费投入,将直接影响科研的竞争力。“物”,主要指科研场所、科研设备、图书资料等科研基础条件。

  (二)科研成果的需求。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为高校的产品,国内外对于该产品的需求状况,是拉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般具有成果的无形性、效益的潜在性、效用的时效性、作用的公用性等特点[6],这些“隐性”特征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能立刻转化为显性的生产力,有些成果会在多年以后才显示出其经济社会价值,因而限制了社会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需求。

  (三)关联和辅助性实体。若把科研作为一种生产活动的话,它的上下游即服务于该科研活动的其他高水平服务机构,这些机构都可以归结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外部支持环境。如果这些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达到国际水平的话,将大大拉动高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

  (四)竞争与运行环境。在钻石模型中,该要素也是至关重要。充分的竞争环境,有利于整个科研领域各竞争个体挖空心思争夺科研资源,有利于形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必须创造一个公平机制,引导高校各竞争个体,尤其是学术团队的各类科研活动(如科研资源的配给、学术成果的评价等等)逐步进入充分竞争的态势。

  (五)机遇。历史时局、国际形势、政府的政策导向行为等,都可以为高校科研的发展提供机遇。这些高校科研竞争力的外部机遇,对高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7]。例如:地方政府对高校的大幅度投入(如杭州市政府为杭州师范大学投入一百亿元打造东方斯坦福)、地方重大战略变化对具备特定学科的学校产生的巨大拉动作用(如中国舟山新区的设立对浙江高校的涉海专业的拉动)等等都可视为促进高校科研发展的外部机会。

  (六)政府。政府作为管理者它不仅直接参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竞争力的建设当中,为其创造具有研究水准的科研资源,也承担着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宏观布局各类研究团体、主动引导研究力量解决社会实际需求、通过采购研究成果切实拉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重任。

  三、打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从钻石模型的六个要素入手,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的各项对策,以期促进高校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竞争优势。

  (一)打造与国际竞争力相适应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条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必须重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条件建设,完善国家、地方政府和社会多方投入的模式,通过政策引导,从人、财、物三个方面,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为高校创造具有国家水准或国际水准的科研条件。

  1.建设一支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队伍。

  通过大幅度投入,打造具有特色的高校重点研究基地,并以此为抓手,重点发展具有较强研究基础的研究团队,形成围绕某个方向的具有强劲生命力的研究团体,使之成为各级政府的智囊团和社会企业的智力来源。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的培育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衍生性的特征。建设一个具有国内竞争力甚至国际竞争力的学科,无法做到平地起高楼。因此,要做大做强优势学科,必须紧紧围绕主题,选准扶持对象,连续不断地投入若干年,才会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团队,产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创新评价和引导机制,形成巨大向心力,吸引外部人才,留住内部人才。近年来,国内高校科学研究快速发展,各种评价体系已经深入高校管理的各个层面。在以成果数量和质量进行简单量化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中,使得高校教师越来越浮燥,难以潜心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建设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以人为本,建立短平快的成果产出与长期积累产出大成果相结合的引导机制,弱化对岗位工作量的考核,强化对单项科研成果的认同和奖励力度,鼓励研究人员潜心研究,产出具有重大影响的优秀成果。

  2.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投入力度。

  多年来,在科学研究领域形成了一种误解,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是坐在板凳上动动笔杆子就可以,但该观点在目前已经不再成立。当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注意团队协作,单个人的力量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注重科学研究方法和实证数据为基础的前提下,不深入实际调研就进行研究已经行不通。目前我国也在不断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持力度,比如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经费已由前些年的七万左右提高到目前的十五万元左右,重大招标项目提高到八十万元左右。但各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经费多数只有一两万元,并未做到以人为本,也未体现出研究人员的实际劳动价值。这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条件的实际要求相比,差距甚远。

  3.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科研条件。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科研条件,是指建设具有特色和权威的科研资源,努力将其建成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资源支持条件。鼓励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依托自身研究,建设一批数据库、资料中心、图书馆或博物馆等,为其自身乃至国内其他高校的此类研究,提供资源上的支撑。科研条件建设并非鼓励各高校为研究人员配备人手一台电脑、提供一定固定空间等资源,相反应鼓励高校对此类资源进行集约化管理,避免投入浪费。

  (二)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需求。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际竞争力,需全社会一起,切实强化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需求。

  1.强化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切实改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管理模式,改变以研究人员申报、管理部门审批的千篇一律的模式,应强化主动设计,形成科学的遴选机制,使得研究问题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同时应针对基础研究加大成果宣传的力度,促进学术交流,通过建立科研成果的评选机制,大力奖励,鼓励高级别研究项目产出优秀研究成果。

  2.强化科学决策,形成决策失误的追究机制,营造科学决策的氛围。当今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生的问题和事物呈几何级数般递增,发展速度之快,很多问题已经超出了各级管理部门实际的预测和管理控制能力,这大大增加了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通过建立决策失误追究机制,营造一种科学决策的氛围,鼓励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委托高校的研究平台针对特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切实拉动社会各界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需求。

  3.鼓励高校走出去,在国际社会上承接研究任务。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形成一定竞争优势的研究机构,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的各类研究,在国际社会中承接研究项目。通过积极走出去,可以为高校的研究团队创造更为广阔的需求空间,为其发展提供强劲的拉动力。

  (三)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中介机构、学术智囊团体等。

  如果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相关的关联或辅助的行业,在国内或国际上形成竞争优势话,那么这种优势将逐渐扩溢到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来,对高校的科研形成强有力的拉动作用。若把科研作为一种生产活动的话,它的关联和辅助性行业可认定为高校科研活动的上下游的中介机构、学术智囊团体等。高校的优势在于“研究”,而与“研究”相关的前期信息收集、研究成果的后期转化等方面,则是中介机构、学术智囊团体等的优势所在,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形成规模效应后,可强有力地支撑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四)打造研究团队间充分的竞争环境。

  建立各学科中不同高校的研究团队之间充分竞争的环境。培育充分竞争环境,应着力培育各高校在同一学科上的各研究团队之间的充分的竞争态势,而非高校教师之间如散沙般的充分竞争态势。目前我国各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多数形成了具有自身体色的和一定竞争力的研究团队,这些研究团队以寡头垄断的形式存在,在重大项目等领域瓜分科研资源。而以国家社科基金为首的各级各类课题申报,则以教师个人或小团体为主进行申报,直接导致了个人之间的充分的竞争。这种个人之间而非科研团队之间的充分竞争环境,并不利于高校在国内、甚至于国际上形成竞争优势。同时,应大力推进各学科内高层次学会、协会等学术团体的建设,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团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思想交锋的战场,充分展示其才华,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的态势。提升各学科高层次学术团体的学术评奖的影响力,鼓励各高校以团队为单位参与学术交流和成果竞争,引导各高校研究团队充分竞争。

  (五)充分把握重大机遇。

  鼓励高校做好发展规划,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主动引导和培育高校的优势学科,随时做好准备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重大机遇。以国家文化大发展和教育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等重大战略决策为契机,抓住一切有利机会,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的内在活力。以学术团队为单位,通过不断地介入研究,积累研究成果,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竞争力。

  (六)政府。

  波特钻石模型指出,要发挥钻石体系的最大威力,政府需做好自身的定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各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当中,因此,高校是主体,政府可以承担科研成果的购买、制订政策等职能,鼓励高校间的竞争和合作创新,使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处于活泼的竞争态势,同时避免托拉斯状态。

  社会科学论文投稿篇2

  漫谈数字化社会科学家的信息修养

  摘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养,在科学家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在阐释素养和信息素养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科学家提高信息素养的必要性,探讨了科学家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科学家;素养;信息素养

  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信息经济,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演变,在这个动态的演变过程中,科学家为推动世界和社会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科学家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同,科学家所应该具备的素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步入了信息社会,走进了数字化时代,信息的呈现、存储、传输数字化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超多了以往任何社会,信息素养成了数字化时代生存的基本素养。对于科学家来说,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科学家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到人类、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素养与信息素养

  素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如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媒介素养、教师素养、科学素养、公民素养、信息素养等。具体来说什么是素养和信息素养呢?

  (一) 素养的内涵

  素养指平时的自我修养。语出《汉书·李寻传》:“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意谓马不喂养,不可能上路快跑;士兵平时不训练,不可能肩负起保卫祖国的重任。现在多用于指人们通过经常的努力学习、刻苦锻炼和自我修养所取得的某种收获、成果或所达到的水平和境界,如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等。[1]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混淆素养和素质的概念,但是素养不完全等同于素质。林萍华在论文《素质、素养与创新》[2]中对素质和素养的概念进行了区分。素养似可定义为:“一个人面对问题时的视野和底蕴”,它包括文化素养、道德素养、政治素养、工程素养等等,属于大文化的范畴,对认识过程、思考过程、决策过程起作用。而素质这里特指具体个体的素质,以有别于广义的素质,有些文章给出了定义:“一个自发的行为规范”,并由此可以推知,素质与具体人的行为、行动,亦即其人如何为人、处事相关联。“自发”一词表明,素质是个体已经形成的、稳定的,一般不受思维、不受外在条件所左右的一种存在。一个人某方面的素质很高,但在同一方面的素养则不一定高,反之亦然。就是说,素质不好的人可能有很高的素养;素质好的人也有可能素养一般。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修养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很大程度是后天习得;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遗传性,与有机体本来的生理特点有关。正是因为素养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为科学家提高信息素养,更好地适应社的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基础。

  (二)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早在1974年就已被提出,当时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指出:“信息素养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四个方面。[3]

  信息素养不仅是一种基本能力,更是一种综合能力。信息素养不仅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而且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括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很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4]一个科学知识丰富的人,不见得具有很高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很高的人,具有的科学知识可能一般。

  信息素养既可以看作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看作是面对信息的视野和底蕴。信息素养是数字化时代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数字化生存的基本能力。

  二、科学家提高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并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成为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科学家作为推动科学进步和人类发展的特殊人群,掌握着高新科学技术,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好的信息素养,但是信息素养是一项综合能力,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的信息素养都高。

  (一)数字化时代的客观要求

  数字化时代,信息的增长速度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想象,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超过了以往的任何历史时期。信息的传播速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的存储方式呈现数字化、虚拟化等特征。人类生活在真实的现实世界和虚拟的网络世界两个世界中;人类的感情除了真实的人际间感情外,还有虚拟的网络感情。网络文化的出现现丰富和发展了原有文化的内涵。实际货币和虚拟货币同时成为了人类经济行为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学校、网络教育的出现,拓宽了传统学校教育的途径,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和形式。数字相机、数字录象机、智能手机、智能机器人、MP4、MP3等数字化设备正在逐渐走进人类的生活。这一切的变化,构成了数字化时代的特征,迫使人类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改变原有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

  由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文盲的定义需要重新改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文盲下了新定义:文盲就是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和管理的人,也就是不会数字化学习的人。[5]数字化时代的文盲,可以理解为没有信息素养或信息素养较低的人。

  信息素养是数字化时代的基本素养,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人都需具有信息素养。科学家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领跑者,是人类智慧的代表,更需具有很高的信息素养。

  (二)科学研究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时代,是一个创意时代,是一个重视效率的时代,是一个价值彰显的时代。发明和创造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科学家是畅想这个主旋律的主角。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科学家的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都无形之中具有了数字化的烙印。信息素养成为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素养,信息素养的高低影响科学研究的每一个过程。

  在数字化时代,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科研工具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科研资源的存储方式数字化,科研过程的模拟化,这诸多的变化促使科学家必需具有很高的信息素养。例如:在科学研究中常常面临研究课题选择的问题,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研究课题的提出,往往建立在调研大量相关文献和案例的基础之上,并且需要对大量的文献和案例进行分析处理,没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就难以快速发现需要研究的课题,有可能因此错失重大发现的机会。只有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在科学研究中获得成功。信息素养对科学研究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逐步成为影响科学研究的重要因素。

  (三)科学技术普及的需要

  科学家在科学技术普及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家有进行科学普及的责任和义务。我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任重而道远,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瓶颈,经济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并没有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具有较好的文化程度和科技知识也不一定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三鹿奶粉”事件让我们认识了“三聚氰胺”;“苏丹红”事件让我们认识了“苏丹红”。系列事件的曝光,对我国的科学普及工作敲响了警钟。

  我国科学技术的普及除了中国科普研究所及相关部门做相关的工作外,科学家也有进行科学普及的责任与义务。科学技术的传播,既包括科学家内部的传播,也包括科学家向广大人类的传播。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科学技术的传播方式、传媒途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有力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科学家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必要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三、科学家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一)科学家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能力和洞察能力。敏锐的感应能力,即对各种变迁局势作出快速而恰当的反应。这要求科学家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能够意识到信息的作用,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是否具有很强的信息意识,对于科学家极其重要。

  从“牛顿见苹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故事”、“阿基米德洗澡发现浮力原理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意识对于科学发现的重要性。很多人都见到过苹果落地,有过洗澡溢水的经历,确没有发现地球引力或浮力原理。这方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大部分人不具有对信息敏锐的感应能力有重要关系。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如果不具备很强的信息意识,就可能在试验过程中,失去创新的机会,失去发现研究课题的机会。

  (二)科学家的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个体具有信息素养的基础。科学家应该具备至少两方面的信息知识,既专业信息知识和其他信息知识。科学家的专业信息知识,即科学家研究领域内的专业知识。科学家的其他信息知识,即与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相关或具有借鉴意义的信息知识。也就是说,专家除了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较宽的学术视野。如果从狭义上说,信息知识特指信息学的相关理论,例如信息的接收、存储、处理、传播以及信息工具的使用等知识。信息工具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可以说,不会利用信息工具进行研究的科学家,就是科学家中的现代文盲。HttP://www.GWYOo.Com

  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是一个交叉学科彰显的时代。系列学术创新和伟大发明往往出现在学科与学科的交叉地带。例如:在教育技术学、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数学建模与数理逻辑等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以知识科学基本理论、智能与教育软件、教育系统仿真、隐性知识与知识管理为中心的特色研究方向。交叉领域的研究,尤其需要具有广泛的信息知识和信息工具知识。

  (三)科学家的信息能力

  科学家的信息能力主要表现在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能力等方面。

  科学家应该根据自己研究内容的需要,熟练使用各种科学研究工具。例如:SCI分析工具、定性资料分析工具InfoRapid(知识管理与卡片系统)、统计分析软件SPSS、文献管理软件JabRef、质的研究分析软件Nvivo、信息检索工具等。有效运用网络传播工具,可以增强科学技术传播的效果,扩大科学技术传播的范围。这些信息工具是科学研究的好助手,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提之一,则是掌握足够的信息资源。因此科学应该能够根据科研课题的需要,有效地搜集各种所需的信息,能够熟练地运用阅读、讨论、参观、试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掌握网络阅读、网络讨论、网络调查等方法和技巧也是科学家应该必备的能力。获取足够的科研信息,可以有效避免科学研究的重复性,有利于发现科学前沿研究课题。

  在搜集到科学研究所需的大量信息以后,科学家需要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区别有用信息和干扰信息,发现隐藏在信息背后的规律,即对信息的挖掘。某些信息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重要的规律,有可能成为重要的科学研究选题的重要参考。

  科学家在信息搜集的基础上,还应能准确地概述、综合、履行和表达所需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这是科学家将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纳入自己原有知识体系。

  科学家除了把收集到的各种信息纳入自已原有的知识体系,还应该结合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生成有创意的信息。

  (四)科学家的信息道德

  数字化时代亟需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科学家掌握着最新的科学技术,尤其是从事与信息技术相关研究的科学家,如果没有强的信息道德修养,就难免会一时失误,走进信息犯罪的深渊。信息道德是科学家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家融入数字化时代的准则和规范。

  提高信息道德是冲浪信息波涛、跟上时代节拍的需要;提高信息道德是抵御信息污染、平安和谐的呼唤;提高信息道德是科技工作者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提高信息道德是科学技术健康有序发展的要求。[8] 数字化时代亟需科学家提高信息道德修养,这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更是科学家提高自身价值,实现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伟大目标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廖盖隆,孙连成,陈有进. 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下卷[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2115.

  [2] 林萍华. 素质、素养与创新[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1):57-58.

  [3] 陈维维,李 艺. 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J]. 电化教育研究,2002(11):7.

  [4] 信息素养[DB/OL].. 2008-12-18.

  [5] 南国农. 新世纪信息化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推进“14345工程”[J]. 电化教育研究,2003(12):1.

  [8] 续蕾. 科技工作者的信息道德[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5):234-236.

猜你喜欢:

    318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