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政治论文>资本主义>

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论文

谢桦分享

  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货币异化”理论。正是在货币异化分析中,马克思发现货币成为人与人关系的统治。这一分析主要是基于社会现象的描述,还没有在政治经济学中批判加以严格的论证。马克思在《1884年手稿》中就提出“资本,即其他劳动产品的私人所有权,资本是在控制劳动产品的权利”。
今天学习啦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

  一、从阶级分析到生产关系批判

  市民社会这个概念可以分解为“市民”与“社会”。关于“社会”这个问题,马克思从“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政治经济学语境中,人们的社会关系是以“生产关系”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来看的话市民社会这个概念在特定的语境中又可以转换成“生产关系”概念,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理解从阶级分析深入到生产关系的解剖。

  对社会的理解方式有两种:共同体与社会。由于现代社会是在传统共同体解体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现代社会学对于“社会”这个概念总是纠缠于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

  马克思从“关系”入手,很好的解决了这个纠结,也就是传统的社会关系是共同体的有机联系,现代社会关系是通过市场交换关系连结起来的机械关系。这里从生产出发来理解“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相对深刻的多。

  在生产关系这个概念上,马克思对“社会”做了自己的理解。马克思说:“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的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的社会,并且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 这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市民社会论断的深化,马克思提出历史唯物主义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这两段话存在着逻辑深化关系。

  在马克思政治理论中,阶级是一个具有政治与经济双重属性的范畴。然而,对于阶级的理解,传统的理论停留在政治问题上对待。如果说是政治问题,那么进行革命就可以了,就像资产阶级革命一样。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革命不仅完成政治革命和政治解放,更重要的是要完成社会革命与人类的解放。

  因此,对市民社会矛盾的把握就不能只停留在阶级矛盾这个层面上,而是应该深入到现代社会内在矛盾的层面上。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理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我们对现代市民社会矛盾的认知,也是由阶级冲突向生产关系矛盾进一步深化。

  从现象的层面来看,一个商品生产出来并成功的销售以后,它所换得的货币总量就可以用来支付工人工资、土地的地租以及资本家的利润。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工人不是地主或资本主义,可以拿东西交换。无论是地主拿的地还是资本家的资本对他们来说都是“身外之物”,地主和资本家不会因为拿出这些去交换而被卖掉。工人则不一样,因为作为无产阶级的工人一无所有,自能拿自己的劳动力去交换,这样以来就把自己卖身给了资本家。所以马克思为了揭示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秘密,首先就要揭开古典经济学对工资本质的意识形态掩盖。就这样,马克思说明了阶级关系的本质。也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关系,只有在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分析域中才能呈现。

  二、市民社会的“资本生产关系”

  把“市民社会”理解为“生产关系”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重大突破,但是若到此为止,那还不能揭示市民社会的运动规律。由于市民社会的阶级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冲突,在政治经济学的语境中转换成了资本与劳动的“生产关系”。因此要揭示市民社会的运动规律,就需要对“资本与劳动”的生产关系进行把握。换句话说,如果不能理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问题的生产关系特质,就无法揭示出市民社会生产关系的秘密。

  古典经济学的资本一词具有了两种含义:一是早先的会计学、记账用的资金、存物的含义;二是在经济学上,指生产要素,它除了资金以外还包括土地、机器、厂房等。然而仅仅限于资金和资产的理解还与我们所需要说的马克思资本主义概念没有关系。古典经济学的资本理论虽然避免了把资本和货币混为一谈,但是又把资本和生产资料混在一起,又把资产当作资本。而马克思的资本概念除了这个含义以外,更重要的是指一种生产“关系”和“运动”过程。

  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货币异化”理论。正是在货币异化分析中,马克思发现货币成为人与人关系的统治。这一分析主要是基于社会现象的描述,还没有在政治经济学中批判加以严格的论证。马克思在《1884年手稿》中就提出“资本,即其他劳动产品的私人所有权,资本是在控制劳动产品的权利”。

  分析现代社会的货币异化问题时马克思没有走向更深刻的资本批判。在1847年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提出“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构成资本的生活资料、劳动工具和原料,难道不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不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生产和积累起来的吗?” 马克思认识到,物质资料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成为资本。19世纪50年代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深化了对资本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不再是一般性地指出资本的社会、历史性质,而是通过对资本原始积累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通过资本的生产和经济过程来说明资本的本质。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和货币入手过渡到资本,马克思指出,并非每一笔货币都是资本,只有在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货币才变为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即物质转化为关系是有一个特定的过程,是跟资产阶级生产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说:“当规定资本概念时,会遇到谈论货币所没有的困难,资本,实质上就是资本家;但是,资本同时又是一种与资本家有区别的、资本家存在的要素,或者说生产本身就是资本”; 在这里马克思已经指出资本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资本家存在的前提。

  马克思明确界定了资本就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马克思的“资本”概念从本质上,它是指一种社会关系即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所特有的关系。从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往前一步,我们就可以触摸到资本主义概念之本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揭示资本并不仅是一种财产,更是一种关系,所以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理论正是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的,这样市民社会中的阶级关系(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就进一步发展成为生产关系领域中资本与劳动的矛盾。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域来考察现代市民社会的运动规律,将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结构性矛盾分析转化为对资本与劳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矛盾的分析。如果说《共产党宣言》中的市民社会理论是以“阶级观点”为统领,那么《资本论》中的市民社会理论则是以“资本理论”为统领。

  三、“从阶级关系”到“资本生产关系”

  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到:“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而到1888年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出版时,恩格斯把“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去掉了,改成了“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

  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后来对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条件下有不同的理解,认为资产阶级统治的根源是“财富掌握在私人手中”,并通过经济学的研究后发现,这只是表面现象,资产阶级统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资本的规则。马克思发现,“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 ,人的存在意义因此而沦丧,资本却获得存在的意义。

  从哲学的层面来看,这才是真正的异化。因为在货币异化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看见一个异化并统治我们的对象,而资本的统治却是一种抽象力量的统治,我们是看不到统治者在哪里的。

  普鲁东没有理解这一点,所以他认为只要取消货币就可以消除现代社会的异化,马克思的高明就在与发现统治现代人的并不是一个有形的对象,它不能通过一种简单取消的方式达到,甚至也不能简单通过对某一个统治阶级的消灭来达到,而是要通过对根本社会制度的改造来实现。

  早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希望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消灭资产阶级来达到解放社会的目的,而这个时候马克思意识到更为根本的是要变革资本的生产关系,所以马克思对《共产党宣言》进行了修改。所以说,市民社会中存在的很多矛盾,从生产关系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角度来看,这些矛盾实际上是由更深层次的生产方式矛盾――资本主义――所决定的。

    33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