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哲学论文>中国哲学>

有关哲学方面论文写作

秋梅分享

  哲学总在寻求普遍和超越,却又最个性化,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性内容和形式。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有关哲学方面论文写作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哲学方面论文写作篇1

  浅谈庄子哲学思想的人生哲学

  摘 要:庄子哲学思想的博大深远已是人所共识的,而人生哲学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思想不仅在道家心性理论的发展史是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面对现世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极度扩张的情势下,它可以为人们在精神层面上提供一种矫正的力量,促使人们不断反思自己的价值追求,避免向外追逐,使人为物役的心性异化和扭曲。本文着重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同时加深了对他的哲学思想的理解,对现代社会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现实意义

  一、《庄子》概说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在唐朝又被尊称为《南华经》,由庄子及其后学所著,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此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现今已失传。目前所传的三十三篇,已经是由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所不同。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做。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的思想核心,而外篇、杂篇的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了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

  二、庄子哲学思想的特征

  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的人生哲学典型地代表了道家的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很是巨大。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谋求个体精神独立自然的人格理想,这种理想人格的人生实践实际上就是企图克服、摆脱必然性的一种努力,它同时具有真实性、理想性和幻想性的三重特性。

  首先,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具有真实性,它实际上是指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摆脱由生死之限、时命之囿、哀乐之情而产生的精神纷扰,从而形成一种宁静的心理环境。庄子对于死生大限的突破是一种观念性的突破。《庄子》写道:“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庄子・内篇・德充符》)意思是死生的观念界限被超越,死产生的恐惧,生带来的欢欣,既对死生的不同情感界限也就不存在了。庄子理想人格中这种超脱世俗事物和规范的生活态度,蕴藏和体现着一种安宁恬静的“定”的心境。
如《庄子》中写道:“死生存亡,穷打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不知能归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庄子・内篇・德充符》)可见,庄子的“游乎尘垢之外”的精神境界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一个精神过程:当一个人理性的把自己的存在和一种永恒的、无所不包的存在整体结合在一起,理智地感受他个人的存在也是一种无限之时,胸襟就会变得宽广起来,就会成为有道德的人。
这里有道德的人不是指一般的道德,而是智慧充实、有完美的世界观,视宇宙、自然、社会为一整体,并能将这种统一世界观用于人生的人。能在这个高远的位置上来审视人世,得丧祸福,贫富也就无足萦怀了,世俗的纷扰也就化成心境的宁静。所以,庄子的这种超脱,在本质上是一种经过哲学升华的自我意识的特殊表现。主张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应该因顺于自然,相通于大道。

  其次,庄子理想人格精神境界的本质内容是对一种绝对超越世俗的、对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具有理想的性质。自由作为理想,不仅成为人类活动的深层内因,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构成了人类全部活动的价值性基础,深刻地体现了人的本质,对自由的渴望无疑是人类活动最强大、最内在、最持久的动力,而庄子思想中色彩最鲜明感人、最能深植于民族文化心理之中的内容就是他对自由的深切渴望和热烈追求。
这一自由境界的情态,《庄子》中是这样描述的:“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子,一龙一蛇,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外篇・山木》)这种自由是超越时空局限的、无条件的、绝对而又永恒的自由,不是外在的现实性的自由,而是内在的精神上的自由。因为庄子把人不自由的原因从本质上归结为对心灵的束缚,他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不是源自于外,而是源自于内,源自于个体精神的自我束缚,即心存“桎梏”、怀有“心结”的结果。所以,庄子认为个体生命的自由,不能靠对外在必然性规律的积极认识、支配和改造而获得,而因充分意识到必然的不可抗拒性,从而对之采取不执的态度,即在精神上对现实存在的必然性予以超越。
因此,庄子所谓的“解其桎梏”(《大宗师》)乃心灵的自我解脱,其自由也只能是精神上的自由。正是由于对自由的深度理解和热切渴望,《庄子》全书布满了种种超越生命困境,实现精神自由的理想人格形象。显然,这种自由的理想毫无生人之累的绝对自由,在现实世界不可能真实地和完全地存在着,而只能以想象的形态在观念世界中显现出来。也正因为这样,庄子的理想人格形象却在精神上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却在心灵上获得了绝对的自由。庄子的自由观具有鲜明的个体性、自我性、内在体验性,只能以某种感性直观的形式来显现,无法在现实世界中予以证成。因此,这种理想的自由只能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绝对理想性质的心灵自由观。

  三、我的观点

  关于庄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毫无疑问,中国文化史上不能缺少这样一位空前绝后、飘摇不俗的至圣人。作为道家杰出的代表,他对整个中国的哲学、政治、历史、诗词、美学、艺术、医学、养生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行文恣意诡谲,渗透着深远的人生智慧,通透、练达,直指生命的真理。庄子的思想绝非简单、粗鄙,事实上其每一个方面都是值得玩味和深思的。但由于文化偏见,很多人提到庄子就把他和“消极无为”联系在一起,甚而认为庄子的思想是一种逃避世间、完全消极的出世学说。但其实,他着重探讨人在顺应自然实现物化的过程中能够追寻个体精神上的自由,这是所设想的理想社会的状态,在现实中,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他所能带给我们的只是一种精神上的熏陶感染,以无所羁绊的思想和意志自由昭示着人们,引发人们对个体尊严和个人意志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对当今社会来说,物欲的充盈、享乐的泛滥以及对名利的追逐,让人们的心智蒙上了灰尘,因看不清世界的本源而像飞蛾扑火般冲入泥沼中不能自拔。庄子的思想就在时刻警醒着世人,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往往更重要,世界本就是浑然一体的,一切顺应自然就好,以一种超功利的的心态,坦荡真诚的心胸去面对一切,世界自然不会这么污浊不清。庄子的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受名利所困的人们能够暂时得到精神上的自由,从而放松身心,找回自我。

  结语

  庄子及其著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具有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的,当然,庄子思想也并非是完美无暇,今天看来也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但是他在传统文化中不可撼动的位置依靠的是自身价值,庄子被后世作为追求思想自由和精神独立的象征,借以争取自由逍遥生活来抵抗高压的坚强盾牌。

  参考文献

  [1] 李建中.中国文化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 刁生虎.庄子的生存哲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 陈红映.庄子思想的现代价值[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4] 于丹.《庄子》心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

  [5] 刘文朝.庄子的人生哲学探微[J].传统文化,2005.

  [6] 肖云恩.忘情之情―庄子的“真情”思想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

  [7] 俞香云.庄子的闲适思想及其历史价位[J].襄樊学院学报,2011.

  [8] 华晓露.《庄子》中的“和”体现的人生哲学浅探[J].北方文学,2010.

  有关哲学方面论文写作篇2

  试论哲学史上哲学思维的演化

  【摘 要】哲学思维作为哲学史发展的脉络与线索,引导着哲学的发展。每一种哲学主题的变化蕴含着哲学思维的变化。所以,理清哲学思维对于学习哲学史来说至关重要。根据哲学史上哲学的转向,理出其中哲学思维的转向,哲学思维的演化。

  【关键词】哲学思维;思维方式;转向;演化

  一、哲学与哲学思维

  哲学就是一部哲学史。从刚开始产生时囊括所有知识的哲学,后来演变成作为一切知识之基础的凌驾于其他知识之上的哲学,经过一系列的怀疑与洗礼逐渐失去自我的地盘,再次成为一门独立于其他门类的学科。哲学从开始谈论所有的知识,包揽所有的学科,随着科学的发展,经历历史的洗礼与沉淀,逐渐分化与细化为众多学派与体系。哲学经历从混沌至清晰,从总括到细化。哲学的话题不断的丰富与变化,哲学的思想也不断的继承着精华,发扬着精髓,不断的扬弃。当然,作为哲学发展脉络与线索的思维方式也在进行着演化以适应和推动哲学的发展。作为脉络的思维方式,是一个时代的人类思维方式的代表,这个思维方式也是这个时代精神的基础。比如,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化的时候,理性成为这个转化的推动者,正是理性思维方式的大量倡导,导致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向。当资本主义建立后,这个制度下的所有的方式都以理性为其主导。作为线索的思维方式,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比如:在二战时期,存在主义的迅速突起,几乎成为这个时代的思想,每个人都深深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这无不反映了战争中和战争后,人们对于它的深刻思考,并企图在这种背景下寻找到一个新的精神出口与依托,开始对于人本身的存在于世的思考。

  二、哲学思维演化的几种方式

  (一)独断论的思维方式

  1、古希腊的独断论式思维方式

  从神话脱胎的古希腊哲学,可以算是人类第一次的思维的觉醒,人类开始探讨生存着的客观世界。虽然这个思考与探索是很表面化的,但却是人类思想史上跨出的重要的第一步。古希腊哲学的思想家关注的主要是自然哲学,世界的本源,世界与人类从何而来,最终归于何处去。哲学家们主要关注的是本质的问题,他们注意到了世界的变化无常,而希望探索到那个不变不动永恒的存在的东西。

  这个时期,人们刚刚觉醒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思维方式也是简单直接的,以至不得不把这个时期的思维方式成为“独断论”式的。

  古希腊哲学是哲学史发展的一个雏形,之后的哲学都是从它发展与细分扩展出来的。在这段哲学史中,有了抽象思维的雏形,有了二元论的雏形,有了逻辑的雏形,有了辩证法的雏形等等。它是一个开始和起点,它开启了古典哲学即形而上学的路径。虽然相对于人们蒙昧的状态它是进步的,但它仍然只是一个开端,它还是独断的,没有什么推断论证的逻辑。

  2、近代哲学的独断论式思维方式

  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随着文艺复兴,哲学从信仰的奴仆又逐渐获得了它的主导地位。经历了中世纪的慌乱,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知识,为了获得确定性的真理,人们不得不去探讨获得知识的确切的途径。哲学总是不是单向道发展的,此时,又出现了路径上的分化。一派是以经验为知识的开端与入口;一派是以理智直观的原理为开端与入口,用理性的逻辑演绎出一套知识论系统。这两派从开始只是强调经验或是理性逻辑演绎,到最终将其发展到极端与纯粹化,最终必然导致自己的整个体系的内在矛盾与瓦解。

  同时,不管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他们的思维方式同时是“独断论”的方式。它们无法回应对其质疑,无法应对对其的严峻挑战。这就需要突破其思维方式,去探讨新的方式去回答这个时代留下的难题。

  (二)现象论的思维方式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打破了之前的思维方式,建立起了即具有普遍性同时又能获得新知识的先验论。人们能够达到普遍的知识并不是因为认识到了已经客观存在的知识,而是因为人类先天具有一套先验的感性、知性、理性系统,能够建立起一套符合人类的知识系统,能够从现象世界中建立起知识,为知识寻找到了存在的根据。在解决旧难题获得成功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如果康德自我满足的从二元论出发,也不想去解决这个二元论的难题,那么他的后继者却希望能够为这个问题寻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并致力于此。

  尽管现象论的思维方式对人类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为以后的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物自体的问题又促使人们去超越这种思维方式。

  康德用将主体建立在人自身之上,将知识的普遍性建立在“先验论”之上,开创了哲学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而叔本华则从理性和非理性的角度,实现了哲学史中的一次转向,开创了非理性的思潮。如果把康德的哲学归结于现象论,那么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也可以看成是现象论,只不过叔本华的现象论的现象和本质与康德的不同罢了。叔本华把世界看作是意志的表象和现象,康德把整个经验世界看作是物自体的表象。叔本华的物自体是可知的意志,康德的物自体却是不可知的。同时,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也可以看作是生存哲学的转向,唯意志论开创了非理性主义的思潮,开创了生命哲学和人本哲学。他提出了人类的生命中曾未被重视的非理性(意志和欲望),而之后的哲学家,如尼采、克尔凯戈尔、海德格尔等,将这种思维方式进一步的提升,开创了之后的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所以,叔本华处于一个现象论向生存论转向的过渡时段,他的哲学中兼有现象论和生存论的思维方式。

  (三)生存论的思维方式

  随着理性圣殿的崩塌,资本主义建立后人们对理性主义的现实的失望,人们开始期望从非理性重建希望。哲学在这时也开始逐步实现转变,之后的哲学再也不是一套庞大的体系统治着其领域,而是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姿态,各个学派探求者各自的问题域,各个学派没有绝对的对峙,更多的互相互补促进。

  叔本华开启生存论之后,又开始出现了关注人类的生命哲学,他们赋予生命的本质以本体论的意义,世界不再是冷漠的、孤寂的,而是人化的、创造的、有价值的世界。生命哲学是真正生存论的前锋,他们开始转向探讨人的生命,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存在论则是生存论的高峰,它开始真正关于人的存在,为无目的的世界与人生建立一个存在论的意义。   胡塞尔通过现象学的还原,期望建立能直达现象(意识)本质的一套严格的科学方法。这种直达本质的方法又重新得到了众多人的关注和探究,只是这个本质还是现象意识的本质,海德格尔把这个真正的本质的探究最终归结为对人的“存在”的探究,从而建立起真正属于人的生存论的“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说在此之前的哲学所探讨都是存在者,而不是存在,而本真的存在是此在和“to be”。如果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人们从外界拉回自身的哲学家,那么海德格尔就是再次将人从外界拉回到人自身,而这次的再次回归不再是懵懂的独断的,而是现实的实际的,对人类本身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转身。从对外界进行不断探索的思维,转回至对于人类自身的存在的探索。此时哲学家关注的不再是如何去认识外部的世界,而是人自身的存在状态,人如何能认识到自我的此在,人如何本真的存在着。

  然而这种思维方式也有自己的阿基里斯之踵,和其他思维方式一样,它们都需要借助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没有弄清语言与思维方式的关系,思维方式很可能会处于被语言遮蔽的状态。

  (四)以语言哲学为导向的思维方式

  在20世纪哲学的发展中,出现了一次语言哲学的转向,不同流派的哲学家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语言哲学”。他们意识到了,语言的表达对于哲学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哲学家如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除了专门从事语言哲学研究的分析哲学派,其他不同的学派都提出了自己对于语言的理解,而更多的是将语言学与他们自己的哲学学派结合起来。如在海德格尔看来,只有通过思把探寻存在意义的基本语词(概念)犁入到语言中去,语言才可能真正成为“存在之寓所”。语言除了与思想的表达密切相关外,语言学家也期望从人类的语言的表达中探索到人类的思维方式,人类所具有的先验的东西。

  三、哲学思维对哲学的意义

  不同时代的人们,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探讨的哲学主题和哲学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时代的政治、经济、知识背景等奠定并促进了哲学话题和哲学思维的转向,同时不同的哲学话题和哲学思维也引导着社会发生着变革。

  如果你问哲学是什么?或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因为它不是一成不变真理,它不会停滞在某个时间点。它所承载的责任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向前担负着它自己的使命。

  如果世界和人类本来是无目的的存在,而只是人类的本性中的目的性给予世界与存在以目的和意义,那么哲学就承载着人类本性,人们在其中去探索世界与自己。在探索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不断的演化,人类的知识不断的丰富。这种哲学的思维引导着哲学和人类去探寻与追逐。哲学思维是哲学发展的内核和脉络,它决定并引导着哲学的走向,同时这个时代的背景也对哲学的思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俞吾金.哲学何谓—在北师大的演讲[EB/OL].俞吾金新浪博客,2012(3).

    2918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