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医药学论文>临床医学>

护理专业本科自考毕业论文范文(2)

秋梅分享

  护理本科自考毕业论文范文篇4

  浅谈ICU护理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利用自愿参与原则选取66例ICU患者参与该次探究,就诊时间是2015年8月—2016年8月,分组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组别是两组,研究组33例患者中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23、10例,患者年龄在17~88岁不等,中位年龄为(66.32±3.25)岁,患有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术后心肺复苏治疗、其他疾病的患者例数分别是9、8、6、4、2、4例;参照组中患者例数是33例,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22、11例,患者年龄在18~87岁不等,中位年龄为(65.01±4.05)岁,该组患者中主要包括重症肺炎患者、呼吸衰竭患者、感染性休克患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心肺复苏术后并发症患者、其他疾病患者,分别是10、7、5、3、3、5例。该科室中共计40张床位以及80名护士,男女比例是10:70,最大年龄是38岁,最小年龄是21岁,中位年龄是(26.54±3.21)岁,学历是在读研究生、本科、大专的护士分别是1、20、12名。利用统计学分析办法将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组间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给予参照组患者传统护理管理:进行床外分配时,告知每一名护士需要负责的工作是患者相邻床位的管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在研究组患者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①利用甲乙丙丁分级方式给予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分级,甲级:病危患者,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实施床边专人护理;乙级:病重患者[1],护理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给予对症护理干预,1名护理人员最多可负责3~4例患者的护理工作;丙级:病情稳定患者,1名护理人员最多可负责5~6例患者的护理工作。

  ②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实施各项风险评估并建立床头风险警示标识,分别以不同颜色以及不同文字给予跌倒标识、压疮标识、过敏标识、禁食禁饮标识以标注区分[2],详细告知患者标识重要性和必要性,各个标志需在风险解除或者患者出院后实施有效清除处理;对利用微量泵输入的药物使用情况设置标识,例如氯化钾以及镇静剂等,利用不同颜色标签给予不同药物加以区分并在注射器、导管末端等部位标好标记;设置耐药菌隔离标识的时机是在接到检验科多重耐药菌报告后,待患者阴转后或者出院后实施标识解除[3],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名护理人员不可同时护理感染患者和需进行保护隔离患者。

  ③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分级情况实施全面有效评估并将护理人力分为:很忙、较忙、中,若同一名护理人员可对2例乙级患者实施护理可判定为很忙,若平均1名护理人员可对3例乙级患者加4例丙级患者实施护理则判定为较忙,若1名护理人员平均给予单纯给予4例乙级患者或者2.5例丙级患者护理,判定结果为中[4]。

  ④对护理人力进行评估,给予各位护士患者床位合理分配时需要遵循轻重搭配原则,一般情况下,1名护理人员搭配3~4例患者,在其余岗位中,护理人员可以给予已经合理搭配的护理人员辅助。完成床位分配后,密切观察是否存在护理人员分配不均衡现象并给予及时纠正和调整[5]。

  1.3判定标准

  统计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和护理质量评分时利用医院自拟的调查问卷并将统计结果进行组间数据对比分析。1.4统计方法对66例ICU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对比结果时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①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组患者更低,对比参照组患者而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②将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护理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组患者明显更高,对比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据相关性文献报道,给予ICU患者护理分级管理的临床优势很多,不仅仅包括可以促使患者得到整体性护理和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还包括可以促进护理排班的可靠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增强,给予患者标识管理,对显著增强ICU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质量以及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病区管理质量均存在积极作用[6-7],可以促使护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并显著提升护理文书质量等,对显著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提升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护理分级可对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行准确且稳定的区分并可对ICU护理工作人员工作量进行有效均衡,需要注意的是,若ICU科患者出现特殊情况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方案的有效调整,例如转出患者、新收患者、患者病情恶化等,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护理方案有效调整对显著提高护理人员资源有效使用率存在积极促进提高作用,可有效预防护理人力不足情况,可促使护理工作顺利完成并显著提升患者护理质量。该次探究中,研究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是12.12%,满意度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分别是(98.10±1.54)分、(94.24±2.57)分,均显著优于参照组。

  综上所述,在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促使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护理质量评分较高,值得在临床上作为有效护理管理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熊小玲,黄苑玲,何绍敏,等.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4(4):59-61.

  [2]杨中气.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2):162-163.

  [3]周丹.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6(9):285.

  [4]江晓君,莫清清.护理标识对提高重症监护室护理安全管理质量的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45):168.

  [5]刘爱婵.颜色标识化管理在ICU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2):236-237.

  [6]邱孝兰.护理标识在ICU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4(19):4356-4358.

  [7]司琴.特殊标识在ICU血液传播疾病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6,23(11):24-25.

  护理本科自考毕业论文范文篇5

  试论危重患者模式化护理管理

  【摘要】目的探究危重患者模式化护理管理在院内外交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的危重患者20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给予危重患者制定院内外交接的模式化护理管理,并在此期间实施。选取2015年1月~10月期间收治的危重患者200例作为本次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的护理管理方法,最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在院内外交接中采用了危重患者模式化护理管理后护患纠纷和送接诊医护人员的纠纷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纠纷事件发生率2.0%(4/200),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院内外交接危重患者采取危重患者模式化护理管理,规范了交接流程,明确了各项交接事项,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从而为危重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交接护理。

  【关键词】危重患者;模式化护理管理;院内外交接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病人的生命第一线,患者在入院时经过急诊科人员初步诊断抢救处理后,需要在各个科室的进一步治疗,在抢救治疗时需要办理各种交接转运手续[1]。交接和运转过程非常短暂,交接的事项较多,常常出现交接信息错误。此过程中,交接环节多,易发生漏交,任务交接不清楚等,最终导致责任分布不明,互相推诿任务责任,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2],最终引发医疗纠纷。为了较少或控制上述的医疗护理纠纷,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治疗效果,我院就探究了2016年1月~10月期间收治的危重患者在院内外交接时采取模式化护理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危重患者200例作为本次的实验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23例,女性77例,年龄在18~85岁,其中脑血管疾病48例,心血管疾病32例,呼吸系统疾病64例,消化系统疾病30例,外伤18例,其他疾病8例。将2015年1月~10月期间收治的20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07例,女性93例,年龄在14~90岁。所有患者均需要通过转运进行检查治疗。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普通的院内外护理管理,即转运与交接时进行初级评估后到就诊科室就诊,没有详细的病情记录和交接记录。给予实验组患者模式化护理管理方法进行交接。具体方法如下:

  (1)更新医疗护送人员的观念,急诊科救治的患者病情急、重,在转运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要注重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与责任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技能。培养护理人员的交流沟通技能,在对危重患者进行转运前与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家属明白在救护和转运病人的过程中要承担的风险,减少医患矛盾纠纷的发生。

  (2)做好转运的准备工作:首先进行转运前要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相对稳定的情况,评估转运过程中的风险系数,并且完善危重患者的转运接送单。通知接受的科室做好接受准备,确定好转运方法和路线,告知患者家属的转运风险,并指导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在转运过程中备好急救设备。

  (3)转运中监护: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保持静脉通道通畅,妥善管理各类管道后进行转运。转运过程中严密监控转运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如果在转运过程中出现病情突变等意外情况,及时采取急救措施。根据患者的病情安置合适的体位,在上下楼梯时头部位于高位。

  (4)目的科室的交接:与科室确认病人信息和病情,做好床边交接,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各类管道的畅通,记录用药情况,急诊科医生与急救车医护人员交接病情,抢救护士为患者进行吸氧操作,连接心电图,检查管道及其皮肤的情况,交接好后责任医生护士在患者交接本上签字,交接急救患者记录表。

  (5)在院内外交接完成后,护理人员转运物品返回科室,并且保存危重患者的转运单。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危重患者的模式化护理管理在院内外交接中实施前后的医疗纠纷情况。在实施护理模式管理前,即对照组组200例患者中共出现医疗纠纷4例,纠纷事件发生率2.0%(4/200),其中由于护患纠纷2例,包括准备不充分1例和遗漏医疗信息1例,急救车与科室之间的纠纷2例,包括交接不仔细1例和分诊护士未及时到达接诊科室1例。实验组患者在实施护理模式管理后,医患纠纷的发生率为0。

  3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医院的技术发展和环境情况得到很大的改善,这对医院的管理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应以患者为中心,给予患者人性化的护理和关怀是护理人员的义务和责任[3]。医院急诊科的危重患者病情复杂,病情变化快,在院内外进行转运时会轻度或重度的影响病情的改变,可能会引发医疗纠纷的发生[4]。

  在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在分诊转运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转运过程中交接信息不仔细、完全,没有填好相应转诊记录单。模式化护理管理要求护理人员要正确把握转运的注意事项,在转运过程中做好监护工作,转运时详细交接资料并做好记录,并且在转运前要使患者和家属明白转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损伤风险,要让患者家属建立风险共担的就医意识。通过实施这一系列危重患者的护理管理模式不仅可以使患者安全、快速到达目的科室,提高抢救成功率,还可以有效的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李娜.无缝隙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88:261-262.

  [2]顾琴,张红,黄华,苏琴.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6,04:109-110.

  [3]董建兰,居伟.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无缝隙护理管理实施的有效性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36:162-164.

  [4]孔凡平.在对急诊住院患者进行病房交接的过程中对其实施无缝隙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8:90-92.

  [5]魏兰.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交接过程中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5,20:18-20.


猜你喜欢:

1.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2.浅谈护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护理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4.护理本科自考毕业论文

5.护理自考本科论文范文

330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