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
随着科学方法学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是在中医还是西医方面,临床医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也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篇1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
长期以来, 临床研究主要停留在临床观察和一般病例医学报告上,师徒心传口授和个人 经验的积累对临床医学的产生和 发展 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有其片面性和盲目性。
随着科学方法学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医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也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M)等科学方 法学的形成和广泛运用,大大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提高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
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两种医学的取长补短,互相渗透。一般说来,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它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恒动观,重视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强调具体情况具体 分析 。西医以辨病为主,重视局部的器质和功能变化,运用 现代 科学技术和手段,在诊断和 治疗 方面也有许多特长。因此,将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
1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在西医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是 目前 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观察的大量病例,确定了许多种病的中医治疗效果,为以后的 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 总结 辨证论治的 规律 时,必然要归纳出各种病的常见证型,这样就发展成为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分型相结合。一个病的辨证分型方案应是该病辨证论治规律的反映,对辨证分型的不同看法,主要还是在于辨证分型的具体方案是否真正反映了辨证论治的规律。
另外一点是辨证分型中的治疗 问题 。辨证分型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治疗,故一般都是按证型固定方药或主方。这种作法并不违反辨证论治的原则。自古以来,除治疗专病的验方外,每个方剂都是为一定的证型而设立的。这样,每个证型有其相应的方剂,每个方剂也有其适应的证型,从而达到理、法、方、药的高度统一。早在《伤寒论》中就是按方剂的适应证型进行病证分类,每个证型各有相应的方剂,甚至以方剂作为证型的命名,这就是所谓“方证对应”。
除了中医有辨证分型之外,西医的诊断中也有分型或分期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医和西医的分型依据是不同的,例如西医常以病理 组织学变化,局部的功能变化或致病微生物的不同属性作为分型的主要依据,而中医则常依据整体的反应性或功能变化。多年来,对这两种分型进行了不少的对比研究,发现其间有一定的关系。但由于其着眼点和依据不同,不可能完全对应,所以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中,中医和西医的分型常只能相互补充,而不能彼此取代。
将西医的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本身就体现了同病异治的原则。在这种结合过程中,将不同的疾病进行横的 联系,发现部分病例尽管疾病的诊断不同,却有共同的证候,可用相同的治法和方药进行治疗,这又体现了异病同治的原则。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既可以从某一种疾病出发,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也可以有 计划地从某一证出发,对于若干种不同疾病的患者中共同具有该证候者, 应用 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探讨辨证论治的规律。后者不仅能为中西医结合的 理论 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同样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一种有效途径。
2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所谓微观辨证,即是临床上收集辨证素材的过程中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发挥它们长于在较深入的层次上,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的特点,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简言之,是试用微观指标认识和辨别证。
在完全正常的健康人和西医所说的患者之间,存在着一片很大的空白,这一人群虽有这样那样的症状,但按西医看是“无病可认”,够不上任何疾病的诊断标准,往往给予“神经官能症”或“××系统功能紊乱”的诊断。但在中医看来,却是“有证可辨”,也“有药可治”。以上是指虚证而言,实证则不一定是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空白,而是机体的种种反应状态,西医对这种反应状态不曾予以理会,中医则同样“有证可辨,有药可治”。微观辨证将揭示许多已知结构的未知功能,这样通过宏观辨证就能发现人体隐潜性变化,例如见到肾阳虚外貌就可预测到下丘脑的衰老钟调节功能已提前衰退。可以说是“宏观辨证通过微观指标可以发现隐潜病变,从而弥补了辨病的不足”。
中医有过解剖,但并不长于解剖,故对人体的观察是以外象推证,以方药测证。宏观辨证不足之处,在于人体内在病变不一定都会在外表显露出来,也就是尚未“形见于外”出现典型的证。“证”的症状有时全部显露,有时会部分表现而不易辨识,有时还潜伏着,要到一定阶段才表现出来。例如支气管哮喘,从明、清以来的治疗理论一般都是“发时治肺,未发治肾”,说明传统中医通过方药测证,已预见到补肾将对哮喘可起到预防发作的作用,近人对哮喘患者的内分泌研究中,发现患者即使无肾虚的临床表现,也有类似于肾阳虚证的隐潜性变化——肾上腺皮质功能偏低。
西方医学长于识“病”,东方医学长于“辨证”,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在治病的认识和 实践上确是各有所长,我国广泛地从宏观上采取辨病与辨证的结合,随着中西医结合 临床 研究 的深入,以及引进 现代 医学的先进技术对中医“证”本质的研究,越来越感到病与证的结合必须从深入的“微观”层次上,才能找到结合点。在具体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并不应以微观辨证取代宏观辨证,而是弥补宏观辨证用肉眼来观察事物 方法 之不足,因此也是为 发展 宏观辨证,提高宏观辨证的水平,将微观辨证和宏观辨证有机地结合。结合得好,必然会把识病治病的水平提高一大步,有时也可能有不一致的表现,这就要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所取舍。微观辨证,是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一次飞跃和突破。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必然依据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维方式而确定,即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基本思路。亦服务于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总体目标:在继承中医整体、宏观、动态性的思维优势,吸取中医注重观察、比较、类比、试错、分类、调查等方法的精华,充分运用现代 科学 理论 、方法和技术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解决临床医学的重大诊疗 问题 ,揭示“病”与“证”的发生、发展 规律 和内在统一的客观基础;促进现代生命科学理论的发展。
1 临床流行病学方法
临床流行病学(Clinical epidemiology)是采用流行病学、医学 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并吸取运筹学、 社会 学、心 理学 等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与临床医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DME(Dsign,设计;Measurement,衡量;Evaluation,评价)是临床流行病学的核心 内容 和方法。近年来, 应用 DME方法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已逐渐为人们广泛接受,在病证结合研究,新药临床试验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2 循证医学方法
循证医学指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强调从系统研究中获取依据,以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具有说服力的、充足的证据基础上,从而使在个人 经验及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诊疗手段、方法更具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研究主要指有关疾病的诊断、预后、 治疗 、康复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循证医学亦重视临床实践中个人经验与从系统研究中获取的科学证据、结论相结合,以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并认真、确切、合理地应用于临床决策中,改善对人的诊疗结果。中西医结合临床既重视从临床中获取患者的信息对诊疗的指导作用,又注重科学系统的研究;既遵循疾病防治的科学系统性原则,又遵循了个体化治疗的原则,体现了循证医学研究的基本思想。
3 数理统计方法
数理统计方法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运用数理统计以及概率的原理,从数量上通过 分析 事物的部分(样本),来推断事物整体(总体)特征和本质规律的方法。临床医学中存在大量的“软指标”,此外,中医学从整体功能的“司外揣内”的观察和推理模式,更迫切需要甚至是较复杂的数理统计方法对研究中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4 计算机科学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相关应用 软件的开发,计算机在我国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医药卫生各领域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特别是自80年代开始,中医计量诊断模式、专家模拟系统、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生物电信息的处理和中医药信息处理与传播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中医辨证论治的标准化和客观化以及中医药的学术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篇2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胃肠道肿瘤患者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治疗,实验组患者联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的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西医结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胃肠道肿瘤,在治本的同时,能降低不适症状的产生,可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参苓白术散;胃肠道肿瘤;临床研究
受饮食、生存环境的改变,促使肠胃道肿瘤患者的得病率趋于高位。临床中常运用手术将病灶切除后加以化、放疗辅助,成为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但在实施辅助治疗中,化、放疗药物会对患者造成的伤害较大,且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极大程度上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品质受到影响。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巨大,物质生活明显改善,尤其是食物结构改变较大。由于动物类食物的大量摄入,造成人体营养成分比例的长期失调,这是胃肠道肿瘤发病率不断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1]。胃肠道肿瘤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如何提高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是越来越多医务工作者研究的目标。当前医护人员主要通过西医治疗消除胃肠道病灶,对各项不良症状进行控制,但效果并不显著,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胃肠道肿瘤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现象,治疗胃肠道肿瘤的首选方法是应用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并在术后辅以放化疗[2]。本文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的胃肠道肿瘤患者20例,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胃肠道肿瘤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60~72岁,胃癌10例,直肠癌4例,结肠癌6例。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3]。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治疗,其中奥沙利铂130mg/m2,静脉滴注2个小时,d1;5氟尿嘧啶一天250 mg,静脉注射,d1-5。3周为一个疗程。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参苓白术散加减,该方剂成分为人参5 g、薏仁30 g、白术10 g、扁豆10 g、茯苓10 g、陈皮10 g、砂仁3 g、麦冬10 g、姜半夏10 g、炒谷芽15 g、炒麦芽15 g、三棱10 g、佛手10 g、莪术10 g、马齿苋30 g、白花蛇舌草30 g,上述药材均水煎300 mL,分2次早晚服用。两组患者均治疗4个周期后观察其疗效及生存质量[4]。
1.3 评价标准
参照WHO癌症治疗的客观效果标准进行评定,共划分为四个等级。若患者的肿瘤病变完全消失且至少维持>4周,则为完全缓解;若患者的肿瘤病灶最大垂直径与最大径乘积减少≥50%,且无新病灶发生,则为部分缓解;若患者的肿瘤病灶最大垂直径与最大径乘积缩小<50%或者增加<25%,且无新病变发生,则为稳定;若患者的肿瘤病灶最大垂直径与最大径乘积增加≥25%,或有新病灶出现,则为进展。采用KPS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分,其中生存质量改善为增加10分,生存质量降低为下降>10分其余为稳定。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生存质量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KPS评分增加3例、稳定5例、降低2例;而对照组患者的KPS评分增加2例、稳定3例、降低5例。两组患者的KPS评分比较[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目前肿瘤化疗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总有效率约为50%左右[6]。近年来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等新型化疗药的产生,弥补了5-氟尿嘧啶对胃肠道肿瘤治疗的单一格局,使肿瘤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与生存期限均获得了提高[7]。然而化疗药在获得一定的临床疗效时,也会破坏患者正常的组织细胞及脏器的生理功能。而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能够提供机体抵抗力,从而抑制肿瘤[8],减少不良反应,改善症状体征,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还能通过正气扶助后,提高对抗肿瘤药的敏感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9]。
综上所述,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实验比较,采用西医结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胃肠道肿瘤,能够大幅度减少患者不良症状,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生命体征,可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为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乔元勋,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3(6):172-174.
[2]周爱珍,王在意.参苓白术散治疗消化系疾病概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1):121.
[3]费燕华,王南瑶.参苓白术散对胃癌术后患者化疗药物副作用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09,(03):38.
[4]胡爱群。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2,12(4):72-73.
[5]余德元;计美平;俞莲保;;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肿瘤53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年24期.
[6]乔元勋;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年06期.
[7]冯建东;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肿瘤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4年06期.
[8]吴玉泉,何永生,陈清勇,成军,张存海,周春,王彦刈;复方抗瘤冲剂对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年04期.
[9]刘建吉,石歆,张剑飞;中药治疗肿瘤介入治疗后胃肠道反应57例[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年02期.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