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毛概论文>

浅析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

坚烘分享

中国抗日战争,又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是指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向中国投降非法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析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篇一

《抗日战争研究综述》

摘要: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反抗外侵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枢纽。关于抗战起点及阶段划分、抗战胜利的原因、抗战中的两个战场、主要战役和事件、抗战胜利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观点较多,需做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和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对复兴中华、维护世界和平有极重大意义。

关键词:抗日战争;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以中华民族的完全胜利而告终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抗日战争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试图从抗日战争的起点及阶段划分、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等方面,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抗日战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今后我国抗日战争方面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一、抗日战争的起点及阶段划分

(一)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的伟大胜利,但是,关于抗日战争是从何时开始的问题,学界看法并不一致。

九一八事变既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的起点。有学者认为,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关系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全国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力量,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1]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的。[2]1034胡锦涛也曾指出,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3]虽然一般来说,有侵略就有反侵略的自卫战争,但是,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中国军队并没有进行有组织的抵抗,日本很快就占领了东北三省。因此,不能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时间等同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西安事变标志十年内战的结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有学者认为,在中国近代史上,抗日战争是与十年内战互相衔接的特殊历史时期,因此,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也是十年内战的终点问题,而西安事变则是十年内战结束和抗日战争开始的一个历史性转变的关键。[4]还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是不可能由对日妥协走上抗日道路的,也就无法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5]周恩来也曾指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意味着中国的政治生活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内战将停止,对外退让政策将告终结,国内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的爆发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有学者认为,七七事变以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党政府曾公开宣称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而共产党则坚持反蒋抗日的政策,反蒋仍是其政策重点。[7]九一八事变以后,国共两党仍是敌对的,中国政局仍处于一种分裂与动荡的状态下,中国抗日战争仍然是局部性的,但是,战争在国际法上主要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使用武力推行国家政策引起的武装冲突和由此产生的法律状态,因此,局部性的抗战能否纳入中日之间的战争值得商榷。

(二)抗日战争的阶段划分

关于抗日战争的阶段划分,我国史学界历来坚持将其划分为防御、相持和反攻三个阶段,但是,有的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五个阶段说。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出现过两次战略大撤退,导致抗日战争出现两次战略防御阶段,与此相适应自然出现两个战略相持阶段,因此中国的抗日战争应该划分为五个阶段。[8]

两个阶段说。有学者认为,毛泽东《论持久战》中的三个阶段划分是科学的,但由于战争后期国际形势骤变,中国战场未能实现战略反攻,所以中国的抗日战争应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中日两军的战略相持阶段。[9]

三期五段说。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应该划分为三个时期五个阶段,分别是:1、局部抗日战争时期,包括军民自发的武装抗日阶段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阶段;2、全面抗战时期,包括战略防御阶段和战略相持阶段;3、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抗战时期,包括中国战区时段。[10]毛泽东曾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将会出现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11]462但是,毛泽东只是对中国抗日战争发展阶段进行大致的划分,客观实际的发展要比理论预测复杂的多。学术界关于抗日战争发展阶段的争论是对毛泽东三个发展阶段理论的细化,各有其合理性和不足之处。

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促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很多,学界关于抗战胜利的研究成果也不计其数,梳理有关抗日战争胜利原因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提供帮助。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最基本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12]还有学者认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包括各阶级、阶层人民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激发了蕴藏在中国人民中的反侵略的伟大力量,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者。[13]毛泽东认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建国大业完成与胜利的保证。[14]22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团结和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来临,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有学者认为,人民群众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有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才有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5]还有学者认为,人民群众是抗日战争的力量源泉,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条件下,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参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中国的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够长期坚持,关键在于它是一场全民族空前团结、广泛参与的战争。[16]人民群众是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同样,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也是我们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

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大力支持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条件。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如果没有国际援助,抗日战争的时间可能会更持久一点,损失还会更大一些。[17]还有学者认为,国际进步力量的支持,亚洲各国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相互支持以及整个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战斗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18]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是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内部因素,而国际援助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外部条件。离开了国际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仍然会胜利,但是会付出更大的牺牲。

作为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促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很多,总结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历史经验,可以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国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供借鉴。但是,学界侧重于对社会政治因素和国际援助的分析,缺乏对抗战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而一定的经济基础是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基本保障。

三、抗日战争中的两个战场

根据抗战过程中中国军队的领导者、作战地域分布、战略战术应用等方面,将抗日战争划分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学界历来重视对两个战场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抗战中的正面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是指以国民党领导的武装部队为主力,以大规模阵地战为主要作战方式,对侵华日军主力部队进行正面作战的军事战场。学术界关于正面战场的研究成果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抗战初期,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力地支持了敌后战场的开辟。有学者认为,抗战初期,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敌人“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为抗日战争战略防御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19]毛泽东曾给予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高度评价,“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以顺利地开展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争。”①“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对日作战比较努力,同我党的关系比较好。”[2]941尽管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是在被迫的情况下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而转向抗日,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吸引了日军主力,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削弱了日本侵略者的实力,为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于国民党是否坚持片面抗战路线的问题,学界存在较大的分歧。有学者认为,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存在的一个明显不足就是坚持片面抗战的路线,对人民群众有所戒备,没有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参加抗战,从而导致了正面战场的“大溃败”。[20]还有学者认为,蒋介石曾多次发表声明称,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只有整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抗日,才有可能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因此,简单地将国民党的抗战路线定性为片面抗战路线是不确切的。[21]毛泽东认为,七七事变后,中国的抗战包含着极大的危险性,主要是由于国民党还不愿意全国人民参加抗战,把抗战只看成是政府的事,主张片面抗战。[14]96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点理应得到肯定。对国民党正面战场予以客观的评价,对于增进国共两党的关系,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抗战前期和抗战中、后期,国民党对抗日战争的态度由积极转向了消极,从而影响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作用的发挥。学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缺乏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采取简单地基本否定或者基本肯定的态度,无法真实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而无法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抗战中的敌后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部队,以运动战、游击战为主要战术和作战方式,深入华北、华中、华南等敌后广大区域,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对侵华日军进行攻击的军事战场。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敌后战场形成的历史原因。有学者认为,由于敌强我弱,单靠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无法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必须放手发动群众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与日军进行持久作战。[22]还有学者认为,敌后战场的开辟不仅具有必然性,还具有可行性。由于敌小我大,日军兵力不足无法控制广大的沦陷区,必然会出现相当大的空虚地带,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提供了可能。[23]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科学地分析了中日战争形势以及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适时提出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形成对日军双面夹击的作战形势,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促进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

敌后战场的历史作用。有学者认为,敌后战场的开辟,迫使敌人陷入两面作战的境地,有力地挫败了敌人“以战养战”、“以华制华”的企图。[20]敌后战场的开辟不仅扰乱了敌人的阵脚,还给予正面战场以巨大地配合和支持。还有学者认为,敌后战场的作战,极大地牵制了日军对正面战场的进攻,如果没有敌后战场对日军的牵制,正面战场将会遭遇更大的困难。[24]毛泽东曾指出,“如果没有最广大的和最坚持的游击战争,而使敌人安稳坐占,毫无后顾之忧,则我正面主力损伤必大,敌人进攻必更猖狂,相持局面难以出现,继续抗战可能动摇。”[11]52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开辟,一方面牵制了大量日军,缓解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为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到战略相持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敌后抗战还有效地积聚和发展了人民抗日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关系。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统一的抗日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22]还有学者认为,虽然两个战场在战略和战役上相互依存、相互配合,但是由于受到两党关系的制约,两个战场从一开始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关系。[25]在中国近代史上,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在抗日战争过程中形成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战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抗战初期,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过程中,都各自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到了抗战中后期,国民党由积极抗日转变为消极抗日、未能很好地配合敌后战场打击日本侵略者,使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受到不应有的损失。

作为抗日战争有机组成部分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虽然其领导者、作战方式、作战领域不同,但是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而且,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并不是明显区分,在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也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反之,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也有国民党军队。因此,无论缺失哪一方,日军将会倾其全力进攻另一方,那么不管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都将难以坚持。两个战场的形成,既是抗日战争各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两个战场的形成再一次彰显了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各党派能够做到“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四、抗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事件

(一)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研究

卢沟桥事变是日军全面侵华的起点,同时也是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点,在整个中国抗战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于卢沟桥事变是否是“偶然事件”,中日两国学界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卢沟桥事变与柳条湖事件不同,不是由于事前的计划和预谋而发生,因此可以断定卢沟桥事件是偶发事件。[26]还有学者认为,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计划的产物,是当年驻华北的日军用卑劣的手段制造的阴谋事件。[27]近年来,为否认日军侵华罪行,日本学界极力美化卢沟桥事变,认为卢沟桥事变不是日本有计划发动的,而是无计划无准备的条件下发生的。但是,历史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日本学界忽视大量存在的历史史料,将卢沟桥事变看成是一场偶然事件,有悖历史真相,不利于民众正确认识历史和当今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

关于卢沟桥事变以后,蒋介石对日态度问题,学界存在较大的争议。有学者认为,事变发生以后,蒋介石下定决心抗战,确定了“不求战,必应战”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动员应战措施,并且督促冀察当局,积极对日应战。[28]还有学者认为,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国民政府仍处于游移、动摇、妥协退让的徘徊之中。[29]准确判断卢沟桥事变以后蒋介石的态度究竟是战还是和,不仅对当时华北战争及整个抗日战争都产生重大的影响,还对当今正确评价蒋介石在抗战中的作用产生重要影响。

(二)关于平型关大捷的研究

平型关大捷是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取得了丰硕的战果。

关于平型关大捷战果的研究。有学者认为,此次战役八路军共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火炮1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30]这场战役到底歼灭多少日军,以及八路军损失多少人,学界还存在较大的争议,需要学者们依据更加权威可靠的原始资料,借鉴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关于平型关大捷成因的研究。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积极主动地配合国民党军队和前线指挥员从敌情和战场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执行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是平型关大捷的主要原因。[31]平型关大捷是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因此,国共两党政治上相互信任、军事上相互配合是此次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关于平型关大捷历史意义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平型关大捷深化了对日作战方法和军事战略方针的研究,促进红军在抗日战争初期军事战略转变的实现。[31]还有学者认为,平型关大捷是全面抗战初期华北战场对日作战取得的重要战果,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国人士气,提高了八路军的声望,显示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巨大力量,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型。[32]平型关大捷是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伟大胜利,不仅获得了丰硕的战果,还鼓舞了士气,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平型关大捷是国共合作的典范,加强对平型关大捷的研究有利于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实现祖国统一。

(三)关于台儿庄战役的研究

作为抗战爆发以后,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台儿庄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有学者认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极大鼓舞了国民党军队的战斗精神,增强了国民自信心,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和亲日势力。[33]还有学者认为,台儿庄战役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前途的看法,鼓舞了士气,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34]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取得的空前胜利,在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台儿庄战役以后日军不甘所遭受的挫败,并且希望歼灭中国军队,随后相继发动了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给武器装备、军队作战能力都不如日本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台儿庄战役的精神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不宜过高评价台儿庄战役在军事上的意义。

作为徐州会战的核心战役,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多种因素共同推进的结果。有学者认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与台儿庄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国民政府的战略方针以及台儿庄人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33]还有学者认为,日军的轻敌冒进,中国军队采取了以攻为守的作战方针以及参战官兵的英勇奋战是这场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34]台儿庄战役是中日双方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国民党实施积极抗战政策和全体官民英勇抗战是最基本的原因。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再次证明了全面抗战路线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四)关于武汉会战的研究

作为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武汉会战最终以武汉失守、丢失中国大片土地而告终。近年来,学界主要总结了武汉会战的经验和教训。

有学者认为,武汉会战中,中国政府的“持久消耗战略”基本上付诸实践,实现了阵地战、运动战和游击战的有机结合,不仅达到了消耗敌军争取时间的战略目的,还保存了继续抗战的实力。[35]还有学者认为,国民党政府实施片面的抗战路线和党内各部队之间的派系之争、嫡系杂牌之分,导致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36]虽然武汉会战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这场会战粉碎了敌人试图以武力迫使国民党政府屈服的阴谋,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不仅如此,武汉会战再一次验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只有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取得胜利。

227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