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毛概论文>

关于创新的毛概论文

坚烘分享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而目前制约我国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是教育制度、考试模式、教学方式和方法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创新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创新的毛概论文篇一

  《关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面临的一贡重大战略任务。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就要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而担负我国各级各类高级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教育,就应当把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对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历史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

  什么是人的创新素质呢?所谓创新素质就是在人的基本素质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能够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去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高级的、复杂的、综合的能力素质,包括基础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个性等基本素质。而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应是:

  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没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创新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具有良好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切忌好高骛远,勿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或是学习上怕吃苦,不愿刻苦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所学知识的广度,掌握本专业知识和相近专业知识的联系。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所学知识,就会处于落后的地位,跟不上新技术的要求。只有自学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更新知识,适应时代不断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一个只会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书呆子,是不会产生创新智慧的。

  2、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来源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所谓创新意识,就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精益求精的意识,是一种对于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而不无动于衷的强烈的尝试冲动,它是创新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能。创新思维则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性。为了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大学生要在充分上好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积极参加一些创新、发明的竞赛活动,启迪自己的创新思维,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辩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制约。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又是复杂多样的。所谓发展,就是不仅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且还要认识到世界又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本质就是创新。一个具有良好创新素质的大学生,就应当努力培养自己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问时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而只善于进行单向性、单一性、顺向性和纵向性分析问题,是很难在头脑中有新思维“火花”闪现的。辩证的分析问题是创新的基础,而解决问题才是创新的关键。因此,大学生不仅要有辩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把所学到的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在求解问题之中发现新方法,创新新方式。  4、顽强的创新意志和创新毅力。所谓创新意志是指创新者能百折不挠地把创新行动坚持到底以达目的的心理品质。创新的道路绝不是平坦的,有的甚至还会遭受严重挫折,这就要求创新者具有顽强的创新意志和创新毅力,不怕受挫折,只有百折不挠,才能最后获得成功。否则,则会半途而废。一个具有顽强创新意志和创新毅力的人,在受到挫折后,不是放弃创新行动,而是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新路子和新方法,坚持走自己的创新之路,往往成功就在最后的坚持中,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5、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创新思维的实现,往往要依靠一系列的实验活动来加以分析和验证,有的还需要创新者自己设计新的实验和制造新的实验装置,这就需要创新者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要善于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实验、实践,把创新的思维一步步地变成创新的成果。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学习时,一定不能轻视提高自己动手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要坚决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错误思想,积极参加实习、实验和实训活动,不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创新思维的实现往往又是一个苦思苦想、独立追求的过程,这也就要求创新者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要能够独立的分析问题,独立的解决问题,还要能忍受得住寂寞。当然,这并不排斥创新过程的团队活动和团队协作,但在团队活动中,就自己分工的某一方面的研究,仍需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因此,努力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努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并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必须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高等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要坚决改革那种妨碍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制度、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大力加强素质教育。要在认真传授和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能力,要时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要更加注重从创新能力和提高素质方面来衡量教育教学质量。

  2、开设大学创新课程,夯实大学生的创新基础。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是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也是大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一是开设创新教育学科课程,如开设《创造学原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才思想品德修养》、《创造发明案例分析》等;二是设置创新教育活动课程,高等学校要积极组织一些创新、发明的竞赛活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下转204页)(上接203页)创新能力。

  3、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高等教育的教学中,要坚持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大力提倡创造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探索未知问题,启迪创新思维。如采用“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可能的结论;还有“角度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中就一个问题多地点、多角度地讲解和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教学方法的种类还有很多,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总结学习。创造性教学法的实质是,在教学中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不墨守成规,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努力培养其创新思维。

  4、加强实验实习实训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实习和实训活动,是培育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首先,高等学校要按规定开齐开足实验课程,让学生能有充分的动手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学校还要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实习实训时间,为增强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育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杨玲.加强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

  关于创新的毛概论文篇二

  《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培养具有创造欲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

  人既是现实的存在,又是超越现实的存在。作为现实的存在,人是环境的产物;而作为超越现实的存在,人又以其主动的活动否定现实改造现实。人以超越现实的理想去把现存的现实变成人的理想所要求的现实。这种变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创新的过程。创新教育从时间的维度来审视,就是一个立足于现实并以现实为基础,指导年轻一代不断地构建未来的过程,而从空间的维度来审视,则是指导年轻一代面对现实的环境,以其主动的实践改造环境的过程。创新教育正在于通过批判思维的教育理念,激发受教育者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向人类已经获得的现成物或结论不断地提出新挑战,展现新的世界。人既是社会的创造物,也是人自己的创造物。人在创造社会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自我。创新教育就是提升人自己所拥有的创造意识,培养他把创造意识变成现实的能力。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目前,创新教育定义不下百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笔者认为对创新教育的定义,既要考虑创新教育的历史和已经形成的规约,又要考虑到创新教育已有的升华和将来的发展。从广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创新教育是指把提高人的创新性当作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并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都得到有效提高的教育。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反映时代需要的新思想、新理论,也是一系列“为创新而教”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创新教育的内容

  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创新”这一概念,当时主要是经济学家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提出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这一词的意义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从字面上看,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主要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而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力,进而实现上述新事物的教育,也就是创新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或者说,创新教育也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包括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解放思想和创新激情。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左右,当时许多领域的科学家都把寻找自己的“哥德巴赫猜想”作为攻坚的目标,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当时也把这一被喻为“数学桂冠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正是在这样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鼓舞和推动下,他投入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和热情,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也指出,创新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创新思维是产生于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产生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浸沉于那样的环境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这也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三本护照”之一的“事业心与开拓精神”或彼德・圣吉“五项修炼”中的“自我超越”境界。

  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可以说,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创新教育与教学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构。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主要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同样也居于创新教育的核心地位,尤其在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更要加强以实验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三、在教学中实践创新教育

  (一)不断更新教育思想。传统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其特点是:教师为完成认识性任务,并把此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也是以此为中心,教师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这种教学把丰富复杂、变动不拘的课堂教学过程,简约化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教育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的发展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人如何在活动中实现自身发展的科学。没有教育活动的开展,就不可能产生教育影响,也就无所谓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活动教学。活动教学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因此,学校教学改革的使命之一,就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完善和发展。

  (二)实施课程与教材改革。传统课程教材存在学科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倾向,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系统性,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心理规律和学习兴趣;重视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忽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忽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当前,应该要改变一套教材用多年的局面,逐步实现教材多样化、弹性化、特色化、个性化。可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由本校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自行编制教材;应该构建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并举的课程结构,特别要加大选修课、实践课的比重;要促进课程的综合化,避免出现分科过细彼此孤立隔离的课程状态,强调课程教材设计的整体性,可按问题和专题系列设置课程,将各科相关知识综合到教材中。

  (三)强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主渠道。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统一性教学,教师独占课堂,造成“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这样

  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教学效率低。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变传统灌输式教学为创造性教学。这里的创造性教学是指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或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为核心目标的教学。课堂实施创造性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传统课堂的“统、独、死、费”的特征严重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充分发挥独创精神的空间,就必须由教师来创设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环境氛围。学生提出创新想法必会承担错误的风险,紧张或不够宽松的课堂环境会造成学生“启而不发”或“沉默不语”的状态。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并对学生所犯错误具有高度的包容精神。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创新性人才既要有良好的记忆力。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很强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既要有很强的智力与能力,又要有独立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既要敢于冒险、敢于竞争,又要善于与人合作;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与操作能力。在传统教育思想支配下,一个循规蹈矩、只会死记硬背、缺乏主动学习精神的人很难成为创造性人才。自主学习的本质要求是使学生学会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能够创造性地教学。自主学习理论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教育在学生多种潜在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实性转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发展提供各种舞台。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不提倡用单一的学业考试成绩来评价和管理学生。应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这是实施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

  四、创新教育在理工科教学中的实践

  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如何使所学的理论真正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学生花在实验室的时间相对较少,大部分实验都有现成的实验指导书,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做,一旦出现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多开设设计性、综合型实验,这对于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学习兴趣是科技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激发探索欲望和深入研究的起点。但传统的实验方法把学生限制得太死,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致使不少学生对实验课不感兴趣。所以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要改变过去“照方抓药”的实验方式,使学生掌握实验的主动权,从而认识到它的实施过程也就是巩固理论、扩展知识面、开发智力的过程。它使以往所学的知识在紧张的思维设计和巧妙的具体应用中得到升华,并使学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中得到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改变了传统实验方式,教师只给出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整个实验过程包含了硬件的制作和软件的开发。学生可以共同讨论、处理调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有些问题是课堂教学尚未涉及且有相当难度的问题,但经过实地观察、讨论分析、反复试验,问题得到了解决,达到了有机地将理论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正如学生所说,刚接受任务时真不知从何人手,后来在教师的精心指导和自己不断探索中顺利地完成任务。通过这样的实验,原来十分抽象、模糊的概念变得实在、清晰,原来支离破碎的知识变成了有机整体。这实际上是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反复提升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开拓思路,发展创新精神。

  (三)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对教师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师资水平的提高。首先,学生提供的设计方案、具体实施方法可谓“五花八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全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才能从容不迫地给予合适的评价。其次,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为了赶时间,动脑思考较少,在实验中只充当配角,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较少。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则不同,一切都要学生自己动手,学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现象,提出诸多的问题,有些是教师从未遇到过的。这就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充实自己,以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实践证明,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极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由于实验内容接近工程实际,基本技能训练范围很广,培养了学生将科学知识付诸工程实际的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结语

  我们知道,创新不是凭空臆造,而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这一切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的支撑。因此,全面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我国顺利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知识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

关于创新的毛概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创新的毛概论文

2.大学生毛概论文3000字

3.2016年毛概论文3000字

4.关于发展的毛概论文4000字

5.毛概关于中国梦的论文3000字

6.关于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

    2248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