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毛概论文>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相关毛概论文

坚烘分享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指我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相关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相关毛概论文篇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先实行了实现小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建设,初步实现了“日子比较好过”的生活。这是我们党选择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彰显。在完成小康之路的建设之路上,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基础,要建成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综合国力强盛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五位一体”的社会。

  【关键词】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建设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从古至今,小康是我们关乎理想的状态,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是我们奋进向前的动力。自1979年,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之家”,我们开始了建设小康之路。从十六大界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到十七大的“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再到“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示着小康的观念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先实行了实现小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建设;在完成小康之路的建设之路上,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基础,要建成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五位一体”的社会。

  一、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五位一体”的社会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社会,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社会,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的社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社会。报告提出了如期完成目标的各项指标:从经济发展指标看,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从民主法治指标看,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从文化建设指标看,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从人民生活水平指标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从资源环境指标看,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目标明确的完成各项指标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

  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是实现前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必须的步骤,因此,科学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保证,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我国是个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大,种族众多的国家,因此,各地区的发展都有制约条件,并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得以发展,按着自己的步伐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在逐步减小,为达到一个发展均衡的全面小康社会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未来综合指标的完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准备。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各项综合指标的完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准备条件,才能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不断的向前推进。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

  第一,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科教更加进步”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现代教育是提高个人科学和道德的工具,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使未来一代既能在创新科技水平上有显著提升,又能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教师水平,学生的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在社会不同领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创造出更好的成绩,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各个行业得到更大的拓展和提高,而实际的发展又能进一步反馈到教育中去,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模式的形成,使社会更快的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实行科学教育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诠释准确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方向,从而更好的实现个人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也是小康社会得以全面建成的条件。

  第二,实行“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明确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在经济建设上,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在政治建设上,加强民主法治。在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今天,加强民主法治是人民充分享受到人权、得到保障的基本要求,更好的行使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在文化建设上,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单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是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是实现个人与社会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是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共同一致的必要准备。在社会建设上,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匹配程度体现了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当个人内心的追求与社会需求达到一致时,全面建成小康之路也就随之实现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全面的小康社会是生态文明同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社会,实现人与生态自然的和谐共处。我们要尊重自然资源,节约资源,才能实现民族的延续与发展。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大变化,是奠定民族地位的基础。飞速发展的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要条件;我们每个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共同发展,是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的目标;社会群体与生态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活状态;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因素,是我们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步骤,是我们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体验,是我们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奋斗目标。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相关毛概论文篇二

  《提高农民素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摘要:我国农民人口基数大,人员结构复杂,素质普遍偏低,在新形势下面对新的政策不免会缺乏执行力或理解偏颇,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所以,提高我国农民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农民中现存的一些思想观念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半个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但是某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依旧没有在农民的意识中发生变革,甚至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本文从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和建议,从道德建设、教育体制、村容村貌三大块进行探讨性的论述。

  关键词:农民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总数为13.7亿人,其中农村人口6.74亿人,占据着我国人口的半壁江山。党的明确提出了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农民人口基数大,人员结构复杂,素质普遍偏低,在新形势下面对新的政策不免会缺乏执行力或理解偏颇,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所以,提高我国农民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快农民思想观念更新,提高道德素质

  (一)创新农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式

  农民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发扬传统美德,与法律规范同步,与小康社会相匹配,与民族传统美德相联系。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传承了五千年,这种民族力量是巨大的。使农民树立“先大家后小家”的观念,从而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在中国,任何一个地域和民族,在中国历史的影响下,他们的精神情怀都是一脉相承的。

  (二)加快农村民主法制教育进程

  打破旧形式,创新普法新方式。首先,要建立法制宣传阵地,开展常态化的法制宣传教育。二是宣传教育活动要新颖。实现法制宣传全覆盖的前提下,组织一些村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农村普法工作更有吸引力,引导村民学法用法。

  二、合理规划农村教育体制,提高文化素质

  (一)切实抓好农村基础教育

  第一,加大经费投入。首先“普九”和扫盲工作依然是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基本。农村义务教育主要针对适龄青年和儿童,这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有深远影响。2006年9月1日,《义务教育法》正式出台。新的《义务教育法》经过重大的修改涵盖以下内容:免除学杂费;保障教育经费投入;通过建立制度,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乱收费要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加快推进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一些地方自然环境恶劣,导致社会发展落后,学生上学往往道远路难行,由于教学条件艰苦,也影响优秀师资力量的输入。在信息化时代,远程教育能较好的克服地理原因所带来的优质教学资源传输不便,农村的中小学应该建立卫星教学收视点,与城市里的学生们交流。

  第三,打破壁垒,使农民工子女有学上。进城务工人员数量与日俱增,随着农民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子女的升学问题日益突出。对未随迁的留守儿童,应加强对其教育的重视,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除了健全学校的设施,还应提供营养餐,保障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

  (二)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第一,因材施教,建设具有农村特色的学校。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要切合实际。应积极探索和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培养与培训并举,根据学生兴趣与市场需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走多样化的办学道路。

  第二,兼顾成人教育。成人教育不应只被城镇人熟悉,也应该要人农民重视成人教育,感受成人教育的好处。成人教育能使农民的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要搞好农村成人教育就要面向农村,服务群众。

  第三,开展农业科技短期培训。通过讲座和培训班的形式,对农民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药使用方法等有实用性的帮助,也可在农民务农时聘请专家到生产现场,发现问题及时解答。在培训时发现技术人才,为其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培养其成为技术榜样,引领更多农民投入技术学习中,以形成良好的技术学习交流氛围。

  (三)丰富农民业余生活,加快文化繁荣进程

  第一,提供多种技术支持,增加农民业余生活选择性。应用各种技术手段,保证农民群众可以收听收看到内容更丰富的文化节目。对于西部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应加速村村通的建设,地方财政上应给予更多的财政和技术设施支持。

  第二,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和多种形式的文化表演。开展电影下乡、传统戏曲下乡、传统民间表演下乡,例如皮影戏,黄梅戏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表演,多放映贴近农村生活的电影,推广电影数字放映技术,积极探索农村电影放映新模式。

  第三,开展通讯和互联网服务。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着力做好偏远闭塞地区的信息畅通工作。新时代网络可以克服交通不便,使经济发展滞后,消息闭塞的地区可以及时的了解外面的世界,接收实时资讯,进而改变村民获取知识难、缩小城乡信息传播的差距,满足农民对知识信息的需要。

  三、改善村貌,提高农民身心素质

  (一)以文明健康科学的观念改善农民生活

  在加强农村体育锻炼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重视加强农村的卫生工作。改变工作的重点,不满足现有建设的成绩,要从提高农村卫生面貌向更新农民卫生观念的角度加强,改变农民落后的卫生习惯,并借此把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普及到农民群众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应该只重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还应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倡导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构建新形态下的和谐农村社会。有关部门要通过各种传播手段,为广大农民提供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比如说兴建沼气池,使用有机化肥,提倡低碳生活,从本质上的改变农村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科学治理农村环境的途径改善农民生活

  首先,做好生态环保宣传工作,企业采取绿色生产,引导农民增强环保意识。农村生态环保的主体是农民,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是促进生态文明基本工作。有关部门要恪尽职守,做好农民的环保宣传工作,以媒介、讲座、传单等形式,倡导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绿色农业,使农民从心底切实关注环境,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树立环境价值观念,合理使用资源。  其次,通过法律手段加强环保。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将农村环保纳入法制化轨道,使环境问题有法可依,使污染环境违法必究,坚决遏制各种形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项目建设要做环境评价分析,严格执行各种审批程序。特别对污染重、排放大的工业项目,要进行重点监控,避免污染转移。

  第三,加强基层基础环保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环保工作要有专项资金投入,有计划分步骤地治理环境突出问题。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减少对林木砍伐,增强农民的节能减排意识。例如,稻壳发电就是废物再利用的典型,不仅减少了污染,社会效益也十分可观。而发电后的稻壳炭还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进一步得到利用。

  最后,建立环保经济奖惩机制。环境法的经济激励机制是指,基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对立统一性,在环境立法中利用经济手段来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选择,激励企业采用最优的控制污染排放的方案,使私人边际成本等于或接近社会边际成本,促成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从而达到环境管理目的的法律调整机制。

  (三)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第一,国家提供公共卫生资源,减少地方财政紧缩。同时,保证各种卫生部门的公益性,防止使公共卫生机构成为纯粹的营利性机构。健全组织管理,尤其是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组织提供功能补充。

  其次,加强公共卫生事业的人力资源投入,切实抓好后备队伍。农村地区缺乏稳定的医疗人员队伍,公共卫生机构的能力十分有限,还不能满足庞大农民群体的医疗需要,严重制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所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和农民的生活习惯,各级政府要在当地充实力量,加强卫生医疗队伍建设,坚持民办公助。

  第三,保障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之间、市民和农民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医疗卫生的资源应该更多地向弱势群体倾斜。这也是一种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目前,我国农民还普遍存在观念陈旧落后、法律意识淡薄、文化水平偏低、精神生活匮乏、健康状况不良等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争取在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精神为指引,依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努力提高我国农民的各项素质,早日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郭杰忠,黎康.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综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6(6):218.

  [2]中国人力资源状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3]徐一帆.全面建设小康关键在农村[J].中国国情国力,2006(6):22.

  [4]李晓明.公共卫生投资2003年备忘录[J].中国投资,2003(7):15.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相关毛概论文篇三

  《浅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径》

  【摘要】 本文以大厂回族自治县为例,探讨了首都经济圈城市发展的模式,提出了通过城乡总体规划去完善城市功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观点。并参考相关标准、结合大厂实际建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小康社会城市功能城乡一体化城乡总体规划大厂

  本文以大厂回族自治县城乡总体规划为例来对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探讨。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的标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通过加强五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来实现。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2)民主不断扩大。

  (3)文化实力显著增强。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5)“两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大厂回族自治县的特点

  2.1区位交通条件是最大优势

  /大厂回族自治县位于燕山南麓、华北平原北端、河北省廊坊市北部,县境东、北与三河县交界,南与香河县接壤,西隔潮白河与北京市通州相望。地处首都经济圈的紧密圈层。距北京市约48公里,与通州一河之隔(潮白河),距首都机场38公里,是全国距首都最近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见图2.1-1)

  2.2“小”而“精”

  2.2.1 “小”――面积小、人口少

  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为117654人,其中回族人口2442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1.5%。县域面积176平方公里。

  2.2.2 “精”――城市精致

  大厂回族自治县近年来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2011年全县GDP61.8亿元,人均5.3万元,财政收入7.78亿元。综合实力2009年跻身全省20强。在环首都15个县市区当中人均指标位居榜眼(见表2.2-1)。

  环首都前沿地带的经济规模与发展水平一览表表2.2-1

  (2)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人居环境奖”。2011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全国民族自治县(旗)科学发展示范县”、2012被评为国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

  2.3工业化快速发展

  经过数据分析(见表2.3-1),大厂处于工业化实现的中后期阶段,远高于河北的平均水平。未来发展将向技术和资本集约化阶段迈进。

  大厂县工业化阶段数据分析表 表2.3-1

  2.4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

  全县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等设施功能达到省内先进水平(见表2.4-1)。

  特别是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统一供水;垃圾处理真正实现了“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

  大厂县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指标一览表 表2.4-1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径探讨

  众所周知,首都功能的疏解为其周边区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而大厂能否找准自身的定位,抓住历史机遇,科学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未来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3.1找准定位、完善城市功能

  3.1.1 找准定位

  规划将大厂回族自治县定位在:京东现代产业高地、民族特色文化名城、滨水生态宜居家园。

  3.1.2 完善城市功能

  城市功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是多功能的综合体。

  作为大厂而言,应该重点转型经济功能、完善社会功能、提升文化功能、加强生态功能、改进交通功能建设。

  3.1.2.1 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承载功能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能强化城市的辐射功能,还会引起城市功能系统在空间分布格局上的巨大变化。规划大厂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到8:42: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0%以上。并提出了“保护生态,拓展空间;提高门槛,转变模式;优化结构,三产联动;注重就业,全面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

  3.1.2.2 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

  大厂应完善新城区建设,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大力推进医疗与公共卫生建设,提高城市的社会保障和文化教育水平。建立减灾、防灾综合协调和灾害应急管理机构,设置明确的城市避难场所等。

  3.1.2.3 加强区域协调,提升城市价值、服务区域的功能

  开放协调是提升城市价值和功能的重要途径:一是区域内部协调,对于大厂而言应构建组团式城市,按照局部与整体协调、分工与整合相统一的城市发展新理念,突破原有的城市空间,实现城市功能在大空间上的重新整合。二是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大厂应重点加强与通州和燕郊的区域协调,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共同协调发展,提升服务区域的综合功能。

  3.1.2.4 增强开放性,改进交通功能

  规划提出大厂县应充分发挥交通区位及道路交通体系的优势,突破行政区划和机制界限,构筑一个“安全、高效、协调、生态、多元化”的城乡交通系统。特别是要加强与通州及周边高等级道路的快速联系,构建一个快速的对外联系网络,使大厂区位优势最大化。

  3.1.2.5 科学发展,加强城市生态功能建设

  生态城市既能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更能保证城市发展的质量。可以说加强城市的生态功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因此,规划提出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保护生态基础设施的理念。建立了“中心绿核、蓝色轴带、生态网络、楔状绿地”的生态空间结构。从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建筑节能、雨水利用等方面对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建立了相应的生态指标体系。

  3.1.2.6 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文化功能

  城市文化功能具有避免城市记忆的消失、避免城市面貌的趋同、避免城市建设的失调等作用。在目前城市规划仅仅依靠功能分区无法解决复杂的城市系统中的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具有越来越突出的决定性作用。

  大厂回族自治县作为回民族文化特色突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更应该拥有特有的文化功能。规划提出在城市建设中,不但要保护和利用好清真古寺、花丝镶嵌手工艺制作、评剧艺术等传统文化符号。更应该做大做强民族文化产业。

  3.2统筹城乡、推进一体化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单单是要做好城市,更要以城促乡、以工带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因此,规划把大厂县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统筹城乡发展(见图3.2-1)。

  3.2.1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规划提出“内开外合、图强求精;两轮驱动,城乡一体”总体发展战略。

  即:强化与首都对接,增强服务首都的功能,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双驱动力加速推进实施城乡一体化。

  3.2.2统筹城乡用地布局规划

  (1)规划把未来大厂的居住用地安排在县城、夏垫、潮白新城三个城镇片区。

  (2)调整村庄空间布局,将全县105个行政村合并为11个新农村居民社区和11个城镇新农民小区。并分别给予建设指引。

  (3)规划工业用地集中布置在县域北部夏垫省级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位于县域东南部陈府乡;文化产业集中布局于县城;现代服务业重点布置在县域西南部潮白新城。

  3.2.3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按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思路,设置市级―区级―社区级―组团级四级标准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并通过公共服务设施高标准配置,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建设布局,提升大厂的品质和吸引力。(见表3.2-1)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体系一览表表3.2-1

  3.2.4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

  规划构建城乡一体的设施网络。在全县域内统一安排给水、排水、供热、燃气、电力、电讯等场站位置及线路。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分析,参考其他地区的建设标准,结合大厂发展实际,本规划制定了大厂回族自治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见表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一览表表4-1

  5.结语

  首都经济圈规划提出了“面向全球、辐射全国、共赢发展、服务首都”的发展战略。大厂回族自治县位于首都经济圈的紧密圈层,目前已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并且是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这一独有特点,应按照国家、省市发展战略部署和区域发展态势,顺势而为、顺势而动,找准定位、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谋求在区域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大厂回族自治县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年)》(纲要)

  2、《大厂回族自治县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2010-2030年)》

  3、《单霁翔:应避免城市记忆的消失和城市面貌的趋同》


猜你感兴趣:
1.浅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文

2.4个全面毛概论文

3.关于四个全面的毛概论文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相关毛概论文

5.有关四个全面战略的毛概论文

6.四个全面毛概论文

    224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