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管理学论文>旅游管理>

有关于旅游管理的论文大全精选

诗琪分享

  知道旅游管理的论文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整合关于旅游管理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希望你喜欢哦。

  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旅游教育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欧洲,伴随着旅游业 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旅游高等教育也实现了长足发展。文章在探讨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经验基础上对两者加以比较研究,希望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推进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优化。

  一、国外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经验

  (一)中心突出、目标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 是国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强调一切的教学活动最终回归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心上。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其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从旅游的职业需要出发,培养具有敬业精神、操作技能的旅游应用型专门人才。瑞士洛桑模式是国际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面旗帜,其模式的宗旨是“以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操作技能,使学生成为高级专门管理人才”[1]。

  (二)科学、完善的课程设计体系

  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是国外高等旅游院校构建课程体系的最终落脚点。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课程内容的设计与行业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并不断推陈出新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澳大利亚高职旅游教育其课程设置严格按照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开设,课程内容由企业、学校与教育部门联合制订[2]。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其课程设计以旅游职业活动为中心进行选择,理论课程的内容深浅适度、知识完备;实践课程的技能操作按学期进行细化,由浅入深、逐步展开。

  (三)“双师、双证型”的师资队伍

  国外高等旅游院校其师资队伍普遍呈现出国际化、行业化的鲜明特点,他们不仅拥有较高的学历,且多数在业界有多年的从业经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3]。酒店的从业经历是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聘请教师的必备条件,教师入职后不能一直在校任教,每隔几年必须回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回校后根据行业最新发展趋势来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澳大利亚高等旅游院校理论课教师要求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实践课教师比须具有5年以上的行业工作经验。

  (四)丰富多样的教学运行手段

  国外高等旅游院校在教学运行中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团队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案例、讨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教学的目的。以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为例,学校秉承的教学理念是“师生只有交流才能渗透”,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打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鼓励学员们现场提问题,并让学员们分租讨论,教师再对各组的观点进行实际分析。

  二、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宽泛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旅行社、现代酒店、旅游景区、会展、旅游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即便是提倡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高职旅游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难以摆脱本科学科性、系统性理论教育的影响,过多偏重于理论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太过于追求面面俱到,酒店、旅行设、景区、会展等各个旅游行业都有涉及,表现出较为宽泛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重理论而轻实践的课程体系设计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围绕旅游管理学科的系统理论构建起来的,课程设置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课三部分组成,前两部分课程占绝对比重。公共基础课作为概论课程,学生在完此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再对专业课程进行学习,最后才到实践课程的操作训练。总体来看,是一种内在联系紧密、系统性强,层次分明,阶梯递进的课程设计体系。其本质偏向于学问中心主义,而不是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

  (三)理论素养高,实践经验缺乏的师资队伍

  我国大多数旅游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任教师主要由三类人员组成。第一类是由地理、历史、经济、管理、园林规划与设计、外语等学科转行过来;第二类是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或博士毕业,直接由“学校”到“学校”过来授课;第三类是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转行或兼职在高校从教。其中,前两类师资占据绝对比重,这两类师资学历普遍较高,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但大多数缺乏行业实践工作经验,缺乏过硬的岗位技能,属理论型教师。

  (四)探索中的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及应用性特点,国内大多数旅游高等院校也逐步注意到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国内旅游本科院校基本形成了在第四学年进行专业实习的惯例。一些国内的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开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证教学的路上进行尝试。暨南大学中旅学院,它依托深圳华侨城集团旗下的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让学生在校期间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已探索出相对稳定、规范的校区合作之路。

  三、国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启示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

  旅游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涉外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员的技能要求已有更高的标准。现今,高素质、技能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才是市场的迫切需要。因此,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就业市场及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拓宽技能型人才培养渠道,真正培养出适合旅游市场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优化课程体系

  所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就是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此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对于实践性坚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其课程设计就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旅游企业对岗位技能的要求来配置开设课程,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二是课程设计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前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操作训练为轴心,重点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三是课程设计要注意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三者间的比例权重。

  (三)以灵活适用为准则,改革教学方法

  “讲解一一接受型”模式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信息的发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师生之间缺乏双向交流。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传授大量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积极性的提高。因而,在旅游管理课堂的教学方法上,除了应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外,还可以采用情景案例分析、角色模拟、分组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强化师生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以实践经验为标准,打造师资队伍

  旅游是一门融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特殊学科,旅游专业教师除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外,还要求具有丰富的旅游从业经验和纯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旅游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我们要积极引导专业教师摒弃片面追求高学历而忽视提高自身行业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观念,支持鼓励教师到旅游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积累第一手的实践经验,掌握最新的行业信息,使教师返校后既能熟练准确地传授理论知识,又能顺利的开展实践指导。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随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各行各业莫能避之。“互联网+教育”应运而生。“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从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学习方式、评价方法等具体方面悄然发生着变化。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这些都是“互联网+教育”的结果。

  在“互联网+教育”的影响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难免会受到一些新的因素的冲击,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和“互联网+”视觉下,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如何利用好互联网去更好地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以及不断探索完善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无疑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综述与现状分析

  随着旅游业和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旅游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高职旅游教育现已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教育系统。但当前这个系统还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模式,导致人才培养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旅游专业人才,一直是旅游学术界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及企业管理者不断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从有关文献检索的情况来看,关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料和论文还是比较多的,笔者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篇名检索,搜索到179篇相关文献,比如有“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孟迪云,赵芳,2015)”,“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五所院校的调查研究(闫荣明,2011)”,“十二五背景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王颖,2013)”。大部分文献都是围绕着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培养途径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而且都是基于大众化的培养目标去探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除此之外,甚至有脱离培养目标而空谈人才培养,或者没有进行特定目标下的特定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进行文献检索,发现基于“互联网+教育”视点,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的文献暂时没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和享受,高端服务业的正在兴起,现代旅游业属于高端服务业的一种,社会对于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高端职业教育的理念正在兴起,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职业教育是系统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因此,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也应该以培养旅游高端技能人才为目标,而基于“互联网+教育”的“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显得意义重大。基于“互联网+教育”和“高端”视角下去重新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校企合作、实训实践和其他各方面与人才培养相关的环节,将有利于旅游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高端技能人才的定位和特点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和内容。一直以来,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同度不高,这主要是基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给人比较低端的感觉。基于“高端”视角,重新构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重新塑造旅游行业职业的光辉形象,让学生认同旅游管理专业。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

  为了达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确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为“校企互动、理实一体、多管齐下”。

  (一)“校企互动”

  即学校和企业联手,共同建构学生专业技能,培育学生的专业素养,拓宽学生的专业边界。一方面,学校积极寻求合作企业,以“合作、共赢”为目标,让企业真正地全程参与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另一方面,以行业的标准作为相关课程教学标准,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编写课程标准,把课堂延伸到企业中去,通过大量的实训活动,把学生送进企业,让学生“真题真做”,真正参与企业的相关工作,为企业创造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夯实专业底蕴,增强实干本领。

  (二)“理实一体”

  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具备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学生进学校等于进企业,进教室、实训室等于进入工作岗位。一方面,学生学习的内容、实践的内容均来自企业,企业做出的产品就是教师教学的内容,企业的订单就是学生实践项目。教学中既讲授知识要点、训练能力,又讲授企业文化、经营管理理念,完成企业订单的设计与制作。另一方面,为便于教师把企业文化、最新管理理念融入教学中,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假期进企业挂职,深入企业一线,参与企业实践,丰富教学内容。

  (三)“多管齐下”

  就是不断开展教学改革,营造专业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种有关活动,提升管理能力。首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院的有关社团活动,拓展与人打交道的本领。其次,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深入企业兼职,了解不同企业的管理模式,熟悉不同企业的管理文化,增强对企业管理的感性认识。再次,组织部分学生参与老师的教学改革,协助老师开展专业讲座,不断拓宽知识边界,最后,组织并培养部分优秀学生,积极参加省级、国家级有关专业技能竞赛。   三、“互联网+教育”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构建

  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突出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互联网+教育”的视觉,从能力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师资体系、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提出了应用型旅游管理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在大数据时代的基础上,建立起全面的、立体化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联网的能力体系

  从企业的角度和学校的视角综合考虑,分析旅游高端技能人才所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把“高端技能人才”所需要的技能进行分解,形成联网互通的能力体系。

  (二)联网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应该是基于校企双方合作开发的。校企双方共同研究甄选,确定职业所需的技能模块,然后依据各自的优势,分工合作,利用新的课程模式把课程设计成学生喜欢的小课程。学校老师可以把一些理论基础课设计成慕课的形式,供学生学习;企业老师可以把实践性的技能操作设计成微课的形式,供学生学习。

  (三)联网的实践体系

  实践体系主要是学生深入到企业一线直接进行工作实习,这个时候,往往学校的角色和监督容易缺失,主要依赖企业的师傅去带,而企业的师傅又因工作忙容易疏忽学生。联网的实践体系要求校企全程跟踪和监控整个实践环节,学校的老师和企业的师傅共同通过网络的形式去协调完善。

  (四)联网的师资体系

  互联网下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体系是开放的、多选的、共享的状态。学生们可以在师资平台中选择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师傅,师傅们也可以挑选学生,做到一个互动的交流和结合。师资体系需要通过一个联网平台做到资源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联动。

  (五)联网的评价体系

  评价包括对教师和学生徒的评价,对教学的教学指导效果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互联网下的评价体系一定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而且是过程式、互动式的评价,以使评价更加真实和有效果。评价的方式可以通过微信、QQ、网络其他平台进行,方式应灵活多样。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教育”视觉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想改变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打破学校和企业、行业、政府的界限,做到真正的全网联动,资源共享,传授和学习的实时互动,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


旅游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1.旅游管理类的毕业论文范本

2.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3.浅谈旅游管理的毕业论文

4.安全教育旅游安全论文题目

5.旅游管理类的论文3500字

    406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