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型学科。在我国,这门学科的产生只有二十年的时间,但已成为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部门。旅游管理已与工商管理并列,是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相关论文。文章仅供参考阅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全文如下: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的工作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备综合职业技术能力和全面优良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非常典型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同时具有管理潜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专业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因此,强化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建立科学并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现状
从广义上说,实践教学就是除了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教学环节,包括教学计划之内的技能训练、综合实训、见习和实习等,也包括学生的第二课堂、毕业设计、学生军训、社会实践等。国外目前较典型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德国的“企业主导型”、加拿大的能力基础型、美国社区学院的“多元开放型”、英国的资格证书中心型等。与国外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相比,国内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不乐观,实践教学形式、内容单一,普遍存在实践教学滞后于理论教学的问题,特别是商科专业。
作为应用型专业,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更是不可或缺,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两块:一是校内实训环节,二是校外实习环节,两个部分内容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基本都有课时或学分的体现,部分院校建立了校内模拟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也逐步实行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等一系列实践教学模式,但实践教学大多流于形式,实践教学效果不佳,没有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和市场对专业人才的技能需求,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仍然较多。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计划多于实践
虽然国家的中长期教育规划等一系列出台的政策和市场的实际需求都要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是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能力要素为核心,理论知识以“够用”为目标,但由于我们目前的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比较适应过去专科院校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出于软硬件的各种考虑,普遍存在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的问题,实践教学被置于理论教学之下,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虽然目前的人才培养计划表面上看是理论与实践1:1,但真正落实的不多,很多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理论”化,野外认知实习基本没有开展,旅游企业实习大部分院校采取的是2.5+0.5或2+1模式,即最后一学期或最后一学年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而且以自主实习为主,缺乏相应的指导与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2.实践教学形式、内容单一,教学效果欠佳
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基本上都设置了实践课时,但考虑到教学安排的集中性,实践教学往往与理论教学分别开设(如很多院校实行的分段式),这种课程内的实践教学基本上是利用校内实训室集中进行,课时都集中于对理论知识的重复性验证或行业岗位操作技能的简单演示,认知性内容较多。如《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实践教学主要局限于对导游带团技能的训练,很少涉及到旅游线路设计、旅行社计划调度等关键技能;《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实践教学局限于在客房实训室进行做床实训,这样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内容难以融合,教学效果不佳。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企业顶岗实习往往也形式大于内容,基本上是一人一岗,以掌握操作技能为主,无法深入到各实践环节的管理流程中去,浅尝辄止、形式内容单一是目前实践教学的主要弊端。
3.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不足,实践教学难以满足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一方面是利用校内模拟实训中心,另外就是校外实习基地。近年来为满足高职学生的实践要求很多院校建立了校内实训中心,但由于经费不足、场地受限等方面的原因,质量差异较大。模拟的实训教室由于设备简陋,缺乏行业规范,只能进行简单的基本技能和情景模拟实训,即使是建有模拟客房、餐厅的实训中心也无法与真正的星级饭店条件相一致,容易导致实训效果不理想,与企业要求无法对接。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各个院校由于各方面原因,建设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校企合作普遍缺乏深度,合作形式松散,学校往往会成为企业“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基地,由于没有相关的制度保障,企业也不愿意在学生培养等方面积极投入。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院校企业实践是靠教师个人或学生自己联系,更缺少稳定性和可控性。校内外实践平台的建设还是明显滞后,这是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关键问题。
4.专业实践指导教师缺乏,实践指导能力不强
实践教学的效果好坏与指导教师的实践指导水平直接相关,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双师”制,但基本上是“重形式、轻内容”,大部分老师只是考取相关行业从业资格证,并没有真正的企业实践经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进行的“双师”素质培训也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考察参观为辅,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空间十分有限。这些都导致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实训能力和现场教学都处于弱势,“会说不会做”很难达到有效指导学生的效果。而校外实训基地的企业从业人员虽然在实践经验上极为丰富,但总体上理论素养偏低,对专业管理知识了解不深,往往是“会做不会说”,另外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真正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也很少,基本上是“一个学期一场讲座”对于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也十分有限。高水平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短缺,成为制约实践教学效果提升的瓶颈。
5.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欠规范,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目前我国对于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特别是实习实训缺乏保障机制,管理监督缺位,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欠规范。如院校实践环节是否真正实施,仅仅从人才培养方案上体现;为数不少的学生还自己找实习单位,导致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就是“找熟人盖个章”;对实习单位也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及激励机制,导致实习单位在具体实施环节上不配合,影响了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另外,实践教学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不健全,后期实习成绩考核难度大成为了影响实践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现行的评估机制主要针对理论教学而设,以定性评价为主,很少有较为一致的量化指标,评价的主观随意性强。特别是企业顶岗实习的综合实践环节,大多院校采用的是单位实习评定和学生完成实习报告两种形式,缺少学校的参与,缺乏教师的考评和指导,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监督和管理效力大大降低,无法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提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1.提高认识,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既是职业教育的属性要求,也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多数院校已经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但普遍重视不够,许多还停留在“理论”阶段,目前关键在于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控制,确保核心专业课实践环节落到实处,切实保障“专业见习”“野外实习”“顶岗实习”“综合实践”四大类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按照“以能力为中心”的原则,融“教、学、做”为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并重、并行,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
2.创新方法,优化实践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教学方法,但对于像旅游管理这样的应用型专业还显得不够,为提升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规范为标准精心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如广泛运用“项目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方法,引入“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思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际采用实地参观、现场教学、观看视频、专业示范等手段,使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完成教学模式从“坐中学”向“做中学”的转变,强调实践教学课程安排以“工作过程”为标准实行“模块化”,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校企合作,切实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校内实践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保持与旅游企业相近的仿真职业场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目前的一般院校开设的校内实训项目有前厅与客房模拟实训室、导游模拟实训室、餐饮模拟实训室等,但功能仅仅是简单的操作训练,无法让学生真正感受服务氛围,培养服务意识。
因此有条件的院校应建设类似国外“前店后校”式的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把自己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真实从事旅游业务的工作场所,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校外实践基地具有客源稳定、管理规范等特点,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综合实习是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拓展“订单式培养”,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供求关系,有利于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也便于解决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使企业、院校、学生之间达到“共赢”。
4.广开渠道,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专业素质过硬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懂理论、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打造需要广开渠道,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本院的专职教师是师资队伍的主力,由于大部分教师毕业后即从事教学工作,缺乏行业工作经历或业务背景,必须坚持与企业合作,通过国培和省培计划,积极支持教师去企业参与实践。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能陷入证书的迷障,应注重考查教师真正的实操能力,可利用学生顶岗实习机会安排指导教师同时进入企业,真正安排岗位,与学生一起参与企业实践,既能有效保障学生的实习指导,又能提高教师对企业实际运行的了解。“双师型”教师队伍仅靠学校内部是不可能解决的,还要“请进来”,企业聘请是常用的途径,但要想吸引企业技术骨干成为师资队伍的一员,真正能参与学生实践教学,就需要充分利用校外合作基地作用,互通有无,建立对于双方都有利的师资队伍,利益共享。
5.完善制度,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的实施需要一系列制度方面的保障,各院校应成立实践教学管理与指导的专门机构,明确各级部门和人员责任,配备专门的实训室管理人员,制定实训室管理制度、实训室使用规定、实训室工作人员制度等规章制度,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管理和保障体系。实践教育的可控性一直是困扰实践教学管理的一个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部门综合联动,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实践教育考评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重点应从对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过程的关注,设置科学的评价指标,推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成各岗位技能考核、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校外综合考核、技能大赛和毕业综合考核等多层次考核体系。